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2020-12-27 澎湃新聞

早在1890年,瑞典裔德國學者歐拉·漢森(Ola Hansson)就曾寫過《尼採與自然主義》一文。他把「自然主義」理解為一種以左拉為代表的現代文藝流派,並試圖在文章中探討尼採與這一文藝流派之間的關係。與歐拉·漢森一樣,許多早期研究者都把「自然主義」看成是一種簡單的,非哲學的思想。因此,他們要麼像奧古斯特·多爾納(August Johannes Dorner)那樣,認為尼採的「自然主義」雖然獨特,但卻不是一種哲學觀點;要麼像雅斯貝爾斯那樣,認為在尼採貌似簡單的自然主義背後還隱藏有哲學深意。

尼採

近年來,布賴恩·萊特(Brian Leiter)、理察·沙赫特(Richard Schacht)、克里斯多福·賈納韋(Christopher Janaway)等英美學者試圖讓尼採與分析哲學傳統對接,重提尼採與自然主義之間的關係,重新把尼採定義為自然主義者,從而引發了學界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尼採究竟是不是一位自然主義者?如果是,那麼他的自然主義是何種自然主義?尼採的自然主義與現代科學的契合程度有多大?以及他的研究方法能不能與科學的經驗方法對接?

布賴恩·萊特認為「因果關係和因果性解釋」(Causation and causal explanation)是尼採自然主義的核心。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基於此,沙赫特給尼採的自然主義下了一個定義:「尼採可以被理解為一位自然主義者,因為他對一切人類事物的說明和解釋,不與科學相衝突」,甚至在某些地方他「還受到了科學的影響」,並且他的說明和解釋「不涉及到其他任何超越於此岸世界之外的東西」。可見,沙赫特將尼採自然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如下三點:1,尼採只關注此岸世界;2,尼採對此岸世界的論述與科學不衝突;3,尼採的某些論述受到了當時科學的影響。然而如果尼採的自然主義不過是沙赫特所歸納出來的這三點的話,那麼我們當下的每個人似乎都能夠稱得上是尼採式的自然主義者了。沙赫特顯然已經意識到,把尼採與經驗科學嚴格對接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試圖在一種更加寬泛的意義上來解釋尼採與科學的關係,以便使自己顯得不像萊特那麼激進。

赫爾穆特·海特(Helmut Heit)在《自然化視角:論尼採實驗性自然化的知識論》(Naturalizing Perspectives. On the Epistemology of Nietzsche’s Experimental Naturalizations)一文中提出了用自然主義來定義尼採時遇到的兩難:如果我們放寬自然主義的內涵,使人人都是自然主義者,那麼自然主義這個概念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而如果我們明確地限定自然主義的內涵,那麼尼採是否是自然主義者就是成問題的。於是海特認為,雖然把尼採與自然主義聯繫起來不能說是全錯,但在論證尼採是自然主義者的同時,研究者卻需要提供許多限定性條款來避免指責,這些逃避指責的附加性條款如此之多,以至於常常會超出了研究的必要性而成為一種惡。因此,與其用自然主義這樣的標籤來定義尼採,倒不如通過研究其哲學特色來豐富尼採。海特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依此來為尼採撕掉「自然主義者」這個標籤,卻未免矯枉過正。因為,早在1873至1874年間,尼採在思考「倫理自然主義崇拜」的同時,就曾經明確地宣稱,「我們是純粹的自然主義者」。雖然如海特所言,「自然主義」這個詞在尼採著述中出現的次數並不多,而且前後出現時的內涵也頗有不同,但它卻是一個經過晚期尼採審定過的概念。尼採在他發瘋前親手審定過的最後一本書《偶然的黃昏》中提出「回歸自然」和道德「自然主義」絕非偶然。如果說尼採早期在《悲劇的誕生》中使用「自然主義」更多遵循的是當時的慣常用法的話,那麼,到了晚期《偶像的黃昏》那裡,尼採就將這個概念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之成為了一個可以與「超人」、「永恆輪迴」、「權力意志」相提並論的尼採式的概念。

無論我們承認或者不承認尼採自然主義者的身份,尼採的「自然」思想都是研究者無法忽視的。列奧·施特勞斯、洛維特等都曾對尼採的「自然」思想有所論述。比如在《注意尼採<善惡的彼岸>謀篇》(1973)一文中,施特勞斯認為,尼採試圖把人類歷史整合到人的自然化進程當中去理解,因此,自然在尼採那裡具有歷史屬性。當然,尼採的自然思想並非施特勞斯關注的重點,他只是想藉此來闡釋尼採未來哲學與傳統哲學(比如柏拉圖主義)之間的延續性,而不像法國新尼採主義者那樣,強調尼採哲學與傳統哲學之間的斷裂性。

洛維特與施特勞斯不同,他把尼採的「自然」概念看成是對「上帝死了」這一事實的彌補。因此,尼採的「自然」或「自然世界」在洛維特那裡就具有一定的形上學味道。洛維特認為,尼採的「自然」只是上帝的一個功能性替代品,自然作為永恆整體的必然性與人作為有限個體的偶然性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所有事件當中的絕對同質性(die absolute Homogenität in allem Geschehen)」才能夠解決,這也就意味著,處於永恆輪迴中的相同者(das Gleich),無論在類型上、還是力量上,都絕對的相似或者相等。

新世紀以來,布賴恩·萊特等一些英美學者為了讓尼採與分析哲學傳統對接,開始重新思考尼採與自然主義之間的關係,重新把尼採理解為自然主義者,以此來否定他的「形上學家」和「後現代主義者」身份,但他們卻忽視了尼採思想中不可通約的神秘主義元素。尼採雖然在思想上有過所謂的實證期,也主張過「快樂的科學」,但是他所說的科學絕不是追求經驗實證的自然科學或科學哲學,而是以康德的嚴格現象論為基礎,糅合了語文學、心理學、生理學的現代成果和方法,並且具有一定神秘主義傾向的「科學」。這是尼採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科學」。也就是說,這種「科學」只屬於尼採自己。

尼採的自然主義是一種現象論嗎?

既然尼採的「科學」是以康德的現象論為基礎,那麼,他的自然主義是一種現象論嗎?或者更確切的問題是,尼採是一位康德式的現象主義者嗎?

「現象論」或「現象主義」(Phänomenalismus)這個詞在尼採公開出版的著述當中出現過兩次,一次在《快樂的科學》裡,與視角主義一詞並列。還有一次則出現在《敵基督者》裡,和尼採對佛教的理解關聯在一起。尼採將佛教稱為「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而將佛教的知識論稱為「一種嚴格的現象主義」。也就是說,在尼採看來,現象論本質上是一種與視角主義及實證主義相關的知識論。

此外,在1885至1889年的遺稿中,「現象論」一詞還出現了8次之多,這表明尼採晚期確實對康德——叔本華的「現象論」有過集中的思考。不過,尼採把「現象論」視作他思考問題的起點,而並非是終點。也就是說,康德——叔本華「現象論」是尼採要超越的對象,而不是效仿的對象。

例如,在1885年秋至1886年秋的遺稿中,有這麼一段話:

後來我意識到,道德懷疑論走的有多遠了:我從哪裡重新認識自己呢?

決定論:我們並不對自己的本質負責

現象論:我們對「物自體」一無所知

我的難題:從道德以及道德的道德性中,人類迄今為止得到了何種傷害呢?精神傷害等等

我對一位作為旁觀者的智者的厭惡

我的更高概念「藝術家」(KSA12.158)

這段遺稿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揭示出,在尼採那裡,「現象論」和「決定論」是「重新認識自己」和開展道德批判的兩個重要前提,也就是說,「現象論」和「決定論」是尼採「價值重估」的起點;同時,它還揭示出,在尼採那裡,「藝術家」是一個比「旁觀者」(智者)「更高的概念」。尼採試圖藉助「藝術家」來超越「決定論」和「現象論」。

「決定論」是18、19世紀科學界佔統治地位的觀點。它認為,有因就有果,萬物由因果關係聯繫在一起,其運動則由確定的自然規律決定。如果我們把這種機械的「決定論」貫徹到底,將之運用到「自我認識」領域,那麼得出的結果就是:我們不能夠對自己的本質負責。因為,我們的本質在實現之前早就已經被各種因素決定了。人如果不能夠對自己的本質負責,那他又如何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呢?因為人的行為也是被各種原因提前決定了的。尼採在這裡所接受的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決定論」,即與「自由意志」相排斥的「決定論」。「自由意志」這個概念無論在奧古斯丁那裡,還是在康德那裡,都是為了讓人背負責任。然而「決定論」卻通過廢除「自由意志」而免除了人的責任。人不再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人也不再是康德所說的目的。人只是「繩索」和過渡。如果把人當作目的,那麼尼採的「超人」就是不可能的。

「現象論」是康德以來德國哲學界頗為盛行的知識論觀點。它區分了現象和物自體,認為人所有的知識都是關於「現象」的知識,對於「物自體」我們則一無所知。尼採認為,我們不僅對「物自體」一無所知,我們對於「現象」的知識也是可疑的。因為,如果把「現象論」堅持到底的話,我們就不能夠像笛卡爾或康德那樣,通過自我審察(Selbst-Beobachtung)的方式來尋找知識的客觀性。根本就「沒有一種自我審察的現象論」。因為自我也是被建構出來的「現象」。「沒有什麼比我們用著名的「內感官」(inneren Sinn)審察到的內在世界更具現象性,(或者更直白點說)更具欺騙性的了」。徹底的現象論應該是,「一切被意識到的都是現象」,沒有什麼現象(包括快樂和痛苦)能夠被確立為事件的原因或者行為的動機。

毋庸置疑,尼採確實受到了康德——叔本華「現象論」的影響,他也確實以「現象論」為基礎開展了對意識領域的分析和批判。但是,能否依此認定尼採那裡有一種「意識現象學」(布萊恩·萊特)?或者說,能否依此認定尼採是胡塞爾意義上的「現象學」先驅(薩弗蘭斯基)?卻值得商榷。

胡塞爾現象學(Phänomenologie)與康德現象論最大的不同在於,胡塞爾把康德對認識和實踐問題的研究,改造成為對意識行為和意識內容的研究。他把研究範圍聚焦於意識本身,並試圖通過分析意識的意向性活動和意向關係,來把哲學建構成為一門嚴格的科學。就此而言,尼採更接近於康德。尼採的意識理論以康德現象論為基礎。他試圖通過對意識領域的分析和批判,把所有本體論問題和認識論問題都還原成價值問題,從而指出價值的虛構性、欺騙性以及權力意志在價值確立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在康德那裡,「因果關係」屬於知識領域,而「自由意志」則屬於實踐領域。尼採通過徹底的「現象論」否定了因果關係,又通過徹底的「決定論」否定了「自由意志」。於是,人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認知上都變得不再可靠甚至不再可能。人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虛無之中。當然,這裡並不是說「現象論」和「決定論」導致虛無,而是說,它們揭示了理性主義的虛無本質。

那麼,「我應該如何決定自己的行為呢」?尼採的解決方案是:「回歸自然」和「積極的虛無主義」。「積極的虛無主義」與叔本華的消極虛無主義不同,叔本華想通過意志的自我否定來避免生命的痛苦,達到所謂的哲學旁觀,而尼採則要通過意志的自我肯定來將生命提升為比「旁觀者」更高的「藝術家」。因此,「積極虛無主義」與「自然主義」、「藝術家」等概念同構,是尼採對康德——叔本華「現象論」的一種超越。

如何理解尼採的「自然」或「自然主義」?

尼採雖然受到近代科學成果的影響,但是並不能夠依此斷定,他的「自然主義」是一種與科學相契合的自然主義。

例如,尼採認為在自然世界中「力」(Kraft)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他卻拒絕把「力」客觀化。他認為,力必然是要去克服什麼,戰勝什麼的,「一定量的力即一定量的衝動、意志和作為——確切地說,力無非就是這些衝動、意志和作為本身」。因此,力不是客觀的、抽象的,它不是牛頓力學所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就其本質而言無非是追求勝利的意志(權力意志)。力作為求勝的意志,首先應該表現在肌肉的緊張、身體的強壯、精神的高昂之上。這種與肌肉、身體、精神相關聯的力,不應該被物理學上客觀抽象的力所取代。

由此可見,尼採的自然觀很難能稱得上是科學的。他有選擇地吸收現代科學成果其實是想讓它們服務於自己的哲學目的。

德勒茲認為「力」(意志)是尼採自然思想的核心,並進而圍繞著「力」(意志)將尼採的自然思想歸納為如下幾點:1,力的存在是多元的、差異性的。不存在單個的抽象的力,力必然與其他力共在。2,在力與力的相互爭鬥、相互作用中,事物不是物理學上的「沒有活力的客體」。相反,「客體本身也是力」,客體是力「第一次和唯一一次的顯現(apparition)」。3,各種力在一定距離之內相互作用。距離是把力與力關聯起來的「區分性因素」。4,力在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中表現為意志(權力意志)。力與力之間的關係問題即意志與意志之間的關係問題,亦即支配意志(主人意志)與被支配意志(服從意志)之間的關係問題。由此,尼採的自然哲學步入了道德批判領域。

德勒茲把「力」(意志)當作尼採自然思想的核心,無疑是正確的。在《善惡的彼岸》第36節,尼採把「一切起作用的力」都視為權力意志。他認為,力或意志並不作用於「物質」,而只作用於另一個力或另一個意志。因此,世界中最基本的關係不是意志與物質之間的關係,而是力與力、意志與意志之間的關係。尼採不贊同把自然看作自然物的集合,更不贊同把自然簡單地二分為自然物和自然規律。相反,他更傾向於把自然放到力與力、意志與意志相互爭鬥、相互作用的關係中去理解。在力與力、意志與意志相互爭鬥、相互作用的關係中,力(意志)就是權力意志。因此,在1888年的手稿中,尼採把權力意志思考為「自然」和「自然法則」。把權力意志思考為「自然」和「自然法則」,就是把力或意志的相互爭鬥、相互作用思考為「自然」和「自然法則」。在此,尼採接近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爭鬥是自然的常態。

總之,尼採並不試圖以一種科學的方式理解自然,而試圖以一種哲學的方式理解自然。所以,不能說尼採的自然思想是科學的,而只能說尼採把現代科學囊括到他的自然思想裡去理解和把握。「權力意志」和「永恆輪迴」是尼採對自然的兩個基本描述。權力意志(力與力、意志與意志的相互關聯和相互爭鬥)與自然的生成、流變有關,而永恆輪迴則與自然的必然性、確定性有關。永恆輪迴是自然對其自身(生成和流變)的最高肯定。以此為基礎,尼採構建了他肯定生命之流變和命運之必然的自然主義哲學。

本文節選自韓王韋著《自然與德行——尼採倫理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這些流傳甚廣、耳熟能詳的句子,你們知道原創作者是誰嗎?他是德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思想家弗裡德裡希尼採。沒錯!他就是很多人口說集天才和瘋狂於一身的尼採先生。尼採是一個天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閱讀尼採的作品都能有一翻收穫。
  • 尼採的厲害:相比叔本華,思想覺悟選擇相信尼採,生活才有奔頭
    尼採畫像尼採絕對是叔本華哲學的最佳繼承人。因為叔本華之後,唯有尼採透徹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而且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建設性地傳承發揚了下去。尼採真正接觸到叔本華的唯意志哲學,是在他在萊比錫大學修古典語時期。從舊書店淘來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讓尼採欣喜若狂,愛不釋手,不分晝夜的嗜讀,使他的思想一次次激動起來。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在今日的世界,「重估一切價值」帶著一種對文化的輕蔑,和尼採憎恨的虛無主義同為表裡。尼採尼採所面對的正是我們今日面對的。這個二十一世紀初和十九世紀末是多麼相像,它們都秉持著實用主義,並漠視文明。尼採毫無客氣地將矛頭對準了德國文化。繼馬修·阿諾德之後,他將自己的眼光看向了新興的、迂腐的中產階級。尼採稱他們為「末人」。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尼採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不管對不對。這就是「尼採哭的時候」的價值。你不能接受整個故事。如果你第一次認識尼採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板印象,請不要相信這些臺詞的一個字。這是一個關於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虛構故事。它也是19世紀末維也納學術界百尊雕像的縮影。
  • 尼採——反基督
    -尼採在《反基督》一書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對基督教進行了嚴厲地批判。總體而言,尼採反對的是基督教頹廢、令人墮落的道德觀——它把同情當作道德本身,殊不知「它可能會導致生命與生命能量的完全喪失」;它把「順從辯解成『理念』」,用牧師——這個上帝的傳聲筒——來宣揚它的神聖以及人們的原罪;它把懷疑和反抗的聲音當作罪惡,用所謂的「真理」顛倒善惡,把自然的變成非自然的,讓人們把目光聚焦於虛無的「彼岸世界」而忽視真實的「此岸世界」;它壓制生命的生長本能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說尼採是雞湯導師,別不信,大家可以搜一下,搜出來的文章基本都是:《尼採箴言:把人性看得透透的》《尼採的這十句話,藏著人生必備的智慧》《看懂了尼採,也就看懂了人生》……估計尼採看到這些東西,內心應該也掛不住了,拜託,自己是哲學家,很要臉的好不好?哲學家被當成雞湯狗,這跟要臉的公號博主被當成印度人有啥差別?
  • 讀《當尼採哭泣》有感
    但是包括呀然後把它和心理可以打通,因為它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於當事人探索的一些東西其實最後都和死亡自由,人生焦慮等等是打通,的這些才是底層,邏輯因此他覺得心理學一定要挖到這樣的深度那麼當尼採哭泣這本小說你打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面他虛擬了一個故事就是尼採和當時的所謂的,弗洛伊德還有一個主人公三者之間發生了一個相互治療的,關係主人公也是非常有名,的有個叫布雷亞的一個醫生
  • 尼採,人生大師
    尼採黛荷翁作品選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德國人)這傢伙確實動腦筋了,人家說得多好啊,不愧為世界級大哲學家尼採說過: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他還說過: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人家還說過: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25.我喜歡用血寫的文字。——尼採 33、完全不談自己是一種甚為高貴的虛偽。 ——尼採 《人性,太人性的》 34、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尼採 35、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尼採後期曾對《悲劇的誕生》一書做了重新評價,他把這本書稱為「大膽之書」,說它開始處理一個「帶角的難題」,一道「全新的難題」,那就是「科學問題本身」——「科學第一次被理解為成問題的、可置疑的」。《悲劇的誕生》討論的不是悲劇藝術嗎?尼採怎麼說它是探討科學問題的呢?
  • 尼採悲劇哲學的三種可能性
    讀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反覆思量尼採一直傳遞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含義。現在有三條線索:1.從酒神的一個身世傳說中,引申出的現代世界的悲劇:個體化與世界的支離破碎。所以,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尼採式的闡釋。在這種意義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所有生與存在的擔憂,所見所感的生於存在無不隱含著必然的死與消亡。這種情緒下,尼採之悲還在於他似乎沒有給出如何克服這種悲劇情形的良方,於是這似乎是尼採悲劇的真正之悲。3.第三種情形下的悲,是尼採對於西方近現代形上學思路的悲觀態度。
  • 尼採思想的發源地
    ——《悲劇的誕生》【德】尼採尼採是德國19世紀一位富有浪漫氣質的哲學家,早年曾在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讀書, 1869年任巴塞爾大學教授,並開始出版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是尼採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前期最主要的著作,尼採的藝術觀主要就反映在這部著作裡,我們甚至可以說此著是尼採哲學的誕生地。
  •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謂勇敢,就是敢於超越
    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尼採《善惡的彼岸》,而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尼採則用了一種更激烈的表達:用老鷹的雙眼去注視深淵,——用老鷹的利爪去牢牢抓住深淵:這才是我所謂的擁有勇氣。——叔本華康德、叔本華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尼採。尼採同樣認同現象界是不真實的,他甚至把這個範圍擴大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價值觀方面,西方文明、世界觀、道德、人性,統統都是虛偽的。可以想像這樣的「無差別攻擊」會給尼採招致多少敵意多少謾罵。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3) 這是尼採隱喻暗示著《悲劇的誕生》文後, 即將闡釋的「阿波羅精神」與「酒神精神」之前奏。尼採在普福塔中學的歲月裡, 亦身體力行地做了類似的仿效, 他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在這語文學氛圍濃鬱的學苑中, 尼採擷取了德國歷代浪漫派詩人的詩詞傑作, 填曲入樂。
  • 尼採的「創造者之路」:在毀滅中創造
    尼採的「思想品質」:「在毀滅中創造」!尼採於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的父親是牧師,曾祖父為神學博士、地方牧師總監督。在他5歲的時候,愛他的父親去世,此後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在他47歲母親去世後,尼採由妹妹照顧,直至56歲去世,一生寂寞孤單。以往的研究者喜歡把尼採看作是西方傳統思想的「反叛者」。尼採所主張的「用錘子從事哲學」、「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確實給人留下了這種印象。
  • 福柯的譜系學方法源於尼採
    眾所周知,福柯的「譜系學」方法受尼採影響,他將尼採對於道德起源偏見的歷史追溯和批判發展為一種「效果史」的歷史學方法,即「把尼採各種著作中的許多因素抽取出來,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福柯版本的尼採譜系學方法論」。
  • 尼採的「視覺主義」,是如何否定我們的世界是「客觀真實」的?
    在前天和昨天的尼採哲學中,我們學習了尼採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和「虛無主義」,今天這一篇是「王庶文講壇」針對尼採哲學的最後一講—「人生本無真相」。這個理論乍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您可能會懷疑有一些弔詭的色彩在裡面。
  • 尼採名言警句55則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48、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49、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只是為了隱藏自己。 ——尼採 《善惡的彼岸》50、沒有真理,只有解釋。51、當心!他一沉思,就立即準備好了一個謊言。
  • 坤鵬論:為什麼尼採說上帝已死?
    比如:有人說,數學難道不是絕對真理嗎?!坤鵬論深深感謝這位朋友的質疑。他讓我對真理這個熟悉的陌生人進行了重新學習,同時還對定律、定理、公理也有了準確認知。過些天,我會把它們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坤鵬論認為,現代的犬儒主義者和尼採所描述的被動的虛無主義者非常相信。三、尼採說上帝已死到底有幾個意思?1882年,尼採在《快樂的知識》中照貓畫虎了一個瘋子,他也白晝提燈,在市場上跑來跑去,不停地喊,「我在找上帝!我在找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