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2》的結尾,宋義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成為你的存在。」
「任何不曾殺死我的,讓我更加堅強。」
這些流傳甚廣、耳熟能詳的句子,你們知道原創作者是誰嗎?
他是德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思想家弗裡德裡希尼採。沒錯!他就是很多人口說集天才和瘋狂於一身的尼採先生。
尼採是一個天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閱讀尼採的作品都能有一翻收穫。
近幾年流行的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就是一本以尼採為主角創作的小說,作者試著尼採用自己構建的存在主義哲學化解心理危機,非常有趣的小說。
可是,如果對尼採的生平不了解,那麼閱讀《當尼採哭泣》則會一頭霧水了。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當尼採哭泣》裡尼採第一次和布雷爾見面時說道:「有三次我伸手出去嘗試建立一座通往其他人的橋梁,而我屢次都遭到背叛。」(P77)三次背叛又是指向什麼事呢?
《當尼採哭泣》裡,布雷爾趕往小旅館搶救尼採時,尼採重複了兩次:「沒有位子。沒有位子。」(P161)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當尼採哭泣》的時間點卡在1882年,因為這一年是尼採人生的轉折點。想要知道尼採絕望的原因,那麼有必要了解他在1882年前遭受的心靈創傷。
一、失友
1888年11月,已經飽受精神折磨的尼採在自傳說寫道:「留存在我記憶中那些生活的安慰,令我最應該銘記的便是和華格納之間的交往,這份友誼持久而深刻。」不久之後,尼採徹底失去了正常的智力,陷入長期混亂的狀態。
尼採與華格納的友誼前後長達十年之久,即1868年到1878年之間。
1866年,理查華格納的作品《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深深地打動了尼採,他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華格納是個無法令人輕易搞明白的人。」
1868年底,尼採聽了華格納的《音樂協會》,他被這奇特的藝術牢牢地抓住了,他說:「他的音樂如此強大以至於我體內的每根神經都在震顫。」
同年,經華格納妹妹的引薦,尼採獲邀前往華格納的家中做客。那天晚上,尼採和華格納聊到叔本華時,兩人的意見竟然如此相似,英雄所見略同。臨走時,華格納拜託尼採向自己的妹妹和父母講解他的音樂,因為華格納認為尼採懂得他的音樂的精髓。
命運安排他們相遇,尼採到巴塞爾任教,華格納一家恰巧隱居在附近的特裡伯森。
尼採一直想找到一個人去熱愛、去崇拜、去傾聽,最後這個配做他的老師的人來到他的身邊了。他就是華格納,尼採願意為他去戰鬥,尼採徹頭徹尾地拜服在華格納的腳下。
尼採和華格納交往前三年,彼此懂得對方作品的深意,但是這份友誼很快就變成了尼採精神上的折磨,他們主要有三個分歧點:
1、最初,尼採和華格納都贊同藝術是貴族溫和的希望之鄉,大眾需要的是愛國主義和宗教是一種幻覺。但是,隨著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戰爭的爆發,尼採發現華格納的音樂裡加入一種庸俗的東西。尼採開始懷疑華格納的音樂價值。
2、 尼採是一個對自身權力非常敏感的人,而華格納天生就是個多疑而且專斷的人。華格納的信徒又大多順從於他,他開始發出簡短的指令,用命令的語氣對人們說話,對尼採也是如此。
當華格納希望尼採發表一篇講稿,而且一定要用《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時,尼採拒絕了,華格納非常的憤怒。尼採反問:「難道我就沒有被尊重的權利?難道我就沒有自由,事實上都得聽從別人的指揮?」
3、尼採出生在神父世家,可他是反基督。起初,他和華格納對宗教的看法一致。可是,1875年,尼採知道華格納要創作一部基督神秘劇《帕西法爾》。1876年,華格納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這些行為在尼採看來就是背叛了他們的友誼。
1879年1月3日,華格納給尼採寄了詩劇《帕西法爾》。
隨後,尼採寄給華格納一本自己的作品《人性,太人性的》。
從此,兩人宣布決裂。
尼採五歲喪父,比他大三十多歲的華格納是他精神意義上的父親,曾經,尼採把拯救歐洲文化的希望寄托在華格納身上。可是,兩人漸行漸遠,華格納的轉變對是一次重大的喪失。
往後孤獨又寂寞的歲月裡,尼採經常懷念華格納給予的溫暖。
二、失戀
1882年4月,經朋友介紹,尼採在羅馬與路莎樂美第一次見面了。
尼採對路莎樂美一見鍾情,他對朋友說:「在呼吸短促的時間裡,她就可以把我的靈魂具象化了。」
尼採很喜歡路莎樂美,但是他害怕當面表白。於是,請自己的好友保雷以自己的名義去表明心跡。過了不久,尼採收到了路莎樂美的回覆,說可以建立友誼關係和精神上的戀愛關係,但不要結婚。
但是,幾個月後,尼採與路莎樂美的友誼宣布破裂。
好友保羅雷一直陪伴在路莎樂美的左右,尼採懷疑他們彼此相愛,卻又欺騙他。
尼採一生有兩個追隨者,一個是保羅雷,另一個是彼得加斯特。
路莎樂美是一個智識超群的女性,尼採稱她是孿生智力。她只想要精神上的婚姻,一種兼職的婚姻。三十歲,她與安得烈夫斯特先生結婚就是這種婚姻,沒有肉體的結合與歡娛。
尼採瘋狂地愛慕著路莎樂美,而她卻整日和好友保爾雷在一起,尼採感到了雙重的背叛,就像華格納背叛他一樣。
這就是尼採口中的三重背叛。
三、失業
1868年的某天,老師裡爾奇問他:「你願意成為巴塞爾大學的教授嗎?」
尼採非常的驚訝,裡爾奇只好解釋道,巴塞爾大學給他寄了一封信,他們看到了尼採發表在《萊茵博物館》上的論文,非常的出色,請問他能勝任大學語言學課程教授的任務嗎?
此時的尼採只有二十四歲,還沒有拿到畢業文憑。可是,巴塞爾大學認為他是非常有天分的年輕人,希望他能入職。
就這樣,尼採開啟了他的教授生涯。
尼採到巴塞爾大學做的第一次演講非常的成功,受到中產階級的讚賞。但是,在第二次演講中,尼採對蘇格拉底建立的信仰以及支撐的道德冷嘲熱諷,引起眾怒。雖然學校表面上沒有說什麼,但是學生已經不再走進尼採的課堂了。
雖然華格納建議尼採不要將這些驚世駭俗的言論寫進《悲劇的誕生》這本書,尼採拒絕了。
1871年底,《悲劇的誕生》出版了。
除了幾個理解的朋友閱讀和購買這本書外,基本上沒有人注意到這本書,尼採的大學老師裡爾奇沒有發表意見,寫給尼採的回信中充滿了嚴厲的批評和指責。更糟糕的是,語言學界和哲學界同時抵抗尼採的書籍,還有那些憤怒的大眾。
1878年,因尼採糟糕的身體情況,有人提議校方考慮讓他退職,但給予充足的年薪,尼採接受了。
《當尼採哭泣》中尼採收到信息,說路莎樂美可能建議巴塞爾大學取消他的年薪,尼採勃然大怒。因為,這是他唯一的收入啊。在遭受同行的排斥的情況下,尼採很難再謀到教授的工作崗位了。
1882年的尼採,尼採幾乎失去了全世界,他只能到處流浪,到處尋找適合他療養的居所。他幾乎一無所有,隱居在山間裡寫作是最合適,也是他最中意的出路。因為,傳統的教育界、思想界、哲學界和婚姻家庭裡,真的沒有他的位子。
《當尼採哭泣》中尼採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之愛,走向一條寂寞的探索者的道路。尼採一生為追求真理遭受很多挫折,他一度絕望過,但他傑出的洞察力,讓他的作品既有人類心靈疾病的提醒,又充滿療愈心靈的力量感。
【參考資料】 [法]哈列維:《尼採大傳》,企業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