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郭華堂 方志清河
出清河縣城沿「清渡」公裡東行15公裡有個古老的村落――渡口驛,蜿蜒曲折的運河在村中穿過。因處冀、魯之交,在建國初期劃歸兩省,現在河西邊的是河北省清河縣渡口驛(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直河修堤,村子又整體西搬),河東邊的是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此地在明朝以前就是「驛站」(古時專供傳遞文書者或來往官吏中途住宿、補給、換馬的處所)。原名牛口驛(名字的來歷已無考),明清時期規定70裡一驛站,從此處往北的驛站是甲馬營,往南的驛站是臨清。後來為了方便運河兩邊的行人,又增設了渡口,清朝末年改為渡口驛。
在渡口驛村及其周邊的村子,過紅、白喜事的時候,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的就是「兩打勺、豆腐湯」「豆腐湯」類似於清河縣地方名吃「大鍋菜」,同樣是用大鐵鍋,下面以木柴燒火燉製而成,但是因所用原料的不同又有自己獨特的風味。上面飄著翠綠的芫荽或韭菜(隨季節而定),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下面是嫩白細膩的豆腐塊,再澆上一點「明油」。吃上一口,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那時候的驛站、渡口近似於現在的車站,南來北往的商旅,東去西渡的鄉民都在此匯集,人口流動頻繁。行船時間又不固定,人們有時候為了趕船而吃不上飯,「豆腐湯」以它的香味濃鬱,方便快捷(提前燉好,不用等,坐下就吃,),經濟實惠(一碗菜,兩個饃)受到人們的喜愛。後來逐漸走上了村裡的紅、白喜事的宴席。
「豆腐湯」的做法,首先是原料,選用本地的純滷水豆腐,豬五花肉,再就是甜麵醬。據村裡老人口述,在清朝時期,運河沿岸就有家家做醬的習俗,大部分以做甜麵醬為主,春秋季做醬(夏天雨水多,冬天日照短),選用磨小麥的後面出的黑麵粉(後面出的含麩皮多,容易出黴菌絲)兌水和面,不放酵母直接做成死面饅頭(有死面和發麵之分,放酵母發開再蒸的是發麵的),上鍋蒸熟,然後切片蓋上青麻(茼麻)葉,放入盆中使其黴變,待長出紅、白、綠相間的醭(bu,菌絲)時放於太陽下曬乾。再把曬乾的饅頭片碾碎置於瓷盆或缸中,添加適量花椒熬製過的水浸泡,缸口用棉紗布蓋上(防蒼蠅生蛆)置於陽光下暴曬,俗稱曬醬。曬醬時需要每天攪拌,使其上下發酵均勻。否則,上面的一層變紅了,下面的還是黃色。待醬完全變成醬紅色後,在裡面撒上適當的鹽即可食用。
豆腐用的是本地的純滷水豆腐(現在做的石膏及內脂豆腐都出不了這個味),小時候我們家每年春節前都自己做豆腐。選用上好黃豆,手選乾淨後用清水泡上,幾個小時後豆子泡開用拐子石磨開始磨漿(現在做豆腐都用電動磨漿機了),磨好後用棉布包開始濾漿去除渣子,把細膩的漿水放入鍋中煮熟,為了防止沸騰上溢,有時候加點棉油或者一直盯著,用瓢(一種舀水的工具)揚湯。等到熟透之後舀入缸中,加入滷水(滷水要適量,這是個技術活,放多了豆腐苦,放少了出的豆腐少還不成型),開始用長柄勺子往上泛(把勺子頭放到缸底,慢慢上提,二十公分再下放,如此重複讓豆花上泛),看見豆花跟疙瘩湯差不多了蓋上蓋子悶一會兒。然後舀豆花放到豆腐模具裡,模具為木板做成,約40公分見方,8公分厚,裡面鋪上薄棉布,把近成型的豆花舀入模具中加滿,用餘下的布角蓋在上面,放點重物壓上瀝出水分,到此豆腐就做好了。
做好「豆腐湯」最重要的技術是炸醬,也是第一步驟。先在鍋裡放油,倒入自家的甜麵醬(現在都不做醬了,買的以天津出的最好,醬色黑紅,香味好)一直用鏟子翻炒,等到把醬都炸透,香味飄出(這個火候一般人掌握不了,我也只看見炸過幾次),鍋裡再加入適量的清水把醬稀釋,把上面的油撇出來,再把醬盛出來備用。鍋裡重新放油,放入花椒、茴香等肉料炸出香味後撈出,然後放入白糖化掉炸成金黃色,把五花肉(切片)放到裡面翻炒,都掛色後加入清水,炸好的醬(適量,多了苦)、蔥、姜、蒜等燉熟。另起一口鍋放油,加蔥、姜、蒜炒出香味放入清水和炸醬(適量),把豆腐切成2~3公分左右的方塊,大師傅一手託豆腐,一手拿刀,先平著在豆腐中間片開,然後自上而下順兩刀,橫兩刀切開放入鍋中燒開。這樣的豆腐不怕久燉(不散不碎),時間越長越入味、越好吃。到開飯時,大師傅拿勺子一勺豆腐、一勺肉,然後撒上芫荽或韭菜,澆上點「明油」(提前熬製好的棉油),一碗香噴噴的「豆腐湯」擺在你面前,讓你胃口打開,食慾大增。
「豆腐湯」得以流傳和發展,是跟它的靈活、機動分不開的,無論以前在驛站、渡口擺攤,還是現在的紅、白喜事,根據生活條件,豆腐和肉的多少隨意搭配,唯一不變的是口味,不管肉多肉少,香味不變。事大事小都過的風光體面,錢多點少點都可以吃飽喝好。「一碗豆腐湯,兩個熱饅頭」,寄予了運河人對本土鄉情的濃濃情誼,也是運河人民風淳樸的具體體現,這也正符合「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原標題:《【運河故事】運河邊上的名吃——「兩打勺、豆腐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