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 【《牡丹》文學優秀作品散文獎】埋骨之地

2021-01-14 牡丹文學雜誌

人過中年,骨頭裡就有了虛隙。數九的風,穿衣蝕袂,把空洞的腿脛骨吹得山響。人活到這份上,算是土埋了半截。一輩子就這麼長,一睜眼一閉眼就沒了。真到了歸去來兮那天,這葬身之地還是個愁事。都說,入土為安。但這土,並不好入,一方土地有一方菩薩。都到了寸土寸金的時代,土地到哪裡都叫資源。又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青山處處埋腐骨,但這處處的青山都是人家的財富,你要沒個一二十萬就拿不下來。老父親80出頭了,到處給自己找公墓,70歲找起,找了十年,還沒著落。一把「朽骨」,無處安放。那就只好活著,賴著。沒錢,誰好意思甩手就走。

上帝不管這些,自造人那天起,就在它的格式合同裡,赫然寫下「從那裡來,回那裡去」的霸王條款。太多的人不信這邪,又是派童稚三千,瀛州尋仙。又是組織千人煉丹,煉化不息。最後,篤信了「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的傢伙,不僅沒能擺脫命運的安排,還給後人留下了49歲夭折的笑柄。殘酷的事實教育了人類,不能求長生但可求永恆。從古埃及的大法王胡夫,到馬王堆的貴婦人辛追。他們不能抗拒死亡,但能折騰到肉身不腐,朽骨長存。那些精妙絕倫的埋骨術,被帝王將相們發明和推崇,世襲和傳承,在漫長的時間堆積裡,進化成了一種國粹及風尚。

原來,建一個墳,埋的是整個肉身。肉與骨頭,受之父母,焉能拆分。現在不同了,一把火燒成了灰。埋不埋是一個樣子。這順道理,塵歸塵,土歸土,留一具臭皮囊倒玷汙環境。書上說,骨頭中的主要成分是鈣。鈣是最不易消解的東西,水都溶化不了它。世界都腐朽了,骨頭還在。恐龍就是現身說法,6000萬年了,骨頭拼出來,仍不失高端大氣。好在人類是一種智慧的動物,管你腐不腐朽,消不消亡,一個木頭或石頭的小盒子就化你為神奇。五尺之軀,收納進一個幾百毫米的空間,四稜四角,有品有型。就算膽大,敢開啟那雕花飾金的盒蓋,那又能看到什麼——不過是灰,是土,是塵埃,是碳化物,是物質的分子式。真應了那句老話——枯莖朽骨,何其神哉。

人之身,一共就206塊骨頭。每一根骨頭都有每一根骨頭的用處。這是上帝的取捨,離散了,就難以再聚合。小時候就上過當,說牙齒掉在地上,會長成樹。以為人長大了,綠樹就能成蔭。後來才明白,沒有哪一棵樹是我的,到真掉牙時,連掉牙的地界兒,也不是我的。

又說到埋骨之地——得有講究。埋好了,是兒孫的福。人要活得平庸,那得從祖墳上找原因。《周易》上說,得水之地為上等,藏風之地為次等。這等那等,影響的是後人的造化。從這個理論基礎出發,推理可以反證。好風水,後輩們自然有好的承續。垃圾的風水,後輩們自然就岌岌可危。

2005年清明,么爸從鄭州回來祭祖,非拉上老爺子和我。幾年不見,這個曾經一米七五的漢子,才過七旬,就把一頭的黑髮掉了個精光。想一想,不容易。老實巴交了一輩子,現在家裡,就倆孩子,都過了中年,還在為職業發愁。我猜么爸回來,是不是要為「葉落歸根」作一些鋪排。祭祖,只是話面,骨子裡實實在在的念頭,則是為自己尋一個歸處,即便不是什麼風水寶地,至少還不至於缺陰少陽,禍害了子孫。

我的祖籍,是四川的安嶽。對我來說,「安嶽」兩字,不過是傳說中的一地名。四十歲那年,第一次回去。後來又去過幾回,都是走馬觀花。吃一頓飯,履行個儀式。回若干趟鄉,收穫就一個。我發現——安嶽人有一種遊牧的性格。他們的一生,註定要漂泊。離開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他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前赴後繼。重慶、成都,甚至是西昌,或更遠。每次去親戚家都見不到人。所有的人,年輕的、力壯的、有點手藝的,都在外地。偶爾歸來的人,都掙了錢。回來就為了修房子。房子修好後,也不住,又再離開。房子在,故鄉就在。飄得再遠,也有根線繫著。

房子,是安嶽人的終極目標。房子的背後,除了作物,就是墳塋。活在它鄉,葬在故土,似乎就是對葉落歸根的一種完美詮釋。所以,土葬仍是安嶽人的保留節目。我在去永清的路上,就看到了棺材。它們以接踵摩肩的形式霸佔了一條小街。密密麻麻的船形柜子堆碼嚴謹,整齊劃一。陽光一照,木頭的表面就泛映出一種凜然的黑光。據粗淺了解,這種實木容器的價格,一定會取決於產品的重量和製作板材的厚薄。這是另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折射——死亡在濃縮打包之前,被仔細地規劃出了份量和厚度。做棺材生意的商人,一定要靠產品的品質,才能保持對「逝者如斯夫」的敬重,同時也是他們維繫財路的一種方式。

還有,在安嶽,更多的人視殯葬為儀式。他們對生命的自然回歸,保持著一種審慎和淡然的態度。在亡靈入土的前夕,他們會極儘可能地摻入愉悅、搞笑和滑稽的東西。用大量的喜劇元素,來稀釋悲慟,我在那裡見識了這樣一種職業,叫哭喪。站個人的角度看,這是一個絕對的技術活兒。專業而極富職場操守的哭喪人,總是供不應求。她們哭的方式和內容都決定了交易結束後的評價和支付,這一點似乎更接近網絡營銷的經驗。一般水準的哭喪,只能達到痛說革命家史的悲愴效果。極品的哭喪人能插諢打科,嬉笑怒罵,瀕臨借屍譏世的境界。川劇鑼鼓是必不可少,它以一種零亂和噪音式的叫囂,傳遞著一個生命的溫度,在這塊土地上滑落至零的訊息。走向死亡的骸骨,在行將塵封於地的前夜,歷經這諸多文化元素的薰陶,就顯得彌足珍貴。

這就是安嶽人的習俗,也是一種消解和懷念的智慧。走南闖北的安嶽人越來越睿智,他們從城市裡帶回財富的同時,也帶回了城市的靈智。那年回家,正趕上清明。清明在鄉下是一個節日。同村同姓的人聚一起,吃個飯,議個事,把老祖宗留下的族譜綹一綹,叫清明會。聽說我們一行人回鄉祭祖,清明會的同姓人都很興奮,拉著我們就往墳包上跑。到了地兒,就叩頭。接近於老年痴呆的父親,十多年沒回過鄉了,糊塗著,結果,稀裡譁啦地燒一堆紙燭,焚幾扎錢紙,才發現不是這地界兒。同姓人都說,不要緊,不要緊的,畢竟還是一個姓,同是老祖宗,不分彼此,不能算錯。經這智慧的一勸,剛剛從我們內心裡升起的那點陰霾,瞬息就被這道從善如流的光芒驅散。我們不再吝嗇,樂滋滋地看著同姓的祖輩們分享掉祭品的一半。

分享是一種美德。人的內心都掖著美好,一升華就無私了。俺祖輩想必也是個樂善好施之人,我不分,他也要分。據說那一年,尚有幾畝薄田的祖爺爺破敗了,賣掉了一處蓋在「高屋基」的房子,搬到了低洼的山後。從小就爭強好勝的蔫老頭,趁著天高皇帝遠,操袍哥,種大煙,幹起了苟且的勾當。儘管是小面積栽培,也不聲張,同道中的癮君子們還是會聞訊而來。他們風塵僕僕地趕到,也不講究,徑直躺在一張簡陋的木床上快活。但世上哪有能遮風的牆,鄰近一些患病的窮苦人家也有了察覺,他們不斷地攆上門來,趁著空地給床上的老爺們捶腿揉肩,擦汗打扇。不為錢,目的是吸一口「飛煙」。「飛煙」,就是癮君子吸進去再吐出來的那口氣兒。別低估了那口氣兒,它是好東西,頭痛腦熱,急痧暴痢,幾口就好。吸「飛煙」的精髓是分享,這與袍哥人家的精神祈求相符。在那個缺醫少藥,貧病不堪的地方,這種分享可看作是一種「懸壺濟世」的義舉。但這「壺」也不好懸,官府知道了,也要緝拿。最後的祖爺爺是一跑了之,他沒有帶走家財、田畝和房舍,甚至沒有帶走他最疼的孫子。

我最後也沒能抵達那個叫「高屋基」的地方。能去的路都過於坎坷,車底盤幾次在石頭上摩擦出巨響。平曠的安嶽大地,在一個叫永清的角落,猶顯得凹凸和崎嶇。當我們最後趕到老祖宗聚集的墳場,我有些驚訝。此地不僅視線敞亮,還是一順陽坡。一座破敗的小山神廟屹立墳頭,遠近也就二十來米。小廟荒廢多年,瓦頹牆傾。一把長滿鐵鏽的大鎖緊鎖木扉。但廟宇之上,仍然有紫氣氳氤,祥雲蓊蔚。隔了牆,我借相機的閃光看清了裡面的形貌,一長排菩薩正襟危坐,披紅掛綠。廟門外,莊稼葳蕤,野蒿齊天,瞅一眼就能明白,此仍大福大貴之地。

對於神的敬畏,天生自帶,由來已久。我曾經聽從過一個摯友的勸導,逢廟必入,逢神必拜。不幸的是,我的親人們也步了我的後塵。他們的堂屋中間不僅張貼了馬恩列斯毛,還裱糊著天地君親師的紅符。更有甚者,旁邊再添一聯:敬天地千年富貴,祭祖宗萬代榮光。只要是個神,我們都篤信。但我們的執拗卻沒感動神,它忽略了我們。特別是在我們人生的拐點和生命的關隘。我納悶,被神漠視的那些至愛親朋離他們就那麼點距離,按鄉裡人的說法,就差幾根田坎。是神靈們短視,還是應了「遠香近臭」的道理。我肯定,一定是他們的無動於衷,才把我和我的親人們拋向了逆境。

父親算是揭了謎底:你爺爺不在這裡,他死在潼南,埋也埋在潼南。我恍然明白,安嶽雖是故鄉,但卻不是親爺爺的埋骨之地。我的希望在潼南。我們一家子的希望都在潼南。

爺爺的骨頭在潼南,潼南是他的最後歸宿。我與潼南的淵源,不止於此。1994年下海,合伙人就是潼南土著。為接當地一暖通工程,我與合伙人數次奔赴潼南。就在潼南城邊,大佛的旁邊,幾個懷揣小九九的傢伙,花天酒地,一擲千金。

我爺爺去潼南時一定沒有我的那份瀟灑。那一年,祖爺爺跑了,爺爺熬不過鄉裡人的白眼,帶著一家老小四海飄零。簡陽、遂寧都去了,還在成都混了半年。浪跡中無意間碰上了當年與祖爺爺一起操袍哥的薛爺,他說,來潼南吧,「仁」字輩在潼南有堂口。爺爺權衡再三,最後奔了潼南。

潼南不大,找個落腳的地方也不容易。幾次搬遷,最終穩定在一個叫河街的地方。河街,也叫邊邊場。因為有涪江的水利,川西的乾貨、鹽,以及川北的菸葉都要在此集散,是潼南早年的水陸碼頭。它與著名的潼南大佛近在咫尺,立在大佛廟的閣樓之上,能見河街,相去也就500來米。它狹窄和扁平的形狀,極像一條停靠在涪江邊上的破船。小街稀稀疏疏有百米之長,百十戶人家。抬滑杆的、補皮鞋的、捨命耍把式的、招搖撞騙的,囊括了潼南城最底層的三教九流。1997年第一次去河街,沒人給我講往事,直覺就覺得那地兒是一「江湖」,舊街舊巷舊茶館,老滷老酒老臘肉,憑空裡能嗅到一股俠氣。

後來我想,就在我躺床上逍遙的地方,時光倒退了近七十年。那一天,我窮困潦倒的爺爺拄上了一根叫「撐」的物件,在涪江的河邊,在一個神的面前,開始了安身立命的生活。「撐」是下力人的工具,它是棍,又不是棍。是拐,又不是拐。如果非得要詳述一下當時的物流工作者的具象,大約是這樣:上身是四川人特有的青布棉袍,腳下是草鞋;頭上纏一塊青帕,肩上是一根纖擔,也就是比一般扁擔要長的扁擔;手中一拄棍。這棍,就叫「撐」。從潼南的河街到安嶽的李家,200斤重的菸葉,收入是半塊銀洋。我百度了地圖,跨兩縣,過潼南的太安和安嶽的石洋兩鎮,往返約為157公裡。一塊袁大頭,現在的收購價大約是400元。我在潼南城裡,一夜就輸3000,花2000,這點錢,能夠讓我爺爺跑他媽25個來回。

生活苦點,總算有保障。聽出生在河街的么爸說,邊邊場的那一段日子,大約是老一輩們最踏實和最安穩的生活。臨河而居的一家子,有一個菜園,園子裡有一口水井。上次回去,井還真在,條石堆碼,六稜形——相當標緻的井。六十出頭的么爸坐在臺沿上,爬上爬下,重回了當年。

離開河街是1947年的事。那一年,我婆婆犯了大錯。她把一頭被大水衝來的死豬,做成了一家人的飯菜。當天,快滿三歲的么爸,發起高燒,一嘴的牙,全掉了下來。父親也幾度昏迷,嘴唇發黑,說著胡話。吃完肉就上路的爺爺讓人抬了回來,那個晚上,日月無光,天地遁形,隱忍於這個家庭一萬年來的疼痛集體暴發,所有的人,全部的人,都在吶喊,都在嚎叫。1947年夏天的某個晚上,在潼南,在一個叫邊邊場的地方,蜩螗沸羹,哀聲不絕,所有的神在黑暗中悖過臉去。到早晨,爺爺死了,他的身子,隨晨光的那一抹漸亮的曙色,緩慢僵硬。

對於爺爺的埋骨之地,父親和么爸都有確切記憶——大佛邊上的金觀音。大佛和金觀音,一個神和另一個神。而當災禍與苦難降臨的那天,所有的神都選擇了沉默。這一切理所當然,18世紀英國一個大人物,他作了歸納——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我該算作是善良者吧。沉默,我也喜歡。後來去大佛,都不在節氣。不過節的日子,遊人就少,弘大的寺廟猶顯得空階闃寂。一個人立在佛前,喜歡與這個活了800多年的「八丈金仙」四目相對。它不言,我也不語。那個時候,我的一腔悲憫,他的滿肚福善,就在這樣的沉默中水一樣地流趟。埃德蒙·柏克在歸納善良者時,把神作了隔離。上帝目睹了一切,上帝也是自始自終的沉默者。埃德蒙·柏克刪除了對上帝的責怪,他仍是神的追隨者,而我不是。我賦予神,人格的一面。所以我慶幸,爺爺還在大佛身邊,與神同行。現在他們可能是哥們,還可能是鄰裡,總歸是個鄉親。他們不僅一起經歷過苦難與兇險,還一起見證了萬事萬物的變遷。

從大佛再往右十米,就到了叫金觀音的地方。那裡原是一小廟,現在只剩一塊石碑。它的旁邊,仍然有墳。那年,我爺爺入殮,終於穿上一雙線底的布鞋。還是長衫大褂,還是青布纏頭,比人家還多一根「撐」。

爺爺一走,婆婆與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失去了生活的依託。1947年的年關,她們再次離鄉背井,在一個晨曦微露的黎明,搭上了一條投奔重慶的木船。這一回,神靈終於顯現。佛光驟起,涪河耀金。靜穆的大佛,用他那雙慈善的眼睛,目送著劫後餘生的一家,從那一刻,緩慢地完成了從鄉村到城市的升級。

五年沒去過潼南,當年陪我重走故鄉之路的老秋,現在,卻靜靜地躺在了南山腳下。他的埋骨地堪稱奢華,雙穴,獨碑,兩邊點綴了無數的鮮花和松柏。這是一場令人羨慕的死亡,高效和迅速地進入到屬於自己的領地。頭晌午還在亂花叢裡捕蝴蝶的他,到第二天就幻滅成了一堆灰燼。據說醫生三年前就判了他死刑,這傢伙從不吭氣,比誰,都活得滋潤。早年置下的墓地,都等不耐厭了。入土為安,這一安又是兩年。不知道這安安靜靜的老秋,是不是帶給了後人福祉,我很期待。

我現在不進廟宇,不信鬼魂,徹徹底底與神有了隔閡。我敢肯定我與神的相悖相離,只是時間問題。醫生說,你現在就是半條命,想苟延就得忌口。忌口多累,完全不符合快樂至上的人生哲學。我是頂著老婆的罵,什麼都吃,大魚大肉,一快朵頤。死不足怕——隨處的青山,收留過我的先輩,也可以再收留一個快樂得徹底的文酸。生命是一種物質,在它的數量和質量之間,我選擇後者。

最近,汪峰這哥們很紅,他的歌越來越具有思辯和哲理——「用你那芬芳的乳房把我在公路旁埋葬」。必須承認,他用一個香豔和情慾的埋骨之地,來藐視了死亡,藐視了我們傳頌的神和風水。

這不是多數人的理念。現代媒體傳播的資訊裡,獨善其身的活命招式,才能與大眾趣味相迎合。現身說法的人很多,他們也理不清頭緒——胡傳林算是一個。又要想苟活,還講套路。依我的理解,人要想活,屁本事不要,要懂就懂個掙扎。攥著上帝的合同耍賴,沒有講究。活法無限,賴法無窮。

高貴者自有高貴者的墓志銘,卑微者自有卑微者的草頭籤。真要找一塊「得水」、「藏風」的埋骨之地,而手頭的銀子又不寬裕。辦法還是有的,活著,一直活著。

頑固地活下去,是我迄今發現,能夠化解死無葬身之地這塊心病的最好解藥。

作者簡介:

曉垠,原名陳一,自由寫作者,《牡丹》文學優秀作品獎散文獎獲得者。生於1963,重慶土著。現供職於重慶日報圖書出版公司。早年的文學憤青,城市中最老的「原生態散文」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也是本土文學刊物《紅巖》上萬字散文的破冰者。曾有作品發表於《中華散文》,併入選《新散文百人百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及《中國西部散文百家》(作家出版社,2006年)等書籍。發表於紙刊的文字已逾十萬。

相關焦點

  • 2020年《廣西文學》年度優秀作品揭曉
    人民網南寧12月18日電 2020年《廣西文學》年度優秀作品日前在南寧揭曉。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和專業、嚴謹的精神,評委們從《廣西文學》2020年刊發的小說(含小小說)、詩歌、散文、評論、報告文學作品中,最終評出優秀作品獎14篇。
  • 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在溫州甌海揭曉
    五年來,十月雜誌社與甌海區通力合作,使這一文學品牌活動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累積20篇(部)獲獎作品,是我們從國內文學期刊發表的大量散文作品和海內外公開出版的散文專著中遴選出來、經過專家評委最終評定的精品力作。它們包容了多種創作題材、風格,以不同的寫作路徑代表了中國散文寫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準。下一個五年,我們將繼續合作,守正創新,使這一文學品牌產生更為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
  • 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魯融冰 通訊員 李璞心之所向,素履以往。12月10日,在丁玲的家鄉常德市,她的讀者、敬仰者從全國各地追隨而來,以文學之名聚集,以信仰之名堅守,在掌聲與鮮花匯成的旋律中,共同見證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和以往不同,這個地方性獎項,從本屆起正式成為全國性文學大獎。
  • 廣西3部作品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8月23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委員會公布25部獲獎作品和5名獲獎譯者,廣西3部作品獲獎。這是2004年以來,該獎項自第八屆大幅壓縮評獎獎項和數量後,廣西首次有三部作品同時獲獎,實現了重大突破。
  • 文學追夢人孫煥華:饅頭店裡的散文情,年過半百依然執著文學夢
    饅頭店裡的散文情 年過半百依然執著文學夢——訪膠東散文作者孫煥華文|王向榮一件從河南發往山東煙臺海陽小紀村的快遞,裝著兩本1983年第5期的《少年文藝》,送到收件人孫煥華手中。本以為會泥牛入海,沒想到投稿不久,《少年文藝》編輯部便給學校發來了調查信,在確認稿件的真實性後,1983年第5期予以刊發,學校進行了全校通報表揚。《雨鞋》這篇文章後來被作為一個經典寫作範文收錄在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何老師談習作》中。《雨鞋》的發表讓孫煥華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7元。他沒有用來買零食,也沒有用來買文具,而是全部買了《林海雪原》《橋隆飆》等平時不捨得買的書。
  • 三門峽:170件文學藝術作品獲獎名單公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閭斌 日前,三門峽市第三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於2020年1月評獎結束,共評出170件優秀作品。
  • 「三毛散文獎」第三屆投稿開始了,喜歡寫作的還不來!
    第三屆「三毛散文獎」情況介紹「三毛散文獎」是以浙江定海籍當代女作家「三毛」命名的散文類文學獎項,面向全球各地華語作家。評獎範圍:第三屆「三毛散文獎」的評選範圍為散文作品集、單篇散文作品。第三屆參評作品須是2018—2019年期間公開出版的漢語散文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單篇散文作品(不含網絡發表,單篇散文作品原則上須4000字以上)。已獲過全國或省級文學獎項的作品不得參評。
  • 壹度丨寧夏作家田鑫獲丁玲文學獎:我想讓村莊在紙上再活一次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8 5 1 期 記者 王敏 12月10日晚,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湖南省常德市文化館圓滿落幕。寧夏青年作家田鑫,榜上有名。
  • 十五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之星」風採展示第四期評選冠軍蔣蕭陽
    1.首屆中日青少年書畫大賽榮獲「廣東省繪畫類兒童組銀獎」2.第十二屆「藝術之星」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一等獎3.第二十四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比賽二等獎4.民族集體舞《喜鵲喳喳喳》獲得廣東電視臺優秀節目獎
  • 《北京文學》評出2019年度優秀作品莫言王蒙馮驥才等作家作品入選
    本報記者 路豔霞由北京文學月刊社舉辦的《北京文學》2019年度優秀作品評選結果日前揭曉,包括《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的原創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評論6大門類的30篇作品和《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轉載的10部中篇小說入選。
  • 活動預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與文學對話
    :與文學對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與文學對話」主題讀書活動(第一期)內蒙古第9期文研班、魯迅文學院民族班第34期學員兼班長。長篇小說《藍鳥與玫瑰》獲中共包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五個一工程」 優秀作品獎。
  • 日本文學大獎揭曉:荻原浩獲直木獎,村田沙耶香獲芥川獎
    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7月20日電(許永新)7月19日,日本文學的兩大獎項,第155屆芥川龍之介獎(簡稱芥川獎)和直木三十五獎(簡稱直木獎)出爐。 據日本媒體報導,荻原浩的《能看見大海的理髮店》(由集英社出版)獲得直木獎,村田沙耶香的《便利店人生》(發表於文學界6月號)獲得芥川獎。
  • 第十二屆內蒙古自治區 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表彰作品名單
    第十二屆內蒙古自治區 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表彰作品名單 (30篇/部) 2018年09月12日 11:11 來源:文藝報 作者: 字號 關鍵詞:中篇小說;蒙古文;短篇小說;漢文;文學評論
  • 在春天 廣平牡丹是要來奔赴一場戀愛的
    高端 純粹 唯真 創新北極星文學闢設【今日封面】專欄,重點推出實力詩人、新銳作家的作品。秉承不拘一格,百花齊放的方針,呈現多元化的風格,展現文學前沿的動態。竭誠歡迎詩人作家賜稿。來稿註明【今日封面】。
  • 馮紫英散文創作特色評析:用史家筆法寫文學散文
    用史家筆法寫文學散文——馮紫英散文創作特色評析■陳仲庚馮紫英「新時代兵生活作品系列」散文一套共5部,940餘千字,僅從作品的厚度和字數來說,就是一套十分厚重的書;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讓人感覺其內容的厚重
  • 第五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入圍散文作品—《能吃是福》
    在大集體年代,生產隊長安排活計時,社員們都願意和父親分在一個小組,因為父親是個優秀的農民,人老實,幹活肯出力氣,從不偷懶,幹任何農活都是又快又好。你像兩個人才能拉動的架子車,父親一個人拉車,也是疾走如飛,比兩個人幹活還要利索。那時候,我家裡姊妹多,為了給我們多省一口飯,父親常常忍飢挨餓,虧待自己的腸胃。
  • 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出
    2019年11月2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在光華樓西主樓1101室召開。「朱光甫文學創作獎」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5屆畢業生朱光甫先生家屬捐資設立,也是中文系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獎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獎項。
  • 7部作品獲遼寧「金桅杆」獎 網絡文學主旋律題材漸多
    遼寧網絡文學專項獎——第二屆遼寧網絡文學「金桅杆」獎日前揭曉,在12部提名作品中7部作品獲獎。第二屆「金桅杆」獎網絡文學獎繼續以我省網絡文學作品作為嘉獎主體,同時又將嘉獎對象擴展至省外。此外,在創作題材上,第二屆「金桅杆」獎仍然鼓勵那些比較明顯地凸顯網絡文學特色的作品。同時,對探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創作相結合的作品也予以關注,比如,以網絡文學敘事技巧書寫現實題材或主旋律題材的作品。獲獎作品題材廣泛本屆「金桅杆」獎獲獎作品覆蓋了歷史、軍事、玄幻等網絡文學類型,作品題材還涉及抗美援朝、國企改革、非遺等。
  • 趙國春北大荒系列文學作品朗誦會在哈爾濱舉行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北大荒精神,提升北大荒文化品牌價值,11月15日,由黑龍江朗讀聯盟和北大荒作家協會主辦、北大荒文化創意產業集團和新松璟薈祥府承辦的墾區作家趙國春北大荒系列文學作品朗誦會在哈爾濱舉行,共有200餘人參加。
  • 黑龍江省著名文學評論家韋健瑋獲頒「全國文學報刊聯盟優秀編輯獎」
    26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秘書處主辦的全國文學報刊聯盟會員大會在江西省上饒市舉行,黑龍江省著名文學評論家、資深文學編輯韋健瑋獲頒「2019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全國文學報刊聯盟優秀編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