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這樣做便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
尼採和叔本華,是世界現代哲學史上特立獨行的兩位非凡哲學家。尼採的哲學在很大的程度上繼承了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意志」,尼採則提出「權力意志是人生的本質」。叔本華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提出了非理性主義哲學觀點,他還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尼採則被公認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因為尼採的哲學深受叔本華影響,尼採將叔本華稱之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叔本華」。
叔本華哲學對後世哲學的影響,也許超過了我們的想像,除了尼採之外,馮特、維根斯坦、弗洛伊德等許多哲學領域、心理學領域的「大家」都深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弗洛伊德則直接承認他所開創的心理學上的許多新理論、新觀點,其實都是首先由叔本華所發現的,叔本華從哲學的高度雄辯地發現了「意志」,而弗洛伊德則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了人的許多行動基於「力比多」而非是理性。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下,尼採的哲學有利於逐步進入現代的中國進行反傳統、反封建禮教,因而我國曾經多次掀起了「尼採熱」,尼採對中國的影響非比尋常。郭沫若認為,尼採的思想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識中心」,尼採那反對一些傳統禮教、傳統道德倫理的思想,確實和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五四鬥士」的精神動力源泉之一。魯迅被稱為「中國的尼採」,正是因為魯迅深受尼採思想的影響,他的《狂人日記》就是從尼採「狂人」形象中得到啟示而創作出來的,魯迅從《彷徨》到《吶喊》的心路歷程,也和尼採的思想「高度契合」「同頻共振」。
尼採反對傳統道德倫理,反對傳統禮教,強調人的價值,因而認為我們都需要追尋自己的理想並實現它。關於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尼採強調說:了解自己真實的內心,接受自己,承認自己,熱愛自己,試著調整自己的行動,能夠逐步實現你自己的理想,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
「了解自己真實的內心」,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東西能夠讓自己感覺開心、充實、幸福?實際上,這就是以「我們每一個人的標準」,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而不是從世俗的角度看待世界。世俗所謂高官、金錢、榮譽等等,僅僅是世俗認為有其價值,或許對於某些人來說,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官職的高低我也會覺得無所謂,堆積如山的金錢或許對我沒有用處。那麼,什麼是自己感興趣的?擁有什麼能夠讓自己幸福?這就需要我們逐步體會,逐步發現。在我們的行動當中,發現某個事情對自己特別有價值,在做某事的時候能夠讓自己充實、幸福,那麼,我們就發現了幸福的奧秘之所在,去追求能夠讓自己感覺快樂的東西吧!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作家必須寫作,畫家必須繪畫,歌唱家必須唱歌。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會感覺很幸福。
「了解自己真實內心」之後,我們需要「試著調整自己的行動」。比如先是寫作,如果寫作不能讓你開心,你就繪畫或者做其他的,一直到發現能夠「取悅」自己的行動為止,發現了自己真正所需要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之後,再更加積極行動起來,逐步達至自己的理想目標。
尼採的這小段話,可謂字字珠璣、一字萬金。如果我們閱讀這段話,最初的感覺是沒有什麼奇特的,但是認真思索起來,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領悟的,如果我們領悟了尼採這段話中所包含的真理並積極行動起來,無疑,我們的人生將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