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永定河志》收錄的永定河北京段地圖
斷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全線通水,實現了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第一階段目標。永定河是北京最大、最重要的一條河流,經北京西北山區,向東南流入河北省,因其對北京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被讚頌為北京的「母親河」。
永定河曾經被稱為「無定河」,無定河是怎樣變成永定河的呢?
治河是康熙朝的頭等大事之一
永定河名稱的由來和河道的形成,與有清一代最為知名的治水能臣于成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于成龍是永定河的再造者。
康熙年間,永定河水患常發,危及京師,治河成為康熙朝的頭等大事之一。永定河時稱渾河,北京位於渾河下遊,河流變緩,肆意漲湧,河道變幻無常,人們又稱其為「無定河」。
康熙七年(1668年),「渾河水決,直入正陽、崇文、宣武、齊化諸門,午門浸崩一角」,驚動朝廷。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渾河再次決堤。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渾河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水患,「旗下及民人莊田皆被淹沒」,康熙帝對這次水患特別重視,親自視察水災地區,可憐百姓艱苦,決定徹底治理渾河水患。
當年二月,康熙帝召見曾任河道總督的于成龍,命其馬上浚河築堤,「於十日之內,即令啟行」,並留給了于成龍一條「錦囊妙計」:「河之兩岸掘五六尺深闊,令水得暢流,當不至於漲溢矣。」康熙帝深知此次治河的難度,如果治理不善,恐危及京城。他試探著問于成龍:「六月內可告成否?」于成龍堅定地回答:「六月內可以完工。」
不足兩月整治渾河,幾十年再無大型水患
時任直隸巡撫的于成龍領命後,以花甲之齡掛帥治水。他首先與洋人安多等勘察渾河,幫修挑濬,繪圖呈遞給康熙帝,建議:「有舊堤一道,約有七十裡,尚可幫修。水溜亦在此處,可以挑浚。」康熙帝同意了于成龍的方案。隨後,于成龍主持從宛平盧溝橋到良鄉老君堂舊河口,最後至霸州柳岔口三角澱一段,重新疏浚了河道,共計145裡。
此河道經由今北京境內的盧溝橋、房山窯上村,向南延伸至河北固安、霸州。除疏浚河道外,為防止水漲溢出,于成龍還修築了南北二堤岸。南岸自良鄉老君堂(今房山窯上村與任營村之間)起,至河北永清縣郭家務止,共82裡;北岸自良鄉張廟場(今大興北章客村)起,至永清縣盧家莊止,共102裡。此外,據《永定河志》記載,于成龍還在舊河口修建了竹絡壩,並修固了南北沙堤,南沙堤自高店村(今房山高佃村)土坡起,至壩止,共35裡;北沙堤自盧溝橋南石堤(今豐臺盧溝橋南)起,至利垡村(今大興立垡村)南止,共22裡。
自當年三月至五月,于成龍「奔馳胼胝」,用了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就整治了渾河,堪稱奇蹟。經此次治理,渾河河道走向基本固定,幾十年內再未有大型水患發生。經此一役,康熙帝對于成龍信任有加,再次任命他為河道總督,總管天下河道。于成龍成為了康熙朝最為仰仗的治水能臣。
康熙賜名永定河
修築完渾河河道後,于成龍奏請康熙帝為渾河賜予新名,並希望敕建河神廟。康熙帝說:「照該撫所請,賜名永定河,建廟立碑。」據《于成龍年譜》所記,河流開放之日,河水順渠而下,天顏大喜,賜改名永定河,又賜于成龍東珠涼帽、御書扇聯匾額、御書綾幅等。自此,渾河正式更名永定河,民間再無無定河之說法。
永定河河神廟建成後,康熙帝親自撰寫了碑文,立《永定河神廟碑》於盧溝橋畔,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治理渾河時,于成龍凡事必親力親為、事無巨細,加上年過花甲,身體逐漸難以支撐,但他沒有讓康熙帝知道他的身體狀況。恰在此時,江蘇黃、淮兩河洪水泛濫,康熙帝立即讓于成龍前去治水。為報答康熙帝的知遇之恩,于成龍抱病赴任,不久即病倒不起。康熙帝聽聞後,馬上派人將「禁中良藥」送至淮安河道總督署,但因于成龍常年奔走於各地抗洪,積勞成疾,終無力回天,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病死在治理水患的前線,享年63歲。
康熙帝聽聞後悲痛不已,賜祭葬,將于成龍安葬在京城西山楊家莊(今石景山)其養父墓旁。多年後,康熙帝仍為失去于成龍這個治水能臣而感到惋惜。他曾訓誡大臣:「于成龍操守且不必論,其辦事之才,漢軍內誠無有及者……今漢軍內還有如此人否?」
有一次,康熙帝在西巡途中發現幾座墳塋,得知其中有于成龍墓後,立即讓侍衛奠酒。縱觀康熙朝,能讓皇帝如此器重的大臣,非于成龍莫屬。于成龍的墓就坐落在石景山永定河東側,守望著他付出無數心血的永定河,就像守護神一樣,默默地為永定河和北京城祈禱、祝福。
細說其人
此于成龍非彼于成龍
2017年,隨著電視劇《于成龍》的熱播,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都知道在清代康熙年間曾有一位兩袖清風的好官。但此于成龍非本文所講的于成龍。
筆者所記于成龍也是康熙年間的清官,康熙帝「嘉成龍廉潔,親書手卷賜之」。這兩個于成龍都生活於康熙年間,皆為廉吏,尤善斷案,且都官居要職,得皇帝賞識,極易引起混淆,很多史料都將二者生平事跡混為一談。
本文所講的于成龍是清代奉天蓋平(今遼寧蓋州)人,漢軍旗籍,其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度過,可以說,北京是他的第二故鄉。
據《于成龍年譜》所記,順治五年(1648年),于成龍11歲時,隨父遷居通州,隨後移居張家灣;13歲時又遷居延慶。于成龍生活在延慶期間完成了讀書和結婚兩件大事,「治舉子業」,隨後迎娶了「李恭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北京女婿。
于成龍不僅曾在北京生活,娶了北京媳婦,還在通州擔任了三年知州。在任上,他秉公斷案、懲治惡民,深得百姓擁護,稱「自公治我州旗民相安,不取我等一錢」。據《重修於襄勤公祠碑記》所載,于成龍離開通州之日,「士民遮道攀轅,感激不忍忘」。大家集資為他修建了于成龍祠。因通州政績,朝廷提拔于成龍為重要的江寧知府,從此他平步青雲。通州可謂于成龍的發跡地,于成龍升遷後,仍然惦記通州百姓,奏請為通州運河加固河堤,這也為其之後治理永定河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