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奏響「核電強國」時代強音

2021-01-20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第一塊鈾礦石、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第一座出口核電站、第一座自主三代核電機組……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核電為代表的中國核工業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正成為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也是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重要基石。

7月22日至2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與共和國共成長 新媒體走進新國企」之「核鑄強國夢」系列活動,走進中核集團、國家電投。一周的時間裡,近20家主流媒體記者與數位網絡大V從北京出發,南下福建福清、東赴浙江海鹽和上海臨港,重溫中國核電走過的輝煌歷程。

開業之石——鋪就核工業奮鬥基石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小關東裡10號院的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簡稱「核地研院」)內,珍藏著一塊神秘的石頭。灰黃相間泛著金屬光澤,只有成年人一對拳頭大小,卻被譽為中國核工業的「開業之石」。

圖為1954年在新中國土地上發現的第一塊鈾礦石,採集於廣西花山。(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這塊1954年在廣西花山發現的礦石,是中國第一塊鈾礦石,表明我國地下很可能埋藏有豐富的鈾礦資源,而天然鈾是製造原子彈、發展核工業的基礎。1955年1月15日,鈾礦石標本被帶到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展示、匯報,也正是此次會議作出了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1959年3月18日,響應國家發展原子能的號召,核地研院前身北京第三研究所應運而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新中國成立之初,核工業人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天當房地當床」,鈾礦地質科研工作者足跡踏遍祖國大地。在「開業之石」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核地質工作者攻堅克難、求實創新,不斷攻克理論難題,突破多項找礦技術,把鈾礦化線索擴大為鈾礦床,為「兩彈一艇」的誕生和核能和平利用提供了鈾資源保障。

圖為「與共和國共成長 新媒體走進新國企」之「核鑄強國夢」採訪團一行聆聽講解。(中核集團 供圖)

進入改革探索拓展時期,核地研院從科研型向科研與多種經營並舉轉變,促使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研發產品百花齊放,主業領域不斷拓展,現已發展成為全國鈾礦地質科技中心和全國唯一的核地質科技支撐引領單位。

核地研院黨委書記譚德峰表示,目前,核地研院形成了由地質、地球化學、鈾礦床學、地球物理、遙感技術等「天空地深」核地質科技體系,是我國構建完整核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之光榮——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

錢江入灣,潮聲入夢。秦山地處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東臨杭州灣,宛如中國核電正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中國核電夢從這裡啟航,中國核工業在這裡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圖為2019年7月24日拍攝的秦山核電30萬千瓦核電機組主控室盤臺。該盤臺於1990年12月投用,2018年3月29日停用。(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秦山核電站從1985年澆注第一罐混凝土開始,1991年12月併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被譽為「國之光榮」。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在我國核電發展和核能和平利用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圖為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基地第一臺機組首次併網,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使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加拿大、瑞典之後第7個能自主設計建造和運行核電站的國家。 (秦山核電 供圖)

時針撥回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傳達周恩來總理「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原子能發電」的指示精神,由此「728」工程——秦山核電站邁步走來。承擔總體設計任務的728設計院,即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簡稱「上海核工院」)正式成立。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我國逐步實現了核電「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展的歷史跨越,中國「核電夢」一步步實現。

國家電投上海核工院老一輩設計大師蔡劍平、夏祖諷、繆鴻興、呂榮樑等,是「國之光榮」的親歷者和鑄就者,向媒體記者們生動講述了「摸著石頭過河」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秦山核電站的艱辛歷程。從技術路線、堆型方案確定過程中的曲折反覆,到工程建設中的排除萬難,秦山30萬機組凝聚了老一輩核電人的智慧和心血。

圖為秦山核電基地全景。(秦山核電 供圖)

圖為位於浙江海鹽縣秦山街道的文溪塢,距離秦山核電基地僅7公裡,歷史悠久、風景秀美。不僅再次驗證了核電的安全性,更以提供就業、上繳利稅、發展旅遊等成為企地共榮的典範。(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如今,秦山核電基地共有9臺運行機組,總裝機容量660.4萬千瓦,是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截至2019年6月底累計發電5600億千瓦時,累計減排二氧化碳5.4億噸,相當於植樹造林350個西湖景區面積。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85歲高齡的秦山核電原副總設計師繆鴻興告訴記者,自己的初心就是響應國家要求,於是「像一根釘子釘在那裡默默地幹」。離開工作崗位後,繆鴻興依然熱心核電事業,不斷發揮餘熱,「我願把一生獻給核電事業。」 繆鴻興說。

圖為85歲高齡的秦山核電原副總設計師繆鴻興接受採訪。(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自主創新——挺起中國核電的脊梁

7月23日,福建福清。「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現場,施工緊張有序,一片熱火朝天。

圖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設現場。(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歷經49年深厚積澱,中國核電從秦山30萬機組出發,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掌握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向建設創新型國家、世界科技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隨著三代核電技術不斷成熟,國內新建核電開啟了「加速度」。據國家能源局7月25日消息,最新核准開工的福建漳州一期、廣東太平頂一期共4臺機組均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將成為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後的首堆工程。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機型,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合作研發設計,擁有雙層安全殼,可抵禦大飛機撞擊。據中核集團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介紹,「華龍一號」在計算分析軟體、反應堆堆芯設計、燃料技術、能動和非能動安全技術等方面全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技術創新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中核集團在建的海內外4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工程建設各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安全和質量處於良好受控狀態。其中,巴基斯坦喀拉蚩核電工程2號、3號機組正處於安裝高峰,部分系統進入調試階段。「『華龍一號』體現了先進性和成熟性的統一、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平衡、能動和非能動技術的結合。」中核集團福清核電黨委副書記朱鴻偉告訴記者。

圖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建設現場。(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在上海核工院院長、國和一號(CAP1400)總設計師鄭明光看來,能動和非能動的技術路線不是非此即彼,只是選擇不同。

「基於我國60年的核工業體系,基於非能動安全理念與AP1000技術引進,特別是國家重大專項的開發,國和一號是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科研成果的重大集成。」鄭明光說。

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壓水堆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國家電投作為壓水堆重大專項責任主體,充分發揮上海核工院技術牽頭作用,聯合產學研近400家單位、2萬名技術人員開展了歷時整整10年的科研攻關,完成了以「國和一號」(CAP1400)為代表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型號開發。從燃料、堆內構件到汽輪發電機,從安全殼底板到爆破閥,「國和一號」在自主創新中步步為營,不斷突破,推動中國核電技術及裝備製造業實現從二代向三代的跨越。

隨著一個又一個自主型號品牌的誕生,核電已成為響噹噹的「國家名片」,成功「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有力地支持了「一帶一路」建設,為高質量、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基礎。

大國重器——中國製造破解「卡脖子」

核電科技館「中國核電大事記」的照片牆上,出現了中國一重、中國二重、上海電氣等眾多國有企業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以來,核電不僅成為工業現代化水平跨越式發展的標誌,也拉動了核電裝備製造能力和核電工程建設能力的大幅提升。

圖為位於浙江海鹽的核電科技館「建設者之歌」部分一隅。(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秦山核電基地的設計建設帶動了我國核電設備製造整體水平提升,逐步形成了上海、哈爾濱、四川等三大核電裝備產業基地。」中核集團秦山核電董事長、黨委書記吳崗說。

為破解核電設計、燃料等原材料和關鍵設備自主化等產業配套薄弱環節,擺脫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問題,多家參與企業特別是核電裝備製造業企業開展了科研攻關。

鄭明光對此感受深切。「像大鍛件製造技術,2008年左右成品率低、製造難度很大。」在中國一重等企業的積極配合下,雙方開展技術商談、共同破解製造難題,最終使核電機組部件同時實現了設計功能和製造能力的最大化,某些技術參數甚至高於引進的二代核電機組。

「以先進理念牽引技術提升,以先進型號牽引產業發展。」鄭明光說。

在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的核島主設備加工車間,「國和一號」的蒸汽發生器正在進行生產工序。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金工車間主任單傑介紹,在蒸汽發生器直徑6米多的管板組件上要打20050個孔,「工藝非常複雜,體現了核心製造能力。」

上海電氣核電集團黨委書記何延慶表示,依託重大專項,核電裝備製造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大大提升了中國核電品牌的影響力。

圖為燃料組件模型。在秦山核電站建設中,老一輩燃料人研製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FA300燃料組件。目前「國和一號」自主化燃料定型組件研製取得了關鍵成果,突破了國外戰略封鎖和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空白。(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攝)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成果顯著,形成了具有競爭氛圍的、支撐三代核電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體系。「國和一號」設備國產化率可達85%以上,剩下的部分可國際公開採購。核電設備製造體系的形成,也極大支持了如「華龍一號」、先進小堆與海洋核動力平臺等核電型號的開發。

核電夢,強國夢。歷經近70載披荊斬棘、奮勇開拓,中國核電事業與共和國共成長,榮膺「兩彈一星」「國之光榮」「四個一切」精神,以擔當、堅守、創新、奉獻奏響我國從「核大國」走向「核強國」的時代強音,在建設新時代的康莊大道上繼續昂首闊步、逐夢前行。(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張曉哲)

【責任編輯:語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奏響「大豆振興」的吉林強音
    吉林大豆,踏著時代的足音而來——  從1993年我省育成世界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到2002年審定世界首個大豆雜交種,再到實現多項零的突破……我省大豆科研成果受到全國乃至世界關注。  我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後,吉林大豆科研厚積薄發:2020年,我省大豆品種連續突破東北及全國高產紀錄,特色品種實現蛋白質含量東北最高,全國首個綠色小粒大豆實現豐產增收,為我國大豆產業發展與振興奏響吉林強音。
  • 奏響「黃河之魂在臨汾」的新時代強音——訪臨汾市知名學者馮彥山
    奏響「黃河之魂在臨汾」的新時代強音 ——訪臨汾市知名學者馮彥山 臨汾日報 記者 王長波
  • 下足「三種功夫」 奏響技能人才發展強音
    廣大黨員幹部要再接再厲,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下足「三種功夫」,營造技能人才良好發展氛圍,健全技能人才有效激勵機制,完善技能人才長效培育體系,奮力奏響技能人才發展強音。下足「細功夫」,營造技能人才良好發展氛圍。良好的社會氛圍是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根基和土壤,更是開展技能人才工作的基礎工作。
  • 奏響「大豆振興」的吉林強音
    吉林大豆,踏著時代的足音而來——  從1993年,吉林省育成世界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
  • 「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上線一周年,唱響「深圳強音」
    (來源:「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於2019年12月18日上線,成為展示深圳形象、講好深圳故事、傳播深圳聲音的重要窗口,打造學習型城市的重要陣地。深圳市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深入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汲取知識資訊,不斷強化思想武裝。各級黨組織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崇學尚學在全市蔚然成風。
  • 習近平廣東行丨自主創新 製造強國——走進潮州三環集團
    當天下午,他前往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企業自主創新和生產經營情況。  視頻丨自主創新 製造強國  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70年,是全國領先的電子元件、先進材料研發和生產商,公司業務涵蓋手機、電子、通訊、機械、電氣、新能源等領域。
  • 盲女苦學鋼琴十餘載 奏響挑戰命運的強音
    中新網宜昌12月19日電 題:盲女苦學鋼琴十餘載奏響挑戰命運的強音  作者 穆然 湯斌斌  每當華燈初上,湖北省宜昌市桃花嶺飯店大廳裡,27歲的盲人鋼琴師李琳輕撫琴鍵,奏出一曲曲優美動聽的樂曲,給身處異鄉的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李琳3歲時眼睛遭受嚴重外傷不幸致盲。
  • 紀錄片《中國》播出《天下》,講述奏響千古不絕強音的漢王朝
    漢,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大一統的國家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得以確立,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漢武帝劉徹的時代,留在了司馬遷的《史記》中,而《史記》所言的 " 中國 ",涵蓋了漢帝國所管理的各個民族地區。大一統的政治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這一代完全確立。
  • 紀錄片《中國》第五集《天下》講述奏響千古不絕強音的漢王朝
    漢,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大一統的國家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得以確立,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12月14日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五集《天下》,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
  • 今日能源看點:今天0時41分,中國正式進入核電強國!用電規模達1900...
    1、今天0時41分,中國正式進入核電強國!11月27日0時41分,「華龍一號」——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時代強音
    這一期的主題是:時代強音 口號是時代的聲音,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影響了一代人。改革開放40年,那些振奮人心的口號,哪一句最戳你的心?   1979年清華大學學生率先喊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勵志強音,號召青年學生踏實學習工作、立志為國家建設貢獻一生。
  • 講好深圳故事 唱響「深圳強音」
    「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上線一周年總結表彰會17日舉行,一批「學習之星」、先進工作者、先進單位受表彰。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程步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強出席活動。「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臺於2019年12月18日上線,成為展示深圳形象、講好深圳故事、傳播深圳聲音的重要窗口,打造學習型城市的重要陣地。深圳市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深入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汲取知識資訊,不斷強化思想武裝。各級黨組織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崇學尚學在全市蔚然成風。
  •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走入千家萬戶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走入千家萬戶!獨家視頻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
  • 鞍鋼成為15MnNi核電用鋼唯一供應商
    鞍鋼成為15MnNi核電用鋼唯一供應商 2020-12-16 17:29:00   本報訊 11月
  • 英國移除5G設備後,中企或退出英核電項目,1733億大單或無人問津
    有分析認為,這可能使英國更新其老化的核電產業的計劃受到威脅。未來4年英國或將關閉四家主要核電工廠,唯一即將在2025年上線的核電項目可能是Hinkley PointC。報導稱,Sizewell C核項目將是薩默塞特郡某核電項目的翻版,法國電力公司於2012年提交了有關Sizewell C的提案,2016年,中國廣核集團加入該項目。如果建設順利,到2030年代初投入服務時,該核項目可創造2.5萬個工作崗位,滿足英國約7%的電力需求。
  •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
    原標題:「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 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27日零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 漫評:奏響建設網絡強國「江蘇聲音」
    製圖/周青青   網際網路成為新時代心跳、脈搏和呼吸。網際網路成為當今世界「最大變量」,已成為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誰掌握了網際網路,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規模達到35.8萬億元,數字貿易進出口規模達到2036億美元,佔全國服務貿易總額的26%,同比增長6.7%。
  • 手風琴奏出時代的強音——鐵道兵志在四方
    原鐵五師/王新明鐵道兵戰友朱華根,他歌聲裡藏著四十萬鐵道兵的「靈魂」,背著一輩子依依不捨的「手風琴」,昂首闊步站在央視舞臺上,奏唱出時代的強音
  •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我國步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我國步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olivia chan • 2020-11-27 13:58:04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