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很多朋友認為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其實早在2006年,冥王星就已經被降級,重新回到了矮行星隊伍中。如此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想必不少小夥伴都十分感興趣,會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吧。
冥王星(Pluto),是太陽系中較大的天體,1930年2月18日由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託所住的地方相似,因此稱為「Pluto」。
但由於冥王星的體積小,質量輕,運行軌道也不穩定,其行星地位一直有爭議,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慘遭降級,被劃為矮行星。
直到2015年,NASA的「新視野」太空探測器近距離探測到冥王星,我們才了解到冥王星的直徑為2,370公裡,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二。表面則由好幾種冰構成,包括固態的甲烷,氮氣和一氧化碳。此外,「新視野號」在飛越冥王星附近時還發現了大量的「殘骸」,並且數量還遠超2300多具,那麼,這些的殘骸都是什麼呢?
原來,冥王星處在柯伊伯帶內,雖然它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但具有一定的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一些小行星離開了軌道,撞向了冥王星,久而久之,冥王星的周邊便遍布了大大小小的「屍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