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花溪書院,歡迎你的到來。
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
從古至今,人們常常會感慨人生之路不好走。一路上與天鬥與地鬥,還要與人鬥,哪一場拼搏下來不是遍體鱗傷?
宋朝詩人劉禹錫,34歲被任命監察御史,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年時間裡,就讓他,滿滿地嘗到了「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滋味。 一連數次遭貶,職位一降再降,這中間直到他71歲病逝,長長的歲月裡,在仕途上都是起起伏伏,最後一任之職是「太子賓客」。
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
試想,有過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之人,那心中對生活的感嘆會少嗎?所以詩人的才華是與經歷共升華的。
政治熱情高漲的結果,是讓詩人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變化,於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他將目光轉向了民間,從當地的民歌民謠中汲取營養,寫作了大量寓意深刻,哲理深厚的詩歌作品。
雖然詩人,人在中年,意氣風發,有報國之志,無奈他的人生路上,卻是多有絕境終日遊,氣勁言高少知己。
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
出生於中山,是漢景帝之子劉勝之後又怎樣?他的煩惱一點兒不比普通人少。只不過貧家兒女為著溫飽而愁,劉禹錫的煩惱是憂國憂民而已。
從他的經歷中,我們看到,成就一名詩人成長的因素,文學修養與文字功底是基礎,那功在詩外的是其對生活的感知,是人間世情之殘酷,給予詩人的警醒。
如果沒有那些人生路上的磨難,詩人恐怕也不會領略到,世事的變化多端,發出人言道路古來難得感慨。
生活的豐富繁雜,驚心動魄,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越是年齡見長,越是對生活生有敬畏之心。
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所謂年輕氣盛,無知者無畏,都是會付出代價的。
這裡仍然借用劉禹錫的兩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來說明——生活始終是反反覆覆,已充滿變數的姿態在前行。
你只有經歷過磨難,才會真正讀懂這句詩篇「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