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應該按這個角度去閱讀:尋找日常教育、教導孩子過程中的思維漏洞。
如果,你是一個教育者或監護人,那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但是讀好這本書,理解好這本書,運用好這本書,甚至掌握、完全理解這本書,還需要一個藥引子。
這個藥引子就是——給書換個標題(核心)及入門心法,《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查找亡羊補牢的豁口以及木板釘子。
這本書,是不錯的方法書,但是個譯本,文字翻譯得很專業。但是因為太專業,搞得想我這種英文不好,中文一般的人來說:看得費力,對書裡的理念思想理解覺得生生且拗口。
我一直在求索,如何看懂這本書的理念和實操思想以及實踐方式,特別是父母和老師看這本書之後,有多大的實操空間。
時隔半年,在斷斷續續的醞釀中,終於領悟了書本的一些切入點:正兒八經的書名和翻譯,把人引入了一個造神的場景,外國的聖書,銷量巨大,讀不懂是理所應當;都讀懂了,這書不就等於沒看嗎?
於是我想給他換個書名《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多年來,我們的教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就有很多思維的漏洞,我們沒有發現。在閱覽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帶著尋找漏洞的視角去學習,那麼我們的目光就不會過多停留在作者(或者譯者)新造的詞上。把目光和念頭都放在我們在意的事情上,這才是我們看書學習的目的,也是項目教學法的精髓。
諸如「正面管教」「邏輯後果」這些詞拗口難記,詞意也不是通俗易懂,在外國運用的場景和背景不相同更是生中夾生。這些詞留給研究學者專用標明是他們最新研究成果是不錯的,最新的發現就是要配一個最新的名詞,最好是引領潮流,和舊的詞斷絕聯繫(比如「微商」「股東價」)。
然而,寫一本書,是為了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達給更多的人,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在這本書中,能看到很多乾貨。但如果學習的心歪了,或者內功心法不夠,看這本書,那麼極有可能因為內功不足導致學得不好,半途而廢是輕的,邯鄲學步就白費力氣了,要是變成走火入魔那就不好了。
從第一次看這本書起,我就在尋找比較合理的切入口,尋找合適的讀書心法。
功夫不負拖延症患者,終於在今天有了突破:給書先換個臉:把書名換成「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這樣高雅而又接地氣,同時點明看此書的目的以及核心。對,沒錯。把書改了名,從翻譯的角度換成了讀者的角度,姑娘還是那個姑娘,美的方式瞬間不一樣了,同時又了欣賞和追求的目標,讀書頓時又有了動力了。
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書裡提到很多新的理念,都可以先瀏覽,先別記在心頭,因為死記硬背,你記得住,用不了。作者不單是在書裡把他的理念和方法表述出來,她還列舉了很多例子,列舉了很多分析,讓你認識到了我們本來具有的想法和理念是和真相是有偏差的,或者說是沒有邏輯關係的。但是我們經常把這些沒有多大關係的東西,聯繫到一起,然後憑經驗這麼用了。而如今,既然作者把這些指明出來,我們當然是去尋找這些日常生活、育人工作中的漏洞,先注意找出來,把問題解決了;隨後順利的逐步接近書本的育人理念以及實現方法。
尋找自己的漏洞,鞏固自己比較模糊的領域,當然比學習一個全新的知識輕鬆多了。
譬如書中介紹了零花錢的問題。你對於大人給小孩零花錢的理念是什麼?方法有哪些?
你是否繼承了老人傳下來的方法,比如我爸,能不給就不給,要給就問問人家給多少,看著給吧。或者是,給他安排家務完成多少給多少,又或者是獎學金、獎勵寫作業金的方式發放。
在書中P264分析了這個問題,零花錢不應當作為獎勵或懲罰的工具。
因為錢是用在市場做商品價值交換的中介。零花錢與作業、成績、家務進行綁定,那就給零花錢附加了「威脅」的意味,你完不成任務就拿不到零花錢。但讓孩子做家務的目的是培養家庭責任感(而不是為剩下請保姆的錢),做作業是培養孩子認真努力的品質(而不是為了節省教育費),但就這麼硬生生的就綁到了零花錢身上;而天然的零花錢並無培養責任以及認真學習品質的屬性,這麼攪和在一起,那就是混沌一盤。經過這麼一點撥,對零花錢該怎麼配置給孩子的問題,是否清澈許多?
錢的屬性,在於價值交換,定期的零花錢,培養孩子學會積累和規劃,甚至在攢錢花錢過程中學會割捨,培養金錢價值觀。而學習和家庭責任的價值觀,就應該在它該有的領域培養。
懷著怎麼處理「零花錢問題」的心,去書裡校核自己在「零花錢問題」處理上是否有錯漏?是否把它與其他問題混淆?這就是看書的心法——尋找我們在培養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漏洞,循著這個理念去看別的章節,你會有很多收穫。
作者的教育理念以及實操,也是書裡的精髓部分,但這精華的部分,應該建立在基礎的問題基本都已經解決好的基礎上。這也是為何眾多譯本以及很多大家之作,在讀者手裡卻水土不服的原因。作者認為,你們都滿足了基本條件,就和你說要點和心法,可是讀者還沒弄明白他到底符合了作者的多少個指標,他只是個騎自行車的,你默認他開的是汽車,每當你說轉向要打轉向燈的時候,他就會心慌。他不僅僅因找不見轉向燈而心慌,更主要是因聽不懂什麼是「轉向燈」而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