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識,文化遺產是我國文明傳承中不可剝離的載體。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你了解多少?今天,我就帶您欣賞三個讓我心動不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戲,西藏千百年來的文化記憶,令人稱奇驚豔的民族藝術
夏季,西藏仁布縣的青稞在田野裡茁壯,那些喜愛藏戲的藏族農人,在付出艱辛勞動料理青稞的同時,總會抽出時間,參加仁布縣的藏戲演出團組織的藏戲排練。大家歡聚在一起,按照藏戲的曲目進行排練,一招一式都認真精細。
我走進仁布縣採風時,縣裡文化局的同志向我介紹了仁布縣藏戲團的情況,並帶著我在仁布縣廣場上觀看了藏戲表演,我立刻被藏戲的神採吸引,顧不得高原反應帶來的行動不便,立即投入採訪拍攝。
藏戲團團長旦增,從5歲時跟著阿爸學習藏戲,他能夠演出多個曲目的藏戲,他的藏戲表演,有著雅魯藏布江的豪放,有著喜馬拉雅山的雄奇,深得藏族同胞的喜愛。
旦增出任縣藏戲演出團團長後,他把精力都用到組織藏戲愛好者們的排練和演出上,一年四季,從不懈怠,藏戲的精彩因為他們的演繹得到傳承。
旦增告訴我,他帶領的這支藏戲演出團的演員們來自鄉村,演員們就是普通的藏族同胞,他們平日裡都愛好藏戲,只要有時間大家便研習藏戲,目的是讓自己的舞姿更加嫻熟和瀟灑,在為同胞們演出精彩的藏戲時,能夠把藏戲的神韻風採送給藏族父老鄉親和各地的遊客們。每次藏戲演出,周圍方圓十裡的群眾都會來觀看,演出現場常常是圍的水洩不通。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藏戲文化歷史悠久,是一門起源於公元8世紀的藏族藝術形式,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了解,仁布藏戲是在所有藏戲劇團和流派中藝術方面發展完備豐富、影響大、流傳廣的一種。
旦增告訴我,藏戲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在藏戲排練現場,旦增應我的邀請,邊表演藏戲,邊介紹藏戲豐富的文化內涵。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 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鬥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唱,則細唱細作;要演短,則用後臺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臺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淨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淨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二是「雄」,也就是正戲。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
為了傳承藏戲,旦增和他的藏戲演出團的演員們活躍在日喀則的大地上。一次去鄉村演出趕上暴雨,在過河時,一位演員掉進了湍急的河流,多虧大家帶著繩索,才挽救了那位演員的生命。「演出藏戲,也是要付出生命努力的。」旦增告訴人們。
旦增和他的團隊傳承藏戲的辛苦付出,感動著無數喜愛藏戲的人們。他們演出的《白瑪雯蚌》《蘇吉尼瑪》《卓瓦桑姆》《智美更登》等藏戲劇目廣受推崇。旦增告訴我:「藏戲傳承非常有意義,人們可以近距離接觸藏戲這個傳統文化,今後我們也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加大傳承力度,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特別是藏戲的魅力,人們多了解藏族傳統文化。」
正是這精彩的藏戲,傳承著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給了人們生活和勞動以豐富多彩。
地雷戰讓山東海陽蜚聲中外,這裡的海陽大秧歌同樣驚豔美麗中國
山東海陽是地雷戰的故鄉,抗戰時期,這裡發生的地雷戰故事,如今已經寫進了教科書,激勵了幾代人。
海陽不僅因為《地雷戰》的故事享譽中外,與《地雷戰》齊名的,是這裡風韻獨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大秧歌,以舞姿豪放,內容向上,風姿火紅熱烈的海陽大秧歌,是父老鄉親們的最愛。
每年,正月裡的海陽大地春意萌動,桃花正在秀骨朵,在春風的吹拂下盛開。「地雷戰的故鄉」山東煙臺海陽市海陽大秧歌團的演員們,在這個季節裡忙活起來了,他們一方面走進鄉村,為家鄉的父老鄉親送上歡快的海陽大秧歌;一方面,接受青島糖球會組委會以及各地節會的邀請,為四面八方的觀眾們捧獻海陽大秧歌,將海陽大秧歌的歡樂、喜悅以及粗狂和奔放帶到各地,一飽人們的眼福,把海陽大秧歌文化傳播到了華夏神州。
山東海陽市是革命老區,電影《地雷戰》的故事就發生在海陽。戰爭年代,海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實踐中發明和製造了數十種地雷,海陽的地雷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和作用。
在海陽,同地雷戰一樣聲名遐邇的還有海陽大秧歌。海陽大秧歌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舞蹈,屬於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於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餘處鄉鎮,並輻射至周邊地區,成為海陽秧歌文化的核心區域。
海陽市電視臺一位民俗專家介紹,海陽大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廣泛的群眾性和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表演,是一種自娛性藝術形式。海陽秧歌據《海陽縣誌》記載有560年的歷史,它以粗獷奔放、熱烈歡快,質樸坦率,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於世。
海陽大秧歌的演員們來自海陽鄉村,他們是海陽大秧歌的傳人。據海陽電視臺一位記者介紹,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豐富,隊伍結構嚴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後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鬥」、「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
海陽秧歌的動作,要求全身都要「活泛」,要「渾身會說話」。動作非常講究內在力量的擴張,而擴張要靠呼吸來帶動,呼吸聚散著內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胯部,擴展到全身,控制著動作的力度和幅度。男演員講求「鋪身剎架」、「腳底生根」、剛柔相濟,給人一種沉重、穩健之感覺。女演員講究心態的表露,追求舒展飄逸,特別強調腰部的靈活性,從而形成海陽秧歌男「提沉」,女「抻拉」的特有韻律和豐富內涵。
海陽秧歌還注重塑造各種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善於從生活中提煉豐富的舞蹈語彙,從不同角度、用逼真動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語彙抨擊邪惡、讚頌真善美。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陽大秧歌如今寫進了教科書。原總政歌舞團和原解放軍藝術學院創作的獲獎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現出了鮮明的海陽大秧歌的藝術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系,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
而對於遊子來說,海陽大秧歌則是鄉情的呼喚,海陽大秧歌是他們回家的理由,是足以讓他們流淚的情節。
赫哲族獨創的捕魚方法 如今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比賽項目
為了傳承赫哲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黑龍江省同江市的赫哲族人都會集聚在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或八岔赫哲族漁鄉進行背媳婦撮魚比賽,以此傳承民族體育文化,這一捕魚特色鮮明的傳統體育比賽,和伊瑪堪、叉草球等一起,被列為黑龍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是一位非遺愛好者,這些年在全國各地拍了不少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益很深。聽到赫哲族有「背媳婦撮魚比賽」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立即安排好行程,和北京的幾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一起,不遠千裡趕赴黑龍江省的邊城同江市,追尋並拍攝赫哲族人背媳婦撮魚比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赫哲族自古以來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流域,以捕魚狩獵為業,是具有古老而優秀文化的民族,歷史上與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末革、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有淵源關係。赫哲族傳統漁獵文化是在「三江流域」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形成的。赫哲族先世古來就有驍勇善戰之稱,《新唐書》記載說:「惟黑水完強,……人勁健,善步戰,喜射獵……。」
抵達哈爾濱,我們又乘火車趕到佳木斯,然後長途汽車奔赴同江,在同江住了一個晚上,最後抵達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漁鄉,一番折騰,大家拍攝的熱情絲毫沒有削減。同江背媳婦撮魚比賽源於赫哲族人的捕魚勞動創造。有史以來,赫哲族人便用樺皮船和木船在三江流域捕魚。除了用網具捕魚外,赫哲人還在鐵圈上穿插上木棍,在鐵圈上編織上漁網,做成撮羅子,站在船上向江水裡魚群密集的水域撮魚。久而久之,這一撮魚方式被赫哲族人演變為背媳婦兒撮魚比賽。
在當地攝影家協會的幫助下,我們十分順利地與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文化站取得聯繫,然後參加到非遺傳承的活動中進行拍攝。我們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採訪和拍攝機會,為了和赫哲族背媳婦撮魚比賽的運動員們成為朋友,我主動向赫哲族運動員兄弟展示我的作品,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赫哲族運動員尤明國告訴我:赫哲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根據生息地的地理、歷史條件和自己的喜好,創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形式,背媳婦撮魚比賽就是其中之一。
黑龍江畔風和日麗的一天,赫哲漁歌動人心扉,我心儀已久的背媳婦撮魚比賽就在黑龍江邊舉行。我看見,背媳婦撮魚比賽的場地選擇在平整的陸地上,赫哲族同胞在地上鋪上兩塊長約6米、寬約15釐米的厚實木板,同時,在木板邊上放置兩條木魚,作為赫哲族人比賽時用撮羅子撮的魚兒。
比賽在兩組4名運動員中進行,運動員由兩男兩女「兩對兒」赫哲族人組成。只見兩名男運動員站在離木板30米處,兩名女運動員站在木板開端處,開端處還放有兩個供男運動員比賽使用的撮羅子。
裁判員發令比賽開始,男運動員奮力向著漂亮「媳婦」站立的木板奔跑而來,然後快捷地蹲身撿起撮羅子背起「媳婦」,然後踏著木板,用撮羅子撮起地上的木魚奔向終點。這些在瞬間完成,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竟然忘記按動快門……
這是一項檢驗體力、平衡,配合、準確的比賽。如果男運動員體力不支,撮羅子掉在地上是輸的結局;平衡不好,背上背著的漂亮「媳婦」落地,或者從木板上失腳踏在地上也是意味著輸掉比賽,因而,赫哲族男女運動員要配合默契。如果不能準確地撮到魚,而對方撮到的魚多也意味著自己敗下陣來。
比賽雙方以撮魚多,不失腳,率先背著媳婦到達終點的一對運動員為勝利方。背媳婦撮魚比賽精彩紛呈,讓人忍俊不止。這是力量的對抗,是美的創造,大多數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能一氣呵成,背著「媳婦」完成撮魚的一系列動作,因為,他們祖祖輩輩就是這樣進行捕魚生活的。
我手裡的相機歡唱起來,將赫哲族人背媳婦撮魚比賽的精彩畫面收入鏡頭,大家都認為這次千裡追拍民俗的活動有意義。
背著漂亮媳婦撮魚比賽 赫哲族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