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王小波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推崇他的人眼裡可以說是天縱奇才!生於北京,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等,正是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開中國一代黑色幽默文風,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沉默的大多數》等,令人神往。 然而,天妒英才,死時年僅45歲,英年早逝,令人唏噓不已。
1997年4月11日之前,王小波並不出名,生前和曹雪芹、梵谷、卡夫卡一樣是個默默無聞的人。他的作品,只在朋友、文學編輯、部分高校學生等小圈子中流行,用現在的話說,他並未出圈,充其量是個非著名作家。
在庸人主導的世界裡,思想超前一步,就註定悲劇一生。生前寂寞,死後爆紅,歷史上從來不缺這樣的人,但王小波至死都沒想過,自己會加入他們的行列。死前他的作品無人問津,死後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儘管他終生致力於解構和反對權威,但他還是被捧成了新的權威,成為一代文學教父,作為一個反叛天才、權威解構者、自由主義者被接受。自名為「王小波門下走狗」者,成群結隊,少東家也是其中一員。
對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將他推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文學高度。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被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
王小波有種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他筆下的文字沒有邏輯性,通俗講就是前言不搭後語,話語和話語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具有很強的跳躍性,但是你只要讀進去了,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著你,讓你抓耳撓腮的想著趕緊讀完。他追求智慧但不沉溺於智慧,熱愛思想的同時反抗陳舊的語言,他筆下的的語言是樸實無華的,沒有矯揉造作,這種所謂的「技法」是難能可貴的。他被人長久的懷念,既是因為他的特立獨行的勇氣和對自由的追求,也在於他的語言平易近人,這得以讓他的文字快速流通,在繁瑣的故紙堆裡,別開一道清流。
王小波在創作中,始終以一個「觀察家」的姿態關注社會普通民眾面臨的問題,這與他的生活有關,也與他樸素的價值觀有關。因此,在他的小說中, 經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後卻飽含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理解和熱愛。
王小波的小說,第一次集中地用「愛情」,特別是「性愛」,公開挑戰了革命邏輯。雖有大膽直白的描寫,卻不指涉頹廢的日常化生活態度,而是以一針見血的迅猛氣勢,讓被普通民眾甚至文人學者刻意「神秘化」的荒誕現象,在讀者面前赤裸裸地呈現。將苦難轉化為笑料,將悲劇付諸於認知的荒誕,這就是他講故事的方式。
王小波筆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乾淨,既蓬勃又恬淡。他的「革命+戀愛」小說中,愛情,特別是性愛,不僅是日常化的欲望力量,更被賦予了超凡脫俗的主體價值。深刻揭示革命與愛情在中國複雜的生成關係,是王小波「革命+戀愛」小說獨特的思想價值。在王小波的筆下,道德烏託邦的革命變成了「愛情」與「性愛」的青春狂歡。王小波的小說試驗了兩性交往遵循由「性」及「情」,由肉慾到愛情的升華,達到了性情交融、靈肉一致的美好境界。
王小波雜文中的大量篇章都是在表達對完整生命和高度自由的追求與嚮往。這種對個體自我形象的展示、深入心靈世界的拓展,以一種戲謔與近似黑色幽默的筆觸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而激烈難平的憂憤、高度深沉的壓抑、飛揚跳動的生命激情飽蘊其中。
生前,王小波是文壇的邊緣人,安坐於自己的房間,把寫作當作思維的遊戲。死後,王小波成為一代自由青年的思想圖騰,他們在這個中國作家的身上看到羅素和奧威爾的影子,也踐行著他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到最後,他成為過去時代一個親切的朋友,也成為知識分子理想的一枚現世印章。
我們來說《黃金時代》。
深重的苦難與偉大的作品總是在冥冥之中聯繫到一起。王小波把傷疤偽裝成一朵俏皮的花,旁若無人的怒放著,讓人更加清楚地理解那荒誕的年代和扭曲的人性。
《黃金時代》應該是王小波寫作風格形成的標誌。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你很難將它定性,因為它講過青春成長,談過愛情與性,還幽默惹人大笑。
在《黃金時代》這個故事中,王二是一個生活糟糕的人。作為一個下鄉知青,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遭受到了各種不公正待遇。和他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都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唯獨這個頑劣的「王二」奮起反抗,將性愛當做武器,對抗這個「扭曲」的世界,「性」既是被拯救的對象,也是實現拯救的手段 。他對生命赤誠的熱愛,讓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也讓他成為那個時代最自由的人。
人既然生來就有七情六慾,那麼禁止七情六慾便是違背人性的,王小波在書裡毫不避諱人的欲望,鋪天蓋地的性愛描寫是《黃金時代》最獨特的地方之一,那些露骨的描寫,讓人忍不住的心跳加速,想入非非。因為那些恣意大膽的文字,使得當年小說的出版遇到了很多波折。
欲望是人的本性,而克制欲望是人的理性,所以生來擁有無限欲望的人總是不停的克制欲望,不停在欲望中掙扎。人們羞於談論欲望,以至於做出許多忽略欲望違背人性的事。人性的本能往往是被世俗所禁錮的,所以人性的解放與自由也總是從身體開始,這就讓我們看到了在那樣一個荒誕的時代裡,一個真正的反叛者用最原始也是最熱烈的男女之事來控訴所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待遇。如果我不能證明我的無辜,那我就去證明我的不無辜;如果我不能證明我的存在,那我就去證明我的不存在。
作為小說的切入點,在闡述陳清揚是不是破鞋的問題上,王二一開始便進行了看似滑稽的推理。在偉大友誼偽裝下的愛情,是王二與陳清揚兩人相愛的強烈欲望與相離的極度克制之間的矛盾衝突。想愛與不敢愛之間,到底拉扯了多少欲望和克制,也只有他們共同的黃金時代知道。
「陳清揚說她真實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時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著緊裹住雙腿的筒裙,頭髮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際。天上白雲匆匆,深山裡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剛在她屁股上打了兩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燒火燎的感覺正在飄散。打過之後我就不管別的事,繼續往山上攀登。
陳清揚說,那一刻她感到渾身無力,就癱軟下來,掛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覺得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都遺忘。在那一瞬間她愛上了我,而且這件事永遠不能改變。」
陳清揚最終因為王二打了自己的屁股而愛上了王二,友誼在一瞬間變成了愛情,而敦友誼的過程在她心中也徹底變了味道。但是恰恰就是這種轉變,當二十多年後再次相遇,回憶當初的時候,她毫不掩飾的告訴王二,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一個青春與另一個青春相遇,這時再大的苦難也只會將那黃金一般的時代打磨的閃閃發亮熠熠生輝。
這本書語言很直接,擲地有聲,裡面沒有任何矯情的傷痕和空洞的修辭,有的只是大寫的黑色幽默以及主人公王二身上那股超然、自由的精神,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實現了知青文學的突破。
在《黃金時代》中,王小波這樣寫道:「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飄著懶洋洋的雲彩。下半截沉在黑暗裡,上半截仍浮在陽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許多人憑藉「好看的皮囊」成為頂級流量,但在中國文壇,憑藉「有趣的靈魂」立於不敗之地的,王小波應該是頭一個。
或許你不了解這位作家,也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但歡迎你走進那個屬於他的花花世界,去尋找那個自由的、有趣的、特立獨行的、惹得萬人痴迷的靈魂。
每個人都曾在青春年少的時候意氣風發為著理想去改變這個世界,卻往往被世界無情的稀釋了。所以,當你覺得生活很糟糕的時候,就看看《黃金時代》吧。
讀《黃金時代》會讓你覺得,王小波身上的能量和熱情並沒有隨著他的生命一起熄滅,而是白紙黑字永遠在燃燒著。
遍歷黑暗後,依然心有蓮花,隨時可以再出發!
PS:「敦倫」的意思自行百度哈。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智慧沙漏少東家!電子書資源後臺留言 201219 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