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從小就是在沙潁河邊長大,我對江河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我最愛去的就是這個地方的河流邊,尤其是在城市。每個城市的河流岸邊一般都是這個城市的精華所在,所謂精華,一個是風景美,一個是中心地帶,比如黃浦江之於上海、長江之於武漢、甌江之於溫州、甬江之於寧波。
屹立在珠江邊的小蠻腰
剛來廣東的時候,住在廣州,我天然以為在二沙島那邊的珠江就是珠江了。可是等我去了東莞、佛山和中山之後,我才發現,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在東莞,流經石龍和莞城的是東江,東江也是珠江的支流;在佛山,大大小小的水道不下10條,每一條都有個名字,但是有的時候本地人都叫不出來,他們也說那就是珠江;在中山,除了流經市區的叫岐江,其他的河流儘管也各有自己的名字,可是你很難叫得出,於是大點還是被叫做珠江。於是,經常有個疑問縈繞在我的心頭,那就是珠江到底在哪裡?
珠江是哪條河?
珠江在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地位之顯赫,毋庸置疑。以長度及,珠江為中國第三長河,前兩名分別是長江和黃河;以流量計,珠江為中國第二大河,第一名是長江。但就是這盛名在外的珠江,和中國其他大河比有著非常顯著的不同。為什麼不同?因為嚴格來說,珠江並沒有一個主幹河道。珠江可以分為三大水系:西江水系、東江水系和北江水系。目前計算珠江長度普遍以西江水係為主,但是西江和北江在思賢窖匯合後只有短短的100-200公裡河道,而東江則直接在虎門入海,和西江、北江幾乎沒有交匯之處。因此,可以說珠江三個水系是比較獨立的水系,很難說東江、北江是西江的支流。
當然,目前普遍是把西江作為珠江正源,而珠江自然而然主要是指珠江。三個水系中,西江長2214公裡、年平均徑流量2237億立方米、集水面積35.31萬平方公裡,北江長573公裡、年平均徑流量510億立方米、集水面積5.21萬平方公裡,東江長562公裡、年平均徑流量257億立方米、集水面積3.53萬平方公裡,西江毫無疑問是幹流。
但目前問題是如果以西江作為珠江,那按照慣常的做法,西江就可以叫珠江。但是事實是西江還是叫西江,而不是珠江。因為西江在思賢窖和北江只能說是融合而不能說北江匯入西江,因為在思賢窖以下西江和北江又分為若干個水道,甚至很難說到底是西江分出來的還是北江分出來的,這些水道中每一條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沒有任何一條叫珠江的。看來不能把西江、東江、北江中的任何一條叫做珠江。
那可以說,珠江可能不是其中某一條河,而是整個西江、東江、北江三條水系的統稱。
珠江水系圖
事實上,珠江這個概念至少有三種含義:
一段水道說:百度百科上關於珠江的歷史是這麼說的——「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裡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狹義珠江說:狹義的珠江,是指珠江北江、西江支流在廣州西北方的思賢窖「三水」匯合後,由北向南,又從西到東流經廣州市區的那一小段河道。按此狹義的說法,實際上還是有不少問題。因為西江、北江在思賢窖匯合後,西江向南、北江向東南流去,北江東南後又分為若干個水道,其中有至少2支流去廣州,並在白鵝潭匯合。那麼這幾條水道究竟哪條是珠江呢?事實上,每條水道都有自己的名字。那按此狹義珠江實際上很難成立。廣義珠江說,即是上述論證之後的結果,即珠江為西江、東江和北江三條水系的統稱。「珠江」怎麼來的?
既然珠江不是某一條河,這裡就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珠江這個名字呢?這個名字怎麼來的?
百度百科上關於珠江的歷史是這麼說的——「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裡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可惜的是,今天的海珠石已經深埋在二沙島下了,不然真是想去看下這個珠江名字由來的石頭到底是一塊怎樣的石頭。
其實,事情到這裡還沒算完,珠江下遊的一條河道究竟是怎麼變成各條河流的統稱的呢?
這個沒找到說法,但毫無疑問,應該感謝的是這條原來叫海珠石的石頭、叫珠江的水道幸運地流經了廣州。在兩廣地區,甚至包括雲南、貴州在內的整個珠江流域,廣州都是最大、最知名的城市,因而,因海珠石命名的珠江水道珠江變成了西江、北江匯流之後珠江主幹的稱號,進而變成了整個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水系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