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掠奪到走上歷史舞臺:維京人的起源

2020-12-14 澎湃新聞
維京人被文明世界知曉始於他們對北歐地區的掠奪。我們所知的第一份關於斯堪地那維亞的歷史資料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作家。來自馬賽的希臘旅行家和作家皮西亞斯(Pytheas)記述了他於公元前300年,在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區的一次開創性的航行。

維京人的劫掠

793年,一個寧靜的夏日裡,維京人喧鬧地闖進了歷史記錄之中。可能出發於挪威西部的掠奪船隊,出現在英格蘭東北部的諾森布裡亞(Northumbria)海岸外的聖島(Holy Island)附近,將那裡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洗劫一空。自從愛爾蘭隱士聖埃德恩(Aidan)在635年建立起這個修道院之後,修道士們便在這裡過著與世無爭的虔誠生活,他們無力阻止掠奪者把自己的財物拖上龍頭長船。任何試圖反抗的人都被砍殺。

從對維京人的第一次攻擊的反應來看,這次掠奪完全出乎被掠奪者的意料。當時作家的記述近乎歇斯底裡。《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哀怨的語調,連篇累牘記載了此後的一系列掠奪:「這年諾森布裡亞出現了可怕的兇兆,把人們嚇壞了。它們包括狂猛的旋風和閃電,又看見火龍在空中飛舞。……6月8日,異教徒又將林迪斯法恩的天主的教堂慘加破壞,又搶又殺。」修道士編年史學家達勒姆的西米恩(Symeon of Durham,作品完成於12世紀初)記述了維京人是怎樣「無情地掠奪並且毀滅一切,以他們褻瀆的雙腳踐踏聖物,將祭壇挖開,還將教堂的所有珍寶都搶走。一些牧師被他們殺死,還有人被羞辱,赤身裸體地被趕走;還有一些人淹死在大海裡」。我們對林迪斯法恩大屠殺的印象,難免要受阿爾昆(Alcuin)的影響。阿爾昆是諾森布裡亞的重要學者,也是一個神父,他在786年效力於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的宮廷。在維京人進行掠奪前,他正好在回家的途中。大概是由於林迪斯法恩距離他的出生地(在約克)很近,這讓他心裡受到了很大衝擊,所以他寫下了至少5封關於這次攻擊的信件,將這件事視作是譴責他的英格蘭同胞們道德淪喪的藉口。他指責他們剛愎自用,才讓「災禍降臨到了聖卡思伯特(Cuthbert)的教堂」。阿爾昆重點記述了維京人的暴行,卻沒有明晰地梳理這次攻擊行為,在他看來,他們就是上帝的審判工具。他在給諾森布裡亞國王埃塞爾雷德(Aethelred)的信中寫道:「看啊,我們和我們的祖先已經在這個美麗的島嶼定居了近350年。太恐怖了,一個異教的種族攻擊我們,這在不列顛還從未有過;而從大海之上突然衝來這樣的襲擊者,我們想都沒想過。」為了強調他的主旨,他還寫道:「看啊,聖卡思伯特的教堂中灑滿了主的牧師的鮮血,它全部裝飾物都被搶走了,這個不列顛最為神聖莊嚴的地方,受到了異教徒的玷汙。」他完全將這一事件的過錯推到他同胞的低劣的品行上,他們應該「想想你們的打扮、穿著和髮型,想想從王公到平民的奢華裝扮,看看你們修剪過的鬚髮,你們就好像異教徒一樣」。對林迪斯法恩的掠奪明顯契合了阿爾昆想對教會進行改革的想法,他在主張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這次攻擊。不過,英格蘭之外的編年史家對此顯然沒有多深刻的印象,阿爾昆在他的信件中一次又一次提到的林迪斯法恩的掠奪,他們卻很少提及。

維京人對愛爾蘭東北部和東部的主要修道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掠奪。在823年和824年,貝爾法斯特灣(Belfast Lough)的富裕的班戈(Bangor)教堂兩度被洗劫,維京人在那裡再次褻瀆了基督徒的信仰,他們蠻橫地將修道院的建立者聖坎戈爾(Comgall)的遺骸拋棄,搶走了他的聖骨匣(很可能和其他的大多數聖骨匣一樣,由貴重金屬製成且鑲嵌有珠寶)。9世紀30年代,維京人的掠奪行動漸趨頻繁。第一次是在832年,他們進攻了阿爾馬(Armagh)的大修道院,因為發現劫掠此地獲利頗豐,他們在一個月內至少又進行了三次襲擊。隨後,他們開始進一步深入內陸:833年,北部的德利(Derry)受到攻擊,而在南部,都柏林附近的克朗多金(Clondalkin)和利斯莫爾(Lismore)的大修道院也被洗劫。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們又襲擊了一連串的修道院:格倫達洛赫(Glendalough)、斯萊恩(Slane)、弗恩斯(Ferns)、克朗莫爾(Clonmore)。不過這些行動大多是投機性的,其規模往往僅有幾條船,維京人在襲擊之後又迅速撤離。愛爾蘭因政治上的分裂而無力組織集中的防禦,這讓他們反應遲緩,讓維京人有機可乘。和英格蘭(蘇格蘭的情況也很類似)不同,愛爾蘭沒有真正的喘息之機,五年內這些攻擊將進入一個全新且更危險的階段。

處於加洛林王朝(最有名的統治者是查理大帝)的「法蘭西亞」,是斯堪地那維亞之外第一個同維京人建立聯繫的地區。法蘭克人在8世紀30年代徵服了鄰近的弗裡西亞(Frisia,現在的荷蘭和德國西北部的北海沿岸地區),這樣它的邊界就離丹麥相當近,丹麥的船隻很容易抵達這裡。雙方僅隔著薩克森人,但是從772年起,查理大帝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讓薩克森人最終在797年徹底臣服。由於害怕法蘭克人將邊界進一步推進到丹麥境內,丹麥國王古德弗雷德(Godfred)率領艦隊和大批騎兵前往丹麥-薩克森邊境上的什勒斯維希(Schleswig)。由於擔心自己的安全,他取消了同查理大帝的個人會面,而是派遣使者相商,最終雙方籤訂了交換逃亡者的協議。查理大帝在把當地居民遷居到法蘭克王國腹地後,將大片被徵服的薩克森人的土地交給阿博德裡特(Abodrites)部落定居,由於古德弗雷德進攻這個部落,因此法蘭克人和丹麥人之間的關係又出現了惡化。

當法蘭克人的盟友阿博德裡特部的首領被殺(這或許是古德弗雷德的命令)後,法蘭克人和丹麥人隨即進入敵對狀態。810年,查理大帝打算遠徵古德弗雷德,卻被對方先下手為強,「來自諾德曼尼亞(Nordmannia)的200艘船組成的艦隊」進攻了弗裡西亞,並且「蹂躪了弗裡西亞的所有島嶼」。這次掠奪,與維京時代早期對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掠奪不同,是一次有王室支持的大規模進攻。

弗裡西亞人支付了100磅白銀的贖金才得以免遭侵害。而不久之後古德弗雷德被刺殺而死,他的侄子赫明(Hemming)繼承王位,敵對行動就此得以避免。不過,法蘭克人仍繼續幹涉丹麥的政治,赫明很快被古德弗雷德的兒子們推翻。而繼位者隨後又要對付一個名為哈拉爾德·克拉克(Harald Klak)的王位宣稱者,但此人很快就被迫在虔誠者路易(於查理大帝在814年逝世後繼承王位)的宮廷中避難。路易試圖讓哈拉爾德重新登上丹麥王位(而且自然是作為法蘭克的傀儡),這引發了丹麥人的強烈反應200多艘船組成的艦隊在薩克森登陸。路易的政策還是取得了某種程度上的成功,因為哈拉爾德在819年回國,並且得以與古德弗雷德的兒子們共同統治。不過他似乎並不對他的法蘭克資助者心懷感恩,因為在820年,13艘「來自諾德曼尼亞的海盜船」出現在佛蘭德斯的海岸外,而後一路掠奪,甚至抵達了塞納河流域和普瓦圖(Poitou)。最後在阿基坦發動了一次攻擊後,這些掠奪者才返回家鄉。

對野蠻人傳教

路易只好轉而求助於基督教,以期轉變丹麥人好勇鬥狠的性格。也是這時,首次有記載提及蘭斯大主教埃博(Ebbo)出發勸導丹麥人皈依。哈拉爾德國王被說服並皈依了基督教,他在英厄爾海姆(Ingelheim)的王宮裡舉行了奢華的洗禮儀式。路易則成為他的教父,這體現了他在皈依活動中的一種精神上的宗主權。不幸的是,在827年哈拉爾德再次從丹麥被驅逐,古德弗雷德的兒子霍裡克(Horik)成為唯一的丹麥國王,讓這一策略無果而終。哈拉爾德暫時得以統治弗裡西亞東部的魯斯特林根(Rstringen)地區,以等待回國復位,只不過那一天終究沒有到來。

9世紀30年代,法蘭克王國的政治情況十分複雜。虔誠者路易要面對一系列陰謀詭計,而這些陰謀來自權貴們和他的幾個兒子:洛泰爾(Lothar)、禿頭查理、日耳曼人路易。隨後在833年,他面對一次公開的叛亂,而他的軍隊在「謊言之地」把他拋棄給叛軍,他被迫暫時退位。大約在10個月之後路易復位,不過此時洛泰爾已經獲得了一個名為哈拉爾德(Harald)的丹麥首領的支持,他對弗裡西亞進行掠奪,以削弱他父親的力量。834年,一支丹麥部隊公開地進攻了商貿重鎮多爾斯泰德(Dorestad),他們破壞了港口並且進行屠殺。835年,那裡再次被洗劫,翌年又遭到第三次攻擊。隨後得意揚揚的霍裡克國王派遣使者前往法蘭克宮廷,否認對這些掠奪的責任,並且聲稱他已經親自逮捕並處決了罪犯。在虔誠者路易於840年逝世後,形勢變得更糟,政治動蕩隨即爆發,這為丹麥的維京人提供了充足的機會。法蘭西有漫長而薄弱的海岸線,羅亞爾河和塞納河的河口又門戶大開,難以守衛。然而真正的風暴,此時還未到來。

對早年間位於法蘭克王國、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受害者而言,維京人的出現似乎毫無徵兆。不過北歐人並不會憑空出現。他們生活的社會並不原始,而且在這些掠奪活動之前的數個世紀中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當這些斯堪地那維亞掠奪者於8世紀末期突然產生時,他們的家鄉是怎樣的呢?這片龐大的地域自然不是整齊劃一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都存在差異。那些記錄他們早期攻擊行為的外人,忽視了這些地區在歷史上有很大不同,他們對如何劃分這些族群不感興趣,而更在意記述那些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暴行。

對於斯堪地那維亞的早期記錄

斯堪地那維亞的地域範圍廣闊,從挪威的最北端到日德蘭(Jutland)的最南端之間的距離超過1200英裡,中間包含各種各樣的風景地貌。在南部的丹麥相對平坦,它的主體日德蘭半島是日耳曼平原的北部外延。大貝爾特海峽(Great Belt)將它同主要的島嶼西蘭島(Zealand)和菲英島(Fyn)分割開來,而丹麥東部向北,隔海相望的是今屬瑞典的斯科納(Skne)和布萊金厄(Blekinge)。正因如此,這兩個地區在鐵器時代的多數時間裡和中世紀早期都是丹麥統治者的勢力範圍,而且在9世紀晚期到10世紀是第一個統一的丹麥王國的組成部分。比起那些更靠北的地方,丹麥大片的肥沃農田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不過島嶼眾多也對政治統一不利。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一組碩大的山脈從北部的芬馬克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斯塔萬格(Stavanger,今屬挪威)附近,將半島分為東部和西部地區。半島的西部主要面向大西洋,那裡有犬牙交錯的海岸線,這讓海面甚至在最寒冷的季節也不封凍;而東部則面向波羅的海,冬季更為寒冷,那裡每年都有數個月因冰封而無法航行。正是這些差異,才塑造了各不相同的西部王國(挪威)和東部王國(瑞典)。

大多數沒有被山巒覆蓋的土地上都有茂盛的植被。落葉闊葉林只在最南端(丹麥,以及瑞典和挪威的南部)佔據主導地位。漸漸向北,冷杉、松樹和雲杉的混交林就逐漸轉變成針葉林(北方的大片松樹林)。水道和湖泊將地形分割得支離破碎(這種情況在瑞典和芬蘭十分突出),陸上交通變得更加困難;加上挪威漫長的海岸線、丹麥眾多的群島,都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斯堪地那維亞人精通於使用船作為交通工具。

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最肥沃的地區位於南部,例如瑞典的梅拉倫湖(Mlaren)和烏普薩拉(Uppsala)的周邊地區,以及挪威的奧斯陸峽灣地區;其次是西南部地區(羅加蘭、松恩、霍達蘭),以及更靠北的現在的特隆赫姆地區。這些地方能成為我們所知的早期王公們權力的基礎,絕非偶然。

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的晚期,漢堡文化的獵鹿人為尋找獵物,隨著退卻的冰蓋一路北上,進入斯堪地那維亞,成為那裡最早的定居者。他們在約14 000年前來到斯科納,而後坐著皮製小舟,在整個半島散布開來。到公元前7000年,他們的分布已經遠至芬蘭南部。這些早期移民完全以狩獵和採集維生,農耕技術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被引入斯堪地那維亞。從那時到公元前500年的鐵器時代之初,斯堪地那維亞社會的財富、人口和複雜程度都在增長。然後,危機爆發了。氣候變冷、降水增加,來自南方的凱爾特人部落他們正在向中歐擴張的青銅供應漸趨斷絕,而且奢侈品的貿易路線也向南移動到地中海地區。這一切壓力都加在了當時的斯堪地那維亞的社會各階層之上。

在羅馬帝國的鐵器時代(公元1—500年),當地社會變得更加尚武,社會不平等程度進一步加深。羅馬帝國的各種商品流入斯堪地那維亞,包括青銅器、玻璃和珠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羅馬風格的武器。這些武器的主人有可能是那些在羅馬帝國的輔助軍團效力的戰士,他們回家時也把武器帶回了北方。

我們所知的第一份關於斯堪地那維亞的歷史資料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作家。來自馬賽的希臘旅行家和作家皮西亞斯(Pytheas)記述了他於公元前300年,在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區的一次開創性的航行。他提到從不列顛向北航行6天後,抵達了一個被稱為「蘇勒」(Thule)的地方。當地居民以野果為生,因為那裡「缺少適於農作物生長和牲畜繁殖的土地」。不過關於他提到(無論是否實際去過)的這個地方是否真的是斯堪地那維亞(或者冰島),目前仍存在許多疑問。更為確切的資料來自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他記述奧古斯都派遣一支羅馬艦隊在公元5年的8月起航,沿著弗裡西亞的海岸線探索。這次航行抵達了日德蘭半島的最北端。這次遠徵(羅馬人唯一一次用船進入那個地區)中收集的情報也許是現存的資料之中第一次提到「斯堪地那維亞」。在老普林尼(Pliny of the Elder)的《博物志》(公元1世紀後半葉)中再次出現了這個地方,而且書中將它拼寫為「斯卡的納維亞」(Scadinavia),意為「危險之島」,這或許說的是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附近的急流在那裡航行十分危險。

公元150年左右,亞歷山大裡亞的作家託勒密(Ptolemy)將斯堪地那維亞的各個部落記錄下來,比如瑞安奈斯人(Suiones,後來被轉寫為瑞典人)和古託伊人(Goutoi)。古託伊人大概就是6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史詩《貝奧武甫》中提到的耶阿特人(Geatas),這個名字同瑞典王國主要的歷史劃分有著緊密的聯繫。在《貝奧武甫》成書的大遷徙時代,有更多間接提及斯堪地那維亞有關的作品,不過令人沮喪的是,其中的大部分都相當晦澀難懂。其中最重要的是約達尼斯(Jordanes)於6世紀中期寫的《哥特史》。約達尼斯記載了28個斯堪地那維亞的民族,比如高提哥特人(Gautigoths)和瑞提迪人(Suetidi)。他還將斯堪地那維亞稱為「民族製造所」,他還首次提出:哥特人從哥特蘭向南遷徙,勃艮第人則來自博恩霍爾姆,倫巴第人的家鄉在瑞典南部的斯科納。這些觀點被後來的作家廣泛認同。

2世紀左右,丹麥地區的考古記錄變得更加貧乏,不僅將珍貴物品扔進沼澤的獻祭儀式終止了,而且喪葬習俗也從土葬轉為火葬(意味著能從陪葬品中獲得的信息也更少)。不過來自挪威和瑞典的信息相對豐富。在瑞典,有證據表明在梅拉倫湖地區興起了一個王國。這個時期的瑞典比較繁榮,在烏普薩拉北部的瓦爾斯加爾德(Vlsgarde)和文德爾(Vendel)發現的一系列奢華精美的船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550—750年的這200年的瑞典歷史時期被稱為文德爾時代。多數我們所能收集到的、關於瑞典的最早期的狀況來自《英格林加薩迦》。這個於13世紀被再加工的詩歌(英格林加塔爾,「Ynglingatal」)最早是在9世紀完成的。它講述了有關年代最早的瑞典統治者的故事,而其中多少是歷史又有多少是神話一直備受爭議。似乎是在6世紀時建立了一個王朝,它的統治地點,在從梅拉倫湖開始的水道同內陸盛產毛皮的地區延伸出來的路線交匯之處。這個王朝早期的統治者有三位國王,名為奧恩(Aun)、埃吉爾(Egil)、阿蒂爾斯(Athils)。他們的統治存在的唯一實際證據是三個巨大的封土堆,位于格拉烏普薩拉(Gamla Uppsala,即「舊烏普薩拉」)的12世紀的羅馬式教堂附近。這三個封土堆以北歐神話中的三大主神來命名,一般被稱為奧丁之墓、索爾之墓和弗雷之墓。如今雖然這裡已經被綠草覆蓋,但當年這些封土堆必然離瑞典諸王的統治中心與信仰中心不遠,11世紀的作家不萊梅的亞當記述了在這裡進行的駭人聽聞的異教獻祭儀式。附近博物館中的珍寶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證明這些國王的權力和財富,而他們統治的具體情況和權力的實際規模,現在已經無從得知了。

在維京時代開始前的幾個世紀裡,瑞典一直欣欣向榮。相應的實際證據來自梅拉倫湖的黑爾戈島(Helg)上的定居點,那裡在5—7世紀時作為早期貿易地點來運行。當地有許多倉庫和工坊,工坊中可以生產首飾(一些是金質首飾)、玻璃珠、鹿角梳,在年代更晚的維京時代的定居點中,這些物品都頗為常見。這個商業中心的貿易網絡延伸極廣,考古證據中甚至有來自印度的佛像、愛爾蘭的主教牧杖的部件、英格蘭南部的玻璃製品。

相比之下,關於丹麥最早期歷史的資料並不豐富。有一個傳說:丹麥是以烏普蘭國王耶普爾(Ypper)的兒子丹(Dan)而得名。這幾乎可以肯定是虛構的,不過這個傳說故事也許保留了丹麥的王室家族和瑞典之間的關係的久遠記憶。《貝奧武甫》中提供了幾個統治者的名字,比如舍爾登(Scyldings,「擁盾者」)。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在他的《丹麥諸王紀》中提到了一個國王,名為哈夫丹(Halfdan,字面意思就是「半丹麥人的」),他的兒子赫羅斯加(Hrothgar)也出現在《貝奧武甫》中,而且他所處的時代大概可以被定位到5世紀末。

《貝奧武甫》還進一步講述耶阿特國王赫伊拉克(Hygelach)在同烏加斯人(Hugas,或是法蘭克人)的戰鬥中戰死。這次進攻大概才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次「維京人的」掠奪行動。法蘭克歷史學家圖爾(Tours)的格裡高利在他的《法蘭克人史》中的記載就印證了這件事情。這一資料應當足以證明,在林迪斯法恩遭到攻擊前的幾個世紀裡,斯堪地那維亞人已經非常確實地威脅到了北歐的海岸線。

下一個關於丹麥的文字記錄直到714年才出現,根據記載,英格蘭傳教士聖威利布羅德(Willibrord)在當時被派去「野蠻的丹麥人部落」傳教,並且會見了他們的國王安根杜斯(Ongendus),這次傳教活動的長期影響似乎很有限。這些經歷模糊的早期丹麥國王掌握著相當大的權力,所謂「丹麥牆」(Danevirke),就是這種權力的證明,它是從南方的入侵者的手中保衛日德蘭半島的基地而修建的一系列複雜的防禦工事。

雖然瑞典、丹麥和挪威的小酋邦可能在7世紀晚期到8世紀初便開始逐漸合併為小型王國,可是形成的社會依舊以鄉村為主(類似城鎮的聚居區直到8世紀早期才出現,而且規模很小)。大多數人生活在農場裡,居住在一般被稱為「長屋」的建築中。這些長屋的大小最少有100英尺長、15—20英尺寬,它們一般由木材建成(而在木材稀缺的地方用泥炭建造),支持房屋的圍籬用枝條編成並抹上灰泥。長屋的牆壁一般微微向外彎曲,外凸的外觀與船體的形狀頗為相似。在長屋的內部,託住天花板的木柱沿著房屋的長邊將整個建築大體分成三個部分。一般在長屋的一端有一個畜欄,用於在冬天飼養牲畜。外側的走廊中放置長椅,供人閒坐、吃飯和睡覺。在長屋的中央有一個長方形的大火爐,用來取暖、照明和烹飪,這裡也是房屋生活的中心。往往除了木箱子和「高椅」(製作更為精美的高靠背座椅,供一家之主使用,在側面由兩個大木柱支撐)之外,裡面再無其他家具;在屋內也毫無隱私可言。

傳統上,這個社會被分為三個階層:「波利爾」(Prael,即「薩爾」,「thrall」),指非自由人;「卡爾」(karl),自由的小農;「雅爾」(jarl),即貴族。儘管斯堪地那維亞的奴隸無疑是社會中的最底層,但他們並不像在歐洲其他的地區那樣備受壓迫。斯堪地那維亞的法律允許釋放奴隸,也允許地主將他們同女奴生下的孩子變為自由民。這個階層在維京社會中一直佔比不大(而且到12世紀,除了瑞典,在其他地方都正式廢除了奴隸制)。

自由民和奴隸的地位都是世代相傳的,不過,掠奪時擄走的戰俘會增加奴隸的數量(奴隸的數量在維京時代大幅上升了)。奴隸在法律上是不受保護的,他們並沒有和自由民一樣的權利。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奴隸因為侮辱自由民並且被殺了,那唯一的懲罰是與奴隸的價格相當的罰款;如果一個人殺死的是自己的奴隸,那就根本不會受到懲罰(除非這種情況正巧發生在大齋節期間,那樣的話,殺死這個不幸奴隸的人將會受到放逐出境的處罰)。

當地社會的大多數人是並非貴族的自由民,他們有權在當地的集會,所謂「庭」(thing,是維京社會中十分普遍的一個機構,負責決定重要的公共事務、旁聽法律訴訟)之中表達意見。這一社會階層十分廣泛,包含了勞工、佃農以及沒有貴族地位的地主。自由民一般被稱為「邦迪」(bndi),指的是一個經營自己家業的男人。最重要的小群體則是「歐德爾斯邦迪」(alsbndi),擁有「自由保有權」的自由民,他們能將自己名下的土地傳給後代,儘管要受到一系列法律的限制(在沒有他親屬的認可下,他無法合法地將應由家人繼承的土地送給外人)。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其他類型的自由人也出現了,特別是無地勞工和小自耕農,他們的法律地位和地主基本相同,不過他們受傷或死亡時得到的賠償要比那些有「自由保有權」的親戚要少一些。

貴族之中最重要的人物被稱為「雅爾」(jarl)或「厄爾」(earl)。這個稱呼只用於那些地位最高的人,他們通常可以同國王平起平坐。舉個例子,赫拉迪爾(Hladir)的雅爾以特倫德拉格(Trndelag)控制了挪威北部的大片土地,他們經常同挪威國王分庭抗禮,或者在丹麥國王想要掌控整個挪威時,成為丹麥人的代理人或攝政者。王室主要的扈從和幕僚往往就來自這個階層。而作為社會的貴族階層,在維京時代的末期,隨著國王權力的增加、他們自由行動的權利的削弱,其影響力大不如前,他們世襲的封地大多轉化為國王授予的官職。

本文摘錄自《維京人的世界》, [英]菲利普·帕克(Philip Parker)著,高萬博/李達 譯,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3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維京人模擬器》上架Steam 出海掠奪並開創維京傳奇
    維京題材的遊戲總能讓真男人熱血沸騰,而這款由Yggdrasil打造的模擬體驗新作《維京模擬器(Viking Simulator)》讓你直接成為維京人,去深入了解這些無所畏懼的戰士的歷史。
  • 探索維京人基因起源
    大眾對維京人並不陌生,但他們的歷史比許多人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攝影:DAVID GUTTENFELDER,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撰文: ERIN BLAKEMORE 在大眾眼中,維京人似乎都是身強力壯的斯堪地那維亞戰士,他們駕駛著光滑的木製戰艦在北歐海岸大肆掠奪。
  • 北歐海盜維京人對歐洲的掠奪與發現冰島 格陵蘭島
    他們並不是什麼敬神的善男信女,而是一群橫行霸道的「維京人」即北歐海盜。他們大肆洗劫不列顛島,宰殺家畜,殺害修士,縱火焚燒寺院和主教的宅第,最後帶著搶劫的金銀珠寶和年青女子揚長而去。「維京人」是對「Vikings」一詞的音譯,它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
  • 維京人的《刺客信條》到底違和不違和?
    維京人對英格蘭的野蠻掠奪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融,現代英語中的許多詞彙都有挪威語來源,比如星期二到星期五都是北歐神話中的幾位神冠名的。雖然維京人是很熱門的流行文化符號,但維京人真的適合加入刺客兄弟會嗎?刺客兄弟會的三大信條是:不殺無辜。
  • 諸神的黃昏:維京時代的終結及歷史遺產
    歷時長達300年的維京時代給歐洲帶來的衝擊和劇變是難以估量的,這些祖祖輩輩隱居於北方寒冷峽灣的人們一向在歷史上毫不起眼,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對他們的記載也不過寥寥數筆,乏善可陳。但風水輪流轉,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MVP時代,一旦登上歷史舞臺的號角開始吹響,他們扮演的角色必將不負眾望。
  • 維京人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我們從克努特大帝說起吧
    維京人的傳奇始於拉格納·洛德布羅克,到了克努特大帝的時代,終於迎來了最後的輝煌。所以,克努特要改變英格蘭人的想法,他首先迎娶了埃塞爾雷德二世的遺孀愛瑪,與英格蘭王室聯姻;之後,他遣散了維京大軍,只保留了一部分親衛軍;與此同時,他制定了《克努特法典》,用法律統治國家;之後,他還給教會大量捐錢,同時大力支持教會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傳教……1018年,克努特的哥哥哈拉爾二世去世了,他立刻率軍殺回丹麥,奪得了王位
  • 諸神的黃昏:維京時代的終結及歷史遺產_鏡相_澎湃新聞-The Paper
    歷時長達300年的維京時代給歐洲帶來的衝擊和劇變是難以估量的,這些祖祖輩輩隱居於北方寒冷峽灣的人們一向在歷史上毫不起眼,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對他們的記載也不過寥寥數筆,乏善可陳。但風水輪流轉,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MVP時代,一旦登上歷史舞臺的號角開始吹響,他們扮演的角色必將不負眾望。
  • 鮮血與榮耀——傳奇維京人
    提起維京一詞,第一個出現在你腦海裡的一定是維京海盜,在古老的北歐語言中,「Víking」這個詞包含兩層意思,先是四處旅行,然後就是四處掠奪。可以說,「維京」這個詞從誕生之時就帶著一股子殺氣。當然維京人的確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乘著船到各個國家燒殺搶掠。公元8世紀到公元11世紀,他們搶奪的區域遍布現在的英格蘭、法國與俄羅斯。
  • 珖說不停第1期/書談:讀《維京傳奇》了解關於維京人的興衰
    維京人時常出現在影視作品和遊戲裡,初中時從一本世界歷史讀物裡了解到維京人,但可惜的是這本世界史似乎沒有對他們描寫得特別清楚,只知道他們是一群海盜,至於其他內容因為描述不多,所以讓我對維京人不甚了解,甚至產生了維京人就是一群海盜的誤解。
  • 揭秘「北歐海盜」:關於維京人的傳說是真的嗎?
    實際上,維京人最開始是諾爾斯人的一個分支,在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期間,維京人一直對歐洲沿海各國進行著侵略,而此時,歐洲社會也被稱為了「維京時期」。對於整個歐洲發展歷史來說,維京時期也成為了遠古時代與中世紀的一個過渡標誌。
  • 維京人,到底是誰?中世紀的維京簡史(下)
    844年,維京人又猛攻了塞維亞(當時由阿拉伯人控制);859年,他們掠奪了比薩,但在繼續北上的途中被一支阿拉伯艦隊挫敗,隨即有所收斂。911年,西法蘭克國王通過條約將魯昂和周圍地區授予了維京人首領羅洛(Rollo),以換取後者不再侵擾的承諾。
  • 歷史上的維京人為什麼那麼兇狠好戰?也許只是為了信仰
    某人一頓,語氣有些失望的回答:「哦,沒什麼,就是北歐的一個概念,好像是維京人死後的天堂。就是覺得你平時愛琢磨這些,想著也許你知道。」我瞬間明白了:「哦,你說的是英靈殿吧,維京時代的人以戰死為榮,他們覺得只有在戰場上英勇拼殺而死的人死後才有資格上天堂也就是你說的瓦爾哈拉。」小王同學頓時眼睛一亮:「嗯,對對對,就是這個。」
  • 維京人的形象和《刺客信條》的「信條」不矛盾嗎?
    《刺客信條》系列的新作《刺客信條:英靈殿》正式公布之後雖然讓很多的玩家都非常興奮,但是卻讓人不由得疑惑,維京人加入刺客組織這有可能嗎?  大家對於維京人的印象基本是:帶著角盔,乘著長船,渡海而來的掠奪者,維京人也往往被刻畫成十惡不赦的異教徒,甚至被妖魔化,堪稱來自北方的古代納粹。
  • 「海盜文明」的光輝:維京人靠強盜崛起,卻實現了文明的完美落幕
    影視劇中的維京人,基本都是以海盜形象出現在公元8世紀左右的歐洲地區,實際上在經歷著一場聲勢浩大的歷史變革,羅馬帝國此時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發展、演進的沙漠當中,整個歐洲也已經不再是帝國統治的輝煌時代。這群人就是我們今天能夠在電視劇、電影中常見的維京人,亦或稱之為維京海盜,比如在西方的著名歌劇《飛翔的女武神》、《指環》中,都是主要描寫維京人的重要藝術作品。那麼作為一支海盜,其憑什麼會引發今天人們的關注呢?而且似乎維京人的這種冒險性格和放蕩不羈,在今天的一些資深影迷來說還頗有稱讚之處,這其中必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 維京海盜入侵英格蘭-《刺客信條:英靈殿》透視圖
    [扮演維京人艾牆的角色,前進到英格蘭]《刺客信條:英靈殿》的背景已經確立,歷史時期在公園的9世紀。此時,中國處於中唐時期,英國仍然處於七國時代,此時歐洲處於黑暗時期,羅馬帝國已經解體,法蘭克人正在崛起。十字軍東徵的時間是1096-1291,《刺客信條》生成的背景正好是十字軍東徵。
  • 曾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維京人,為何在11世紀突然消失?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很多值得被歷史永遠記載的時期出現。比方說在公元8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歐洲,這個時期被稱作「維京時期」,殘暴的維京人在巔峰時期,足跡甚至一路抵達了北極和北美洲。
  • 維京人喜歡南徵北戰,全因光棍漢過剩導致?
    當然,西方歷史中更喜歡稱他們北歐海盜,或者直接稱其為「野蠻人的始祖」,類如暴雪公司著名的遊戲《暗黑破壞神》其中的野蠻人興許直接取材於維京人。在西方的許多著作中,維京人無一例外身材高大,擁有健碩的身軀,渾身上下都是肌肉,如同蠻牛一般。
  • 蘇格蘭發現加洛韋寶藏,經過研究,這些寶貝竟和維京海盜有關
    相信很多人都做過一個美夢,夢到自己發現寶藏,從此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巔峰。對於我們來說,這確實是美夢,但對於英國的一位男子來說,他卻將美夢變成現實,因為他發現加洛韋寶藏,經過研究,專家們認為他們的主人是維京海盜,但維京海盜究竟指的是哪群人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彪悍的維京人曾橫掃歐洲徵伐四方,他們的主神則是奧丁
    維京人就是北歐的日耳曼人,以前是海上打劫的。後來這些人上岸定居了,開發了諾曼騎兵的夾槍衝鋒的戰術,西方的重騎兵戰術就是這麼來的。在古代,北歐各國以盛產兇猛的海盜著稱於世,直到今天,維京人的寶藏還是足以引起世界的驚嘆和探索。
  • 維京人的滅亡路,是源於他畸形的身份認同方向和錯誤價值觀
    傻傻分不清打著貿易旗號開展掠奪,和歐洲大陸建立關係,維京人在歐洲大陸各個民族的眼中是野蠻的海盜,那麼長久被貼上標籤之後,自我身份認知也就形成了,海盜就海盜吧。所以他們絲毫沒有因為這個稱謂而受挫,還把自己的「海盜屬性」發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