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的書,沒有比《洛陽伽藍記》更為神奇的了,它是一本關於一座北魏帝都的記錄。
「伽藍」原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之寺院、堂舍。在《洛陽伽藍記》中,伽藍寺泛指洛陽的眾多佛寺。
佛教傳入中土以後,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日漸深遠。四世紀以來,已有文字記載都會州郡尤其是人文薈萃的京城的佛寺建築活動。本書因其富於創意和才情,而成為現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記述的典範之作,是文學史上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齊名的北朝文學傑作。
全書五卷,按地域分為洛陽的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記述佛寺七十餘處。其體例是以北魏佛教的盛衰為線索,以洛陽城的幾十座寺廟為綱領,以寺廟為綱維,先寫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築風格,再寫相關人物、史事、傳說、逸聞等。
它首先跟你講述的是從那一座座數不勝數的伽藍。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數不清的裡和宅,星羅棋布的佛家寺院。有的寺院有浮屠,有的沒有。有的寺院帶著傳奇,有的寺院帶著陰謀和血腥。它不厭其煩地向你描述那些華麗的、奢侈的、傳奇的佛寺的內部,詳盡地描述它們的建築特點和規模。
公元六世紀的洛陽,一座復興的城市,狩獵文化、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在這裡激蕩交匯。
洛陽,北靠邙山,南臨伊闕,東有虎牢關,西佔函谷關,群山環抱,黃河東去。
可惜,它不是今天還能夠看得見的城市記錄,而為了在當時就已惘然的個人和集體的歷史記憶。
楊銜之:
「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
《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銜之,為了曾經的北魏帝都,——「於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靈臺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那一座在當時就為一座看不見的城市的輝煌紀錄。
文學的幻摹,或者說是歷史的真實?後來考古證明,讓楊銜之敘述一一靈驗,地下文物與地上文獻,一一對應。
那麼,《洛陽伽藍記》究竟是歸類於何種學科?歷來的學者也各說不一。有人說它是一本地理書,有人以為是一部歷史文學書……其實為一部無法準確定性的不僅僅是一部史學著作。
但是他竟然懂得以每一座佛寺為圓點,牽枝帶葉地扯開出一幅關於歷史、民俗、文化、傳說的豐富多彩的白描畫卷。我愛他的城中城東城南城北,我愛每一區域後面跟出的一大串佛寺的名字——只有佛寺。
它不是在評論,只是在講述。一個有心的古代官員,以清醒的觀者的眼光,向後世講述這些必將成為歷史、成為傳奇的前朝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