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全是皇帝嬪妃,太醫卻可以隨意出入,為什麼皇帝不提防

2020-12-22 通解文史

自從階級社會建立開始,古代的皇帝身旁就擁有大量專業伺候他的人,這其中有婢女也有宦官。

婢女的崗位職責是給皇帝端茶遞水,服侍生活起居,有時被君王看上了誰,還將會把他提拔為妃子。

但是婢女也不是啥事都會幹的,例如一些重力氣活,或是替皇帝與重臣帶話的工作,就不宜婢女去做,這個時候宦官就出場了。

宦官也是一種官銜,簡言之便是皇宮中的男服務員。可是有一個很現實的難題,宦官的工作場所是在內宮,也就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這就難免常常會觸碰到后妃,因此從漢朝開始,宦官就全部改成閹人了(之後宦官徹底相當於太監),那樣做也是防止出現穢亂後宮的事。

有一種說法便是:皇帝後宮,除開皇上以外,沒有第二個男人。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除開皇上外,後宮中還會有別的男人,這種人便是太醫。而且太醫肯定不是太監。

皇上為了避免後宮發生齷齪事,避免除自己以外的第二個男人出入,那為何太醫們出入後宮,皇上卻從來不擔憂呢?原因只不過是3點。

1、太醫們普遍年紀很大,並且全是全國各地引薦而成。

太醫是立即為皇上、后妃及其王爺重臣服務,因此她們全是由全國各地保舉的具備濃厚的基礎理論和社會經驗的人。

正因為這般,進到太醫院的太醫們普遍年紀偏大,並且經歷了逐層政審,如果出現一點錯漏,保舉的官吏可就擔負法律責任了。

這兒就順便表述下了,太醫歸屬於受人尊重的專業技術人員,鬮割對她們而言是一種侮辱,一旦實施,就沒有人想要進到太醫院了,更何況太醫們年紀稍大已不宜鬮割。

2、太醫們看病時二十四小時有太監隨同。

太醫院裡專業承擔給後宮看病的稱為給事內廷,每天晚上都是在各宮內的外班房值勤。

碰到后妃必須醫治,會最先口頭傳喚御藥店太監,由她們領著太醫進到后妃寢殿,醫治全過程都是由太監隨同監控。

就算是做好藥了,也得一分為二,主治、院判(校長)、太監都嘗到沒事兒,才可以給后妃服食。

並且太醫把脈也是不可以直接接觸后妃的,許多情況下還得小心翼翼地跪請,一旦有不禮貌個人行為,周圍的婢女太監可都看見了。

3、太醫看病壓力好大,壓根無暇考慮到別的。

《甄嬛傳》中有一位姓溫的太醫給雍正皇帝戴了綠帽,但在真正的歷史之中是絕對沒有機會的,除開所述2個緣故外,也有個緣故便是太醫看病時的工作壓力十分大。

怎麼回事?古時候皇宮太醫看病,以取消主導,也就是務必短期內看到功效。

並且皇上還繼續等待看方子,例如乾隆皇帝就曾下旨督促「趕快得治」。

中醫學服藥,功效原本便是個由淺入深的全過程,可是太醫們卻得追求完美成效,短期內不奏效,輕則受苛求,重則就需要懲辦了。

許多太醫在醫治時全是膽戰心驚的,哪裡有時間想其他事兒。

相關焦點

  • 古代太醫能隨意進出後宮,但為什麼不用被淨身,難道皇帝不擔心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皇帝是居住在富麗堂皇的皇宮中的,而且在皇宮中,除了有皇帝和皇室家族的人居住之外,還有著後宮中的嬪妃所存在,在後宮中除了居住著皇帝的女人之外,還有就是皇帝的母親和孩子。除此之外就是宮女和太監的存在了,而宮中之所以會有太監,就是為了防止正常的男子霍亂後宮,而且後宮中是不允許有正常的男人隨意出入的。
  • 帝王后宮:中國古代皇帝的後宮嬪妃有哪些品級?
    帝王的後宮一般與皇帝接見大臣的前朝向連接,形成了一種坐北朝面、前殿後寢、家國一體的宮廷結構。在後宮居住的主人,除了皇帝的母親——皇太后(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就是各種嬪妃了。成百上千的后妃成為這個家庭的主體,她們逐漸形成一種完善的體制。
  • 古代皇帝第1次都給了誰?並非皇后和嬪妃,而是這兩類人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國家的統治者被我們稱之為皇帝,而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手中所掌握的權利也是極大的,除了坐擁這江山之外,還掌握著全天下所有人的生死大權,也正是因此皇帝所過的生活是非常好的,同時也是有著眾多的人所伺候的。
  • 清朝規定「滿漢不婚」是真的嗎?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
    清朝規定「滿漢不婚」是真的嗎?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其實清朝從沒所謂的「滿漢不通婚」,而是「旗民不婚」,指的是擁有八旗旗籍的旗人,不與不在旗籍的普通民眾(主要是漢人)通婚。整個清朝,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才廢除了這條規定。
  • 中國古代皇帝後宮嬪妃的封號有什麼意義?她們收入有多高?
    中國古代皇帝一般擁有眾多配偶,在民間中傳言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等說法,這些後宮之人在宮中有著不同的封號,如昭儀、婕妤、美人、八子等等,這些封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周代依周禮王的後宮有了明確規定,一般是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共一百二十一人,這些就是在編的後宮佳人,中國古代帝王除宮中女性外,在宮外再有女性為情婦者是極少的,另外帝王一般不娶同姓。周禮也規定了帝王以下的人們娶妻的數量,這個是不能亂來的。
  • 後宮嬪妃生下孩子,為什麼不讓嬪妃親自餵奶呢?
    前言:古代的皇后、嬪妃、包括宮中女子,生孩子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沒有一位嬪妃是親自給自己所生的孩子餵奶的,都是交由奶娘餵養,甚至連皇后這麼有身份的人都不能親自給自己孩子餵奶。難道嬪妃不想自己餵養嗎?天底下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那為什麼後宮中嬪妃生下孩子後不親自餵奶呢?
  • 古代敬事房的秘密,太監擠破頭想進,皇帝和嬪妃卻是非常無奈
    皇帝的生活確實值得羨慕一番,住在超級豪華的宮殿裡面,錦衣玉食,無論做什麼都有人服侍,所以,將宮殿修的大也不是沒有道理,住在裡面的除了皇帝一家人,皇帝後宮的三千佳麗,還有皇帝伺候這些地位尊貴的千萬名太監宮女侍衛,要是不修的大一點,根本也住不下這麼多人。
  • 周朝時期後宮嬪妃人數為什麼有規定?原因很簡單
    周朝時期後宮嬪妃人數為什麼有規定?原因很簡單文|薦文史古代皇帝後宮嬪妃都非常多,我們常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實際人數是達不到那麼多的,後宮嬪妃越多越能給皇帝孕育出優秀個皇子,但是周朝的後宮嬪妃人數是有規定的,後宮嬪妃人數規定為121人,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定呢?
  • 古代皇帝為啥不讓嬪妃哺乳自己的兒女,而是找奶娘?原因很簡單
    在後宮生活,不管是嬪妃還是皇后,生下孩子會引來嫉恨,因為有些嬪妃生不了孩子,所以為了孩子的安全,交由奶娘照顧比較好。再者,有孩子之後,皇帝的寵愛會增加,所以也會引起一些人的嫉恨,所以,交給奶娘帶比較好。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奶娘專業,受過專業訓練,由她帶著不會出危險。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奶娘就能看好孩子嗎?
  • 為什麼電視劇很少會說皇帝去世後嬪妃們的結局?看完你就知道了
    中國古代是皇權至上的時代,而最惹人嚮往的除了無上權力之外,還有後宮佳麗三千人的待遇。但皇帝駕崩之後,他的三千佳人又何去何從呢?現代許多後宮電視劇中,都會有女主角是皇后或者妃子,她們往往是光環加身,一路升職加薪,成為後宮的主事人。
  •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有啥用?主要為了讓皇帝方便
    作為唐朝寵妃,楊玉環那個時候還是以胖為美,皇帝選妃一般都是根據身段和樣貌。然而,到了清朝後,妃子選擇標準就不一樣了,一般都是看是否在旗和門第。一旦被選上,妃子們日後生活中,脖子上都會出現一塊「白布條」,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呢?其實主要就是為了給皇帝提供方便。
  • 延禧攻略:為什麼後宮嬪妃都懼怕高貴妃?
    在延禧攻略裡邊,後宮嬪妃都懼怕高貴妃。怡嬪不敢惹她,替愉妃隱瞞懷孕的真相,怕高貴妃知道了,加害愉妃。當愉妃受到高貴妃威脅,逼自己喝枇杷膏時,怡嬪也不敢直接反對高貴妃,而是跑去求皇后。當魏瓔珞被高貴妃的侍女喊去問枇杷新葉有毒的事情時,魏瓔珞這個和誰都敢鬥得人,也不敢跟高貴妃耍嘴皮子,只能裝瘋賣傻,連吃7碗糯米丸子,以求自保。高貴妃屢次頂撞富察皇后,明玉都看不下去了,在皇后跟前發牢騷,但皇后卻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皇后也不願意惹高貴妃。為什麼後宮嬪妃和下人都懼怕高貴妃呢?
  • 皇帝想讓妃子陪葬,妃子不願陪葬,便賦歌一首,歌剛唱完,妃子卒
    皇帝想讓妃子陪葬,妃子不願陪葬,便賦歌一首,歌剛唱完,妃子卒對於很多的古代帝王來說,死的時候總會拉上一大幫人陪葬,在這些人裡面有很多的宮女太監也有很多的後宮嬪妃。陪葬制度自從夏商時期便一直非常盛行,一直到了明清時期才逐漸的被廢除。
  •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有什麼作用?主要是方便皇帝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主要是方便皇帝。嬪妃的服飾《大清通禮》規定了宮中嬪妃的服飾,不同的顏色花紋,甚至長短都代表了不同的地位。如果穿錯衣服,在宮中可能就是要掉腦袋的大事。我們都知道的是漢族女子是不建議裸露太多皮膚的,因此,清朝人也變這樣要求女子白條子,便應運而生。「白布條」的作用但我們還是好奇,為什麼要選擇白色的條子呢?在我們漢族人看來,白色是代表喪事的,是非常不吉利的象徵。但是,滿族人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
  • 推文,為什麼後宮嬪妃們一定要爭寵?
    這本小說大多數嬪妃都是不爭寵的,她們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主見,並不依附討好男主,一心謀上位,反而在背後集體以吐槽皇帝為樂。而故事也是在這幫嬪妃之間溫馨又搞笑的日常中展開。【作品背景】這本小說的創作的起因是有人在知乎提問:為什麼後宮的嬪妃們一定要爭寵?
  • 古代嬪妃脖子上為啥要掛「白布條」?有什麼用?主要是讓皇帝方便
    引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吃食住行,服飾,等都是很有講究的,從很多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妃嬪們,為了爭奪皇帝的寵愛,費盡心思裝扮自己。在清朝後宮的穿著中,有三個階段,第1個時期是未入主中原之前,在當時,努爾哈赤剛上任不久,所以對於服飾搭配並沒有太多要求,第2個階段就是入駐中原到乾隆皇帝時期,那時候康熙皇帝完成了中國統一,對於人們的禮儀穿著也隨之而改變,明顯的可以看出增加了很多裝飾品,精美的服裝,讓人們愛不釋手。第3個時期是乾隆皇帝以後,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肉眼可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清朝皇室有一特殊規定,能讓皇帝坐穩皇位,卻害苦了後宮嬪妃
    歷代皇帝最擔心的就是外戚幹政,歷史上外戚亂政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就像漢代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等一樣。明王朝為防止外戚幹政,朱元璋定下了一條規矩:皇帝選後納妃,不準選富貴之女,而選平民。這樣即使后妃得寵,后妃的根據地薄弱,也不能翻身了。此外,朱元璋還開創了明朝后妃殉葬制,皇帝身死后妃殉葬,這樣就完全杜絕了宮中宮中宮中宮女的可能。
  • 《宮牆柳》小說推薦:為什麼後宮中嬪妃們一定要爭寵?
    裡面並沒有講一些很衝突激烈的感情線,也沒有爾虞我詐的宮鬥戲分,之間是講了女主和後宮嬪妃的日常生活。 皇帝與皇后是青梅竹馬的年少夫妻,但是隨著皇帝對權力的追逐,野心越來越大,兩人逐漸離心,他們的三個孩子也因為種種原因早夭,皇后也拖著虛弱的身體去世。但皇上懷念兩人舊時的情感,因此對性格很像年輕皇后的女主倍加寵愛,直到去世的時候還在問女主:「到了天上,嬌嬌兒(皇后)會見我嗎?」也立男主的兒子為太子,留給了後世一個強大繁盛的盛世國家。
  • 古代皇帝吃喝不愁,為什麼壽命很短?四大因素決定皇帝想長壽都難
    那麼,有人會問,在中國古代,論各方麵條件和資源來說,皇帝一般都是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物,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享受最優厚的醫療條件,享受無上的權利,但是,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壽命都很短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皇帝的三宮六院到底裝了幾個老婆
    那皇帝作為九五至尊,咱們通常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來形容帝王的後宮,由此可知皇上的後宮是嬪妃眾多,美女如雲呀,那皇上的後宮到底有幾個老婆呢?是不是真的有七十二個那麼多?首先我們先科普一下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宮六院是指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