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在《浮生六記》的第二卷閒情記趣中寫到: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看《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時,總是想起這一段。
這部電影被評為2018年日本最高分的電影,是根據日本畫家熊谷守一的真實人生來進行拍攝的,他曾被稱為野獸派作家,到了後期繪畫風格轉變為簡潔。
因近30年未走出家門,他被稱為「另類中的另類」「亞洲藝術史上迷一樣的人物」。以及他超高的繪畫水平、淡泊名利的心境、遺失獨立的從容被人們津津樂道,世人尊稱他為「仙人」。
電影主要講述了他和妻子,在自家小院與自然為伴,白天流連在小院裡,晚上作畫的平靜生活的故事。
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從,熊谷守一如何用自己的態度和禪意人生,重新定義大眾眼中的生活,以及影片帶給我的思考來談談我的理解。
01
芥子納須彌,一花一世界
影片中大部分聚焦在拍攝院子裡的花草樹木,像是一幅秀麗清幽的畫,滿目青翠,碧波蕩漾,又蘊含著幽雅的意味,加之輕盈靈動的音樂,頓時凸顯生活情趣,非常治癒。
熊谷守一穿著青藍色棉布長袍,留著茂密的白鬍子,拄著木質拐杖,看起來頗像一個隱居山林的道士,給人仙風道骨的感覺。
他每天在森林似的院子裡自由探險,看螞蟻搬家,在水池旁看魚,和貓對話,觀察石頭,聽鳥悅耳的聲音。展現了南宋詩人朱熹筆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畫面。
影片中音樂也常隨著他眼睛看到的大自然而變化,他看螞蟻搬家時,音樂的節奏隨著螞蟻爬來爬去的動作加快,他觀察蝸牛時在石頭上蠕動時,音樂也隨著蝸牛的節奏放慢。
不管是對它們的放大特寫鏡頭,還是音樂和它們的活動之間的調和,在大自然眼中,眾生不過是一粒芥子,而熊谷守一卻是胸懷若谷的芥子,在自我之外,他尊重一切大自然,一朵花,一片葉子,一隻螞蟻,一個水塘都可以自成一個世界。
他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向觀眾傳遞了物我相融的精神力量。導演沒有用任何的詞彙表達什麼是生活,只是將他的感知放進畫面裡,便將生活本身完整的展現給觀眾。
02
庭院方寸間,觀看無窮處
之前讀日本美學,了解到日本在茶道、庭院、隔間都很樸素。 日本建築代表性人物黑川雅之說:
這是為了保持它們最質樸的本色之美,保持本色之美就是要求無論是產品還是建築物,甚至藝術品,都要讓人工的痕跡退到素材的背後,甚至要儘量消除人工的痕跡。」
熊谷守一更是將這種美學,在生活中實踐到了極致,影片中的畫面可以看到,院子裡的花草樹木都是自然生長的狀態,沒有經過修剪,和屋簷房子融為一體,這正是因為保持了大自然的本色之美。
連落葉、石子、蟲卵都和房子毫無違和感的契合在一起,從庭院的自然之美可以看到屋裡的一碗一碟,古樸的茶桌,而從房間的茶桌往外看,視線又能延伸到石子路,陽光,花草,連接它們的是生命之美、情感之深以及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具有生活美學的詩韻,在庭院方寸間,建立的是一個廣闊的宇宙。導演並沒有把它美強加給你,而是用煙火氣息、一蔬一飯、一花一木、一蟲一鳥的細節來打動你,它們便是生活的總和。
正如是枝裕和所說:
「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這正是戲劇性之所在,我建構每一個場景,都只依賴細節。」
每一個細節在不知不覺間,輕輕的撥動觀眾的心弦,將真正的生活之美,種植在你的內心深處
03
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幾點思考
1.幸福向心覓,何勞向外求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被評為2018年高分電影,恰恰映射出現代人在物質=幸福之中的迷失,對桃源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嚮往。
對於幸福與物質的關係,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提出了「適應原則」。所謂適應原則,是指我們對現況判斷的標準,是看現狀和我們已經適應的條件相比較,是更好還是更壞,而不是和過去的條件做對比。物質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
「由於人們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性,在每次收入增長後,都能立即創造出一種新的衡量自己的標準」。
也正是這樣一種適應原則,導致人們永遠不會滿足,不斷出現更高形態的社會需求。
在物質追求過程中,甚至開始異化為「比別人幸福才是幸福。」
正如周國平所說: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嚮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
過於追求物質以及對外部的關注,逐漸喪失享受過程的能力。強化凡事只注重結果的心態,這樣很容易剝奪人們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
這部電影恰恰在提醒人們幸福需向內行走。從心而來,回歸本心之中。
2.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於熊谷守一的知名度,前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一個正在經營的溫泉旅館的商人,希望熊谷守一能給他的旅館題三個字,即「雲水館」,想用此作為招牌,熊谷守一卻寫下了「無一物」三個字,他一向只寫自己喜歡的字。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自於六祖惠能所作菩提偈中的一句。
這是一種淡然的出世的態度,正是因為他純粹而又通透,超然於物外,才能用等流心的狀態面對生命的每一天。
結語:
影片不僅展現了熊谷守一的生活,還有他對繪畫的的態度,結尾處,有一位父親帶著兒子的一幅畫來拜訪熊谷守一,想讓熊谷守一通過這幅畫來判斷兒子有沒有天賦,熊谷守一說到:這畫很拙劣,拙劣也挺好,畫的好,將來就無法進步太多,拙劣也是畫的一部分。
接納不完美,另闢蹊徑,不斷進步也是他的畫享譽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起日本前衛藝術大家赤瀨川原平,這樣評價過他的畫:
「那畫乍看上去,明明是質樸系,可當你隱約覺出點什麼,再去看時,便會覺得真是好厲害。接著,他的畫便會一幅幅地往你腦子裡灌」。
這便是他所作之畫的魅力,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樣迷人。
畫如其人,質樸無華,歸園田居,萬物皆美,專注內心,享受其中,樂此不疲,方是生活。
作者簡介:錢錦上 讀書與寫作,遇見自己和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