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2020-12-17 狐狸先森幾點鐘

01

中國的宗教有著獨特的形態,中國社會同時存在著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

佛教、道教屬於制度性宗教,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運作。

居於社會主流的,是各種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的分散性宗教,它們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社會的各個領域——比如閩南人拜媽祖、中國人普遍拜關公,這都屬於分散性的宗教信仰。

在世界幾大文明體系裡,像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宗教的地位,是既清晰又顯要的。

可是在中國文明裡,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很模糊。

所以,很多人覺得宗教在中國不重要。

但如果我們回顧下歷史,就知道宗教其實一直在中國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力。

劉邦的「斬白蛇」、黃巢的黃巾軍、張魯的五鬥米道......近點的,明清的白蓮教、乃至太平天國,都是在用宗教動員大規模的民間力量

宗教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只不過中國人秉持實用主義,哪個宗教管用就用哪個。

02

我們先來說制度性宗教是什麼?

制度性宗教有自己獨立的神學和宇宙解釋系統;有獨立的宗教生活、組織方式;也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神學闡釋、負責祭祀活動。

主要特點是,它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之外運作,自成一種社會制度。

在傳統社會,有三種制度性宗教方式。

第一種是起源於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於商代,盛行於先秦到西漢時期。

這種宗教後來逐漸消失了,一部分內容被民間的巫師、佔卜師繼承,在傳統社會裡,他們是一種獨立行業,掌握著上古時代流傳的神秘方術,游離在世俗社會之外。

第二種形式,是混合型的宗教團體,他們的組織性很強,行事隱秘,比如白蓮教、天理教。

第三種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在學術上被稱為高級宗教。

它們有合法地位,可以公開存在,代表就是佛教和道教。

在我們剛才說到的世俗宗教生活裡,老百姓也經常去佛教的寺廟、道教的宮觀裡燒香還願,這是佛教、道教面向民眾的一面。

同時,佛教道教也是中國世俗文化藝術的重要來源。

但另一方面,這些宗教場所的本質屬性,是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這些出家人提供與世隔絕的環境,用來修行和研修經典教義。

抽象地說,每個封閉的寺院,都是一個區別於世俗的社會組織,有一套比較獨立的神聖秩序。

上述三種制度性宗教,從宋朝開始衰落,到了明清時代,已經處於了相對弱勢對位。

宗教人士想擁有獨立的、重要的社會影響力,需要直接領導大量有組織的信徒才行。

巫師是很早就成了受人歧視的邊緣行業的。

而混合型宗教團體,一直被政治力量高度警惕,屬於「一露頭就打擊」,比如白蓮教就一直被朝廷當作是反賊,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也被稱為魔教,與主流格格不入。

而佛教和道教,早就不像南北朝或唐朝時那樣風光了。

南朝的梁武帝全力推動佛教信仰,自己出過好幾次家;唐朝皇室也長期尊崇道教。

但之後幾次滅佛運動後,佛教開始式微。

更重要的是,佛教在清代已經沒有名義上的全國性「總部」了,那些坐落於名山大川中的千年古剎,只代表名義上的各宗派,但並不擁有實際權力,只能影響一小部分有學識的僧人。

03

真正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居於主流的,還是分散性宗教。

分散性宗教同樣具有神學理論、崇拜對象和信徒,但它沒有獨立的制度和運作形式。

在中國,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宗族秩序、政治網絡這些社會制度的一部分。

中國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現為一種存在狀態,不是哪種具體宗教。

在中國傳統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間信仰混合在一起,類似於「大雜燴」的狀態。

《西遊記》裡佛道就親如一家,共同聯手對付孫悟空。

在民間,拜觀音的人,也去拜太上老君。

哪怕那些號稱是佛教虔誠的信徒,你去問下他信的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保證他啞口無言,只懂「阿彌陀佛」。

但中國老百姓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從制度性宗教的角度判斷,這當然不合教義,要信就信全套嘛,一會信東一會信西的,這算啥咯。

但從社會學的功能視角觀察,這是分散性宗教之下的合理現象。

在傳統中國社會,真正主導民眾意識的,不是某一個宗教描述的彼岸世界,而是民間共同信仰的道德權威。

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中國人最常見的權威信仰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形態是完全不同的。

在傳統社會,維護最好的宗教場所其實不是寺廟,而是民間各個家族自己維護的宗族祠堂。

人們在本家族裡,過得才是真正高度組織化的宗教生活。

宗族的所有成員,一生都要按照自己的輩分、性別和家庭地位,在家長的組織下,有秩序地參加家庭祭祀。

在葬禮、超度這些儀式上,雖然有專業的神職人員、也就是和尚道士參與,但他們不是組織者,而是受僱者。

這才是分散性宗教的運行方式。

並沒有一個權力集中的宗教系統來組織宗教活動和民眾的生活。

各種宗教是以不同的形態,分散性地維護著不同領域裡的社會秩序。

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

制度性宗教的教義大多否定現世,經常要打破世俗的傳統,推行自己那一套獨立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

比如佛教的剃度出家,在南北朝時代開始提倡素食等等。

在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更是全面改變了歐洲人的世俗生活。

而分散性宗教因為沒有獨立制度,所以會致力於維護現行的社會價值觀和習俗,並且為這些既有生活方式賦予一層神聖化氣質。

民間宗廟的太公分豬肉,才是中國人宗教生活

所以,從宏觀來看,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是以分散性宗教為主。

它的表面表象,既可能是佛教、道教這種制度性宗教,也可能是民間宗教或者其他信仰。

但真實的形態,還是以社會生活或者家庭生活為基礎,主動地融入世俗秩序。

從社會功能視角來看,沒有哪種宗教一定是典範,簡單地說就是:「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管用就行。

這點很符合中國人的實用主義。

04

理解了中國宗教的特殊性,我們就可以解釋中國社會裡的一些現象了。

中國的宗教是全世界最特別的,你說它是宗教可以,你說它不是也可以。就像拜關公,你可以說是一個習俗,也可以說是一個宗教,這是在中國特殊的現象。

在中國民間,一個地方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廟,有道觀、有佛寺、有關公廟、有嶽王廟、有宗親祠堂......

最直接的原因是古代中國沒有普遍的一神教信仰,民眾宗教生活的出發點是:想解決不同的問題,就得去找不同的神靈。

中國人把宗教當作一個社會功能來看待,什麼神有什麼功能,甚至一個神有多個功能,多個神共有一種功能,總之,有用就行。

關公能當財神,也能當門神護家,反正你拜就對了。

05

因為中國的宗教文化特殊,所以是從功能視角出發,把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等宗教,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統稱為中國宗教。

中國宗教最普遍的一個功能,就是維繫社會穩定。

比如,民間宗教是以家庭、鄰裡和村落為基礎的。

全國各地,除了佛教、道教寺廟,還有城隍廟、土地廟,這稱為正祀,也就是官方承認的祭祀。

城隍是一個州縣區域的守護神,既掌管陰間世界,也能防禦自然災害和火災。

社會學對這類祭祀的功能描述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宗教提供了一個超越經濟利益、階層地位和社會背景的共同精神基礎。

也就是說,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頭百姓,都可以找到近似的精神寄託。

城隍廟和佛教道教的寺廟,藉助天上的神明和陰間的權威,來支持普遍的社會道德。

有許多具體的表現。比如,在全國各地,「浴佛節」和祭祀城隍的廟會是最重要的節慶活動,除了貿易活動,還有很多社會功能,什麼樣的身份,都可以來參加,這起到凝聚了民眾的作用。

在發生災害、瘟疫的緊急情況下,地方官會出面組織去廟裡祈求太平,這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提醒人們當前面臨的是共同危機,需要集體行動才能獲救。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這尤其重要。

中國的宗教在發揮社會作用時,有因時、因地制宜的特點。

因地制宜,就是人們的宗教活動,是依據自己實際生活需要的。

比如,普通的農耕區域最怕水災,所以龍王廟香火最盛。

而如果一個地方四處環山,那麼山神廟就更多些。

沿海地區呢,媽祖廟就最盛行了。

因時制宜的一個表現,就是很多地方祠堂供奉的神明,都是歷史人物,甚至剛去世不久。

人們覺得,這些神過去是人,更了解人間疾苦;成了神以後,更能幫助人們趨吉避兇。

最明顯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關公,總之不管你有什麼願望,總能去求下關二爺保佑。

06

具體到家庭內部,宗教也在發揮著影響。

過去的中國家庭裡,也有類似神壇的家庭祭壇。

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家家祭拜的祖宗神位,還有灶王爺。

在古代中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這些祭祀活動,通過強化家族成員共同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發揮了鞏固內部關係的功能。

比如,從葬禮開始的祖先祭祀活動,減緩了長輩的死亡帶給家族的情感崩潰和瓦解。

之後的逝者周年祭、每年清明節和中元節的家族祭,都能延緩人們的記憶消退。

在中國社會,發揮維繫家族作用的,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其實也非常濃。

過去,平民家家必備的書,不是儒家經典,而是一本《黃曆》。

《黃曆》的主要用處不是查日期和節氣,而是為人們提供日常活動的神秘知識指南,也就是「忌嫁娶、宜破土」這類內容。

所以在古代,直接影響公眾生活的是《黃曆》所代表的民間信仰而《孝經》這類儒家思想的道德法則,要藏在《黃曆》後面,間接地釋放影響力。

改革開放後,出現一群唯利是圖、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人認為是因為經濟發展快了,靈魂追不上,把信仰都丟了。

其實,中國人一直都有信仰,信仰並不是說一定要信具體的什麼教,用西方的宗教思想來套用中國現象,那肯定解釋不了,我們的宗教信仰其實早就融入了我們的世俗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就是中國宗教信仰最大的寫照——我們過著世俗的生活,心中對各個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充滿敬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世界有三大宗教,中國也有三大宗教,其中一個鮮為人知
    世界有三大宗教,中國也有三大宗教,其中一個鮮為人知文/歷史大齒輪我想有很多人都是有信仰的,因為趙國信仰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會有信仰的權利。這樣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信念,可以支撐自己的做一些事情的信念。在世界有三個宗教就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 宗教文化是什麼?宗教的意義是怎麼樣的存在呢?
    宗教文化是什麼?宗教的意義是怎麼樣的存在呢?宗教文化是最什麼呢?宗教本意倡導信徒恪守本分,也就是修身,從此出發而後愛世人,宗教存在意義本質是以有限的人力去揣測未知的神秘。信或不信在信徒自己,人是個體,父母妻兒丈夫朋友都不應當成為入教的原因。
  • 和樂大美,和諧中國:中國宗教音樂雅集在北大舉行
    12月3日,「2016中國宗教音樂雅集」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隆重舉行。  「中國宗教音樂雅集」主題為「諸教藝苑,和樂大美」,由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主辦,北京和合天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宗教藝術網協辦,今年已連續舉辦第二屆,目的為展現中國宗教音樂的聖與美。
  • 宗教為何在古代中國如此「順從」?
    一、本土宗教的出現及外來宗教的本土化在中國,西漢初期,孕育於春秋戰國的儒家不斷發展,通過董仲舒上書,逐漸開始了學術與國家政治的結合,成為此後的封建王朝思想正統,並在發展中出現宗教化傾向。自此,活躍在中國封建時期的「三教」全部出現,並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碰撞融合。要探討中國的宗教發展,就需要重視中國的國情。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從政治上看,絕大多數時期強幹弱枝,中央皇權在法理上擁有絕對權威,在實際操作中也有相當大的權力。
  • 中國宗教走出去:少林寺的實踐與思考
    在各級宗教工作部門和教界、學界的積極參與和熱心呵護下,經少林僧眾的共同努力,現如今,少林寺宗教文化傳承得到全面恢復,而文化交流的傳統也被弘揚光大。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少林僧團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宗教土壤條件下創造的以禪宗文化為核心,以禪修、功夫、禪醫、佛教藝術為表現形式,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獨特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 中國與梵蒂岡:撲朔迷離的政治、宗教關係
    中國與梵蒂岡的關係起碼有三個敏感點:首先是梵蒂岡一向反對全球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力量,其追求純粹宗教的主張與袒護政治取向並非完全統一;其次是他保持了同臺灣的正常邦交;最後是梵蒂岡更希望將締交國的天主教會納入梵蒂岡的「道統」體系,既由教皇統一任命該國各教區的主教,規定其領導和管理方式。這和中國天主教目前的「三自」(自立、自養、自傳)原則有難以消解的矛盾。
  • 妖魔鬼怪與平民之聲:中國宗教文化中的「左道」
    他問妻子從哪裡得來了這些財物,妻子回答說,最近數月,每到更深時分便會有一自稱五郎君的青年前來與她共寢,他看見的所有財物都是五郎君送給她的,她不敢向他隱瞞此事。雖然劉庠對妻子的不忠感到十分憤慨,但長期忍受貧困之苦的他終於看到了解脫的希望,因此他發現自己很難開口責備她。隨後某日,這位陌生的訪客於光天化日之下出現了,他告誡劉庠不得再與鄭氏過夜。劉庠在畏懼中答應了他的要求,另外找了寄宿之處。
  • 世界有三大宗教,光基督教信徒就有30億人,中國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咱們知道宗教在全世界範圍來說都有很多受眾,世界上目前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是信徒人數最多的,據統計全世界的基督徒有30億人,三大宗教基本上覆蓋了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口。然而三大宗教卻在中國發展並不樂觀,如今也僅僅是佛教比較出名。
  • 米廣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意義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了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內涵,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有了清晰的實現途徑和具體抓手。一、尊重宗教規律的需要宗教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是否適應所處的社會。
  • 關於理性對待今冬明春大型宗教活動的倡議書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期間,我市有信眾參與的大型傳統慣例宗教活動也相對集中。鑑於大型宗教活動期間人口密集、跨區域流動性強,加之轉經道路狹窄,疫情傳播風險極大,為切實保障廣大信教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拉薩市佛教協會倡議:  廣大信教群眾要理性對待宗教活動,就近就便參加轉經朝佛,做到全程佩戴口罩、主動配合體溫檢測、文明有序朝佛,注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
  • 國外在中國極其珍貴的文物有什麼?還有三大宗教頂級聖物
    曾經在中國,收藏著世界三大宗教的頂級聖物!現存的有釋迦摩尼佛骨真身舍利、青海循化撒拉族現存的最古老版本的手抄《古蘭經》。不然的話,三大宗教的聖物都在中國,那可真是一大奇觀!  日本武士刀  除此之外,中國很多軍事博物館都藏有很多當年繳獲的武士刀,很多日本人戰敗之後想要高價討回來,當然怎麼可能會還給他們呢?  羅馬金幣
  • 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
    太極八卦在我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漸趨完備,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隋唐至北宋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尊崇,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極大。晚唐北宋以後,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現及以修持內丹術為主的金丹道派開始興起。
  • 和樂大美,和諧中國:2016中國宗教音樂雅集在北京大學舉行
    宗教團體登臺合唱《歌唱祖國》「2016中國宗教音樂雅集」活動12月3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隆重舉行。以「諸教藝苑,和樂大美」為主題的「中國宗教音樂雅集」活動由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主辦,北京和合天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宗教藝術網協辦。該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兩屆,目的為展現中國宗教音樂的聖與美。李立立老師、鄭清兒老師擔任此次雅集總策劃,鄭清兒老師連續兩屆應邀作為雅集總導演,榮馳、祝智燻、王思佳為執行導演,葉雲川老師擔綱音樂總監製。此次雅集由李立立老師主持。
  • 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中國化的幾個關係
    文/米廣弘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正確認識和處理國與教、中與西、古與今、內與外、上與下的關係,對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化,就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運動的過程。只有堅持「導」的正確態度,運用辯證思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體現愛國愛教、尊法守法、獨立自主、與時俱進的宗教品格。國與教。國家是政治共同體,宗教是社會組織的一部分。
  • 紅河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要職責
    (一)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的決策部署,推動新時代民族宗教工作創新發展
  • 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順利舉行
    佛教在線訊 2020年12月5日,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暨第六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在線上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近20位資深專家學者和年輕學人參會
  • 美官員攻擊中國宗教自由,外交部用「匹諾曹的鼻子」回應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聯合國「全球呼籲保護宗教自由」活動上攻擊中國等國宗教自由狀況。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耿爽表示,中國政府依法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中國各族人民依法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目前,中國有各類信教群眾近2億人,其中2000多萬人是穆斯林,宗教教職人員38萬餘人,宗教團體約5500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萬多處。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重要論述
    學習會上,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大連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何長文教授作專題輔導,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重要論述,結合大連地區宗教工作地域特徵,就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等進行了系統解讀,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體會,大家聽後深受啟發,受益匪淺。
  • 美國務卿蓬佩奧攻擊抹黑中國宗教自由,中國駐波蘭使館回應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1月17日電據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6日,美國務卿蓬佩奧等極個別國家政客在波美合辦的第三屆「促進宗教自由」部長級會議上捏造事實、顛倒黑白,公然攻擊抹黑中國宗教自由,我們對此堅決反對
  • 中國佛教代表團出席第30屆比叡山宗教首腦會議
    8月3日上午,在京都國際會館舉行紀念比叡山宗教首腦會議30周年開幕式(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2017年8月4日下午,在比叡山延曆寺舉行的紀念比叡山宗教首腦會議祈禱世界和平慶典(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