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努力,但成績不好,這樣的人確實存在,無論是在我上學時,還是在教學中都遇見。
記得上初中時,有這樣一位女同學,她坐在第一排。上課的時候,她是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做筆記,聽得很認真,記得也很詳細。下課的時候,別的同學都出去玩一會兒,她卻大都在座位上,除非是去一趟廁所,但耽擱不了多長時間,回來仍坐在位上,不是在寫,就是在默默地翻看書。
因為當時上初中的學校離家都比較近,所以我們學校既沒有寄宿生,一日三餐也都是回家吃。為了在路上潔約時間,愛學習的學生大都會騎自行車上學、回家。那位女同學也是自己每天騎自行車上下學,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
看著她學習認真的樣子,以及那種爭分奪秒的狀態,她的成績應該很好,但實際上也勉強考個中等,結果初中畢業就沒有再上學。
那個時候,我還不理解,為什麼看著她那麼努力,卻總是考不好。我很不相信她會考那樣的成績,我以為老師給她評錯分了,但是每一次的分數都是差不多,雖有疑慮,但我漸漸也就相信是她就考了那麼多。
直到教學以後,遇到了這樣的學生之後,我才去用心地去觀察和思考:為什麼有些人很努力學習,但成績就是不太好呢?
第一,不得不承認的是:人的先天性差異是存在的。
這裡所說的先天性差異,就是平常所說的「天份」,不是說誰聰明,誰「傻」,而是說,人在對一些知識的接受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如有的人對於數學就是「一點就透」
這不僅僅是愛好,而是一個人在對數學有著明顯高於其他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有的人對於語文亦是如此,有的人是對音樂,有的人是對繪畫……等等,而這些人,同時往往又缺少對其他學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雖然他也努力學,但始終效果不明顯,而且學得會很吃力。
除卻先天性差異的限制因素,就是後天的學習方法。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興趣卻不等於方法,它只是讓人能夠保持對學習、對某一事物的持續熱情。
學習是要講究方法的,學習每一門課,就像做不同的事情,它們需要不同工具和程序,才能既保證質量,又保證效率。簡單地說,理科的學習主要在於「算」,文科的在於「背」。但是都不是具體到每一科的學習上,都不是那麼單純的方法。其實每一門課的學習,都是多種方法的綜合利用、有機結合,至於哪種方法少、哪種方法多,既要根據學科特點,也要結合每一個章節和知識點,更要結合自身的特點。
學習的事,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你說呢?歡迎參與評論,發表說說你的經歷或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