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以後,德國曾經雄厚的坦克製造工業幾乎陷入了停滯。然而隨著鐵幕的緩緩升起,一分為二的德國毫無疑問的處在了東西方對峙的最前線,如果戰事一旦爆發,聯邦德國的軍隊要第一時間面對華約的鋼鐵洪流,而聯邦德國裝備的老式M47,M48坦克顯然抵擋不了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的華約坦克。恰逢此時經過10年的恢復,德國的製造工業得到了大幅發展,奔馳、波爾舍、克虜伯、萊茵金屬等二戰著名坦克製造商也都躍躍欲試,紛紛提出了自己對坦克設計方案的構想,面對民間這種高漲的呼聲,聯邦德國政府於1956年11月23日提出了研製一款30噸級中型坦克的構想,而這款坦克就是後來西方產量僅次於M60的豹1系列主戰坦克。下面我們就從研製歷程,坦克火力,坦克防禦,坦克機動,改進型五方面來解析一下這款德國工業恢復下的產物。
▲先放一張豹1主戰坦克的美圖
研製歷程
恰好此時法國也有意研製一款新型坦克來替換國內參差不齊的舊裝備,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聯合研發新型坦克,次年6月,聯邦德國和法國共同擬定了一份歐洲標準坦克的研製方案,雙方就坦克的具體性能基本達成共識,新坦克重量大約在30噸,安裝一臺多燃料風冷發動機以及一門105毫米坦克炮,最大行駛速度不得低於65公裡每小時。次年8月義大利也加入了歐洲標準坦克的研製工作當中。為了在聯合中發揮個體的優勢,聯邦德國組建了A、B、C三個研製小組來參與競爭,而法國方面則由坦克武器技術局全權負責競爭工作。
▲最先開始研發的C組,該車充其量只是一輛驗證車,因為其很多技術嚴重脫離了當時的能力水平
首先進入研製工作的是C組,不同於其他兩組,該組的任務更多地是偏向於驗證各種坦克的零部件,所以很多技術都已經超過了當時的技術水平。該坦克炮塔採用的是法國人最擅長的搖擺炮塔,裝備一門105毫米主炮和一門20毫米並列副炮,採用自動裝彈機,動力為兩臺並列的6缸柴油發動機,可以分別驅動兩側的行走裝置,行走方面採用了輪履兩用的結構,每側的5對負重輪也可以驅動坦克前行,最大速度為120公裡每小時,通過第1、2、5對負重輪完成轉向,懸掛系統同樣採用的是極為先進的液氣懸掛。這些技術導致了其研製進度極為緩慢,當新坦克從A組和B組中誕生並裝備部隊時,這款嚴重與現實脫節的方案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僅僅是以一款驗證車的身份而存在。
▲上圖為A組拿出的原型車,下圖是B組拿出的原型車,最終A組參與競爭的原型車勝出並被命名為「豹」式坦克
而A、B兩組的方案就顯得比較中規中矩了,採用的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唯一不確定的就是坦克主炮,A組起初打算給原型車裝備一門90毫米坦克炮,B組打算為其裝備一門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105毫米坦克炮。後來聯邦德國國防軍考慮到90毫米坦克炮威力明顯不夠用而且也不符合當初的要求,研製新型105毫米坦克炮成本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於是德國人乾脆下令所有的原型車裝備當時最為先進的L7線膛炮,並向英國訂購了一批專屬於自己的L7坦克炮,該炮炮尾較短,而且炮尾上部採用了傾斜結構,節省空間的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提高火炮的俯角(最大俯角為-9度),聯邦德國為新坦克定製的這款坦克炮被稱之為L7A3型坦克炮。在隨後的測試中A組的方案贏得了高層的青睞,隨後該車就開始了最後的驗證工作,值得一說的是不久後法國就因為國防策略的改變而放棄了同德國一起研製新坦克,轉而用自己的歐洲標準坦克樣車技術研製出了AMX-30主戰坦克,義大利隨後也宣布退出,不過多年後義大利還是選擇採購豹1主戰坦克並將其國產化。
▲在豹1主戰坦克基礎上改造而成的OF-40主戰坦克,該車在部件上面和豹1A4極為相同
在最後的驗證階段德國竟然整整生產了36輛樣車,這一數字一直保持著最高紀錄至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德國振興製造工業的決心與力度,其實從豹1主戰坦克的研製到生產,參與部門都堪稱豪華。當時參與競爭的A、B兩組中就包括萊茵金屬、波爾舍、亨舍爾等這些坦克研製豪門。最後的驗證工作結束後,德國人根據結果更換了坦克的瞄具,並適當地改變了炮塔和車體的外形,最終在1963年10月1日將該車正式命名為「豹」式坦克,也就是常說的豹1主戰坦克。在隨後的製造過程中,一共有2700多家機構參與了豹1主戰坦克的生產工作,比如馬克公司負責車體生產,炮塔則由威格曼公司負責,武器系統由萊茵金屬公司負責,動力系統則由腓德列斯哈芬公司負責,光學設備則由蔡司公司負責,最後由克勞斯.瑪菲公司負責總生產業務,這個陣營用豪華形容也是一點都不過分,也正是從豹1主戰坦克開始,德國的坦克製造工業正式從戰後的萎靡中漸漸復甦了過來。
火力
▲豹1主戰坦克使用的105毫米L7線膛炮以及DM-3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豹1主戰坦克裝備一門105毫米51倍口徑比的L7A3型線膛炮,這門在當時代表了西方最高水平的坦克炮採用橫楔式炮閂,裝填完成後可以自動關閉,發射完成後可自動打開並拋殼,採用電擊發方式,火炮安裝有兩個駐退機和一個復進機,後座距離為300毫米,此外該炮還有一個熱護套以及一具偏心抽氣裝置,最高射速為9發每分鐘。在彈種方面該炮可以發射北約通用的105毫米坦克炮炮彈,通用彈藥包括旋轉穩定穿甲彈(APDS)、空心裝藥破甲彈(HEAT)、碎頭榴彈(HESH),此外還可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SVDS),彈藥基數為60發(在此後的改進型中有所下降)。在發射DM-3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以在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520毫米厚的勻質鋼裝甲,首發命中率為75%,炮口初速為1478米每秒。輔助武器為一挺7.62毫米同軸MG3機槍以及一挺7.62毫米並列MG3機槍,彈藥基數一共為5500發,炮塔兩側分別安裝有4具76毫米煙霧發射器。
▲豹1坦克的內部結構分布圖
火控系統主要由車長晝夜周視瞄準鏡、炮長光學測距瞄準鏡、炮長輔助瞄準鏡、火炮穩定器以及炮控裝置組成(這個炮控裝置為炮手車長共用型)。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重點設備:
TRP2A型車長單目晝夜周視瞄準鏡,擁有一個全方位旋轉的鏡頭,可以在6倍到20倍之間進行無極變化,最大觀察距離為4000米,可以對已知大小的目標進行測距和瞄準,當火炮發射時,擋光裝置會在一定時間內關閉通道避免車長被強烈的火焰「炫目」
▲車長內部位置
TEW-1A型電動彈道角度傳動裝置,瞄準鏡的瞄準基線隨著主炮一起俯仰,可以根據目標距離和炮彈的飛行速度(每個彈種都有自己固定的飛行速度,是事先設置好的)裝定火炮的瞄準角度,從而實現車長超越炮長直接射擊
TEM-2A型炮手光學測距瞄準鏡,具有合像和體視兩種可任意切換的工作模式,操作方式有手動和腳動兩種模式,測距儀的基線長為1.72米,放大倍率為8倍,如果兩個物鏡鏡頭損壞一個,測距儀就會失去作用,只能充當觀察鏡,這具瞄準鏡同樣具備自動遮光功能,此外炮手還有一具TZF-1A式單目瞄準鏡,放大倍率為8倍,目鏡固定,物鏡和火炮同軸一起俯仰
▲炮手位置
B1712型雙目紅外瞄準鏡,在夜戰時可以將車長潛望鏡拆下將其換上,使坦克具備夜間觀察和瞄準的能力,由炮盾上面可拆卸的XSW-30-U紅外/白光探照燈提供紅外光源,最大瞄準距離為1200米,最大觀察距離為1500米,此外駕駛員的中間一個潛望鏡(一共有三個潛望鏡)可以在夜間換成紅外夜視儀或者是微光夜視儀
防禦
▲豹1主戰坦克的裝甲分布圖
防禦一直都是豹1系列主戰坦克飽受詬病的部分,其車體由普通的勻質鋼裝甲焊接而成,炮塔採用鑄造工藝(後續改進型採用焊接工藝),車體正面最厚為70毫米/60度傾斜角,車體側面最厚為35毫米/50度傾斜角,後部為25毫米/88度傾斜角,底部為15毫米,頂部從5毫米到25毫米不等,炮塔正面和側面都為60毫米,炮盾為52毫米,此外在戰鬥室和動力室之間設立了隔艙。這麼一看豹1系列主戰坦克的防護還不如二戰時期的一些坦克,別說是115毫米滑膛炮了,就連一些中小口徑主炮都可以擊穿。
▲同時期信奉裝甲無用論的還有法國的AMX-30主戰坦克,結果人家......
這其實得益於反坦克火力特別是空心裝藥聚能破甲彈的高速發展,火力對裝甲已經形成碾壓局勢了,和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聯坦克對峙時雙方處在互穿的尷尬境地,既然這樣崇尚機動性的德國人索性就放棄了防護,一味強調火力和機動,謀求以機動換取防禦,反正也是打不過蘇聯紅軍,倒是可以利用機動一直拖到美軍來救援。但是豹1坦克對裝甲的削弱力度太大了,直接導致了戰場生存能力大幅下降,別說是主戰坦克了,就連步戰車都可以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生存。但毋庸置疑的是豹1坦克還是憑藉極強的火力和極高的機動成為了二代坦克的一個經典。最後再說一下豹1坦克的三防系統,可能是受到蘇聯核大棒的刺激,豹1系列主戰坦克的三防系統可以連續經受數次核打擊,在過濾一些大顆粒塵埃時,粗過濾器可以立即將其派出車外,避免累計的大顆粒輻射塵埃擴大放射源,而且該過濾裝置壽命極長。
機動
▲正在被展示的豹1坦克動力系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發動機、水散熱器以及傳動裝置
發動機採用MTU公司的MB838CaM-500型4衝程10缸V型機械增壓多燃料水冷發動機,採用預燃室燃燒系統,可使用北約標準的F-54燃料,百公裡油耗為190升,在2200轉每分鐘時可以輸出830匹的馬力,單位功率為20.75,最大行駛速度為65公裡每小時,最大行程為600公裡。傳動方面為一具具備變速、轉向功能的4HP-250型液力傳動裝置,四級星形變速箱可以在不切換動力的情況下改變輸出速度和扭矩,一共有4個前進擋以及2個後退檔,雙半徑差速轉向裝置可以通過大小半徑離合器以及穩定器實現大小半徑的轉向,當變速器空擋時兩側履帶會往不同方向驅動從而實現原地轉向,在車輛長時間行駛時液力變矩器可以變為純機械式傳動,能極大地提高機動效率,駕駛員的作業系統為省力方便的電-液式,可以通過電磁液壓實現對離合器和制動器的操作。
▲可以看到豹1坦克的第4、5對負重輪平衡軸上並沒有液壓減震器
在懸掛方面豹1主戰坦克採用比較常規的扭杆懸掛,一共7對負重輪和4對拖帶輪,在前3對和後2對的負重輪平衡軸上面都有一個液壓減震器,雙銷式履帶上面可以安裝橡膠襯墊,負重輪輪緣掛有膠圈。此外每個坦克都配有一套深水涉渡裝置,可以通過2.25米深的水域,兩臺電動的排水泵可以及時排出車內的積水。此外還有一具電式加熱器,按照位置的不同可以分別加熱人員以及發動機。
改進型
作為產量僅次於M60的西方主戰坦克,豹1系列主戰坦克誕生了不少的改進型,下面我們以圖片的形式盤點一下這些改進型:
▲最初的豹1主戰坦克,上面所講的基本就是這個型號
▲豹1A1,主炮加裝了炮管熱護套以及穩定裝置,首發精度大大提高,履帶板換為了D640A型雙銷履帶,有的車輛還安裝了側裙板,車體重量也從40噸增加到了41.5噸
▲豹1A1A1,採用鉚接的方式在炮塔安裝了10到20毫米不等的附加裝甲
▲豹1A2,加強了炮塔的防護,所以炮塔看起來比豹1A1更加厚實一些,此外改進了三防系統,換裝了全新的空氣過濾器,駕駛員可拆卸替換的主動紅外夜視儀改為了被動微光夜視儀,在外表上和豹1A1極為相似,只不過A1兩側的測距儀外形是圓形的,A2是橢圓的
▲豹1A3,受到中東戰爭的影響,坦克炮塔由鑄造改為了間隙裝甲板焊接,還有一個楔形炮盾,此外裝填手的潛望鏡可全向旋轉以及俯仰,原炮塔後面的框籃也移至炮塔內部
▲豹1A4,裝有綜合式火控系統,包括EPRI-R12型車長用周視穩定望遠鏡、EMES-12A1型炮長雙目體視測距瞄準鏡、蔡司的合像式測距儀以及FLER-HG混合式彈道計算機,此外安裝了全新的GWS-2HR-A型全自動變速箱以及操作機構,機動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此外備彈也從60發下降到了55發,外形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塔型的車長潛望鏡,而A3是管狀的車長潛望鏡
▲豹1A4,安裝了EMES18型火控系統,這種火控系統派生自豹2,是一種簡化型穩像式火控系統,用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替換了老舊的合像式測距儀,原有的測距儀缺口被打上了補丁,此外還有一具帶裝甲的熱像儀
▲豹1坦克的120毫米坦克炮版本,只不過此時豹2已經裝備部隊,該型號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喜歡的話就點讚關注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