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福利:來自純粹讀書社群的邀請
9月19日上午,由青海省作家協會主辦、青海省企業聯合會協辦、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三屆昌耀詩歌獎」頒獎典禮在青海舉辦。頒獎典禮由青海省作家協會主席梅卓主持,青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龔波,昌耀詩歌獎評委、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楊廷成,互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正芳,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銀會,昌耀生前好友肖黛,昌耀之子王俏也以及林莽、燎原、耿佔春、王家新、西渡、譚五昌、彭驚宇等來自全國各地的130餘位詩人與評論家出席了頒獎典禮。
下午,「紀念昌耀先生逝世20周年座談會」在青海美術館舉行,青海省文聯黨組書記、省文聯主席班果,西藏文聯副主席陳人傑,昌耀先生家屬代表、昌耀兒子王俏也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與評論家出席會議。王俏也深情回憶父親昌耀在他童年時代的動人往事及對詩人詩歌作品的認知過程,一個貧窮而愛子心切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與會評論家與詩人圍繞著昌耀的高原書寫與詩歌遺產、昌耀文學史地位建構問題、昌耀詩歌的創造性與經典性、昌耀人格魅力及其詩歌研究空間等學術話題,展開全面而深刻的座談。最後,青海省文聯黨組書記、省文聯主席班果進行了總結性發言。他認為本次座談會的學術發言具有很高的學術水準,有些超出他的想像,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他指出,座談嘉賓對昌耀的詩歌文本與精神世界有著深入地研究和透徹地把握,給人以深刻地啟發。班果表示,有了三屆成功舉辦昌耀詩歌獎評選活動的經驗,青海省文聯有信心做好今後昌耀詩歌獎的主辦工作。
相關活動結束後,與會詩人、評論家前往詩人昌耀生前生活過的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哈拉庫圖古城遺址、昌耀紀念館等地進行考察,進一步了解昌耀詩歌創作背景及其精神地理成因。
頒獎典禮上,獲獎者林莽、耿佔春、王家新、西渡、彭驚宇的獲獎感言尤其精彩。他們表示,能夠獲得以詩人昌耀命名的詩歌獎倍感榮幸,並且對昌耀的詩歌創作成就與昌耀詩歌精神予以了深刻地解讀與闡述。現將授獎詞和獲獎感言一併刊發,以饗讀者。
授獎詞·林莽
身為詩人、編輯家,林莽是當代詩壇一個現象性的個例。作為早年的白洋澱詩人,他的創作從1969年起一直貫穿至今,體現了一位資深詩人穩健的創造力。尤為重要的,是他在詩壇一系列創建性的工作:由他最初參與並於此後主導的《詩探索》雜誌,既是當代首個詩歌理論期刊,也是融合社會資本成功打造的著名期刊;由他提議創立的《詩刊·下半月》刊,不但加速了廣大新銳詩人在主流詩刊的「光芒湧入」,還曾引發了全國詩歌期刊的下半月刊現象;由他提議或主導的盤峰詩會、春天送你一首詩活動、華文青年詩人獎以及配套的駐校詩人制度等等,都已成為當代詩歌史上標誌性的事件和創意。在雜象叢生的當代詩歌現場,林莽以對於前沿詩歌的不懈熱忱和豐富想像力,承擔了聯結並激活各方力量的樞紐功能,並因此受到當今眾多詩人的敬重。而作為昌耀的朋友,他在一篇文章中「我永遠懷念他」的對於昌耀的敬重,同樣讓人難忘。故此,將以昌耀名義設立的這個「特殊貢獻獎」授予林莽先生,可謂眾望所歸。
獲獎感言·林莽
獲得「昌耀詩歌獎」的特別榮譽獎,我感到無上的榮耀。昌耀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詩人,也是我的兄長和朋友。能獲得以他的名字設立的這一獎項,也是我對他最好的祭奠與懷念。因此,我特別感謝各位評委的厚愛,感謝為設立這一獎項和為此獎項付出辛勤工作的每一個人。謝謝。
大家知道,中國新詩剛剛走過了一百年,這是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上帝死了」的一百年,是人類歷經了一戰和二戰的一百年,是世界從農耕社會走向工業化和現代科技化的一百年,也是人類藝術從古典主義走向現代與後現代,七上八下的一百年。
作為一個詩人,如果在他作品的字裡行間,沒有體現出這一百年的動蕩與蛻變,那他的詩就可以不用讀了。當然,我不是說你必須要先鋒、現代或後現代,你必須要拋棄傳統、信仰和理念,而是說,你是否能將這些自覺地融匯貫穿,敬畏並切實地接近古往今來的文化經驗,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是一位,能寫出一些有意味的文字的人。
詩歌不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是理性,不是知識,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它是生命之火的源頭,內心的至高境界,生命的朗月清風,它就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生命深處永恆地存在著,並隨時期待著與我們的生命同步。
面對這個龐雜的世界,面對許許多多因欲望而變得面目全非的事物,詩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是一個精神世界的創造者,他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的另一個精神的世界,是那種明澈的、富於溝通的精神的世界。在這世界上,人的靈魂是豐富、博大而自主的,它超越現實,又為現實提供無限的關照。
我注意到,在我的授獎詞中,對我作為詩歌編輯所做的社會工作的認可與讚揚。我一直認為,詩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然後才是一個詩人。詩人應該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在生命的歷程中,力求完成好作為一個人的每一種社會職責,很難想像一個不識人間煙火的人,能夠寫出與人的靈魂相關的文學作品來。因而,我一向是一個對工作認真,並力求完美的人。
我還特別注意到,《詩探索》的三位負責人。謝冕先生、吳思敬先生和我,分別獲得了第一、二、三屆「昌耀詩歌獎」的特別榮譽獎,這無疑也是對《詩探索》這本創辦了40年的中國第一本新詩研究刊物的表彰與肯定。在此,我代表《詩探索》全體同仁向歷屆評委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授獎詞·耿佔春
耿佔春長期致力於探究中國新詩裡諸如道德與美學、回憶與話語、幻象與隱喻、經驗與象徵等前沿命題,其豐瞻的學識、厚積的經驗、敏銳的觸覺、詩性的智慧、縝密的邏輯、科學的思辨、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話語,挖掘出許多新詩新富礦,賦予新詩以新生命,同時,拓展了新詩評論的美學時空,乃至部分更新了新詩評論的話語體系。他始終把新詩評論視為一種詩意創造,使得新詩評論成為一種獨立行當,一種與新詩創作平起平坐的修辭和文體。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耿佔春成為本世紀以來最為先鋒、聲音獨具、成就斐然的新詩評論家之一。鑑於此,特授予耿佔春第三屆「昌耀詩歌獎·理論批評獎」。
獲獎感言·耿佔春
尊敬的各位評委、組委,尊敬的各位嘉賓、朋友們:
感謝你們把這一屆昌耀詩歌獎的理論批評獎授予我,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攜帶著苦難與榮耀的獎項,我分外珍惜這一榮譽。
在這片高原上,通過一種卓越的符號創造,昌耀將他一生經歷的生活磨難轉化為一種不滅的精神價值,他的詩文已深深融入當代中國文學精神,並產生著持久的影響。他是少數幾位重要的詩人,能夠在有限的生命結束之後,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再次誕生。他為詩歌、為語言,他為青海高原贏得了一種後人可以分享的精神價值及其榮耀。
一個詩人所創造的精神價值及其榮耀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所共享的財富,昌耀的創造已成為一種歷史傳統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份可以傳遞下去的價值之鏈,每一位讀者都會將一種心智活動與這種永恆的價值連結在一起。昌耀詩歌獎的創立者們讓這一精神價值之鏈的傳遞變得清晰可見。因而,我在此獲得的榮譽,正是對昌耀詩歌的永恆價值、對他經受的苦難與榮耀的一種分享。
昌耀詩歌獎的創立是對昌耀最好的紀念,每一次頒獎典禮、每一位詩人來到這裡都是對昌耀詩歌精神的致敬。
再次感謝!謝謝大家!
授獎詞·王家新
作為中國當代詩歌四十年來極為重要的見證者之一,王家新的詩歌創作生涯貫穿了朦朧詩、第三代詩歌、90年代詩歌以及21世紀詩歌等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並通過歷史與自我、時代與個體、審美與現實等關係命題的理性審視與宏觀把握,詩人實現了對特定詩歌美學潮流歷史性的融入與超越,並保持了持久充沛的詩歌創作熱情與活力。作為知識分子精神貫徹得最為徹底也最為自覺的代表性詩人,王家新用他一系列深刻、凝重、精彩、充滿歷史洞察與個體想像力的出色詩歌文本,體現出詩人對於漢語使命與歷史使命的雙重承擔精神,並在不斷的自我強化與他者認同中,塑造出王家新本人在當代詩壇上承擔者與思想者的詩人形象,由此有力彰顯出王家新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無可替代的重要文學史地位。鑑於此,特授予王家新第三屆「昌耀詩歌獎·詩歌創作獎」。
獲獎感言·王家新
為了我們語言的光榮
尊敬的「昌耀詩歌獎」評委會、組委會,謝謝你們將這樣一個以詩人昌耀崇高之名的詩歌獎授予我,不用多說,我把它視為一份光榮,一種前行的激勵。
在我的一生中,我雖然沒有經歷昌耀那樣酷烈的身心摧折、不義的放逐和苦役生涯,但我很早也領會了作為一個詩人的「天命」。因此,當我讀到昌耀的「不要詛咒,地必長出荊棘和蒺藜」,我本能地和他站在了一起。和這樣的詩人站在一起,就是加入獻祭的一族,就是接受命運的全部饋贈而去鍛打「鐵一般錚錚的靈肉」,就是能夠在重負之下擔當起「司晨」之命,就是在「前後都見血跡」的路上冒膽行走……
如今,我已在詩之長途上走了四十多年了。我得感謝我的命運,我也深知昌耀為什麼會說詩人是「歲月有意孕成的琴鍵」。歲月的確「有意」,但還要看你是怎樣的一塊材料。這裡我想起昌耀的一段經歷:即使在作為一個「大山的囚徒」期間,他也在秘密研讀一些中外經典,直到那些書被強行沒收,尤其是《文心雕龍》被焚毀,曾氣得他「直跺腳」!命運之手的剝奪,在今天看來也大有深意,因為它的剝奪即是贈與,因為它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道如何「加倍回報」的詩人!
我們是有幸的——作為一個詩人,我們理應只談我們怎樣「有幸」。我們的確有幸,因為我們生在一個璀璨的有著數千年人文垂範的漢語國度,同時我們又經歷了一次偉大的向世界文學的開放。詩人存在的意義,從不在於他經歷了什麼,而在於他創造了什麼;而我們向昌耀致敬,不僅在於他能夠化苦難為詩篇,而且奇蹟般重新熔鑄了漢語青銅般的風骨和質地,甚至還帶來了屈原、杜甫的作品中才有的那種神聖感。他可以嚮往和描摹他心目中的「紫金冠」了:
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種完美是紫金冠。
我喜悅。如果有神啟而我不假思索道出的
正是紫金冠。
這是一頂「秘藏」於人世的紫金冠,是以一代代的傳承和非凡功力才能熔鑄的紫金冠;是一頂令任何「劍柄」遲鈍、並足以和時間抗衡的紫金冠;它不可劫掠,高峻而又冷寂,讓一個詩人為之獻身而又不可擁有。「昌耀的詩歌將留存下去」,我自己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寫道,「它不僅見證著我們民族的苦難,更彰顯出我們語言的光榮。他的一系列高貴、蒼勁、幽秘的傑作,他那青銅般的語言文體,都將一再向人們昭示什麼是時間和苦難都無法磨滅的東西。」
不錯,我這樣說,是致敬,也是對我們自己的期望。我們因而只能顛簸向前,為了我們語言的光榮,為了那頂惟一的、歷歷在目而又「不可窮盡」的「紫金冠」。
謝謝大家。
授獎詞·西渡
在三十餘年的詩歌生涯中,西渡始終堅持具有靈魂方向的知識分子寫作。西渡的詩歌文本融合了知識分子精神與基於江南審美傳統的獨特感性,現代理念與古典情趣異質混成,構建了一個新穎別致、充滿魅力的自足詩意世界。西渡的詩歌創作視野開闊,想像豐富,情感紋理細緻精密,風格優美而又格局不凡,其骨子裡強烈的理想主義、人文主義情懷或隱或現地彰顯著詩人身上深厚的人文精神背景,在當下大眾文化盛行的時代語境中顯得尤為珍貴。西渡的詩歌創作呈現了詩人的靈魂溫度與人格魅力,維護了當下漢語詩歌的精神與藝術尊嚴,正日益顯示出其在中國當代詩歌譜系中獨特而重要的價值。鑑於此,特授予西渡第三屆「昌耀詩歌獎·詩歌創作獎」。
獲獎感言·西渡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詩友、來賓:
謝謝評委會諸君的厚意,讓我有幸與中國詩壇最尊榮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早在1980年代,因為昌耀的存在,青海就已成為青年詩人朝拜的聖地。實際上,從那個時候起,在廣大文學青年的眼裡,青海就一直和昌耀的名字不可分割。青海和西部高原在昌耀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命名者。昌耀先生恢弘正大的歌唱,讓青海成為了當代詩重要的原生地和源頭,就像它一直是江河的源頭一樣。出於對昌耀先生的敬愛和對青海的嚮往,我在學藝階段寫過不少關於青海的詩篇,其中一首叫《給美麗的青海一個諾言》:
給美麗的青海一個諾言
或者給那裡的牧區大草原,或者送給天山和祁連山
我在東方逗留一會兒立即走向你們,留下來把苦難
和淚水向古老的國土傾訴
因為我深知我的苦難和淚水應當歸入你們當中,在
內地,在青海湖邊
因為這些國土向內地和西部山脈延伸,我也願意這樣
這首詩寫於1989年6月,我即將大學畢業之際,其時我正在認真考慮畢業後到青海工作的可能性。這個願望由於親友的反對和缺少具體的路徑沒有實現,但我對青海的嚮往和對昌耀先生的敬愛始終未變。1994年,在我人生最困難的時期,我把訪問青海和西藏當作一種救贖,而有當年六七月間的青藏之行。因為羞怯,我在西寧期間沒有拜訪昌耀先生,終於與先生緣慳一面,成為此生重大的遺憾。就在這年8月,昌耀先生出版了他的四十年詩作精品《命運之書》。得知先生為這本大著籌措出版經費的消息,我立刻為自己和一些朋友預購了此書。我現在手上有先生此書的籤名本,籤名日期是1994年9月22日。這是我和先生唯一的物質上的聯繫。2003年,昌耀先生去世三年後,我和幾位朋友一起編輯了一套中學語文讀本,先生是這套讀本重點推介的幾位當代詩人之一。為了授權事宜,我和昌耀先生的女兒王路曼有過多次聯繫,承蒙她惠允授權,並寄來先生的照片供我們使用。藉此機緣,我也向王路曼女士表示真誠的感謝。祝願王路曼和昌耀先生的親屬生活美滿幸福!
站在昌耀詩歌獎領獎臺上的此刻,我把它當作青年時代對青海許下的諾言的某種兌現。它必將成為我個人記憶中的黃金時刻。讓我惶恐的是,我的寫作未必能夠配得上先生的榮名和諸君對我的厚愛。我唯一的報答,就是加倍努力於今後的寫作。
昌耀詩歌獎評委會和組委會的諸君:你們為弘揚昌耀先生的詩歌精神作了多年持續的努力,我對此表示由衷的敬意!我願意加入這一團隊,與諸君一起推動昌耀詩歌及其精神的發揚。
再次感謝大家!
授獎詞·彭驚宇
彭驚宇是一個懷掖理想,抵抗流俗,拒絕庸常瑣屑、貧血纖弱的詩人!他置身西部邊陲,將立足大地,仰望星空確定為生活的內容,同時也將此視作詩歌寫作的目標!多年來,他在廣袤無垠的新疆大地行走,用心觸摸西域雄奇壯美的河山、波瀾起伏的歷史和瑰麗濃鬱的風土人情,這一切,成為他自我思想骨骼生成的重要元素,也正是緣於這樣的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使得他向人類精神領域的探索、掘進有了可靠的依據,使得他的筆下諸如宇宙、時空、光明、祖國、人民等等大詞具有了切實的內涵和堅實的質地。彭驚宇提倡「新崇高」的詩美風格,追求大格局,大氣象,詩風深邃、飽滿、舒展、剛健,不僅躍動著傳統邊塞詩慷慨悲壯的精魂,同時也自覺接續了上世紀80年代「新邊塞詩」恢弘超拔的風骨,成為中國西部詩歌的新收穫。鑑於此,將第三屆「昌耀詩歌獎·詩歌創作獎」授予詩人彭驚宇!
獲獎感言·彭驚宇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嘉賓和文朋詩友們:
大家好!今天是一個特別值得珍視的日子,在青藏高原的大美青海隆重舉行昌耀詩歌獎頒獎典禮。能與幾位詩壇名家、宿將一起榮獲昌耀詩歌獎,並共同見證這一美好時刻而感到十分榮幸!我們大家知道,昌耀先生是我國新詩史上的一位大詩人,一座巍然屹立的裡程碑。他曾為中國新詩贏得過實質性的尊嚴,做出過開拓性的卓越貢獻,我們無限崇敬和懷念他。那由苦難與榮耀所鑄成的最高紫金冠,將永遠屬於他。
昌耀詩歌必將留存於後世,這完全是由其詩歌的孤峰品質與持久魅力所決定的。那樣一種博大、雄渾、深沉、悲慨、奇崛、古奧、厚重、樸拙……體現出卓爾不群,蘇世獨立的精神風貌。昌耀先生立足於西部的青藏高原,把世界屋脊的崇峻巍峨與民族和個人塊壘崢嶸的命運融為一體,寫出了大悲憫、大情懷、大格局、大境界,我把昌耀詩歌這種無以倫比的思想和藝術呈現,總體上稱之為「昌耀氣象」。
在我持續三十餘年的詩歌寫作中,昌耀詩歌對我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強勁、最深入骨髓的。在漫長的邊地歲月,一部堅實厚重的《昌耀詩文總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伴隨我度過了許多寂寞而充實的歲月,我藉此獲取了心靈的撫慰和「穆穆英雄氣」。昌耀先生曾經於1983年9月應邀來新疆石河子參加全國首屆綠風詩會,並在新疆完成了《曠原之野——西疆描述》《晚會》等詩篇。我與昌耀先生唯一的一次交集,乃是1998年艾青詩歌館籌備開館之際,需要徵集詩人名家的書畫。在接到我寫出的徵集書信之後,昌耀先生親筆回信並夾寄了一幅書法墨寶:「向太陽 昌耀 九八年六月」。如今這件書法墨寶珍藏、並懸掛在艾青詩歌館第三展廳裡。
《向太陽》是詩歌泰鬥艾青的一首名詩,昌耀先生書寫「向太陽」這三個字,其實也正代表了他自己一生的詩歌信仰與追求,在他的許多詩篇《日出》《峨日朵雪峰之側》《海頭》《劃呀,劃呀,父親們!》《哈拉庫圖》《聽候召喚:趕路》中則直接描摹了屬於他自己的異彩繽紛的「太陽」意象。特別是在《聽候召喚:趕路》這首力作中,向世人發出了「太陽說:來,朝前走」這樣神聖的諭示和召喚。我們會把對昌耀先生的傾慕與敬仰化作切實的行動。無限地趨向光明,真誠、獨特而藝術地表達新時代,唯其如此,才是我們對昌耀這位大詩人最好的懷念。
謝謝大家!
(內容、圖片來源:青海省作家協會)
《我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昌耀詩文選》
昌耀 著;燎原 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5月
《我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昌耀詩文選》是昌耀作品的一部經典性選本。選本採用編年體的形式,並簡化為兩大板塊,第一編為詩文板塊,包括詩歌和散文體作品;第二編為理論板塊,包括談論詩歌的文章和創作訪談。旨在保持其一生創作框架的前提下,通過對整個作品的精選以壓縮篇幅總量,來凸顯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與外圍作品,進而勾勒出詩人精神藝術世界的複雜演化過程和邏輯關係,以便讀者抓住要領,徑直進入其腹地。
「我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白頭的雪豹默默臥在鷹的城堡,目送我走向遠方……」昌耀生前即被稱作中國新詩運動史上的大詩人,相信通過這個選本,這位博大、神秘、蒼茫,由我們這個民族多難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血脈、道德力量、山河魂氣所造就的大詩人,會更為清晰地向我們走來。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中國當代詩人。原籍湖南省桃源縣。1950年投筆從軍,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調青海省文聯,任《青海湖》雜誌編輯等職,1957年被劃成「右派」,其後長期流徙於青海祁連山等地。1979年平反重回編輯部,後任專業作家至去世。著有《昌耀抒情詩集》《昌耀詩文總集》等詩集多部。
董其昌傳
孫煒 著
★★★★★
著名藝術家楊先讓,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聯袂推薦,著名藝術媒體人孫煒最新力作。一部個人傳,一部晚明史,解密董其昌罵名背後的真相。隨書饋贈 特製6款純宣紙精美藏書票。
最好的裡爾克
裡爾克 著;秀陶 譯
★★★★★
《最好的裡爾克》是詩人秀陶所譯奧地利詩人裡爾克代表詩作選譯集。本選譯本之所以叫作《最好的裡爾克》,在於譯者譯筆嚴謹,音律韻腳安排講究,少有增減、切割、含混之處,讀來確屬各譯家中之上乘成品。書中所選的作品涵蓋詩人裡爾克主要作品和名篇,令人喜愛的裡氏作品少有漏掉。
江南舊聞錄:
故園歸夢長
朱學東 著
★★★★★
《江南舊聞錄:故園歸夢長》是一本兼具社會學、民俗學史料和文獻研究價值的懷鄉思故之作,是作者朱學東對江南故鄉已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場景的記錄和回憶。
大地書寫
趙雪松 著
★★★★★
《大地書寫》是一本以散文隨筆和書畫藝術作品為基礎的跨界表達文本。在本書中,有觀物,有紀行,有懷舊,有新知,有讀書,有讀人……作者以敏銳的觀察、細緻的思考和豐富的情感,生動還原了我們居住環境中與大地精神相關的純樸心靈。
象語者
[南非]勞倫斯·安東尼
[英]格雷厄姆·斯彭斯 著
鄔明晶 張宇 譯
★★★★★
南非原始森林裡大象感人至深的故事,與野生動物對話,詠嘆靈性之美。
著名作家,《與蟲在野》作者半夏:《象語者》的作者勞倫斯·安東尼說——「如果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籠子,我希望是一個空空的籠子。」任何生命的身心靈都不應該被禁錮,它們都應該自在地徜徉在天地之間。
山林間
[意] 毛羅·科羅納 著
★★★★★
一個不會登山的木雕家不是一個好的作家,毛羅·科羅納義大利圖書暢銷榜上榜力作,義大利版《瓦爾登湖》。
鱷魚街
[波]布魯諾·舒爾茨 著
楊向榮 譯
★★★★★
本書收錄了與卡夫卡、普魯斯特比肩的天才作家布魯諾· 舒爾茨存世的全部虛構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舒爾茨以高度的原創性描述了不同尋常的童年回憶,現實與幻想相融合,語言瑰麗,充滿奇思。封面採用布面精裝工藝,值得收藏!
在閣樓獨聽萬物密語
布魯諾·舒爾茨詩篇
黑陶 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