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實際上就是國家的紀年,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起始於漢武帝。終結於滿清溥儀,漢武帝的年號為建元。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第一個年號,此後形成制度。新君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改元。溥儀登基後,年號是宣統,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年號。建元宣統聽著挺押韻。年號由新君登基開始計算,到皇帝駕崩結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武則天36個。明清皇帝大多一帝一號,在封建時代,年號制度往往和正朔問題聯繫在一起,是一件具有宣政統、明正朔、申皇威、履王道、紀始元等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件。所謂「正朔」,就是合法,順天應地。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體現。
再就是為了頒布「黃曆」的方便,古代中國以農為本,曆法是農事最重要的依據,也是國家秩序的證明。封建時代曆法頻繁。漢武帝採用太初曆,將正月為年初,月首為朔日,後世帝王在實際操作中都是只改年號不改正朔。從這個意義上講,年號就承擔了「正朔」功用,因而制定年號並監督天下所有人使用。年號也是國家正統的體現,東漢光武帝劉秀已經在洛陽登基以後,建立政權,但當時還有許多割據政權、在當時的河西,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五個小軍閥等一致推竇融為河西五郡大將軍,竇融在劉秀登基以後,很有政治頭腦,主動接受劉秀的年號,以此表示自己服從其統治的心跡。劉秀非常滿意,天下統一之後,竇氏家族躋身為朝堂上的世家豪族。
公元958年,後周世宗柴榮大敗南唐政權,逼得南唐被迫臣服,南唐皇帝李弁為表達服從領導,除了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之外,還去帝號,改用周世宗年號,行後周正朔。去帝號改稱「江南國主」,由此也就證明已經不是國家了,靠著這一招,南唐就這麼又苟且了20來年,趙匡胤篡位登基以後,南唐採用趙匡胤年號,直到趙匡胤宣布「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李李煜也知道自己亡國了。
按照封建王朝慣例,每當新君即位時,都要確立一個新年號,是為建元,同一個皇帝君主用兩個以上年號的,是為改元。年號,一般都是皇帝自己擬制,或者由禮部提出,朝臣協商核定。交皇帝裁決,由於年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和皇帝國祚的標誌,故而務必選擇吉祥好口彩字詞。正是在這種原則的指引下,古代封建王朝給後世的年號,基本上都是寓意深刻,有內涵的年號,年號很少有重的,基本都是獨一份的。北宋初,趙匡胤經過一番考量之後,他從宰相趙普等人擬定年號中選中了「乾德」。為年號,結果就在當年,趙匡胤發現一面銅鏡,刻著「乾德四年制」。大吃一驚的趙匡胤不明所以,立即讓人去查,工部尚書竇儀見多識廣,回覆說:「偽蜀用過此年號。還是一個亡國的年號,趙匡胤氣個半死,自己很滿意的年號被一個「僭偽」政權給搶註了,由此感嘆:「宰相須用讀書人!」
那從建元到宣統,中國封建時代一共用了多少個年號呢,按《辭海》的統計,如果把各種雜七雜八的小朝廷、邊疆少數民族政權都算上的話,中國古代一共使用過911個年號,其中正統王朝使用過的年號大約是310餘,在這些年號之中,兩漢、唐、兩宋是年號「大戶」,能佔到年號總數的約四分之一。一方面是由於這些王朝國祚長久,另一方面則是此時皇帝大都喜歡更改年號,譬如唐立國289年就有75個年號,平均不到四年就要換一個年號,特別是高宗後到玄宗初這段時期,幾乎是一年一號,令人眼花繚亂。
實際上,明清以前的帝王在改元時間上比較隨意,理由在後人來看也是五花八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變動,比如新君登基,立太子,新立皇后,大赦天下,就宣布與民更始,改元啟用年號以示政治從此煥然一新。唐高宗李治在永徽七年廢太子李忠,改立由皇后武則天生下的兒子李弘為太子,為了以示國有儲君,宣布改元「顯慶」,後來廢李弘,改立英王李哲(唐中宗)為太子,於是又宣布改元為「永隆」。實際上,李治和武則天兩口子都是改元狂人,任何事情都會成為他們改元的理由。
在大多數情況下,改元對統治者來說,都是一場象徵除舊布新君臣同樂政治表演,當然也有不改年號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登基以後第二個年號的顯德,這個年號柴榮在位六年沒有改年號,其子登基還沒改,趙匡胤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年號太多是國國家政治混亂的體現,這一點明清兩代就不錯,一帝一個年號很清晰。年號不僅中國封建社會所獨有。日本現在還保留年號這個傳統。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