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年輕的尼採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
作為巴塞爾大學的一位才華橫溢、前途無量的古典學教授,尼採當然非常期望他的這部處女作能在古典學領域獲得承認。
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劇的誕生》幾乎遭到古典學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盤否定。
也是因此,尼採在古典學界的名聲一落千丈。
而在當時,《悲劇的誕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失敗的作品。
但是如今看來,這本書仍然是值得一看的,因為它是尼採哲學的誕生地,也是尼採美學的代表作,想了解尼採,悲劇的誕生不能不看。
殺死上帝後,人生的意義何在?
尼採覺得,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採,在悲劇中發掘出屬於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採,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
在尼採認為,科學主義殺死了悲劇,也就破壞了人賴以生存的根基。用尼採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用藝術家的透鏡看科學,而用生命的透鏡去看藝術。」
但是,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科學主義徹底消解了藝術的生存論意義
科學主義的最大特徵是樂觀主義,即認為知識是萬能的,人依靠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甚至有關生存價值的問題。
這最早表現在蘇格拉底人格之中。可是,這種理性樂觀主義很快就遇到了障礙。
20世紀,自然科學仿佛趕上了康德的哲學論證,熱力學第二定律宣告了宇宙不斷趨向於混亂和熱寂,啟蒙主義者們原來關於宇宙永動並且符合理性的設想破滅了,這暗示了人類邏輯推理能力存在的固有缺陷。
總之,既康德的認識論批判以後,現代科學以各種經驗的或先驗的證據表明,人類的理性認識能力存在著根本的局限。
當科學樂觀主義宣告破產的時候,人們發現自己驟然面對著一個十分陌生的,完全異己的世界。
知識在不斷積累,科技在不斷進步,人們卻未能為道德與信仰找到一個安置點。人們透過現代科學卻認識到,世界依舊魅影重重,這似乎應驗了尼採的預言,科學的在其極限之處與藝術相逢了。
尼採在書中呼籲讓理性的蘇格拉底再次歌唱一樣,他對科學主義並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積極的揚棄。
在尼採眼中,唯有藝術,才能在上帝隱去、信仰沒落的現代處境中拯救人類,才能使人類勇敢直面世界的虛無與荒誕,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這個時代的通病:現代人是如此迷茫且焦慮。
尼採之所以惱恨現代文明正是因為: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導致了頹廢;第二,精神生活的貧乏,導致了鄙俗
導致現代人的野蠻,其實就是出現了精神危機。人們在追求外在目標時,犧牲了太多的內在價值。
那麼,精神危機要如何化解呢?
尼採的答案是:成為你自己!
青年,是最容易出現精神危機的群體。而尼採是屬於的解藥。
32年前,周國平在北京大學第一次開尼採的講座,近千個位置座無虛席。
當有人問道:在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尼採?
周國平回答道:無論是在什麼時代,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義者,內心都燃燒著對精神浪漫的渴望。
作為20世紀裡最當紅的哲學家,尼採死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尼採的偉大。
尼採不管是從個性還是到思想還是到這個人都是頗有魅力的。
讀尼採的書,營養價值是毫無疑問的,不品嘗尼採的思想盛宴,其實是一種人生經歷的遺憾和缺失,這是不言而喻的。
想要體會尼採哲學魅力的朋友,不妨讀讀先從這本《悲劇的誕生》開始,一本僅需要33.8元,一頓飯錢便能領略給自己一場盛大的精神盛宴,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