帝王的後宮一般與皇帝接見大臣的前朝向連接,形成了一種坐北朝面、前殿後寢、家國一體的宮廷結構。在後宮居住的主人,除了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就是各種嬪妃了。成百上千的后妃成為這個家庭的主體,她們逐漸形成一種完善的體制。
自從夏代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夏王就形成了自己的後宮,但是這個時候後宮的體制尚未健全。經過商代的發展,到西周時期才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後宮系統。根據《周禮》的記載,對於后妃的設置與制度管理都有明確的規定,後宮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以及八十一御妻。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各個諸侯國先後按照自己的模式來構建自己的後宮,因此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制。
秦統一六國以後,開始綜合西周以及各諸侯王國的特點來重新設置封建皇帝後宮。據說秦始皇建立阿房宮,搜集天下的美女以供他享樂。到了漢代,進一步完善了後宮的體制,築有八區、永巷等建築設施,先後制定了十四個嬪妃等級: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良人。由此奠定了我國封建帝王后宮體制的基礎。
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分裂、時局複雜、民族關係混亂,所以也是歷代帝王后宮最為淫亂的時期。到了唐朝前期,設立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四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御女、採女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在這個時期已經設置了女官內務管理系統,由此可見我國封建帝王后妃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已經日趨成熟。
宋代的後宮體制比唐代稍微簡略,宋代的后妃出身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家世不顯的后妃佔了極大多數。宋代的后妃除皇后以外,其他嬪妃的名號是沒有準則的,一般初入宮的女子封號為侍御或者是紅霞帔;然後封為郡縣或者是郡夫人;再一次晉升為才人、美人、婕妤等;最高一級的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由於元代是少數民族建國,他們吸收了中原王朝的特色,又保持本民族的特點,總體而言比較簡略。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的高度強化,後宮管理體系又日趨嚴密和規則。明清兩朝的帝王后宮,統一建立紫禁城裡。在這時候的後宮內部防範嚴厲,內務管理,責任嚴明,司法處分十分嚴酷。明代的嬪妃,貴妃的名位最高,其他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康妃、莊妃、宸妃、裕妃等都是同等級的名號。到了清朝皇后之下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五個等級,其下有答應、常在、官女子,但是不算正式的名號。
隨著時代的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日趨成熟,後宮的管理體制也日趨完善。隨著專制皇權的極度強化,后妃的地位更加的衰弱。物極必反,當帝王的後宮制度發展到極致頂峰的時候,就是封建帝王體系即將滅亡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