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2020-12-17 靈林玖玖

《唐人街探案2》的結尾,宋義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成為你的存在。」

「任何不曾殺死我的,讓我更加堅強。」

這些流傳甚廣、耳熟能詳的句子,你們知道原創作者是誰嗎?

他是德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思想家弗裡德裡希尼採。沒錯!他就是很多人口說集天才和瘋狂於一身的尼採先生。

尼採是一個天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閱讀尼採的作品都能有一翻收穫。

近幾年流行的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就是一本以尼採為主角創作的小說,作者試著尼採用自己構建的存在主義哲學化解心理危機,非常有趣的小說。

可是,如果對尼採的生平不了解,那麼閱讀《當尼採哭泣》則會一頭霧水了。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當尼採哭泣》裡尼採第一次和布雷爾見面時說道:「有三次我伸手出去嘗試建立一座通往其他人的橋梁,而我屢次都遭到背叛。」(P77)三次背叛又是指向什麼事呢?

《當尼採哭泣》裡,布雷爾趕往小旅館搶救尼採時,尼採重複了兩次:「沒有位子。沒有位子。」(P161)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當尼採哭泣》的時間點卡在1882年,因為這一年是尼採人生的轉折點。想要知道尼採絕望的原因,那麼有必要了解他在1882年前遭受的心靈創傷。

一、失友

1888年11月,已經飽受精神折磨的尼採在自傳說寫道:「留存在我記憶中那些生活的安慰,令我最應該銘記的便是和華格納之間的交往,這份友誼持久而深刻。」不久之後,尼採徹底失去了正常的智力,陷入長期混亂的狀態。

尼採與華格納的友誼前後長達十年之久,即1868年到1878年之間。

1866年,理查華格納的作品《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深深地打動了尼採,他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華格納是個無法令人輕易搞明白的人。」

1868年底,尼採聽了華格納的《音樂協會》,他被這奇特的藝術牢牢地抓住了,他說:「他的音樂如此強大以至於我體內的每根神經都在震顫。」

同年,經華格納妹妹的引薦,尼採獲邀前往華格納的家中做客。那天晚上,尼採和華格納聊到叔本華時,兩人的意見竟然如此相似,英雄所見略同。臨走時,華格納拜託尼採向自己的妹妹和父母講解他的音樂,因為華格納認為尼採懂得他的音樂的精髓。

命運安排他們相遇,尼採到巴塞爾任教,華格納一家恰巧隱居在附近的特裡伯森。

尼採一直想找到一個人去熱愛、去崇拜、去傾聽,最後這個配做他的老師的人來到他的身邊了。他就是華格納,尼採願意為他去戰鬥,尼採徹頭徹尾地拜服在華格納的腳下。

尼採和華格納交往前三年,彼此懂得對方作品的深意,但是這份友誼很快就變成了尼採精神上的折磨,他們主要有三個分歧點:

1、最初,尼採和華格納都贊同藝術是貴族溫和的希望之鄉,大眾需要的是愛國主義和宗教是一種幻覺。但是,隨著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戰爭的爆發,尼採發現華格納的音樂裡加入一種庸俗的東西。尼採開始懷疑華格納的音樂價值。

2、 尼採是一個對自身權力非常敏感的人,而華格納天生就是個多疑而且專斷的人。華格納的信徒又大多順從於他,他開始發出簡短的指令,用命令的語氣對人們說話,對尼採也是如此。

當華格納希望尼採發表一篇講稿,而且一定要用《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時,尼採拒絕了,華格納非常的憤怒。尼採反問:「難道我就沒有被尊重的權利?難道我就沒有自由,事實上都得聽從別人的指揮?」

3、尼採出生在神父世家,可他是反基督。起初,他和華格納對宗教的看法一致。可是,1875年,尼採知道華格納要創作一部基督神秘劇《帕西法爾》。1876年,華格納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這些行為在尼採看來就是背叛了他們的友誼。

1879年1月3日,華格納給尼採寄了詩劇《帕西法爾》。

隨後,尼採寄給華格納一本自己的作品《人性,太人性的》。

從此,兩人宣布決裂。

尼採五歲喪父,比他大三十多歲的華格納是他精神意義上的父親,曾經,尼採把拯救歐洲文化的希望寄托在華格納身上。可是,兩人漸行漸遠,華格納的轉變對是一次重大的喪失。

往後孤獨又寂寞的歲月裡,尼採經常懷念華格納給予的溫暖。

二、失戀

1882年4月,經朋友介紹,尼採在羅馬與路莎樂美第一次見面了。

尼採對路莎樂美一見鍾情,他對朋友說:「在呼吸短促的時間裡,她就可以把我的靈魂具象化了。」

尼採很喜歡路莎樂美,但是他害怕當面表白。於是,請自己的好友保雷以自己的名義去表明心跡。過了不久,尼採收到了路莎樂美的回覆,說可以建立友誼關係和精神上的戀愛關係,但不要結婚。

但是,幾個月後,尼採與路莎樂美的友誼宣布破裂。

好友保羅雷一直陪伴在路莎樂美的左右,尼採懷疑他們彼此相愛,卻又欺騙他。

尼採一生有兩個追隨者,一個是保羅雷,另一個是彼得加斯特。

路莎樂美是一個智識超群的女性,尼採稱她是孿生智力。她只想要精神上的婚姻,一種兼職的婚姻。三十歲,她與安得烈夫斯特先生結婚就是這種婚姻,沒有肉體的結合與歡娛。

尼採瘋狂地愛慕著路莎樂美,而她卻整日和好友保爾雷在一起,尼採感到了雙重的背叛,就像華格納背叛他一樣。

這就是尼採口中的三重背叛

三、失業

1868年的某天,老師裡爾奇問他:「你願意成為巴塞爾大學的教授嗎?」

尼採非常的驚訝,裡爾奇只好解釋道,巴塞爾大學給他寄了一封信,他們看到了尼採發表在《萊茵博物館》上的論文,非常的出色,請問他能勝任大學語言學課程教授的任務嗎?

此時的尼採只有二十四歲,還沒有拿到畢業文憑。可是,巴塞爾大學認為他是非常有天分的年輕人,希望他能入職。

就這樣,尼採開啟了他的教授生涯。

尼採到巴塞爾大學做的第一次演講非常的成功,受到中產階級的讚賞。但是,在第二次演講中,尼採對蘇格拉底建立的信仰以及支撐的道德冷嘲熱諷,引起眾怒。雖然學校表面上沒有說什麼,但是學生已經不再走進尼採的課堂了。

雖然華格納建議尼採不要將這些驚世駭俗的言論寫進《悲劇的誕生》這本書,尼採拒絕了。

1871年底,《悲劇的誕生》出版了。

除了幾個理解的朋友閱讀和購買這本書外,基本上沒有人注意到這本書,尼採的大學老師裡爾奇沒有發表意見,寫給尼採的回信中充滿了嚴厲的批評和指責。更糟糕的是,語言學界和哲學界同時抵抗尼採的書籍,還有那些憤怒的大眾。

1878年,因尼採糟糕的身體情況,有人提議校方考慮讓他退職,但給予充足的年薪,尼採接受了。

《當尼採哭泣》中尼採收到信息,說路莎樂美可能建議巴塞爾大學取消他的年薪,尼採勃然大怒。因為,這是他唯一的收入啊。在遭受同行的排斥的情況下,尼採很難再謀到教授的工作崗位了。

1882年的尼採,尼採幾乎失去了全世界,他只能到處流浪,到處尋找適合他療養的居所。他幾乎一無所有,隱居在山間裡寫作是最合適,也是他最中意的出路。因為,傳統的教育界、思想界、哲學界和婚姻家庭裡,真的沒有他的位子

《當尼採哭泣》中尼採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之愛,走向一條寂寞的探索者的道路。尼採一生為追求真理遭受很多挫折,他一度絕望過,但他傑出的洞察力,讓他的作品既有人類心靈疾病的提醒,又充滿療愈心靈的力量感。

【參考資料】 [法]哈列維:《尼採大傳》,企業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相關焦點

  • 讀《當尼採哭泣》有感
    這個人不一般除了,它在心理上面有拓展,而且他寫的小說也特別有名那麼,他寫過幾本非常有名的小說比如說叔本華的,治療比如說,當尼採哭泣事實上這本小說它是有拍成過電影,那麼所謂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思考。
  • 豆瓣9.2,《當尼採哭泣》: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
    歐文亞隆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而他的作品中流傳度最高是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這本書翻譯成27種語言,在德國擁有的讀者數量最多,在希臘人均閱讀量最高。2009年,維也納市長將《當尼採哭泣》選為年度圖書。
  • 讀《當尼採哭泣》有感:真正束縛人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那些恐懼
    文/薄荷草01最近在讀《當尼採哭泣》。一直就像文中的醫生約瑟夫布雷爾那樣,期待著尼採哭泣的篇章。在這樣的感受中,他遇到了尼採,開始幫尼採治療絕望感和自殺傾向。因為尼採拒絕讓他治療,他最後想出的辦法是他幫尼採治療偏頭痛,尼採幫他治療絕望。在跟尼採的談話中,尼採告訴他,貝莎是被他賦予了意義的貝莎,他喜歡的不是貝莎本人,而是他賦予給貝莎的意義。他的媽媽叫貝莎,在他三歲時去世。他的小女兒叫貝莎。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尼採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不管對不對。這就是「尼採哭的時候」的價值。你不能接受整個故事。如果你第一次認識尼採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板印象,請不要相信這些臺詞的一個字。這是一個關於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虛構故事。它也是19世紀末維也納學術界百尊雕像的縮影。
  • 坤鵬論:為什麼尼採說上帝已死?
    如果人們信仰的是真的上帝,如果上帝是有生命的,現代的人,怎麼可能信仰得如此虛偽呢!第歐根尼的言語相當犀利,而且從來給別人留面子,比如:有些人不愛學習知識,認為沒有知識照樣活得很好,他直接責問道:「既然你不在意活得好不好,為什麼還要活著呢?」柏拉圖把人定義為雙足無毛動物,他就把一隻雞的羽毛拔光,拎到講座上說:「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人。」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為什麼悲觀呢?因為沒有出路。柏拉圖不會悲觀,他認為現象界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人需要的是追求「理念」,過真理的生活。虔誠的宗教信徒也不會悲觀,塵世生活是一種「修行」,人最終要捨棄此岸世界奔向彼岸世界。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尼採寫道:「……而且人確實也是一位藝術家:形上學、宗教、道德、科學——這一切只不過是人力求藝術的意志、力求說謊的意志、力求逃避『真理』的意志、力求否定『真理』的意志的怪胎而已」。因此,至少在前期和晚期的尼採那裡,科學都不是特別受到肯定和讚揚的。尼採意在推進科學?說這話還得小心點呢。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1882年,弗裡德裡希·尼採在絕望的深處。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擔任醫療勤務兵(期間他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尼採經歷了許多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問題和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是他深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拋棄了他!!尼採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4歲時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傳說尼採死後,他妹妹在編輯「尼採作品」,就夾帶了種族主義的私貨,無論這個傳說是否真實,至少可以反應一點:尼採的純思想是很容易被曲解的。不過尼採的思想本身確實就具有粉碎信念的力量,您可能聽說過他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他這些理論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如果不了解尼採的性格,也確實難以解釋。我們就先來看看尼採的生平與性格。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二十九: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在今日的世界,「重估一切價值」帶著一種對文化的輕蔑,和尼採憎恨的虛無主義同為表裡。尼採尼採所面對的正是我們今日面對的。這個二十一世紀初和十九世紀末是多麼相像,它們都秉持著實用主義,並漠視文明。尼採毫無客氣地將矛頭對準了德國文化。繼馬修·阿諾德之後,他將自己的眼光看向了新興的、迂腐的中產階級。尼採稱他們為「末人」。
  • 尼採的「創造者之路」:在毀滅中創造
    尼採的「思想品質」:「在毀滅中創造」!尼採於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的父親是牧師,曾祖父為神學博士、地方牧師總監督。在他5歲的時候,愛他的父親去世,此後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33歲時與華格納決裂,為此華格納曾以文章攻擊尼採。35歲,尼採因病重而辭去巴塞爾大學教職,在38歲出版《歡悅的科學》,同年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在39歲時,全身心投入寫作,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他在44歲完成《反基督》這本書,而後在給朋友們的信中可以看出有精神錯亂的徵兆,他被送到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治療。
  • 尼採與史賓賽的超人信徒,談《馬丁伊登》電影與原著小說
    文|犀利影評蝦尼採與史賓賽的超人信徒,談《馬丁伊登》電影與原著小說傑克·倫敦其人其事原著作者傑克·倫敦本身的經歷便充滿傳奇色彩。當時的我被這部作品深深震撼,傑克·倫敦赤裸的描寫「海狼」拉森的肌肉與胴體,毫不遮掩的男性賀爾蒙,與主角的絕望、無助、恥辱、苟活求生,現實主義文字刀刃鋒利,讀者也是被凌遲的對象。
  • 為什麼尼採非常痛恨和反對基督教?
    從道德層面看,西方古典文明推崇強力意志,基督教道德提倡博愛和平等,兩者包含對立和衝突,尼採哲學即產生於這一文化夾縫中。尼採反對理性主義和基督教倫理,在尼採看來,理性主義的結果是製造權威與等級,基督教同樣製造偶像,兩者都壓抑人的創造力,導致西方文明走向衰退。
  • 尼採,人生大師
    尼採黛荷翁作品選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德國人)這傢伙確實動腦筋了,人家說得多好啊,不愧為世界級大哲學家他還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他說過: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他說過: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 尼採——反基督
    -尼採在《反基督》一書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對基督教進行了嚴厲地批判。總體而言,尼採反對的是基督教頹廢、令人墮落的道德觀——它把同情當作道德本身,殊不知「它可能會導致生命與生命能量的完全喪失」;它把「順從辯解成『理念』」,用牧師——這個上帝的傳聲筒——來宣揚它的神聖以及人們的原罪;它把懷疑和反抗的聲音當作罪惡,用所謂的「真理」顛倒善惡,把自然的變成非自然的,讓人們把目光聚焦於虛無的「彼岸世界」而忽視真實的「此岸世界」;它壓制生命的生長本能
  • 尼採悲劇哲學的三種可能性
    讀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反覆思量尼採一直傳遞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含義。現在有三條線索:1.從酒神的一個身世傳說中,引申出的現代世界的悲劇:個體化與世界的支離破碎。所以,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尼採式的闡釋。在這種意義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所有生與存在的擔憂,所見所感的生於存在無不隱含著必然的死與消亡。這種情緒下,尼採之悲還在於他似乎沒有給出如何克服這種悲劇情形的良方,於是這似乎是尼採悲劇的真正之悲。3.第三種情形下的悲,是尼採對於西方近現代形上學思路的悲觀態度。
  • 尼採的厲害:相比叔本華,思想覺悟選擇相信尼採,生活才有奔頭
    尼採畫像尼採絕對是叔本華哲學的最佳繼承人。因為叔本華之後,唯有尼採透徹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而且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建設性地傳承發揚了下去。尼採真正接觸到叔本華的唯意志哲學,是在他在萊比錫大學修古典語時期。從舊書店淘來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讓尼採欣喜若狂,愛不釋手,不分晝夜的嗜讀,使他的思想一次次激動起來。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3) 這是尼採隱喻暗示著《悲劇的誕生》文後, 即將闡釋的「阿波羅精神」與「酒神精神」之前奏。尼採在普福塔中學的歲月裡, 亦身體力行地做了類似的仿效, 他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在這語文學氛圍濃鬱的學苑中, 尼採擷取了德國歷代浪漫派詩人的詩詞傑作, 填曲入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