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略行為,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我軍和國軍放下了矛盾,聯起手來,一起對抗外敵。後來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之下,日軍終於無條件投降,並撤出了中國。這場勝利比以往任何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更加珍貴,百姓們也都非常興奮和激動,一時間舉國上下無不歡慶。可是兩年以後,國內卻發生了一起國軍將領到中山陵集體「哭陵」事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蔣介石導致的。說起蔣介石,我們都非常熟悉,他身為國民黨總統,不僅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拉攏人才方面也很有一套,很多國軍將領都對他忠心耿耿,寧死也不背叛他。但是蔣介石也有一些缺點,比如搞獨裁統治、為人多疑等,還有一點就是他對嫡系部隊異常信任和偏愛,但對於非嫡系軍隊卻始終報以懷疑的態度。所以就在抗戰勝利後不久,他就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這個決定就是重新整編國軍隊伍,而這個想法也不是蔣介石想出來的,是美國一個中將建議他這樣做的,其目的是為了瓦解非嫡系軍隊,同時加強嫡系軍隊的實力。由於這個想法正符合蔣介石管理軍隊的理念,因而獲得了他的首肯。於是就在1949年4月,國軍總司令部在南京召開了相關會議,在制定出方案後,便迅速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軍隊工作。
蔣介石對待非嫡系軍隊的辦法是「要兵不要官」,意思是將非嫡系軍隊的番號全部撤銷,再把裡面的所有普通士兵都併入嫡系軍隊中,並進行軍隊整編,把原來的軍整編成師,把師整編成旅。而那些非嫡系軍隊的軍官卻成為編餘將領,被閒置下來。據了解,國軍編餘將領一共有五百多位,這些人有的已經日漸年老,有的身患重病,除了行軍打仗以外,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專長,所以很難安置他們。
後來,蔣介石便下令把這些編餘將領都調去中央軍團受訓,但受訓了半年以後,依然不知該如何分配他們,便只能繼續閒置下來,每個月給他們發一些生活補貼。可是由於生活補貼很少,根本不夠家庭開銷,所以很多編餘將領無奈之下,只好離開軍隊,另外想辦法謀生。
在這些編餘將領中,有一個中將叫奚澤,原來家裡很有錢,後來他加入同盟會,並捐款一百多萬銀元給孫中山鬧革命,之後更是官至集團軍參謀長。可成為編餘將領以後,他失去了生活來源,家裡一貧如洗,處境非常艱難,最終他的妻子因不堪生活壓力而選擇跳河自盡了。奚澤中將一直在不遺餘力地保衛國家,最終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除了他以外,還有一個國軍副師長叫陳天民,原本是黃埔一期的學生,後來加入國軍,並參加多次戰役,在抗戰時期,更是立下了不少戰功。卻在整編後查出自己得了肺癌晚期。可是此時的他已經成為編餘將領,根本負擔不起高昂的醫藥費,所以他最終不堪屈辱而服毒自殺了。最悲慘的是,陳天民死後,竟沒錢安葬,最後還是幾個同袍湊錢才安葬了他。
在見識了生活的艱難以後,編餘將領們都萬分憤慨,沒想到自己拼死拼活地為蔣介石賣命,卻落得如此下場,這實在是不公平。於是其中一個將領提議到孫中山的陵前去哭訴苦衷,以示不屈。這個提議得到了其他將領的同意,於是就在1947年5月12日這一天,所有的編餘將領身著軍裝,佩戴勳章,舉著青天白日旗來到了南京中山陵,站在了孫中山的陵前,先是由丁德隆中將宣讀祭文,祭文念完以後,幾百名將領開始號啕大哭,紛紛高喊「打倒貪官汙吏」。
此次哭陵事件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大家都紛紛指責老蔣,老蔣得知以後,大發雷霆,聲稱要把他們抓起來。但後來迫於輿論壓力,同時也擔心影響軍心,只好妥善安排了這些編餘將領。而經過這場哭陵事件,更讓人們看清了國軍內部存在的種種問題,所以國民黨註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