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這一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樂器,是華夏傳統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說中堯舜時期即已存在的五弦琴,到今天能見到的最早的傳世七弦琴(隋唐琴),再到近世和當代各具風貌的琴器琴人,幾千年來形成了以「斫琴、彈琴、琴論」等為一體的龐大體系。斫琴,除了傳統木、漆工藝外,還包含傳統樂、律、數、理、美學學識,其與現代人追求的匠心,可謂同工一體。
良桐、良工,終至良琴,奏之才可「修身理性、反其天真」。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非遺古琴事業在當代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古琴文化亦已成為現代人審美的精神追求目標,成為當今人群對於中華幾千年文明傳承的歸屬符號之一。
2020年,恰逢浙江圖書館建館雙甲子年。為慶祝浙江圖書館建館120周年,浙江非遺保護協會古琴藝術專業委員會特舉辦「匠韻華章」名家名琴古籍大展於今天在浙江圖書館啟幕,旨在聯合全國各地的古琴藝術傳承人,全面展示中國幾千年積澱的斫琴藝術在當代的成果,讓讀者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魅力,感受中國古代典籍的魅力,共同見證浙江圖書館120年歷史。
本次展覽雲集了國內鈞天坊、雷音倪琴、項陽古琴、天音琴坊、夔音堂、棲鳳琴堂、琴在江南、思韶山房等頗具影響力的斫琴品牌,參與展出的當代古琴有150張左右。
歷來文人以琴嘯歌、以詞吟詠,幾千年文明傳承,有文字所載處,便有琴樂之所在,因此浙江圖書館特別遴選了館藏中與琴、棋、詩、書、畫、印、酒、茶等有關的珍貴文獻一同展出,撫琴觀書,再現中國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琴棋書畫詩酒茶」的生活意境。
展覽期間,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們可以來到展廳,和斫琴大咖們面對面交流,欣賞當代斫琴藝術的高度,觀看難得一見的浙圖珍藏古籍,包括國內現存最早李白詩集注刻本、明清時候的古琴琴譜、明益王刻蘭亭序圖卷等,去領略古代文人的審美以及背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王鵬、倪詩韻等琴界大咖將為讀者們帶來古琴文化專題講座、名琴鑑賞雅集等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演奏家將於12月12日,在浙江音樂廳上演「玄和太音·若境」——古琴名家音樂會。
展覽將於12月14號結束,據浙江非遺古琴專委會主任陳成渤告訴記者:「本次參展的古琴代表了當代斫琴藝術的新高度,本次展覽將古琴和琴棋書畫印茶等相關的珍貴古籍一同展出,亦是迄今為止古琴界規格最高的一次展覽,感謝浙江圖書館一直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本次活動古琴界攜眾人之力、以匠人之心慶賀浙江圖書館120周年華誕,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來源:青年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