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2020-12-12 花溪書院

大家好,這裡是花溪書院,歡迎你的到來。

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

從古至今,人們常常會感慨人生之路不好走。一路上與天鬥與地鬥,還要與人鬥,哪一場拼搏下來不是遍體鱗傷?

宋朝詩人劉禹錫,34歲被任命監察御史,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年時間裡,就讓他,滿滿地嘗到了「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滋味。 一連數次遭貶,職位一降再降,這中間直到他71歲病逝,長長的歲月裡,在仕途上都是起起伏伏,最後一任之職是「太子賓客」。

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

試想,有過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之人,那心中對生活的感嘆會少嗎?所以詩人的才華是與經歷共升華的。

政治熱情高漲的結果,是讓詩人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變化,於是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他將目光轉向了民間,從當地的民歌民謠中汲取營養,寫作了大量寓意深刻,哲理深厚的詩歌作品。

雖然詩人,人在中年,意氣風發,有報國之志,無奈他的人生路上,卻是多有絕境終日遊,氣勁言高少知己。

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

出生於中山,是漢景帝之子劉勝之後又怎樣?他的煩惱一點兒不比普通人少。只不過貧家兒女為著溫飽而愁,劉禹錫的煩惱是憂國憂民而已。

從他的經歷中,我們看到,成就一名詩人成長的因素,文學修養與文字功底是基礎,那功在詩外的是其對生活的感知,是人間世情之殘酷,給予詩人的警醒。

如果沒有那些人生路上的磨難,詩人恐怕也不會領略到,世事的變化多端,發出人言道路古來難得感慨。

生活的豐富繁雜,驚心動魄,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越是年齡見長,越是對生活生有敬畏之心。

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所謂年輕氣盛,無知者無畏,都是會付出代價的。

這裡仍然借用劉禹錫的兩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來說明——生活始終是反反覆覆,已充滿變數的姿態在前行。

你只有經歷過磨難,才會真正讀懂這句詩篇「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相關焦點

  • 唐詩閒讀:「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你一定聽過劉禹錫的《陋室銘》吧,其實我更喜歡他的另一句詩:『長恨人心不如水。』」(書法:劉禹錫《陋室銘》)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國畫裡的瞿塘峽)「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面對著瞿塘峽水的驚濤滾滾,詩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 著名的《竹枝詞九首》,為何「長恨人心不如水」能成千古佳句?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下著名的古詩《竹枝詞九首》,為何其中的「長恨人心不如水」能成千古佳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分析下。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作者劉禹錫,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銀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舍。」這首詩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巴東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質樸善良的品德全都在這一幅畫中描繪出來。第三類是慨嘆世情。如第六首「城西門外灩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第七首「翟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這兩首都用比興的手法,表達詩人對人世人心艱險的感嘆。
  •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中最著名的一首,末二句道出奇語,成千古佳句
    劉禹錫這一組九首的歌曲,可以說是用樸素的語言,進行了總結和開拓,是極有意義的事情。而在這九首作品中,我覺得最好的一首,是「其七」,也就是第七首,我們一起來詳細看一下,原文摘錄如下:竹枝詞九首·其七唐·劉禹錫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 劉禹錫:人生之險,不在灩澦堆上千尺浪,人心之惡,在於平地波瀾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藏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知道自己沒有回京的希望,無非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邊遠之地,維持的中級公務員的工作,反而四川的山山水水,滌蕩著劉禹錫中年的胸襟。他已經認命,但同時性格裡的豪放與悲鬱化為山水巨浪。四川民風淳樸,少數民族眾多。在唐朝屬於邊遠地帶。
  • 詩詞大會為什麼說劉禹錫竹枝詞裡是「唱歌聲」而非「踏歌聲」?
    中唐詩人劉禹錫,其實也是一個金句小王子。不僅留下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諷喻金句,寫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也留下諸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樣的愛情金句。
  • 人心雖不如水但同樣可以淡泊明志
    古語有言:「人心雖不如水,但同樣可以淡泊明志。」高山流水,只向東流,乃至歸入大海。水流在流經時如有遇到阻礙,他會選擇繞行,貴在平靜低調。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喜歡它的潔淨透明。儘管在光線的照射下,它也可以展現出迷眩華美,但是一切對水的讚嘆由它晶瑩剔透而始。
  •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只有他劉禹錫又回來啦!劉禹錫是跟桃花槓上了嗎?不,他是向命運發出的不服輸信號。事實上,即便在偏遠的州地前後顛簸23年,劉禹錫從來沒有向生活低過頭。在連州任刺史期間,劉禹錫積極深入民間,考察民情。比如,《插田歌》吸收民間俚歌形式,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農婦穿著白麻布裙,農夫披著綠草蓑衣。
  • 「竹枝詞」的前世今生,劉禹錫推動此詩體在流行!其功不可沒!
    劉禹錫借詩寓情,把人生感悟融進「人心不如石」這兩個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傳達心中的隱痛和感傷。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從瞿塘峽的艱險借景起興。又是詩詞常用手法,有經驗自然就會想到後面才是詩的重點。
  • 劉禹錫的一首五言詩,起句就感人肺腑,最後10字更流傳千古
    唐代開成元年至會昌二年之間,年過花甲的劉禹錫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當時他正在患病,卻收到了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的詩作,便寫了此詩作答。白詩寫得較為消極低沉,劉詩則比較曠達樂觀。末二句完分表達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