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在廣州市黃埔區的廟頭村邊,有一座傳承了1400多年的祭海神廟,它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是歷代皇帝祭海的重要場所,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它就是南海神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南海神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位於珠江的出海口,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會派遣重要官員來此祭海,康熙、洪武御書碑刻,蘇軾、韓愈在此留下千年詩篇,廟內存有歷代碑刻47塊,被後人稱為「南方碑林」。
而千年來,中外海船出入廣州,也都會來到廟內祭拜南海神,祈求平安。南海神廟因此見證了古代海上貿易的輝煌歷史,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
現如今,南海神廟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到十三日的「波羅誕」廟會也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不揚波」牌坊矗立在廟前,傳承著南海神廟千年不斷的祈願與祝福。
「南海神」的傳說
南海神名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關於祝融究竟是誰,民間有許多傳說。有的傳說祝融是中國帝王,也是一個音樂家;有的傳說祝融是黃帝時專司辨認方向的司徒,是楚人的始祖。也有的傳說,祝融本是火神,而南方又屬火,所以祝融又屬南方之神。
南海神廟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的扶胥鎮(今黃埔廟頭),在珠江北岸,面臨扶胥江(珠江的一段),東連獅子洋,下接虎門,背靠廣州,是古代出入廣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經此放洋出海,可以抵達南海各國。扶胥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被稱為「去海不過百步,向來風濤萬頃,岸臨不測之淵」。古人認為這裡是建海神廟十分理想之地。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建四海神廟祭四海,在廣州南海建南海神祠,並在當地請了一位巫師主持神廟的灑掃和祭祀南海神,祠內還廣植松柏樹木等,南海神廟因此建立。
達奚司空與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此別稱由來與一位外邦人達奚司空有關。
相傳在唐朝時,古波羅國(古印度)有一位朝貢使叫達奚,到京朝貢後,來到廣州南海神廟遊覽祭祀,並將從古波羅國帶來的兩顆波羅樹種子種在廟中。因迷戀廟中精緻,誤了返程的海船,於是常年望海悲泣,把左手舉在額前作望海狀,最後立化在海邊。後人因此塑像祀於廟內,俗稱「番鬼望波羅」,神廟也因此稱為「波羅廟」。
「波羅誕」廟會
波羅誕是也稱南海神誕,會期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十三為正誕。波羅誕廟會是嶺南地區十分隆重的民間盛會活動,仿古祭海儀式、五子朝王等傳統祭祀活動在此期間舉行。
屆時,廟外搭起攤檔長龍,擺滿了波羅雞、波羅粽等美食,廟內老百姓祈願祝福,年輕男女在紅豆樹下挖拾相思豆,祈願美好愛情,民間因此流傳著「第一遊波羅、第二娶老婆」的俗語。
波羅誕廟會內容豐富,蘊含了嶺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2011年,「波羅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羊城八景」首
現如今南海神廟西側章丘崗上的浴日亭,是昔日觀望海上日出的好地方,三面臨水,煙波浩渺,景象異常壯觀,被稱「扶胥浴日」。
北宋紹聖初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驚嘆海上日出的壯麗,感懷身世地寫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詩。此詩一出,浴日亭聲名大噪,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遊覽。宋元時期,首次評選羊城八景,「扶胥浴日」便被評為首景,延續百年。
「南方碑林」美稱何來?
南海神廟中有不少關於海上絲綢之路及廣州歷史的珍貴資料,歷代帝王常派官員前來祭祀南海神,修葺海神廟,並立碑記事。南海神廟現存碑刻47塊(唐碑1塊、宋碑3塊、元碑3塊、明碑17塊、清碑4塊、複製碑10塊、現代詩碑9塊),唐韓愈碑、宋開寶碑、明洪武碑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因此,南海神廟又被譽為「南方碑林」。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海神廟的正門前,有一古石牌坊,牌坊是清代建築,上刻「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牌坊正對「扶胥之口,黃木之灣」,是中外商舶進出廣州的必經之地。「海不揚波」四字便代表著千年來,帝王大臣、商賈客旅、舵手船工走出這繁華古港之時,對平安吉祥最真切的祈願。(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楠
審籤 | 魏禮園
實習生 | 趙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