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汽油是汽車吃的食物,那機油就是汽車的血液,循環流淌在汽車之心發動機內。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標號的機油,比如5W-40、5W-30、0W-20、0W-30等等,其中以5W-40和5W-30最為常見。既然分出了這麼多標號,肯定有區別,那我們平時是用5W-40還是5W-30呢?這個可不能亂加,小心把車搞報廢了。
首先我們得知道5W-40和5W-30表示什麼意思。標號裡面的W其實是英文單詞「winter」的首字母,即冬天的意思。W前面的數字代表這款機油的「低溫流動性」,數字越小,越能在低溫狀態下保證其流動性。舉個例子,0W-20能在零下50度的大氣溫度裡工作,5W-40則通常在零下40度的大氣溫度裡工作(注意是大氣溫度,不是工作溫度)。
W後面的數字代表這款機油的「高溫粘稠性」,數字越大,越能在高溫狀態下保證其黏稠度。同樣舉個例子,0W-20能適應的大氣溫度是30度,而5W-40能適應的大氣溫度是40度,在100℃時,前者的動態粘度為5.6-9.3,後者是12.5-16.3。
搞懂上面這些東西再來看5W-40和5W-30,很明顯他們的低溫流動性是一樣的,基本上能適應我國大部分地區。他們的區別就在於高溫黏稠度,對比之下,5W-40更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車輛,畢竟夏季的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要高於30度。
那是不是W前面的數字越小越好,後面的數字越大越好呢?我們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前面的數字越小,機油流動性越好,什麼是流動性?說白了就是越來越像水,相對的黏稠度就沒那麼高。後面的數字越大,黏稠度越高,高溫時的潤滑效果更好,但是如果後面的標號太高,黏稠度太好,那就會增加發動機內各摩擦副的摩擦阻力,油耗就會升高。所以機油的選擇應遵循適可而止的原則,追求極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