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香港高中生申請赴內地升學的比例創下9年新高。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建設,粵港澳青年人才流通備受關注。教育部近日公開答覆此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有關「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的提案表示,教育部支持港生灣區升學,並將會同有關部門,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就學、就業、生活創造更多便利條件,增強他們在內地發展的安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香港各界呼籲莘莘學子把握機遇,拓寬人生發展空間。
2020年10月29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評選活動頒獎典禮在香港、深圳和澳門三地同步舉行。圖為嘉賓在香港會場與香港獲獎者大合照
磁吸效應 吸引港生北上
因內地經濟發展的磁吸效應,越來越多香港學生北上求學。國家對此予以積極回應,教育部表示,經過多年實踐與努力,香港學生到內地就學渠道得到有效拓寬,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截至2020年7月,共有380所內地(大陸)高校具備招收港澳臺學生資格,1.62萬名香港學生在內地高校就讀。其中廣東地區共有52所本專科院校可招收香港學生,就讀港生近8000人。
今年香港高中生申請赴內地升學的比例創下9年新高。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港生赴內地升學總報名人數為10778人,當中通過「文憑試招生」的報名人數為3993人,比去年增加14%。港澳臺僑聯合招收香港學生報名人數為2650人,院校自主招生報名人數為4135人。
目前港生升讀內地高校主要可通過三個途徑:一是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參加部分內地院校的招生(即「文憑試招生」計劃);二是參加專門為臺港澳僑生而設的聯招考試;三是參加個別院校的獨立招生計劃。教育部表示,每年還會針對香港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興趣特點,結合香港教育局建議,遴選新增招生院校。目前共有超過120所內地高校具備招收香港考生資格,招生院校多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及支撐區域發展的特色優質學校,包括北京電影學院等。
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根據香港教育局工作建議和香港學生升學需求,有針對性地遴選新增招生院校,為香港學生提供更多升學選擇。
就業保障 創造發展空間
香港學生在內地實習就業保障是否完善,也是影響港生灣區升學積極性的一大因素。據了解,每年12月,教育部會與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合作,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港澳學生集中的省市組織針對港澳籍畢業生的專場校園招聘會,邀請多家中資企業介紹崗位情況和人力資源政策,並進行現場洽談。同時,各普通高校均設有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為港澳臺畢業生提供實習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
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為在內地的香港青年提供服務。他說,內地畢業港生數以萬計,留在內地發展的意願強烈。特別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學生遭遇「搵工難」,建議特區政府與有關部門加強對他們的支援,包括報考大學、校園生活適應、擇業就業創業的諮詢輔導等「一條龍服務」。
香港教育局、公務員局等有關部門則稱,會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好吸引和培訓人才的工作,並表示歡迎內地港生畢業後報考特區政府公務員職位。
曾就讀北京大學的港生彭同學認為,內地讀書的氛圍比香港濃厚,雖然學習壓力較大,但同學之間的互動會更多,收穫的友誼更多,對開啟未來的人生會更有幫助。香港青年學生社團「學友社」的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也表示,內地院校專業更齊全、畢業後學生就業天地更廣。內地院校部分學科如工程、國際關係及中醫等,前景比香港更好,更吸引考生報讀。
子女隨讀 培養家國情懷
港籍中小學生如何在內地就讀升學,是眾多留在內地發展的港人家庭十分關心的議題。對此教育部表示,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都出臺了港澳居民隨遷子女入學細則。在深圳,港澳籍學生可與非深圳戶籍學生一樣,按積分制入讀深圳市內公立學校;在廣州,一些公辦學校設立「港澳子弟班」,為港澳籍學生在內地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多元選擇。
「香港發生的亂象,讓很多家長和學生考慮去學習環境更穩定的內地讀書。」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任鄒重華認為,2019年下半年開始香港社會出現的亂象,對學生和家長的求學選擇產生一定影響,赴內地升學成為港生的更優選擇。
教育部今年還出臺了政策,支持在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提供12年制教學安排。對此,深圳羅湖港人子弟學校董事長鄭景輝深表歡迎。鄭景輝說,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提供12年制教學安排,可以大大解決在大灣區的港人子弟升讀中學難的「攔路虎」問題。這不僅可吸引港生在內地求學發展,也有利於他們培養家國情懷。
「優秀人才如專業人士、科技人才等,通常都很重視子女教育,教育部的這項新政策有助於解決他們後顧之憂,吸引他們投身大灣區發展。」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希望相關政策儘快落實。他預測,隨著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將有越來越多港人到深圳或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居住,12年制港人子弟學校需求會更旺盛。
合作辦學 提升灣區教育
對於香港教育界高度關注的香港高校在內地開展合作辦學的問題,教育部表示積極支持引進香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鼓勵內地高校和香港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共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目前,香港高校在廣東設有兩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辦學機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已批准籌備設立。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鼓勵香港高校發揮優勢,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合作辦學,建設更多高質量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
「高等教育是香港的強項,但校舍資源較少,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推進香港高等教育走進區內其他城市,有利於提升大灣區整體實力。合作辦學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也會為內地相關城市帶來積極效應。」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這樣認為。今年4月,香港公開大學與廣東肇慶籤署協議,共同籌辦香港公開大學肇慶分校,助力大灣區打造高素質人才基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在大灣區布局,探索合作辦學。「香港大學將充分發揮科研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深港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培養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貢獻力量。」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說。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給予港人拓展空間的良好契機。他建議年輕人要珍惜和把握融入大灣區的機會,同時希望粵港兩地政府進一步細化落實港生和港人子弟到內地升學、院校合作辦學等政策。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