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豆,踏著時代的足音而來——
從1993年我省育成世界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到2002年審定世界首個大豆雜交種,再到實現多項零的突破……我省大豆科研成果受到全國乃至世界關注。
我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後,吉林大豆科研厚積薄發:2020年,我省大豆品種連續突破東北及全國高產紀錄,特色品種實現蛋白質含量東北最高,全國首個綠色小粒大豆實現豐產增收,為我國大豆產業發展與振興奏響吉林強音。
兩項「國際首創」的背後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孫寰研究員團隊歷經十年艱辛,通過大量的遠緣雜交,成功地獲得了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這項成果國際首創,在學術上和商業上都具有重大意義……」27年前,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向全世界播報了這項研究成果,成為我省大豆科研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此後,我省又成功育成並審定了世界第一個大豆雜交種「雜交豆1號」。世界大豆科技前沿領域,再次奏響吉林強音。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站在2020年的歷史節點回望,吉林大豆科研碩果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由省農科院牽頭主持的全國大豆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已實現多項零的突破,不僅育成世界第一批大豆雜交種,也開發了利用蜜蜂為大豆傳粉技術,建立了雜交大豆選育平臺和高效制種技術體系,創造了我國繼雜交水稻之後又一個影響世界的農業科技成果。
2019年,我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吉林農業科研人憑藉敏銳、堅守的精神底蘊和孜孜不倦的創新特質,再次與時代脈動呼應,形成共振。
吉林在大豆科研上的積澱與優勢,已在更高、更實際的層面上重新形成。今年10月2日,我省農科院選育的「吉育86」在新疆實收計產達6803.1公斤/公頃,刷新全國高產紀錄;「吉育403」突破東北大豆高產紀錄。
一批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正「聚沙成塔」,綻放新姿。
再創全國紀錄,為「大豆振興」貢獻「吉林方案」
特色大豆研究,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優質選擇,也創造了更大增收空間。
今年10月,我省綠色小粒大豆品種「吉育102」再獲豐收,各地客商地頭高價搶購。「吉育102」是我國通過審定的第一個綠色小粒大豆品種。同時獲得豐收的特色品種「吉育101」,蛋白質含量高達47.94%,創造東北最高。此外,「吉育105」「吉育108」「吉育109」等小粒黃豆品種,一直深受韓國、日本等國家加工企業喜愛,已累計為國家創匯5000多萬美元,為農民增收10億元。
為全面振興大豆產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只有品種創新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創新一套優秀「組合拳」。近年來,我省科研人員進行了大豆高產品種篩選、群體構建、需肥規律及全程機械化配套技術研究,並將品種優化、群體構建、養分調控等技術與全程機械化技術進行集成,制定並發布吉林省中、東部高產栽培地方標準,通過中、東部標準實施,實現增產10%以上。
截至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大豆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基地。科技人員深入村屯示範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30%以上,實現大豆生產無公害可持續發展。大豆病蟲草害防治正逐漸實現現代農業綠色防控。
最大地域性資源庫,為大豆崛起備足「吉林力量」
今年11月,省農科院大豆所的科研人員正忙著為新收集的102份野生大豆資源進行農藝性狀調查和抗病蟲鑑定,達到入庫要求後,準備進入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庫。
中國是大豆的起源中心,擁有世界90%的野生大豆資源。近十幾年來,隨著大豆育種工作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野生大豆在育種中的應用價值。
我省是全國最早對野生大豆資源進行收集和研究的省份,已建立野生大豆動態監控點5498個,為我國野生大豆資源原位保護和異位保護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我省共收集、保存野生大豆資源19805份,是我國最大的地區性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庫。
龐大而豐富的吉林省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庫,將為中國大豆產業崛起提供更多底氣和後勁兒。
豐收的喜悅仍在吉林大地延宕,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的殷殷囑託,依舊響徹耳邊,令人奮進。「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專家學者要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在農業科研的高峰上,勇敢的吉林攀登者,正以此為令,翻越層層峰巒,在「大豆振興」的時間坐標上,鐫刻著熠熠生輝的吉林印記。(孫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