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閩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在此交匯,形成了汕尾特有的文化表現。海在城中,城在山間,得天獨厚的濱海城市地理位置,讓汕尾同時兼具了人文特色魅力和海濱城市的魅力!
紅宮紅場,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從深圳開車自駕出發到汕尾只需3個小時。汕尾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承載著許多厚重的紅色印記。隸屬汕尾的海豐縣是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被譽為「東方小莫斯科」,這裡是被毛澤東主席稱讚為「農民運動大王」的我黨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誕生和戰鬥過的地方。
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紅宮位於海豐縣城紅場路,總面積24071平方米。紅宮原為明代學宮,原本是一座孔廟,於明洪武十二年(1329年)海豐知縣鄭源所建。現存建築有靈星門、拱橋泮絆池、前殿大成殿(又稱「文廟」)和兩廂配殿。兩廂配殿現保存許多革命文物。1925年3月1日,周恩來率領東徵軍抵達海豐,海豐各界代表1000餘人在此舉行了聯歡大會,彭湃陪同周恩來走向主席臺。隨後,彭湃領導了3次海陸豐武裝起義。
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彭湃組織在學宮召開「全縣工農兵大會」,發布了《海豐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開幕通電》,正式宣告成立蘇維埃政府。12月12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發表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海陸豐工農兵的大暴動》的文章,次年1月3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通過的決議案《廣州暴動之意義和教訓》,將海陸豐這次農民暴動稱之為「勝利為最大」,並稱「中國革命之中,第一次組織成工農兵群眾的無限制的政權」,對海陸豐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和紅色政權的建立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使海陸豐以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而聞名於世。當時,大會場四周和街道都粉刷成紅色,會場用紅布覆蓋牆壁,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紅場與紅宮相連,原名東倉埔。1927年12月1日在這裡舉行了有5萬多人參加的海豐縣人民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彭湃親自手書大門上的「紅場」兩字;並在門口掛上「剷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的對聯。1928年1月2日,董朗、顏昌頤等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與葉鏞、袁裕、徐向前等率領的廣州起義部隊在此勝利會師。走進紅場,猶如走進往昔崢嶸歲月。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陳列在紅宮紀念館,解說員熱情地向來訪遊客介紹它們背後的革命歷史,彭湃雕像屹立紅場中央,「勝利會師」、「浴血奮戰」、「氣壯山河」等幾組大型雕塑塑造了彭湃同志領導下的海陸豐三次農民武裝起義可歌可泣的戰鬥形象。
與紅宮紅場相隔不遠處就是彭湃故居白樓,從橋上走過龍津河,透過綠樹叢,便能看到一幢白色小洋樓,一抹素雅的白與隔岸的熾熱鮮紅形成強烈對比,正如彭湃同志在地主家庭出身到農民革命家的轉變一般跨度鮮明,拋下白銀家業,投身紅色革命,白與紅的對比,不僅衝擊視覺,更震撼心靈。彭湃故居始建了清末,彭湃同志在此度過了重年和青少年時代。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到達海豐後,周恩來同志和東徵軍的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加倫曾在此住宿、工作。
每到華燈初上,紅宮紅場、紅色文化街更是成為海豐人茶餘飯後的好去處,也成了外地遊客的夜拍打卡點。來這座東方紅城,感受紅色之夜,記得長夜裡誰人燃起星火、誰人執炬而行,紅色光華照耀至今。
紅海灣,風從太平洋上來
汕尾市海岸線長455公裡,居廣東省第二位;海島數量881個,居廣東省第一位,是南海優良漁場。紅海灣旅遊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紅海灣地處汕尾市東部,即粵東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的遮浪半島,東臨碣石灣,南依紅海灣,三面環海,海上交通東往汕頭70海裡,西至香港82海裡。陸上交通東到汕頭200公裡,西到深圳210公裡,廣州320公裡。
車駛進紅海灣,眼前驟然一亮——陽光下,那一片沙灘呈淡淡的金黃色,微微閃著光,碧藍的大海與碧藍的天空水天相連。其間點綴著幾叢黑色礁石,粼粼的浪花輕輕擦過,偶爾濺起幾點潔白的浪花。遼闊的沙灘上,遊人們零零散散地在衝浪暢泳、悠閒漫步、享受著陽光浴。長長的海灘瀟灑地舒展開來,延伸出去,被大海拉出一道優美的圓弧線條,透出一種沉靜之美。
紅海灣,顧名思義,當然有紅色的泥土,有藍藍的海水。不過,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那個「灣」字。因為「灣」通常都應該是靜靜的,浪漫的。走上沙灘,細軟輕柔的沙子是不含雜質的石英質細沙,勻淨得好像是經大自然的神手精心篩選過似的。踩上去,絕不陷腳,只覺軟軟的,暖暖的,令人不由自主地要除去鞋襪的束縛,赤腳走在這片柔柔的沙灘上。再走近些,純淨而透明的海水一卷一捲地漫上沙灘,漫上你的雙腳,仿佛在為你撫去旅途的疲憊。
紅海灣與碣石灣交接處突入海的一個半島,素稱「粵東麒麟角」。又稱巖島,因為它是由礁巖構成的。海上交通東往汕頭70海裡,西至香港82海裡;陸上交通東到汕頭200公裡,西到深圳210公裡、廣州320公裡。至此,浪潮突然不見了,潮聲突然消失了。大海就像一個溫柔的少女,在你身邊輕輕地歌唱。這就是紅海灣的兩副面孔,兩種情調,變化莫測,又風情萬種。巖島突入海面,有如屏障似的擋住了東西兩面風浪,形成兩個景色迥異的海區,一年四季無論風向,一面海區波平浪靜,水平如鏡,而另一面則巨浪洶湧,驚濤拍岸。遮浪半島就是因此得名。不遠處就是公海航線,沒有任何島嶼阻隔,就能與太平洋做最親密的接觸,紅海灣讓我第一次領略到海的遼闊。
島上有「後江平水」和「鄭祖嬉廟」的遺蹟。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在福建出兵勤王,入虎門馳援。船至白沙湖時遇大風暴,風暴後在大星所遇清兵,大獲全勝。正要乘勝前進,突然傳來了廈門失守的消息,頓時亂了軍心,諸將請求回師救援,哭聲震天。鄭成功無奈,只好回師救援。當時,鄭成功之妹鄭祖嬉殿後之兵為風浪打翻,鄭成功葬妹於白沙湖畔之後江,並書「後江平水」四字,意願其妹英靈在後江使海水平靜如鏡,然後率師而進。雖其墓至今未發現,但歷代相傳,且於清代雍正年間建「鄭祖嬉廟」以資紀念。
巖島可以直接開車過去,最主要的是,這裡沿途的風光也超值得靜賞呢。去巖島的路上會經過一條又長又寬闊的海堤。海堤的兩邊都是蔚藍的大海,再配上黃黑相間的欄杆,感覺就身處在日劇的小浪漫裡呀!島上還有個風力發電場,建有很多雪白的風車。在萬裡無人的海灘上,有草亭伶仃地立著,白色的風車,湛藍的天空,有一種愛琴海的味道。這裡看海的視野也很開闊,無人海灘+壯觀的風車,日落時分,望著海平面,也是一種小確幸。
千年古鎮博美,生旦淨醜在此演繹
車在324國道上行駛,湛藍的天空下,白雲朵朵,兩旁青山如黛,一望無際的田野裡,一群牛兒安靜悠閒地吃著草,一束束剛收割的稻穀,掛著沉甸甸的稻穗,在陽光照射下不斷閃爍著金黃的光芒,仿佛在告訴人們,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坐在車裡望向窗外,浮想聯翩:這些豐收的稻穀,從株株柔弱的稻苗,不管風吹雨打,還是日曬雨淋,仍然堅強不屈茁壯地成長,她們不僅點綴著大地,也如母親般哺育著這一方熱土的人民。
據《陸豐縣誌》記載,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推行王安石「新法」,海豐縣改「裡」為「都保」,設坊廓、石帆、吉康、興賢、錦錫、楊安、龍溪八個都保。是時,邑內新設東海滘、南塘、菟尾(今博美)、河田等集市。由此可見,博美開埠歷史已近千年,是跟東海、南塘等地同時開埠的古鎮。時至今日周圍村民還稱博美為市,這個「市」不是現在行政概念如廣州市、汕尾市的市,而是墟埠、市場、集市的市。
「司馬第」是博美鎮一個著名的古建築,它位於博美社區宮前巷,坐北向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林廣神始建。由三座面闊三間二進四合院組成,通面闊47.5米,通進深17.5米,建築佔地面積831.3平方米。中座為司馬第,左座為儒林第,右座為武德第,三座建築各穿過火巷相互貫通。整個府邸粉牆黛瓦,雕梁畫棟,氣勢壯觀,其建築風格和規模顯示出官宦人家的風範,既有官府的威嚴氛圍又有居家的安逸情調 。
博美鎮的祠堂大多高大巍峨。霞繞林氏宗祠追遠堂、寶山祖祠、溪墘孫氏宗祠均建於明清。這些祠堂雄偉壯觀,用料精選,做工精細,雖經幾百年風雨,基本保存完好。博美鄉村那些大大小小的祠堂,平時沒有什麼人出入,一到過年過節,裔孫都要來祭祖,那怕是散居世界各地,也把回鄉祭祖當作一項大事。踏入祠堂,接受到的教育是忠孝,這是每個族人骨子裡必須踐行的祖訓,不然就是不肖子孫!當年異族入侵,國難當頭,祠堂開堂上香,所有族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將是血戰到底的勇士!自己個人生死事小,祖宗榮辱事大!能通過自己的勤學勵志考取功名,或為國徵戰獲得戰功,在祠堂門口立一對旗杆夾,是人生的一大殊榮。相反,今日亂港頭子黎智英被宗族開堂除名,剔出族譜,是最嚴厲的懲罰!
曾在全國匯演中斬獲金獎的博美飄色俗稱博美美景,也稱扮景、班景,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已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飄色內容多取材於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傳統劇目和傳說故事等,都是頌揚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節目。據考證,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飄色從蘇州傳入,至今已有252年歷史。參加全國飄色匯演當然不乏文化、藝術底蘊很高的城市,他們要找一個長相俊秀的小孩也不難,把小孩描扮得更漂亮的化妝技術也一定比博美強,為何是博美奪魁,關鍵就是這個道具架。道具架的要求一是巧,二是儘量化到飄逸,使觀眾看不到承重的支撐物,使扮景的小孩真的如在天上飛一樣。
媽祖誕辰慶典活動開始了,隨著禮炮響徹雲霄,鼓樂齊鳴,彩旗飄飄,人們便開始沸騰起來;那驕龍上翻下滾如騰雲駕霧,虎獅不斷騰起跳躍,各自搖頭擺尾,祥瑞之態盡現;多種文藝表演的節目,使人歡樂無比。昔時,「司馬第」主人林廣神,從蘇州帶回辦成的博美飄色,精巧的化妝色彩豔麗,逼真的表演儀態優美,讓人撲朔迷離,盡情聯想,陶醉其中。古戲臺上,正字、白字、西秦等劇種輪番上演。霎時,旌動旗飄,鑼鼓喧天,樂音陣陣;帽盔閃爍耀眼,裙袍鮮豔照人;多少王侯將相,英雄豪傑,生旦淨醜,忠奸良善,一一在此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