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陽,
有一簇看似渺小實則堅韌的「蒲公英」,
他們緊緊靠攏在一起,
默默生長,深深紮根。
他們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們彼此借力,共同成長,
他們就是——「蒲公英」王紅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員們。
最早了解「正面管教」這個概念還是在「樊登讀書」這個平臺上,因為像這樣的專業性較強的著作我沒有勇氣獨立閱讀,但樊登精彩生動的講解讓我建立了這樣一種意識。不過,僅僅是意識,它只會在我想大聲呵斥學生時提醒我,似乎還未能成功地控制我想要「發火」的衝動。然後是在「落實立德樹人與創新型專業化班主任隊伍建設」的研修班上,聽秦望老師分享自己的帶班經驗時,再次提到「和善而堅定」,這是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秦老師給我們推薦了《教室裡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所以我下定決心研究到底什麼是正面管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秦老師是怎麼樣運用這樣的教育理念從帶差班中獲得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
這本書的作者簡•尼爾森是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心理治療師,也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創始人。它建立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的相互尊重理論上,所以正面管教的重點是創建一個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班集體,激發學生們的內在動力去追求學業和社會的成功,使教室成為一個培育人、愉悅和快樂的學習和成長的場所。
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對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鼓勵絕對不同於獎勵,而且一些聲譽卓著的大學數年的研究表明,獎勵和懲罰對於長期的行為改變沒有效果。現在的學校管理、班級管理多數還是基於獎勵和懲罰的管教方法,因為這種方式能夠立刻制止很多紀律問題,看起來很有幫助。可是,對學生造成的長期負面效果卻沒有得到考慮。
我們教學和班級管理上的困惑似乎能從這裡找到答案,我們總是抱怨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差,紀律方面的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無論老師怎樣變換獎勵或懲罰的方式總是有部分學生「無動於衷」,學生的不良習慣是否是家教的問題,我們都已經多次請家長到校座談,為什麼孩子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很多時候,我們會抱怨中國不合理的教育體制,會抱怨社會問題帶來的教育問題,會感慨家庭教育缺失帶給我們的管理負擔,在這樣「憂國憂民」的思想下,我們心安理得地運行現存的班級管理模式,從未產生過質疑。可是問題依舊是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即使試圖踐行新的教育理念,也只是淺嘗輒止,並把失敗歸因於大的教育環境,自己無能為力。
所以,進行正面管教,也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現在的管理模式是告訴學生去做什麼,並且順從會得到獎勵,不順從會受到懲罰。這樣的方式往往會造成學生身體上的生理反抗,向大腦發送「抗拒」的信號。想想班內那些違反班規校紀的學生,每次接受懲罰時不服氣的表情,和n+1次地犯同樣的錯誤。而班內所謂的好學生們也在目前的獎勵機制下,漸漸失去之前的積極性,甚至我曾被學生當面質問過「我們加分到底有什麼用呢?(我們班現在實行的學生行為量化考核,組間評比的管理方式。)」我們想像中的對學生有刺激作用的管理方式並沒有收到想要的效果。正面管教則是專注於問題的解決,鼓勵學生思考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這樣尊重地問造成的身體上的心理放鬆,向大腦發出的信號是「尋找答案」,這時學生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對參與的感激、感到自己更有能力,並且通常會決定合作。比如,我們在發現學生遲到時會說「你怎麼總是沒有時間概念?為什麼你就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按時到校?」如果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我們可以這樣解決:「為了保證我們每節課都能準時開始,不影響老師正常上課,也不用老師因擔心我們的安全問題而給家長打電話,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學生就像冰山,冰山上是我們可見的學生行為,冰山下是學生個體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我們不能只處理行為上的問題,因為這樣往往會讓學生更加喪失信心,而學生所謂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在學生相信自己沒有歸屬、沒有價值時採用的求存行為(即尋求存在感)。所以我們特別不喜歡的學生「接話茬」、「出洋相」的行為,不是大聲地斥責或罰站等方式就可以解決的,批評和嚴懲可以短期有效,但這樣的行為還會重複,甚至會帶來更糟糕的效果,比如反叛、報復、退縮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有人說是神聖的職責,就是確保沒有一個孩子對學校喪失信心,並要確保入學前已經失去信心的孩子通過學校和老師重獲自信。這與教育者的天職是一致的,因為只有孩子們對未來滿懷希望和欣喜,教育才成為可能。」雖然我們無力對抗和改變大大的教育環境,但我們可以努力讓班內的學生自信多一點,再多一點,幫助孩子們成為負責任、值得信賴、適應力強、機智、被賦予力量、有能力、關心他人和自信的人。
和善而堅定,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