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為港青提供多元選擇

2020-12-18 今日中國

  2020年香港高中生申請赴內地升學的比例創下9年新高。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建設,粵港澳青年人才流通備受關注。教育部近日公開答覆此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有關「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的提案表示,教育部支持港生灣區升學,並將會同有關部門,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就學、就業、生活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增強他們在內地發展的安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香港各界呼籲莘莘學子把握機遇,拓寬人生發展空間。

2020年10月29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評選活動頒獎典禮在香港、深圳和澳門三地同步舉行。圖為嘉賓在香港會場與香港獲獎者大合照

  磁吸效應 吸引港生北上

  因內地經濟發展的磁吸效應,越來越多香港學生北上求學。國家對此予以積極回應,教育部表示,經過多年實踐與努力,香港學生到內地就學渠道得到有效拓寬,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截至2020年7月,共有380所內地(大陸)高校具備招收港澳臺學生資格,1.62萬名香港學生在內地高校就讀。其中廣東地區共有52所本專科院校可招收香港學生,就讀港生近8000人。

  今年香港高中生申請赴內地升學的比例創下9年新高。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港生赴內地升學總報名人數為10778人,當中通過「文憑試招生」的報名人數為3993人,比去年增加14%。港澳臺僑聯合招收香港學生報名人數為2650人,院校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4135人。

  目前港生升讀內地高校主要可通過三個途徑:一是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參加部分內地院校的招生(即「文憑試招生」計劃);二是參加專門為臺港澳僑生而設的聯招考試;三是參加個別院校的獨立招生計劃。教育部表示,每年還會針對香港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興趣特點,結合香港教育局建議,遴選新增招生院校。目前共有超過120所內地高校具備招收香港考生資格,招生院校多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及支撐區域發展的特色優質學校,包括北京電影學院等。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根據香港教育局工作建議和香港學生升學需求,有針對性地遴選新增招生院校,為香港學生提供更多升學選擇。

  就業保障 創造發展空間

  香港學生在內地實習就業保障是否完善,也是影響港生灣區升學積極性的一大因素。據了解,每年12月,教育部會與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合作,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港澳學生集中的省市組織針對港澳籍畢業生的專場校園招聘會,邀請多家中資企業介紹崗位情況和人力資源政策,並進行現場洽談。同時,各普通高校均設有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為港澳臺畢業生提供實習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

  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為在內地的香港青年提供服務。他說,內地畢業港生數以萬計,留在內地發展的意願強烈。特別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學生遭遇「搵工難」,建議特區政府與有關部門加強對他們的支援,包括報考大學、校園生活適應、擇業就業創業的諮詢輔導等「一條龍服務」。

  香港教育局、公務員局等有關部門則稱,會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好吸引和培訓人才的工作,並表示歡迎內地港生畢業後報考特區政府公務員職位。

  曾就讀北京大學的港生彭同學認為,內地讀書的氛圍比香港濃厚,雖然學習壓力較大,但同學之間的互動會更多,收穫的友誼更多,對開啟未來的人生會更有幫助。香港青年學生社團「學友社」的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也表示,內地院校專業更齊全、畢業後學生就業天地更廣。內地院校部分學科如工程、國際關係及中醫等,前景比香港更好,更吸引考生報讀。

  子女隨讀 培養家國情懷

  港籍中小學生如何在內地就讀升學,是眾多留在內地發展的港人家庭十分關心的議題。對此教育部表示,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都出臺了港澳居民隨遷子女入學細則。在深圳,港澳籍學生可與非深圳戶籍學生一樣,按積分制入讀深圳市內公立學校;在廣州,一些公辦學校設立「港澳子弟班」,為港澳籍學生在內地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多元選擇。

  「香港發生的亂象,讓很多家長和學生考慮去學習環境更穩定的內地讀書。」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任鄒重華認為,2019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社會出現的亂象,對學生和家長的求學選擇產生一定影響,赴內地升學成為港生的更優選擇。

  教育部今年還出臺了政策,支持在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提供12年制教學安排。對此,深圳羅湖港人子弟學校董事長鄭景輝深表歡迎。鄭景輝說,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提供12年制教學安排,可以大大解決在大灣區的港人子弟升讀中學難的「攔路虎」問題。這不僅可吸引港生在內地求學發展,也有利於他們培養家國情懷。

  「優秀人才如專業人士、科技人才等,通常都很重視子女教育,教育部的這項新政策有助於解決他們後顧之憂,吸引他們投身大灣區發展。」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希望相關政策儘快落實。他預測,隨著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將有越來越多港人到深圳或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居住,12年制港人子弟學校需求會更旺盛。

  合作辦學 提升灣區教育

  對於香港教育界高度關注的香港高校在內地開展合作辦學的問題,教育部表示積極支持引進香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鼓勵內地高校和香港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共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目前,香港高校在廣東設有兩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辦學機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已批准籌備設立。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鼓勵香港高校發揮優勢,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合作辦學,建設更多高質量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

  「高等教育是香港的強項,但校舍資源較少,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推進香港高等教育走進區內其他城市,有利於提升大灣區整體實力。合作辦學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也會為內地相關城市帶來積極效應。」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這樣認為。今年4月,香港公開大學與廣東肇慶籤署協議,共同籌辦香港公開大學肇慶分校,助力大灣區打造高素質人才基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在大灣區布局,探索合作辦學。「香港大學將充分發揮科研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深港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培養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貢獻力量。」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說。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給予港人拓展空間的良好契機。他建議年輕人要珍惜和把握融入大灣區的機會,同時希望粵港兩地政府進一步細化落實港生和港人子弟到內地升學、院校合作辦學等政策。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相關焦點

  • 香港青年程陽春:助力港青電商在大灣區實現夢想
    程陽春因此被稱為「港青電商第一人」。不久前,由香港青年電商促進會和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共同主辦的「港真靚貨」大型公益直播帶貨活動,同樣收穫滿滿。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今年7月至9月,香港20至29歲年輕人失業率為12.1%。疫情期間,網際網路經濟加速滲透生活。程陽春以此為契機,為年輕人舉辦多場培訓活動。他認為,以網際網路電商作為起點是一個高效可靠的創業模式,讓香港青年率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市場,形成規模後再融入內地新一輪消費升級的龐大市場。
  • 大灣區 正豐茂|世茂海峽承集團基因 揚多元旗幟
    上周,世茂海峽在珠海的戰略級作品,世茂港珠澳口岸城一天籤約5大高端品牌酒店,將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酒店集群之一。這意味著在大灣區的發展中,世茂海峽為城市再添多元的新枝。作為世茂集團大飛機戰略的踐行者,世茂海峽的多元開發能力,早在誕生之初就鐫刻在基因中,更隨著與城市共生的發展,而不斷生長豐茂。
  •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香港1月10日電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青年把目光放得更遠,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尋找新機遇。
  • 香港修例風波下的元旦:港青北上覓安寧
    香港修例風波下的元旦:港青北上覓安寧中國新聞網  作者:香企容  2020-01-02 在修例風波下,香港過去半年多以來經歷了銀行、商店
  • 雷神技術公司為韓空軍提供多元情報飛機方案
    雷神技術公司2020年12月22日宣布,其將與大韓航空公司和龐巴迪公司合作提供一種基於公務機的多元情報偵察機,以滿足韓國空軍對情報、監視、目標獲取與偵察(ISTAR)空中系統的需求。
  • 「粵港澳大灣區舞蹈周」展現藝術魅力
    由深圳市龍崗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龍崗區文化館主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舞蹈周」近日在龍崗區文化中心拉開帷幕。本屆舞蹈周活動內容精彩多元,邀請來自全國50多個城市的頂尖現代舞者,為觀眾奉獻一場藝術盛宴。「伶俐學坊」邀請國內頂尖現代舞專家輪流授課,學員可在排練廳中接觸到多元豐富的現代舞;「鏗鏘論壇」圍繞「當今現代舞的發展」等主題舉行5場公開討論會,會議由「粵港澳大灣區舞蹈周」藝術總監曹誠淵主持,並邀請多位現代舞專家進行現場點評;「繽紛展廳」展示活動將呈現5場經舞周組委會嚴格挑選、來自全國33個城市舞蹈精英的45個原創小型現代舞作品。
  • 香港各商會支持「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會員企業提供職位助青年發展
    中新社香港1月8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各大商會8日發表聲明,對香港特區政府正式開展「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表示支持,認為該計劃可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在內地就業和發展機會,從中汲取寶貴經驗,擴闊青年人對國家發展的視野。
  • 新冠肺炎疫情促澳門經濟多元
    必須加快思考優化澳門經濟結構的具體方向及措施,推動經濟適度多元,並且付諸落實。特別是發揮好「一國兩制」的優勢,為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好準備,為特區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牢固的根基。賀一誠稱,在目前澳門疫情相對受控的環境下,推動經濟復甦是特區政府的重要任務,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共同為推動疫後澳門經濟的復甦出謀獻策,集思廣益。
  • 新世界中國奪廣州南站地塊擬建國際學校 多元化布局粵港澳大灣區
    未來,項目依託南站便捷的交通優勢,必將大大促進大灣區城市群的教育文化交流,為廣州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引入國際教育資源打造大灣區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憑藉集團在香港多年投資國際教育的經驗,新世界中國將攜手國際知名教育建築設計事務所,匯聚教育建築領域的眾多專家,為廣州南站國際學校項目匠心打造可持續而創新的方案,為大灣區人們構築極具啟發性的學習成長環境,提升城市生活質量。
  • 探討大灣區城市形象視頻傳播創新
    視覺化的城市形象能為城市之間協同發展、社會認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次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傳播:主流媒體短視頻實踐報告(2020)》,用多維視角審視城市和媒介的互動關係,深入探討短視頻的媒介話語體系和社會參與。論壇上,來自人民視頻、新華社、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業界、學界代表就粵港澳大灣區短視頻創新發展與傳播策略進行了圓桌討論。
  • 廣東高院聘請90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商事糾紛特邀調解員
    據介紹,近年來廣東法院不斷加強對跨境貿易、投資、經營、合作等的平等保護,聚焦大灣區商事糾紛化解,全面提供便捷通暢的「一站式」多元解紛渠道,共同推進多元化糾紛調解平臺建設。疫情期間,廣東法院通過線上庭審、線上調解等方式,及時化解了大量跨境民商事糾紛。今年1-11月,全省法院共審結各類涉外民商事案件4063件、涉港澳一審民商事案件9721件,分別約佔全國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二。
  •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首現紡織服裝聯展-2020大灣區國際紡織服裝服飾...
    PHValue面向針織全品類成品,以針織服裝服飾新產品、新技術突破與變革為重點,專注創新,助力針織類企業協同共進。從代理加盟商、零售採購商、品牌集合店到知名品牌、火爆線上平臺聯展的專業觀眾團隊將從全國各地組團而來交流、洽談、對接、合作……最多元的活動 共濟未來
  • 智庫研究|增創新優勢:「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業態塑造著大灣區的創新生態,大灣區的產業體系趨於完備;三地政府和廣大民眾形成了攜手發展大灣區的共識,中西多元文化融合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商業網絡更加密集,資本市場和自由貿易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十四五」時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分榜單重磅出爐!
    深圳2020年11月25日 /美通社/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公司50的評選,繼第一個分榜單「科技與製造」發布之後,第二個分榜單「醫藥與生命科學」以及第三個分榜單「文化與娛樂」同時宣告出爐!
  • 明星產品線國風落子嶺南,世茂海峽以產品力深耕大灣區
    01 國風灣區亮相 一場與廣府流韻的邂逅世茂國風濱江,是世茂國風系高端住宅產品首次在大灣區市場亮相。為何選擇在佛山揭開面紗,實則有深刻含義。而且,為打造高品質的國風產品,世茂海峽追求卓越,鍛造出大灣區產品標杆。陳敏表示,項目設計之初就拔高整體定位,從規劃初始,全方位、全角度地嚴格把控,大到空間規劃,小到近人尺度,從形體、立面、材料、工藝全方位「死磕」,只為呈現最好的國風產品。
  • 世茂國風首落大灣區,世茂海峽匠心築就嶺南標杆
    01  國風灣區亮相 一場與廣府流韻的邂逅  世茂國風濱江,是世茂國風系高端住宅產品首次在大灣區市場亮相。為何選擇在佛山揭開面紗,實則有深刻含義。  國風系,講究「傳承與再造」,是世茂集團承襲中式建築元素,精心打造的系列大作,僅從選址上看,便煞費苦心。
  • 合景泰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釋放強勁發展動力
    秉承「以心築家·創建未來」的核心理念,合景泰富集團積極探索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在深耕住宅及商業地產開發的同時,著力構築多元業態布局,協同發展文旅、教育、大健康三大幸福產業及酒店、長租公寓等板塊。目前,已進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蘇州、成都、重慶、南寧、香港等全國40個重點城市,全面覆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及中西部等重要城市經濟圈,實現綜合實力的持續躍升。
  •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
    新華社香港1月10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青年把目光放得更遠,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尋找新機遇。羅致光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多國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等問題。
  • 深圳開展2020粵港澳大灣區澳門青年實習計劃
    「今年選擇在深圳實習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深圳是一個創新創意之城,網際網路、電子科技等領域在大灣區城市中算走得比較前,所以今年我們召集的實習生主要來自IT軟體開發這些專業。第二,今年正值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我們想透過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澳門的同學們來感受一下短短40年深圳是怎麼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