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悲劇哲學的三種可能性

2020-12-24 道光暖石

讀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反覆思量尼採一直傳遞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含義。現在有三條線索:

1.從酒神的一個身世傳說中,引申出的現代世界的悲劇:個體化與世界的支離破碎。世界原本應該是煥然一體,人與天地萬物圓通和諧。但是現代世界中,個人從整個世界中分離出來,世間萬物各自發展,常常相互衝突碰撞,人從萬物和諧中的存在越來越個體化,世界內萬物的分離,整個世界也變得支離破碎。在這種情形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整個人類社會不適當的發展現狀的擔憂,強調的是回歸到世界的本性原貌即世界萬物的圓通和諧,而恢復原貌的方式,正是回歸人的本性,世間萬物的本性,因為它們原本都是圓通和諧相處的。

2.沿著阿那克西曼德和叔本華的思考,尼採的悲劇指出:人的出生本來就是一種罪,由於人的出生,人們要通過死亡來彌補自己的罪。正如阿那克西曼德所說:「事物生於何處,則必按照必然性毀於何處。」叔本華則說:「人是被叛了死刑的罪人,人們首先用生命,然後用死亡,為我們的出生贖罪。」生於何處,必毀於何處。這可以是尼採悲劇的第二條線索。現實的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情況,尤其人們常常朝著某個目標努力奮鬥,並且終於獲得的時候,總是歡欣鼓舞、欣喜萬千。這種獲得與成功可以說,同樣是一種新的人生樣態的產生,但是我們看到喜時,尼採看到悲,在他眼中,這種產生終將以相同的方式將人們帶入悲傷。人們在這種狀態中獲得的一切喜悅和收益,都會在同樣的過程中感受失去與憂慮。生就是罪,必以亡來救贖。

這條線索類似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們因為一個目標獲得喜悅,而同時,在獲得這種喜悅的成就的後續發展中會帶來沒有這種成就時感受不到的憂慮、煩愁和境遇。所以,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尼採式的闡釋。在這種意義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所有生與存在的擔憂,所見所感的生於存在無不隱含著必然的死與消亡。這種情緒下,尼採之悲還在於他似乎沒有給出如何克服這種悲劇情形的良方,於是這似乎是尼採悲劇的真正之悲。

3.第三種情形下的悲,是尼採對於西方近現代形上學思路的悲觀態度。從蘇格拉底開始的西方哲學,尤其到柏拉圖時期,否定人的本能,對知識進而延伸到科技表現出的極端樂觀主義態度,尼採表示有相反的看法。蘇格拉底以來,尤其是從柏拉圖開始,西方的形上學認為知識可以讓人們真正地認識事物,並且能夠一直通達到事物的本質。尼採卻對知識和科技對事物本質的揭示表示悲觀。他認為通過知識與科技的這條路,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更不能到達事物的本質。人們在這樣路上走得越遠,離事物本身越遠,而西方世界恰恰走在這樣的道路上。

在這一條線索中,尼採的悲劇的含義,是對知識和科技的悲觀情緒,這裡尼採不相信知識與科技能夠到達事物本質,同第一種思路相互應和,反映了尼採對於到達事物本質的方式的反思。如果從如何到達每個事物本質來說,尼採只是否定了通過知識與科技的手段;而如果是從如何達到世界的本源狀態來說,尼採仍然是回應第一條線索的思路,即通過人與物的本性的關注與強調,重新回到世界的和合圓融狀態。在行文中,尼採更強調後一種設想,也就是對於世界的本源尼採認為是和合圓融的狀態,其中世間萬物的本性的保有是保持這種狀態的唯一方式。

所以,結合第一和第三條思路可以看出,尼採認為,世界的本源狀態是和合圓融,在本源狀態下,人們是以本性的方式存在。第一條反映了尼採對世界本源狀態(和人們的本源狀態)的判斷-和合圓融(本性呈現);第三條反映了尼採對於如何實現這種本源狀態的方式的探索-不是通過知識科技獲得。但是不是知識科技,那靠什麼來獲得呢?通過人們本源狀態的獲得,即人的本性呈現的生存樣態。尼採強調個人意志,強調對個人的人性的關注與釋放。最終還是為了實現整個世界的和合圓融,人的本性呈現可以說是通往世界本源狀態的途徑,或者世界本源狀態中人們的狀態寫真。

相關焦點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從青少年時期接觸音樂的學養、體驗, 讓尼採尋溯到了一個出口, 一種生命中的可能性;更是促成他日後第一部哲學作品誕生的動機濫觴。他構思的權宜之計是:另起爐灶。承認另一種「生命美學」:一種肯定生命、認同藝術並能享受官能歡娛的處世哲學。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今年8月25日是德國哲學家尼採逝世120周年的忌日。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這種情況要到20世紀後期才有改觀,特別是B.E.巴比契(B.E.Babich)的《尼採的科學哲學》(1994年)以及由柯亨(R.S.Cohen)與巴比契合編的《尼採與科學》(二卷本,1999年)的出版,標誌著尼採哲學真正為英美分析哲學傳統所接納了。尼採是否真的反科學,或者至少是非科學的呢?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談起哲學,繞不開希臘。 尼採說,「他們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生生的文化。唯有他們走得如此之遠,原因在於他們懂得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繼續前行。」 ——
  • 尼採「振聾發聵」的10句話,越品越有味,不愧是哲學狂人
    尼採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句子猶如甘泉,越飲越甘甜。他的作品是哲學中的文學,文學中的詩歌,詩歌中的美學。亦哲亦文亦詩,讀起來不僅有哲思衝擊之感,更能體驗到——尼採之美。我更喜歡把尼採當成一位哲學家中的美學家,他筆若蓮花,緩緩綻放。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薩特認為,人與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質可以被預先確定,它們的本質先於其存在,這種存在被他成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則表現為種種可能性,經領會、籌劃、選擇獲得本身的規定性,這種叫自為存在。他認為存在先於本質。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著作中對此作了詳盡闡述,斷言不存在設定人性範本的上帝,也不存在古典哲學倡導的普遍人性。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提起哲學,你的印象是什麼?哲學,似乎只是大學裡一門無關緊要的課,和現實生活並無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周國平老師的書,我改變了對哲學的粗淺認識,開始覺得哲學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資格玩味的高深學問,它其實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進程中。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在很大程度上,尼採的哲學根本不是哲學,而是去除了故事和感情的愛與生命。我們感受著它的純度、激情、(偶然之後的)必然。「權力意志」正是對生命的主體的勾勒:是在科學化之後再度飽滿的力量。「永恆輪迴」訴說的是生命的運動:每一個生命、每一種語言都變成了永恆。這些思考和語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核心:生命。
  • 尼採的「創造者之路」:在毀滅中創造
    尼採的「思想品質」:「在毀滅中創造」!尼採於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的父親是牧師,曾祖父為神學博士、地方牧師總監督。在他5歲的時候,愛他的父親去世,此後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在他47歲母親去世後,尼採由妹妹照顧,直至56歲去世,一生寂寞孤單。以往的研究者喜歡把尼採看作是西方傳統思想的「反叛者」。尼採所主張的「用錘子從事哲學」、「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確實給人留下了這種印象。
  • 尼採:這是一個人強大和力量的標誌,反之則是衰弱的表現
    尼採:這是一個人強大和力量的標誌,反之則是衰弱的表現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是「叔本華的學生」,德國老語文學家、古典語言學家、哲學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有《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評價尼採
  • 哲學家尼採為何與華格納決裂?是因為嫉妒,還是其它?
    尼採拜訪華格納,乘火車需要兩個小時。在生活和音樂觀上,他們都受到叔本華的強烈影響。叔本華認為生活本質上是悲劇,強調藝術在幫助人類應對生存的痛苦中的價值。並賦予音樂以驕傲,這是不懈努力的意志的最純粹表達,意志遺忘了外表世界,構成了內在世界和世界的本質。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
  • 哲學狂人尼採,經典語錄震撼人心,非常值得收藏
    今天為大家分享偉大的哲學家「尼採」的經典語錄,啟迪人心。每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會有不同的聲音,有支持的,也會有反駁的。而要說到爭議比較大的,尼採就是其中之一。尼採一直都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一直都存在不同聲音,可以說兩極分化很明顯。認同他的人,會非常喜歡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理論顛覆了以往,並且總是揭露人性偽善的一面。
  • 1872年,僅26歲尼採,突然拋出一部不可思議的書,名聲一落千丈
    1872年,年輕的尼採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作為巴塞爾大學的一位才華橫溢、前途無量的古典學教授,尼採當然非常期望他的這部處女作能在古典學領域獲得承認。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劇的誕生》幾乎遭到古典學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盤否定。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在海德格爾那裡,尼採哲學屬於強者的悲觀主義。他看到了哲學的問題,並積極地尋找出路。悲觀是因為看到了世界的虛無,一切價值都沒有了意義。所以尼採在《權力意志》裡把悲觀主義稱為「虛無主義的預備形式」。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因此,他們要麼像奧古斯特·多爾納(August Johannes Dorner)那樣,認為尼採的「自然主義」雖然獨特,但卻不是一種哲學觀點;要麼像雅斯貝爾斯那樣,認為在尼採貌似簡單的自然主義背後還隱藏有哲學深意。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他就是很多人口說集天才和瘋狂於一身的尼採先生。尼採是一個天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閱讀尼採的作品都能有一翻收穫。近幾年流行的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就是一本以尼採為主角創作的小說,作者試著尼採用自己構建的存在主義哲學化解心理危機,非常有趣的小說。
  • 尼採:真正強大的人,必須是野獸,還必須是這東西
    尼採:真正強大的人,必須是野獸,還必須是這東西孤獨者,非神即獸。——亞里斯多德尼採,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有著深遠影響。尼採的哲學著作主要有《權力意志》《偶像的黃昏》《論道德的譜系》《悲劇的誕生》《善惡的彼岸》等。在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等人的「話語體系」中,「孤獨」等同於強大,孤獨的人等於強大的。我們不少人提出,所謂西方哲學中強調的「孤獨」,翻譯為漢語用「獨處」比較適合。我覺得比較有道理,但是既然已經行為習慣,也沒有特意改變的必要了。
  • 尼採:怪僻學者,26歲突然拋出了一本神奇的書,轟動了世人
    也沒有我們古代文明的平靜心靈,隨遇而安,他們只能用悲劇,來進行互相的勉勵,到最後形成了最大悲劇的誕生有人說哲學問題猶如一塊璞玉,成千上萬的人從它上面走過,識貨的人才能將它拾起。也許這也是尼採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最終寫成了《悲劇的誕生》這本書的原因。尼採悲劇的一生或許是尼採的思想太過於超前,很多人都將他當成是瘋子,沒有一個人,願意傾聽與他的思想。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