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塊鈾礦石、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第一座出口核電站、第一座自主三代核電機組……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核電為代表的中國核工業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正成為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也是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重要基石。
7月22日至2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與共和國共成長 新媒體走進新國企」之「核鑄強國夢」系列活動,走進中核集團、國家電投。一周的時間裡,近20家主流媒體記者與數位網絡大V從北京出發,南下福建福清、東赴浙江海鹽和上海臨港,重溫中國核電走過的輝煌歷程。
開業之石——鋪就核工業奮鬥基石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小關東裡10號院的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簡稱「核地研院」)內,珍藏著一塊神秘的石頭。灰黃相間泛著金屬光澤,只有成年人一對拳頭大小,卻被譽為中國核工業的「開業之石」。
圖為1954年在新中國土地上發現的第一塊鈾礦石,採集於廣西花山。(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這塊1954年在廣西花山發現的礦石,是中國第一塊鈾礦石,表明我國地下很可能埋藏有豐富的鈾礦資源,而天然鈾是製造原子彈、發展核工業的基礎。1955年1月15日,鈾礦石標本被帶到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展示、匯報,也正是此次會議作出了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1959年3月18日,響應國家發展原子能的號召,核地研院前身北京第三研究所應運而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新中國成立之初,核工業人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天當房地當床」,鈾礦地質科研工作者足跡踏遍祖國大地。在「開業之石」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核地質工作者攻堅克難、求實創新,不斷攻克理論難題,突破多項找礦技術,把鈾礦化線索擴大為鈾礦床,為「兩彈一艇」的誕生和核能和平利用提供了鈾資源保障。
圖為「與共和國共成長 新媒體走進新國企」之「核鑄強國夢」採訪團一行聆聽講解。(中核集團 供圖)
進入改革探索拓展時期,核地研院從科研型向科研與多種經營並舉轉變,促使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研發產品百花齊放,主業領域不斷拓展,現已發展成為全國鈾礦地質科技中心和全國唯一的核地質科技支撐引領單位。
核地研院黨委書記譚德峰表示,目前,核地研院形成了由地質、地球化學、鈾礦床學、地球物理、遙感技術等「天空地深」核地質科技體系,是我國構建完整核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之光榮——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
錢江入灣,潮聲入夢。秦山地處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東臨杭州灣,宛如中國核電正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中國核電夢從這裡啟航,中國核工業在這裡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圖為2019年7月24日拍攝的秦山核電30萬千瓦核電機組主控室盤臺。該盤臺於1990年12月投用,2018年3月29日停用。(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秦山核電站從1985年澆注第一罐混凝土開始,1991年12月併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被譽為「國之光榮」。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在我國核電發展和核能和平利用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圖為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基地第一臺機組首次併網,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使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加拿大、瑞典之後第7個能自主設計建造和運行核電站的國家。 (秦山核電 供圖)
時針撥回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傳達周恩來總理「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原子能發電」的指示精神,由此「728」工程——秦山核電站邁步走來。承擔總體設計任務的728設計院,即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簡稱「上海核工院」)正式成立。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我國逐步實現了核電「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展的歷史跨越,中國「核電夢」一步步實現。
國家電投上海核工院老一輩設計大師蔡劍平、夏祖諷、繆鴻興、呂榮樑等,是「國之光榮」的親歷者和鑄就者,向媒體記者們生動講述了「摸著石頭過河」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秦山核電站的艱辛歷程。從技術路線、堆型方案確定過程中的曲折反覆,到工程建設中的排除萬難,秦山30萬機組凝聚了老一輩核電人的智慧和心血。
圖為秦山核電基地全景。(秦山核電 供圖)
圖為位於浙江海鹽縣秦山街道的文溪塢,距離秦山核電基地僅7公裡,歷史悠久、風景秀美。不僅再次驗證了核電的安全性,更以提供就業、上繳利稅、發展旅遊等成為企地共榮的典範。(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如今,秦山核電基地共有9臺運行機組,總裝機容量660.4萬千瓦,是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截至2019年6月底累計發電5600億千瓦時,累計減排二氧化碳5.4億噸,相當於植樹造林350個西湖景區面積。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85歲高齡的秦山核電原副總設計師繆鴻興告訴記者,自己的初心就是響應國家要求,於是「像一根釘子釘在那裡默默地幹」。離開工作崗位後,繆鴻興依然熱心核電事業,不斷發揮餘熱,「我願把一生獻給核電事業。」 繆鴻興說。
圖為85歲高齡的秦山核電原副總設計師繆鴻興接受採訪。(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自主創新——挺起中國核電的脊梁
7月23日,福建福清。「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現場,施工緊張有序,一片熱火朝天。
圖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現場。(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歷經49年深厚積澱,中國核電從秦山30萬機組出發,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掌握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向建設創新型國家、世界科技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隨著三代核電技術不斷成熟,國內新建核電開啟了「加速度」。據國家能源局7月25日消息,最新核准開工的福建漳州一期、廣東太平頂一期共4臺機組均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將成為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後的首堆工程。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機型,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合作研發設計,擁有雙層安全殼,可抵禦大飛機撞擊。據中核集團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介紹,「華龍一號」在計算分析軟體、反應堆堆芯設計、燃料技術、能動和非能動安全技術等方面全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技術創新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中核集團在建的海內外4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工程建設各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安全和質量處於良好受控狀態。其中,巴基斯坦喀拉蚩核電工程2號、3號機組正處於安裝高峰,部分系統進入調試階段。「『華龍一號』體現了先進性和成熟性的統一、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平衡、能動和非能動技術的結合。」中核集團福清核電黨委副書記朱鴻偉告訴記者。
圖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建設現場。(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在上海核工院院長、國和一號(CAP1400)總設計師鄭明光看來,能動和非能動的技術路線不是非此即彼,只是選擇不同。
「基於我國60年的核工業體系,基於非能動安全理念與AP1000技術引進,特別是國家重大專項的開發,國和一號是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科研成果的重大集成。」鄭明光說。
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壓水堆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國家電投作為壓水堆重大專項責任主體,充分發揮上海核工院技術牽頭作用,聯合產學研近400家單位、2萬名技術人員開展了歷時整整10年的科研攻關,完成了以「國和一號」(CAP1400)為代表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型號開發。從燃料、堆內構件到汽輪發電機,從安全殼底板到爆破閥,「國和一號」在自主創新中步步為營,不斷突破,推動中國核電技術及裝備製造業實現從二代向三代的跨越。
隨著一個又一個自主型號品牌的誕生,核電已成為響噹噹的「國家名片」,成功「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有力地支持了「一帶一路」建設,為高質量、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基礎。
大國重器——中國製造破解「卡脖子」
核電科技館「中國核電大事記」的照片牆上,出現了中國一重、中國二重、上海電氣等眾多國有企業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以來,核電不僅成為工業現代化水平跨越式發展的標誌,也拉動了核電裝備製造能力和核電工程建設能力的大幅提升。
圖為位於浙江海鹽的核電科技館「建設者之歌」部分一隅。(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秦山核電基地的設計建設帶動了我國核電設備製造整體水平提升,逐步形成了上海、哈爾濱、四川等三大核電裝備產業基地。」中核集團秦山核電董事長、黨委書記吳崗說。
為破解核電設計、燃料等原材料和關鍵設備自主化等產業配套薄弱環節,擺脫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問題,多家參與企業特別是核電裝備製造業企業開展了科研攻關。
鄭明光對此感受深切。「像大鍛件製造技術,2008年左右成品率低、製造難度很大。」在中國一重等企業的積極配合下,雙方開展技術商談、共同破解製造難題,最終使核電機組部件同時實現了設計功能和製造能力的最大化,某些技術參數甚至高於引進的二代核電機組。
「以先進理念牽引技術提升,以先進型號牽引產業發展。」鄭明光說。
在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的核島主設備加工車間,「國和一號」的蒸汽發生器正在進行生產工序。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金工車間主任單傑介紹,在蒸汽發生器直徑6米多的管板組件上要打20050個孔,「工藝非常複雜,體現了核心製造能力。」
上海電氣核電集團黨委書記何延慶表示,依託重大專項,核電裝備製造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大大提升了中國核電品牌的影響力。
圖為燃料組件模型。在秦山核電站建設中,老一輩燃料人研製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FA300燃料組件。目前「國和一號」自主化燃料定型組件研製取得了關鍵成果,突破了國外戰略封鎖和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空白。(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成果顯著,形成了具有競爭氛圍的、支撐三代核電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體系。「國和一號」設備國產化率可達85%以上,剩下的部分可國際公開採購。核電設備製造體系的形成,也極大支持了如「華龍一號」、先進小堆與海洋核動力平臺等核電型號的開發。
核電夢,強國夢。歷經近70載披荊斬棘、奮勇開拓,中國核電事業與共和國共成長,榮膺「兩彈一星」「國之光榮」「四個一切」精神,以擔當、堅守、創新、奉獻奏響我國從「核大國」走向「核強國」的時代強音,在建設新時代的康莊大道上繼續昂首闊步、逐夢前行。(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
【責任編輯:語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