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當尼採哭泣》有感:真正束縛人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那些恐懼

2020-12-17 皇室戰爭卡組攻略

文/薄荷草

01

最近在讀《當尼採哭泣》。

一直就像文中的醫生約瑟夫布雷爾那樣,期待著尼採哭泣的篇章。

結果,被醫生布雷爾的經歷給衝擊了。

布雷爾愛上了自己的病人貝莎,在貝莎離開後,他的整個人陷入了對貝莎的想念和幻想裡。他覺得自己的妻子瑪蒂爾德,雖然是整個城市最漂亮的女人,可是她沒有文化,沒有思想,整個人讓他感覺到害怕。她是一個不停的生孩子,生更多孩子的女人。

在這樣的感受中,他遇到了尼採,開始幫尼採治療絕望感和自殺傾向。因為尼採拒絕讓他治療,他最後想出的辦法是他幫尼採治療偏頭痛,尼採幫他治療絕望。

在跟尼採的談話中,尼採告訴他,貝莎是被他賦予了意義的貝莎,他喜歡的不是貝莎本人,而是他賦予給貝莎的意義。他的媽媽叫貝莎,在他三歲時去世。他的小女兒叫貝莎。

「我們必須一層又一層的把意義剝除,直到貝莎停止代表貝莎自己以為的任何東西」

「貝莎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試著完成這個語句:當貝莎的美麗出現在我的面前,我感到——」

「如果沒有貝莎,你的生活會怎麼樣呢?」……

02

在尼採的引導下,布雷爾認識到了自己的妄想,以及妄想之下自己可能防禦了很多意義。然後,他讓弗洛伊德幫助自己完成了一次催眠之旅。

他打開鴿籠,給了鴿子自由。

然後自己也告別了妻子瑪蒂爾德和孩子們,提著簡單的行李,去追逐自由。他說,他必須離開,因為他感受到了羈絆,感受到當前的生活不是自己的選擇,是被安排好的。他需要一個機會找到自己。

他寫了告別的信給他最親近的友人,雖然他對他的友人感到內疚,但他還是期待他們能夠假以時日能理解並原諒他的決定。

他告別了自己工作的診所,眼裡噙著一把淚水。

03

他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他想去的地方。

他來到了貝莎所在的療養院,那個他日思夜想,對他的生命有著重要意義的貝莎。

他看到貝莎正在和當下的醫生所做的,正是當初她對自己所做的,甚至比曾經對他所做的,更加親密地糾纏著這個小夥子。

茫然若失的離開了貝莎。

原來,貝莎只是他的一個症狀,幫助他防禦了症狀底下的人性的掙扎。

他來到了以前的護士伊娃伯格的住所。

伊娃沒有給他曾經的回應,也忘記了那段令他曾經頻繁回味的對話:為了挽救他對貝莎的著迷,她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風險給他,滿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

他明白了,他把伊娃作為屏障,依賴著她,確信當他有需要她的時候,她就會在那裡。

他離開伊娃,踏上了去義大利的班車。在那裡,他看到自己的衰老,連妓女都不看自己一眼,自己失去了現實中的家庭,自己將一無所有。他開始為自己的生計考慮,為自己的社交考慮……

然後, 他醒來了。只是一場催眠之旅。

他開始回歸自己的正常生活,有史以來,他第一次仔細端詳他太太的臉龐。他悲傷地發覺,她也是一名對抗時間戰役的鬥士……

04

「這些年來,我一直與錯誤的敵人在戰鬥。真正的敵人一直就不是瑪蒂爾德,而是宿命。真正的敵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地自由的恐懼。我責怪瑪蒂爾德不讓我去面對實際上我不願去面對的事。我懷疑,有多少個丈夫對他們的妻子做相同的事情?」

這是一個夫妻關係裡的典型現象。

我們覺得,是伴侶的差勁,這差勁,那差勁讓我們的生活一團糟,讓我們不能自由,不能幸福。可是,真正束縛我們的只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那些恐懼。

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的恐懼。

相關焦點

  • 讀《當尼採哭泣》有感
    當尼採哭泣,它是由歐文亞,隆寫歐文亞龍是誰,他是非常有名非常有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家。這個人不一般除了,它在心理上面有拓展,而且他寫的小說也特別有名那麼,他寫過幾本非常有名的小說比如說叔本華的,治療比如說,當尼採哭泣事實上這本小說它是有拍成過電影,那麼所謂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思考。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他就是很多人口說集天才和瘋狂於一身的尼採先生。尼採是一個天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閱讀尼採的作品都能有一翻收穫。近幾年流行的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就是一本以尼採為主角創作的小說,作者試著尼採用自己構建的存在主義哲學化解心理危機,非常有趣的小說。
  • 豆瓣9.2,《當尼採哭泣》: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
    ;5、恐懼死亡等。生活中很多人像布雷爾一樣,人到中年衣食豐足,工作和事業的上升空間有限,很多人開始覺得現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要推翻一切重來。這個問題,很複雜。尼採對布雷爾醫生用了談話療法,他們聊起了肉慾、成長、權力與關係、時間的不可逆等,這些都無法中止布雷爾生對貝莎的性幻想,以及對妻子的冷漠。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尼採的名字正如他流傳甚廣的那句話一樣,最終聲震人間。但他的思想,最寶貴的思想內容,仍然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其他哲學家一樣,我們無法擺脫僅僅用一兩段話來表達他們全部思想的嘗試。這些偏見最終又回到了一個古老而使用迅速的短語: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 被稱為瘋子的尼採,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呢,值得了解的生平
    北大物理學博士曾經對尼採的評價:別人我不知道,但對於我來說,讀尼採的東西就像吸毒一樣(雖然我沒吸過毒),奇香與惡臭的混合,莫名的眩暈感。尼採的一些哲學語錄,會讓你看到自己從未曾思考過的地方。他的那些話,深深的撬開了我們對人性理解的那一絲縫隙,讓這條裂痕在今後的生活中逐漸增大,讓我們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會發現原來人性中存在的偽善與醜陋是那麼的真實。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自1900年至今,文化遭遇了許多災難。那些旨在拯救文化的嘗試,隨著大師們的逝去,統統都擺進了歷史的雜貨鋪。尼採所控訴的道德在新的國家、法律中更加猖狂。世界再一次變得宏大而實證。更可怕的是,世界仿佛消失了。所有精美的、崇高的存在都在加速度消亡。弗洛伊德、馬克思、索緒爾的哲學也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商品和樓宇中,和當下的黑暗混淆在一起面目不清。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作者給小房子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它會對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感到孤獨和恐懼,也會因為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而感到幸福和快樂。正是這種擬人化的表達,讓讀者身臨其境,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小房子的情感變化,同時能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 尼採:真正強大的人,必須是野獸,還必須是這東西
    尼採:真正強大的人,必須是野獸,還必須是這東西孤獨者,非神即獸。——亞里斯多德尼採,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有著深遠影響。尼採的哲學著作主要有《權力意志》《偶像的黃昏》《論道德的譜系》《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等。在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等人的「話語體系」中,「孤獨」等同於強大,孤獨的人等於強大的。我們不少人提出,所謂西方哲學中強調的「孤獨」,翻譯為漢語用「獨處」比較適合。我覺得比較有道理,但是既然已經行為習慣,也沒有特意改變的必要了。
  • 讀《彷徨少年時》有感,也許有時看不清抵達自己內心的道路
    德米安告訴我們:世界是複雜的,不僅有光明的世界,還有黑暗的世界,不要只看光明純潔的世界;還需要衝破這個世界的束縛,才能找尋新的自我;我們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不要做表層的、虛偽的人。未來不管自己的身份是什麼,這些都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在這個角色裡是否找到了渴求的自我,這就是黑塞要表達的「自我」:聽從內心,合於自然,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之路,然後忠誠於它。
  • 尼採——反基督
    -尼採在《反基督》一書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對基督教進行了嚴厲地批判。,蔑視肉體,反對人性,並用罪惡的觀念來束縛人的本能欲望,用懺悔使人麻痺、安於現狀,把人們變成懦弱的綿羊……基督教的這一切都令尼採感到鄙夷和厭惡。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尼採宣揚「生命肯定」,這是一種對所有阻礙人們前進的教條的誠實而勇敢的質疑,無論這些教條多麼普遍。尼採發展了他自己的學說,作為那些尋求成為哲學家所說的「超人」的工具箱,那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那些以簡單的存在為樂的人,那些創造高於一切的人。
  •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尼採強調生命意志是世界的主宰,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生命意志。他反對傳統道德,認為傳統道德有違自然。尼採還強調強力意志,認為強力意志是最高的價值標尺,雖然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只要我們創造意志,以強力的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那麼就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此提出上,尼採提出了「超人哲學」,尼採所謂「超人」也就是「精神上的強者」。
  • 《小丑回魂》可怕的不是小丑,而是自己內心的恐懼
    因為孩子純真的內心,不能明白,為什麼才幾個月過去了,大人們就不在乎那個失蹤的孩子,且可以很好的過著現在的生活。一、恐怖來源於自己的內心小丑代表的「IT」究竟是什麼,在電影裡,並沒有講的太明白,從它跑出來嚇人的場景,每個人看到的恐怖的東西,並不相同,小丑可以幻化成人內心最恐懼的東西,不同的形式觸動著不同孩子的內心。
  • 讀書筆記:《所謂高貴,就是對自己心存敬畏:尼採的智慧箴言》
    敬畏自己,是擁有高貴靈魂的開始。而所謂的高貴,就是對自己心存敬畏。智者的語言如同一盞燈,能照亮我們在黑夜中前行,走出黑暗的人,終將會迎來光明。猶如年少時一本專門用來摘抄名人格言的筆記,隨時可以信手翻看,常讀常新,並頻頻露出會心的微笑。高貴是自己給的。學會與自己相處,對自己心存敬畏。做一個精神貴族。只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愛自強,對任何人都不用自卑。對自己心存敬畏,更多的是學會如何真正地去愛自己,愛這個世界。
  • 尼採:這樣做便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
    尼採反對傳統道德倫理,反對傳統禮教,強調人的價值,因而認為我們都需要追尋自己的理想並實現它。關於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尼採強調說:了解自己真實的內心,接受自己,承認自己,熱愛自己,試著調整自己的行動,能夠逐步實現你自己的理想,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了解自己真實的內心」,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裡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高中讀後感:讀《皮囊》有感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與高尚的人談話,喜歡蔡先生簡單而富含哲理的話語,字裡行間都傾注著對生活的思考,也讓我審視周圍的一切。書中描述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
  • 尼採最精闢的一句經典語錄,僅23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
    尼採最主要是倡導不要去信仰那個外來的神,真正的神就是自己,用中國文化來說,就是自己內在的那個神性, 用佛家文化來看,尼採是一個入道之人,已破除了名相概念的束縛,他在用他的一種獨特的方式,去喚醒人們,回歸到現實,回歸到自身,回歸到真我,
  • 尼採名言警句55則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48、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49、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只是為了隱藏自己。 ——尼採 《善惡的彼岸》50、沒有真理,只有解釋。51、當心!他一沉思,就立即準備好了一個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