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園區是壯大實體經濟的重要平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陣地。2019年以來,福州市倉山區創新「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模式,探索「規劃、規範、提升、示範、招商」工作方法,全力推動金山工業園區橘園洲片區規範提升試點,在促進集約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打造標準化園區、拓展都市型工業發展空間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2019年以來,福州市倉山區創新「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模式,探索「規劃、規範、提升、示範、招商」工作方法,全力推動金山工業園區橘園洲片區規範提升試點,在促進集約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打造標準化園區、拓展都市型工業發展空間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橘園洲片區A地塊即將完成主體封頂,預計明年3月竣工;D、C、E等地塊也正加緊出讓、提速動建,為全市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加快打造標準化園區提供樣板示範。
一、創新規劃機制,深化產城融合。一是創新提升理念。積極向上爭取支持,編制金山工業園區橘園洲片區《提升改造實施細則》《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以「產城一體化」為目標,將產業規劃與片區設計銜接融合,推動工業園區向產城一體化轉變。二是優化空間布局。將創新型工業和普通工業分區布局,沿江沿路用於創新型工業,建設12幢建築高度60至100米產業大樓,形成景觀空間和通江視廊;其餘地塊用於普通工業,建築高度控制在36米以內,結合綠化、水系等,塑造景觀軸線。三是加強風貌管控。按照《福州市建築風貌導則》要求,同步規劃樓宇外立面、色調、高度,淡化工業園區色彩,確保與城區風貌相一致。通過規劃建設的全面提升,有效破除城市與園區藩籬,促進園區與城市全面融合、無縫銜接、一體發展。
二、創新用地機制,引導集約用地。一是創新彈性容積率機制。明確片區總體容積率,具體地塊根據企業實際靈活確定。比如,一般企業容積率約2.5,優質企業約3.0,創新型企業可達4.0。通過彈性容積率,促進工業建築面積翻番,產值、稅收也有望翻番。二是試行整合置換機制。企業通過向園區貢獻10%的土地面積或12%至15%的新增建築面積,抵扣增容地價款。比如,奧特帕斯作為福州市第一宗利用自有土地拆除重建提升改造的「工改工」項目,採取一次審批、分期實施,打造單位面積荷載1噸的7層標準化廠房。整體建成後,容積率由1.1增至3.0,建築面積由2.8萬平方米增至6.8萬平方米,每平方米達產稅收300元,將建成一座集生產、加工、研發為一體的高端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園。三是探索「租讓結合」靈活供地機制。採取先租後讓方式供給,企業競得土地後,可先最長租用6年,在此期間,企業投資強度、產值稅收等通過園區考核的,可轉為協議出讓。目前,福建同春藥業已競得東擴企業3#地塊,成為全市「先租後讓」首例。四是優化生產生活配套機制。優質產業、一般工業分別按不高於新增建築面積30%、15%的比例布局生活服務、技術研發等用房,完善企業內部配套設施,但不可分割登記。通過提升改造,推動園區發展空間擴展和功能配套完善,實現「向空間要效益」。
三、創新轉型機制,精準培育產業。一是產業導向更加精細。改變原先粗放式發展方式,堅持工業園區做工業,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明確片區以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等產業為主,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打造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促進工業集聚發展。二是效益標準更加嚴格。改造提升後,園區新增招商資源全部用於招引符合產業定位、畝均效益的上下遊企業(首批共28.44萬平方米),非「無汙染、低能耗、高產值」的產業和企業不予準入。同時,引導非工業及低效企業騰退外遷。三是市場參與更加靈活。創新編制「升級版」標準廠房招商管理辦法,由金山工業園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負責宣傳、對接、招商等工作,通過政企一體聯動,進一步深化主導產業強鏈補鏈工作。四是對接模式更加高效。採取「邊建邊招」,在園區改造過程中,帶產業規劃精準對接優質企業。目前已有28家電子商務、人工智慧、軟體、醫藥研發等領域的意向企業申請購買或租賃「升級版」標準廠房,預計年產值超過50億元、稅收超過1.5億元。通過對存量資源的二次精準開發利用,實現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增強園區綜合承載力,提升區域產業吸納力。
四、創新扶持機制,激發園區活力。一是創新徵收補償機制。制定「工業土地價+舊房補償+適當獎勵」徵收補償方案,進一步縮短徵收周期、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留住原有優質企業,夯實園區產業基礎。二是探索金融扶持機制。對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為抵押的創新型產業用地,以土地出讓價約500萬元/畝為評估價進行抵押貸款(原來銀行多以工業用地基準地價約60萬元/畝為評估價),緩解企業融資難題。三是完善財稅分成激勵機制。探索調整園區財稅分成比例,從原先全額上繳調整為與區級財政五五分成,通過有效的政策設計安排,壯大園區財力,調動園區積極性,進一步強化標準化園區建設資金保障。
五、創新監管機制,強化過程管控。一是有效簡政放權。搭建「網際網路+政務+金融」一站式服務綜合平臺,對符合入園條件的工業企業做到「3小時發照」。簡化環評、竣工驗收等流程,將項目總評及施工圖審、環評等轉為前置服務,規劃建設審批由90個工作日壓縮至27個工作日,施工許可審批由法定15天壓縮至2個工作日。橘園洲A地塊從拿地到取得施工許可證僅用62天。二是完善考核制度。創新建立園區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突出土地集約使用、環境容量等綠色評價指標,對產值、稅收等連續3年考核不達標的企業,依約解除土地合同或收回新增建築面積,引導園區集約、高效、創新發展。三是健全監管制度。創新聯動監管機制,完善工程建設、項目招商等標準化園區建設全過程監管,完善企業退出機制,確保園區健康良性運行。設立登記前,要求自主改造和新引進的企業,以監管協議形式約定投資強度、產值稅收,明確監管要求和違約責任。改造過程中,強化入園流程管理,推動企業落實約定義務,禁止擅自轉租、改變結構等行為。
【來源:福建省工信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