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分享了一段當媽後特有儀式感的視頻:媽媽上廁所,3個孩子就這麼在廁所門口躺著等媽媽。
網友戲稱這還真是:當媽後,上廁所都有種"眾星捧月"的感覺。
可不是嗎,當媽那些年,孩兒們堪比"跟屁蟲",媽媽走到哪孩子跟到哪,上廁所、洗澡、做飯……你再也不是"一個人戰鬥",因為總有一個娃粘著你呢。
其實專屬於媽媽的"儀式感",豈止"被粘上",我們現在就來梳理一下那些老母親的必經之路,看看你中了幾招?
1、 如廁也是一部心酸浪漫史
"子不嫌母醜,兒不嫌娘臭"這句話在上廁所時體現得淋漓盡致,娘親們視廁所為自己唯一能放鬆一會會兒的地方,可是就連這個"唯一地方"的大門也被孩子們鎮守住了,他們拼盡全力敲打著門,撕心裂肺喊叫著"媽媽",讓你頓時失去了想好好放鬆一下的心情。
帶著娃,你還想清清靜靜排個汙?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如同中了"一上廁所準喊媽"的魔咒,要麼蹲守在門口,通過敲門和你互動;要麼直接進來,和你"愉快"聊天。孩子們就像媽媽的"廁所守護神",有了他們一絲不苟的守護,你才能把每次上廁所,當成是一次修行。
同時,上廁所也是專屬於媽媽的狂歡。帶著兩娃的孫儷曾感嘆,有了兩小隻後不僅生活品質差了很多,而且時刻都要經受他們的"噪音折磨",只有躲進廁所那一剎那,你才知道這個世界也有一個稍微安靜那麼一丟丟的角落。
有媽媽說,有了娃後,突然發現自己超愛上廁所,圖的就是那片刻的安靜和放鬆。
二、滿腦子都是孩子的"屎尿屁"
媽媽們聚攏一起就談論孩子的屎尿屁,對於未婚未育女性來說,簡直堪比奇觀。
"我兒子3天沒大便了,我要不要給他整點開塞露?"
"我女兒今天大便是綠色的,是肚子受涼了嗎?"
"我昨天仔細研究了我兒子大便裡有奶瓣,這是消化不良嗎?"
……
可以用聞小屁屁的方式鑑別有沒有拉臭臭、拿筆記本記錄孩子小便間隔時間、觀測尿色來辨別孩子今天水份攝入是否充足、研究大便性狀來判斷孩子輔食添加是否合理……這些技能哪一項不是媽媽們在生活中、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實操呢?
三、"別跟我談精緻,我不懂"
曾經遊蕩於各種服裝服飾店,各種潮流潮貨手到擒來。現在血拼只去童裝店、玩具店。偶爾買身衣服只要求一定要簡單,否則那些裝飾劃傷孩子怎麼辦?布料讓孩子過敏怎麼辦?
曾經梳妝打扮兩個小時才能出門,現在一身睡衣就能走天下。曾經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倆字:精緻!現在,精緻是什麼意思?
曾經擰個礦泉水瓶也要使出渾身解數,現在肩扛手提,是養娃讓我們擁有了搬磚的力氣,越活越爺們。
帶娃的過程中,我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輔導孩子各科學習都能手到擒來,談古論今說文解字都是小菜一碟。我們還會解鎖各項技能:安裝嬰兒床、組裝兒童車、拆卸玩具……曾經認為自己這一輩子都不可能染指的髒活累活重活,統統不在話下。
四、跟娃爹做"兄弟"
生娃前是夫妻,時時刻刻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生娃後是睡在一張床,亦或是睡在隔壁屋的"兄弟"。
以前夫妻倆談星星談月亮,能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總有說不完的話。現在,湊一堆只談娃。
好不容易想起來,你們除了是帶娃的隊友,夫妻關係還在存續,打個暗號:等娃睡著,做點事。結果這邊娃沒睡著,娃爹鼾聲已如雷。
偶有一天秉著"熬鷹精神"好不容易先把娃熬睡了,你們還得偷偷摸摸,隨時"眼睛瞪得像銅鈴,耳朵豎得像天線",極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之能,生怕娃一個翻身起來要媽媽抱抱。
罷了罷了,為了心臟健康,有娃的夫妻就要擁有把夫妻關係變成兄弟關係的自覺性。
五、豐富娃的精神世界就是當媽的專屬儀式感
對於媽來說,帶娃的日子天天都是勞動節,可是當娃要過節日時,自己又會使出渾身解數讓他感受濃濃的儀式感。
包粽子、打餈粑、做月餅、包餃子、團湯圓……每個節日不僅要竭盡全力過得像模像樣,還得搬出詩詞歌賦、歷史故事順帶著對孩子進行精神教育。
幼兒園有需要時,剪紙、繪畫、縫紉、插花……立馬化身心靈手巧的能工巧匠,幫孩子操持各種儀式。
曾經以為當媽百般好,有個寶寶是件多幸福的事,自己親自當媽後才發現當中的心酸一樣少不了。
但是,辛苦後我們會迎來花朵開放、果實芳香,帶娃的路上咱們總得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