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三月的金川縣嘎斯都村朗通牧場,皚皚白雪映照著湛藍天際。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公司扶貧幹部李洪川一行人,在海拔4400米的高寒缺氧高原上,經過2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來到這片開闊的高山草甸上,進行現場踏勘。朗通牧場植被稀少、氧氣稀薄,陽光卻是這裡最富足的自然資源。四川公司規劃建設一座高原光伏電站,為地方經濟發展增添水光互補的新動能。嘎斯都村村長頭爾基感慨地說:「華電在這裡投資建設了兩座水電站,修了橋,有了路,現在還準備建太陽能發電。今後我們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
2015年,四川公司依託金川俄日河水電項目開發,與阿壩州金川縣英布汝村、溫不汝村和嘎斯都村三個貧困村結為了定點幫扶對象。5年來,華電人與老區人「千裡結親」,為扶貧攻堅想點子、找路子,深入困難群眾摸實情、做工作,為貧困戶脫貧辦實事、辦好事,雙方交流互動的情越走越親,對口幫扶的線越拉越緊,脫貧致富的路也越拓越寬,鄉親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紅火,俄日河兩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7月,三個貧困村高質量通過省檢國評,金川縣全縣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
打通「最後那一百米」
「現在水泥路修到了咱家門口。村裡有人要修房子,幾個電話過去,住在山下的親戚不一會兒就到了。感謝政府,感謝華電。」在英布汝村三組,村委會書記昌昌對華電幫扶責任人贊道。
時間倒回6年前。俄熱鄉英布汝村是十裡八鄉有名的落後村,自然條件嚴酷,村組分散,交通不便,村民從家裡到鄉上近2000米的道路都是踩出來的土路,雨雪天氣道路無法通行。
2014年初春,華電金川公司的前期項目人員頂著呼嘯的山風,踏進白雪茫茫的群山,對俄日河流域水電開發項目「五通一平」工作進行實地勘探。
在俄熱鄉僅有的一條臨河縣道上,老村長容中的介紹讓前期勘探的同事心情凝重:「群眾最大的心病,就是公路不通。種出的糧食,若請上兩個人挑到山外賣,賣得的錢還不夠路費。」公路不通就如同動脈栓塞,工程機械運不進來,山裡的物產也運不出去,鄉村經濟無法發展。
要打通這條進場公路,需要修建、改建、擴建的施工道路多達40餘條。徵地移民涉及範圍廣,工作量大。「沒有路,工程建設是空中閣樓,脫貧工作更是無從談起。任務重,等不得!」加快推動進場道路建設的號令一下,華電金川公司負責徵地移民工作的陶剛天天泡在鄉上,和鄉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徵地移民工作。「我們之前擔心會有『釘子戶』。沒想到老鄉們這麼支持,連她姆大媽都幫著我們做工作。」今年89歲的她姆是英布汝村黨齡最長的老黨員,建國前就入了黨,參加過遊擊隊,村裡人都很尊敬她。
徵地移民工作如期完成,群山之間響起了「轟隆隆」的爆破聲。道路延伸到了大山深處,水電建設也在俄日河畔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2016年,四川公司又再一次對金川水電項目的進場道路進行規劃變更,修建了一條橫跨俄日河兩岸的交通環線。這條建有8座橋梁、總長近4000米的道路,成功打通了山上村莊與山下S220省道連接的「最後一百米」,讓英布汝村等5個村莊直接受益,兩岸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了。
「盼了這麼多年,路終於通了。我腿腳不好,10多年沒有進過縣城了,這下總算可以再去縣城看看當年紅軍留下的紀念了。」她姆顫抖著嘴唇說道。
要想富,先修路。四川公司大力推進民生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先後投入1200萬元修建跨河橋11座,修復公路35公裡、硬化道路2公裡,投入80萬元為英布汝村到二安溝自然風景區修建道路,投入33萬元為嘎斯都村騰龍寺旅遊項目打通道路,投入35萬元援助溫不汝村三乃寨大橋建設。修通了致富路,山貨成了搶手貨,村民的日子也有了盼頭。
逐漸走出貧困的小山村,還在發生新的變化。隨著華電在建項目的加快推動,大量社會崗位逐步釋放,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到電站建設現場打工掙錢,鄉上的人氣越來越旺,有的村民順勢辦起了飯店、客棧、修理廠,自家農田種出來的土豆、冬瓜、大白菜等直接銷售到電站營地……
「以前除了種地沒別的事做,收入不了幾個錢。現如今,我老公考了駕照,在工地跑運輸,我也在營地裡面做保潔,兩個孩子都送到城裡讀書嘞。」村民普小蘭說起現在的生活,滿臉幸福。
截至2019年末,四川公司依託金川水電項目建設,向符合要求的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680人次,增加收入2000萬元,「輸血式」扶貧逐步變成「造血式」扶貧。
把「窮根」徹底拔出去
華電四川鹽源公司職工伍貴是一名來自大涼山的彝鄉漢子,2015年主動請纓參加第一批援藏駐村工作,成為了俄熱鄉英布汝村第一書記。他說:「我來自彝族地區,知道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困難,就是想過來幫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為了儘快摸清英布汝村貧困情況,伍貴每天踏著厚厚的積雪和溼滑的泥土,深一腳淺一腳入戶調查,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跑完了分散在方圓十幾平方公裡的174戶人家。
2016年,四川公司聯合地方政府產業發展資金,投入5萬元為英布汝村修建了年出欄150頭的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伍貴書記和村幹部挨家挨戶地走訪,苦口婆心地勸導,讓村民們成為了合作社「股東」。
然而,村民沒有生豬養殖經驗。伍貴立即帶著幾個年輕人,跑遍了金川縣及周邊的生豬養殖場、飼料加工廠和設備廠,主動上門「拜師學藝」。回到村裡,再手把手教給鄉親們。就這樣,英布汝村第一批生豬養殖紅紅火火搞了起來。
精準扶貧不僅要「扶志」,更是要「扶智」 2017年4月,貧困戶阿格被選送到雅安市學習了一個月的生豬養殖技術。現在的他成了英布汝村的「土專家」,誰有疑問都來請教他。
「以前,我們種一畝青稞,一年也就700元的收成,只能緊巴巴的過生活。多虧華電修了這個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我們養的豬還可以賣到電站去,光這一項我能增收6000元。」在新砌的豬圈旁,49歲的洪永林臉上笑開了花。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2018年1月,英布汝村通過四川省脫貧攻堅考核驗收,伍貴也榮獲「俄熱鄉優秀第一書記」「金川縣優秀駐村幹部」「四川省2017-2018年優秀駐村幹部」等多項榮譽稱號。四川公司又把貧困程度更深、脫貧難度更大的嘎斯都村交到了伍貴手裡。
海拔近3500米的嘎斯都村和英布汝村情況大不相同,這是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全牧民山村,祖祖輩輩都以放牧為生,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2017年,嘎斯都村全村47戶270人,人均年收入僅3000元,貧困發生率近30%。
四川公司結合高原藏區特色,確定了以犛牛養殖為主、藏藥銷售為輔的精準扶貧方案。
2018年秋的一個晚上,伍貴結束一天的摸排工作,和村幹部一起討論起集體養殖犛牛的事兒。「嘎斯都村民長年生活在山腰上,」他指著入戶登記手冊說道,「必須首先改變老鄉們的傳統思維,用好他們養在草地上的黑寶貝兒,讓犛牛來拔掉百姓身上的『窮根』。」
然而,對於世代遊牧的藏民來說,把自己家的犛牛交出去並不好接受。他們有自己的顧慮:「牛都沒有了,家裡吃啥?」伍貴再三登門,誠懇勸導。
格西羅布把50餘畝草地和20頭犛牛全部轉到了村集體,自己一家輪流到山上當生態管護員,拿到了穩定的工資,享受到分紅,醫療、養老等也都有了保障。
「以前,犛牛大多放養在山上,除了自己吃的,其他的都自生自滅了。現在多虧華電,犛牛可以送到電站去,還能賣到大山外面。」如今,格西大叔一家可支配年收入已達兩萬元,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向著小康生活不斷前進。
充滿希望的日子就在眼前
「叮鈴鈴,叮鈴鈴。」
「來爸爸,我是拉姆。」
「告訴您一個好消息,阿壩州軍分區醫院讓我明天去報到。我終於有能力報答幫助過我們的叔叔阿姨們了!」電話的那頭是溫不汝村的藏族姑娘澤郎拉姆。此刻的她興奮不已。
「拉姆,太好了,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我們大家一直都在關心著你。」
電話的另一頭是四川公司職工來鐵軍。拉姆父母去世後,衛校畢業後找工作,他比誰都著急。聽到拉姆傳來的好消息,來鐵軍懸在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
2018年11月25日,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改變了拉姆的人生軌跡。母親在勞作中突受重傷昏迷不醒,住進了ICU病房,巨額費用讓這個本就一貧如洗的單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倒下了,拉姆和卓瑪兩個小姐妹悲痛交加,卻又手足無措……
決不能讓這個家庭倒下。拉姆所在的溫不汝村是四川公司的定點幫扶村,她們一家是建檔貧困戶,也是四川公司職工來鐵軍的愛心結對幫扶家庭。得知這一不幸消息,四川公司第一時間組織募捐,來鐵軍發起了愛心眾籌,華電四川的廣大員工用「度度關愛」的社會責任,向這個不幸的貧困家庭奉獻一片愛心。不到2天時間,就收到了10萬元「救命錢」。四川公司派專人趕赴醫院,送去了員工們的問候和祝福。
一筆筆捐款匯成一股股甘泉,滋潤著悲傷的心靈,也給遭受不幸的家庭帶來了希望,拉姆在感謝信中寫道:「謝謝所有好心人,我一定會記住大家的愛和每一筆捐款,以後我會更加努力的。」
來鐵軍第一次見到拉姆和卓瑪,是在四川公司第一屆「華蜀之光·攜愛同行」愛心結對活動中。四川公司組織志願家庭與定點幫扶村的貧困家庭愛心結對,暑期舉辦漢藏學生家庭雙體驗時,16歲的拉姆領著妹妹卓瑪參加了活動。
「我帶著小朋友們到成都的時候,卓瑪只有這麼高。」華電駐村幹部魯福友用手比劃著。那年夏天,拉姆和卓瑪穿著來爸爸、王媽媽買來的新裙子,和新認識的小夥伴們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暑假。她們第一次參觀了科技館、博物館,第一次參加了短期興趣班。從此,也有了一家牽掛著她們的漢族親人。
2019年6月,四川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仇甜根到任不久,奔赴金川縣定點幫扶村考察調研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幹部、村民代表圍爐暢談。「今年是開展『華蜀之光·攜愛同行』愛心結對活動的第三年。我們要把這個活動一直辦下去,將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藏區學童,用度度關愛的溫暖點燃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火種。」他說道,「扶貧的關鍵就是要扶智和扶志,方法選對了,才能帶領貧困家庭走出一條越奮鬥越幸福的光明路。」
3年來,四川公司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將「華蜀之光·攜愛同行」志願服務項目逐步從初期的小型、單一、臨時性活動,做成有品牌、有特色的志願服務項目,共有25家貧困家庭學生與公司志願家庭籤訂了「手拉手」愛心結對協議。每戶家庭還為小朋友「私人定製」結對計劃,走進雙方家裡開展為期兩周的藏漢家庭「雙體驗」活動,搭建起從線下見面認識到線上長期聯絡的溝通橋梁,引導貧困家庭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為純真樸實的夢想注入奮鬥幸福的力量,給貧困家庭脫貧帶來深遠的影響。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從1935年紅四方面軍開闢大小金川革命根據地,領導各族人民轟轟烈烈鬧革命;到80多年後的今天,四川公司把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陣地,大力推進金川水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使這片紅色土地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鄉村振興,俄日河畔的好日子正拔節生長。(於躍 張興梅 秦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