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作為我國歷史上標誌性的一種紀年方式,已經作為中國一種對外輸出的方式廣為人們所知。周圍的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都有學習中國使用年號的經歷,甚至到現在,日本還有這使用年號的習慣,在2020年日本使用了一個新的年號「令和」而廣受討論。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有著一些關於年號的小知識,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知道呢?
一、第一個年號和最後一個年號
漢武帝作為年號紀年的創始者,他開創了一千多年使用年號的習慣,而作為中國的第一個年號「建元」有著獨特的意義。它不僅代表著漢武帝的雄心壯志,也標誌著使用年號這種制度的建立。
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年號的「宣統」,本來的意義是代表「宣宗之統續」,意思是指溥儀的血緣關係來自清宣宗道光帝。但是隨著清朝滅亡和封建帝制被廢除,「宣統」這個年號漸漸被人們定義為「宣布皇帝統治結束」。
從建元到宣統,每個皇帝的年號都有著自己的意義,而有的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有的卻有許多個。
二、年號有多少和年號最多的皇帝
相信大家對年號到底有多少估計沒有什麼印象,最多說出幾個常見的年號,那麼中國一共到底有多少個年號?據統計一共有632個。要知道年號的使用也是有很多重複的,還有很對不被承認的小政權,例如部分獨立的起義軍和叛軍割據一方,那麼他們的年號都是不被承認的,同樣過於偏遠的也是沒有統計進入年號列表內。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僅有男性的雄心壯志還有女性的喜怒無常,在她當皇帝的21年裡 一共有18個年號,平均一年半就得換一個年號。而且武則天對年號的設立還非常的隨意,仿佛年號就是她心情和願望的寫照,例如:長壽、如意、萬歲通天、神功、長安等等。
三、明清年號特點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我們可以發現,在明清時期和之前的朝代有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明清時期每個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被俘後回來發動奪命之變),這個要求是明太祖朱元璋定製的。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不願意年號換來換去,再加上在明朝開始鑄幣用上了年號作為標記,所以經常修改也不利於鑄幣方便,於是從朱元璋開始明朝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到了清朝也沿用了這個傳統。
所以在明朝以來,稱呼皇帝都是用廟號,像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之類的,而明清大多是稱呼年號,類似洪武帝、建文帝、正德皇帝和乾隆、康熙、雍正等等。
在歷史上使用年號最長的自然也就在明清,是清朝的清聖祖康熙皇帝。他用康熙這個年號用了61年,而排在第二的是乾隆皇帝,用了60年。
其實乾隆本來有機會超過康熙,但是他念在自己是孫子,在位時間不可以超過自己的爺爺,所以他在位60年就當了太上皇,讓自己的兒子嘉慶登基,年號自然也就從乾隆改為嘉慶。
在歷史上還有著許多的年號小故事,其中更是有著許多好聽的年號,各位讀者如果有興趣不妨打開你的新華字典,翻到後面會有朝代年號紀年表,可以去找出那些「美麗」的年號了解一下。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明史》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