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反覆思量尼採一直傳遞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含義。現在有三條線索:
1.從酒神的一個身世傳說中,引申出的現代世界的悲劇:個體化與世界的支離破碎。世界原本應該是煥然一體,人與天地萬物圓通和諧。但是現代世界中,個人從整個世界中分離出來,世間萬物各自發展,常常相互衝突碰撞,人從萬物和諧中的存在越來越個體化,世界內萬物的分離,整個世界也變得支離破碎。在這種情形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整個人類社會不適當的發展現狀的擔憂,強調的是回歸到世界的本性原貌即世界萬物的圓通和諧,而恢復原貌的方式,正是回歸人的本性,世間萬物的本性,因為它們原本都是圓通和諧相處的。
2.沿著阿那克西曼德和叔本華的思考,尼採的悲劇指出:人的出生本來就是一種罪,由於人的出生,人們要通過死亡來彌補自己的罪。正如阿那克西曼德所說:「事物生於何處,則必按照必然性毀於何處。」叔本華則說:「人是被叛了死刑的罪人,人們首先用生命,然後用死亡,為我們的出生贖罪。」生於何處,必毀於何處。這可以是尼採悲劇的第二條線索。現實的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情況,尤其人們常常朝著某個目標努力奮鬥,並且終於獲得的時候,總是歡欣鼓舞、欣喜萬千。這種獲得與成功可以說,同樣是一種新的人生樣態的產生,但是我們看到喜時,尼採看到悲,在他眼中,這種產生終將以相同的方式將人們帶入悲傷。人們在這種狀態中獲得的一切喜悅和收益,都會在同樣的過程中感受失去與憂慮。生就是罪,必以亡來救贖。
這條線索類似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們因為一個目標獲得喜悅,而同時,在獲得這種喜悅的成就的後續發展中會帶來沒有這種成就時感受不到的憂慮、煩愁和境遇。所以,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尼採式的闡釋。在這種意義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所有生與存在的擔憂,所見所感的生於存在無不隱含著必然的死與消亡。這種情緒下,尼採之悲還在於他似乎沒有給出如何克服這種悲劇情形的良方,於是這似乎是尼採悲劇的真正之悲。
3.第三種情形下的悲,是尼採對於西方近現代形上學思路的悲觀態度。從蘇格拉底開始的西方哲學,尤其到柏拉圖時期,否定人的本能,對知識進而延伸到科技表現出的極端樂觀主義態度,尼採表示有相反的看法。蘇格拉底以來,尤其是從柏拉圖開始,西方的形上學認為知識可以讓人們真正地認識事物,並且能夠一直通達到事物的本質。尼採卻對知識和科技對事物本質的揭示表示悲觀。他認為通過知識與科技的這條路,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更不能到達事物的本質。人們在這樣路上走得越遠,離事物本身越遠,而西方世界恰恰走在這樣的道路上。
在這一條線索中,尼採的悲劇的含義,是對知識和科技的悲觀情緒,這裡尼採不相信知識與科技能夠到達事物本質,同第一種思路相互應和,反映了尼採對於到達事物本質的方式的反思。如果從如何到達每個事物本質來說,尼採只是否定了通過知識與科技的手段;而如果是從如何達到世界的本源狀態來說,尼採仍然是回應第一條線索的思路,即通過人與物的本性的關注與強調,重新回到世界的和合圓融狀態。在行文中,尼採更強調後一種設想,也就是對於世界的本源尼採認為是和合圓融的狀態,其中世間萬物的本性的保有是保持這種狀態的唯一方式。
所以,結合第一和第三條思路可以看出,尼採認為,世界的本源狀態是和合圓融,在本源狀態下,人們是以本性的方式存在。第一條反映了尼採對世界本源狀態(和人們的本源狀態)的判斷-和合圓融(本性呈現);第三條反映了尼採對於如何實現這種本源狀態的方式的探索-不是通過知識科技獲得。但是不是知識科技,那靠什麼來獲得呢?通過人們本源狀態的獲得,即人的本性呈現的生存樣態。尼採強調個人意志,強調對個人的人性的關注與釋放。最終還是為了實現整個世界的和合圓融,人的本性呈現可以說是通往世界本源狀態的途徑,或者世界本源狀態中人們的狀態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