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僅26歲尼採,突然拋出一部不可思議的書,名聲一落千丈

2020-12-14 九月的小書屋

1872年,年輕的尼採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

作為巴塞爾大學的一位才華橫溢、前途無量的古典學教授,尼採當然非常期望他的這部處女作能在古典學領域獲得承認。

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劇的誕生》幾乎遭到古典學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盤否定。

也是因此,尼採在古典學界的名聲一落千丈。

而在當時,《悲劇的誕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失敗的作品。

但是如今看來,這本書仍然是值得一看的,因為它是尼採哲學的誕生地,也是尼採美學的代表作,想了解尼採,悲劇的誕生不能不看。

殺死上帝後,人生的意義何在?

尼採覺得,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採,在悲劇中發掘出屬於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採,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

在尼採認為,科學主義殺死了悲劇,也就破壞了人賴以生存的根基。用尼採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用藝術家的透鏡看科學,而用生命的透鏡去看藝術。」

但是,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科學主義徹底消解了藝術的生存論意義

科學主義的最大特徵是樂觀主義,即認為知識是萬能的,人依靠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甚至有關生存價值的問題。

這最早表現在蘇格拉底人格之中。可是,這種理性樂觀主義很快就遇到了障礙。

20世紀,自然科學仿佛趕上了康德的哲學論證,熱力學第二定律宣告了宇宙不斷趨向於混亂和熱寂,啟蒙主義者們原來關於宇宙永動並且符合理性的設想破滅了,這暗示了人類邏輯推理能力存在的固有缺陷。

總之,既康德的認識論批判以後,現代科學以各種經驗的或先驗的證據表明,人類的理性認識能力存在著根本的局限。

當科學樂觀主義宣告破產的時候,人們發現自己驟然面對著一個十分陌生的,完全異己的世界。

知識在不斷積累,科技在不斷進步,人們卻未能為道德與信仰找到一個安置點。人們透過現代科學卻認識到,世界依舊魅影重重,這似乎應驗了尼採的預言,科學的在其極限之處與藝術相逢了。

尼採在書中呼籲讓理性的蘇格拉底再次歌唱一樣,他對科學主義並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積極的揚棄。

在尼採眼中,唯有藝術,才能在上帝隱去、信仰沒落的現代處境中拯救人類,才能使人類勇敢直面世界的虛無與荒誕,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這個時代的通病:現代人是如此迷茫且焦慮。

尼採之所以惱恨現代文明正是因為: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導致了頹廢;第二,精神生活的貧乏,導致了鄙俗

導致現代人的野蠻,其實就是出現了精神危機。人們在追求外在目標時,犧牲了太多的內在價值。

那麼,精神危機要如何化解呢?

尼採的答案是:成為你自己!

青年,是最容易出現精神危機的群體。而尼採是屬於的解藥。

32年前,周國平在北京大學第一次開尼採的講座,近千個位置座無虛席。

當有人問道:在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尼採?

周國平回答道:無論是在什麼時代,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義者,內心都燃燒著對精神浪漫的渴望。

作為20世紀裡最當紅的哲學家,尼採死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尼採的偉大。

尼採不管是從個性還是到思想還是到這個人都是頗有魅力的。

讀尼採的書,營養價值是毫無疑問的,不品嘗尼採的思想盛宴,其實是一種人生經歷的遺憾和缺失,這是不言而喻的。

想要體會尼採哲學魅力的朋友,不妨讀讀先從這本《悲劇的誕生》開始,一本僅需要33.8元,一頓飯錢便能領略給自己一場盛大的精神盛宴,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尼採:怪僻學者,26歲突然拋出了一本神奇的書,轟動了世人
    人們對於「希臘的樂天派」顯得極為熱衷,正當認為此高唱著屬於這樂天派的讚歌之時,一位26歲的年輕,突然向人們拋出了一本非常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書籍。那這本書就是《悲劇的誕生》,這位年輕人就是尼採,人們常說尼採,是一個很怪很怪的人,尼採在青年時代就非常致力於古典文獻學的研究。他憑著年輕人獨有的大膽以及勇氣,他對於一些方面的研究,很快他就看見了對於希臘樂天派主義裡面的不足。
  • 哲學家尼採為何與華格納決裂?是因為嫉妒,還是其它?
    青年時代,尼採酷愛他的音樂。華格納與尼採的父親年齡相同。1868年,23歲的尼採遇見了華格納。對尼採來說,華格納就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天才。華格納就是尼採的超級偶像。1864年,他開始獲得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支持。特裡斯坦(Tristan)和伊索爾德(Isolde)於1865年首演。《大姐姐》(The Meistersingers)於1868年首映,達斯·萊因戈德(Das Rheingold)於1870年首演,1870年,迪·沃克爾(DieWalküre)首演。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尼採則於1863年, 以德國浪漫派詩人艾亨朵夫 (Eichendorff) 的詩詞作品《碎裂的小指環》, 譜寫了一首音樂戲劇鋼琴作品。上數列舉的作品, 算是擷取作品當中風格最成功的幾許例子。從早期的主觀感應, 到分析、比照語言與音樂的關聯, 進而加上本身的創作嘗試, 尼採除了熟稔「古典希臘精神」之外, 更深曉, 音樂, 僅能藉由體驗來感受與認知。
  • 尼採、福柯的生日 | 照亮前路的思想,可以有多「瘋狂」?
    在逝世53年後,尼採(F. W. Nietzsche)的光芒像義大利海濱的豔陽一般,照耀了一位27歲的新銳哲人,讓他感受到一種「哲學的震動」,並從此「結束了他的學習時代」。這位年輕人,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尼採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不管對不對。這就是「尼採哭的時候」的價值。你不能接受整個故事。如果你第一次認識尼採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板印象,請不要相信這些臺詞的一個字。這是一個關於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虛構故事。它也是19世紀末維也納學術界百尊雕像的縮影。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包括後來的那個康德,也是普魯士人,跟尼採算是老鄉。尼採家祖先,據他們自己說是波蘭破落貴族,這讓尼採一生對自己的血統非常滿意,也是他一生朝氣蓬勃的動力之一。他爹是個牧師,這個工作,在普魯士屬於上層階級。不過他在尼採四歲時就死了,死前精神出了問題,大家知道,後來尼採也進了精神病院,所以不少人懷疑這是他們家的遺傳病。
  • 薦書| 真正的文學品質與名聲無關
    薦書 | 真正的文學品質與名聲無關 2020-12-22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1882年,弗裡德裡希·尼採在絕望的深處。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擔任醫療勤務兵(期間他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尼採經歷了許多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問題和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是他深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拋棄了他!!尼採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4歲時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一、失友1888年11月,已經飽受精神折磨的尼採在自傳說寫道:「留存在我記憶中那些生活的安慰,令我最應該銘記的便是和華格納之間的交往,這份友誼持久而深刻。」不久之後,尼採徹底失去了正常的智力,陷入長期混亂的狀態。尼採與華格納的友誼前後長達十年之久,即1868年到1878年之間。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周國平老師的著作《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完成於1985年。關於這本書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序言裡有這樣一段描述:「本書完成於1985年3月,出版於1986年7月,8個月內4次印刷,計9萬冊。這個數字不能說小,在當時算得上是非常暢銷的書了。」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自尼採(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逝世已經過去了整整120年了。他發瘋前所做的預言,很多都已經變成了現實,比如戰爭、歐盟。但他孜孜以求的、更高貴的生命,在今日仍然遙遙無期。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自1900年至今,文化遭遇了許多災難。那些旨在拯救文化的嘗試,隨著大師們的逝去,統統都擺進了歷史的雜貨鋪。尼採所控訴的道德在新的國家、法律中更加猖狂。
  • 尼採的「創造者之路」:在毀滅中創造
    尼採的「思想品質」:「在毀滅中創造」!尼採於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的父親是牧師,曾祖父為神學博士、地方牧師總監督。在他5歲的時候,愛他的父親去世,此後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他在16歲時開始創作文學與音樂作品,18歲發表《意志之自由與命運》。念書期間普奧戰爭爆發,因高度近視而延期入伍。24歲時落馬摔傷退役。25歲時受聘為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雖然受聘成為教授,但是他的文章及授課內容常引起很大爭議,上課學生也很少,因此擔任教職並不快樂。26歲普法戰爭爆發,他志願從軍擔任看護兵,但後來因罹患白喉退伍。
  • 尼採「振聾發聵」的10句話,越品越有味,不愧是哲學狂人
    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東西,不是你的父母、子女、朋友,而是你自己,如果你變好了,你會發現,你周邊的人怎麼突然變得那麼好。本質上不是他們變好,而是你的心變好了。尼採這段話堪稱人生指南。尼採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句子猶如甘泉,越飲越甘甜。他的作品是哲學中的文學,文學中的詩歌,詩歌中的美學。亦哲亦文亦詩,讀起來不僅有哲思衝擊之感,更能體驗到——尼採之美。我更喜歡把尼採當成一位哲學家中的美學家,他筆若蓮花,緩緩綻放。
  • 尼採的「視覺主義」,是如何否定我們的世界是「客觀真實」的?
    在前天和昨天的尼採哲學中,我們學習了尼採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和「虛無主義」,今天這一篇是「王庶文講壇」針對尼採哲學的最後一講—「人生本無真相」。這個理論乍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您可能會懷疑有一些弔詭的色彩在裡面。
  • 尼採最精闢的一句經典語錄,僅23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
    尼採過世百年後,他的語錄被整理成冊,曾一時,風靡全球,他有狂浪不羈的一面,也有幽靜沉思的一面, 他的很多名言和言語裡面都充滿著人生的哲理,在尼採在世時,都認為尼採就是一個瘋子,因為他的言語讓很多人看起來太瘋狂了,
  • 影響大衛·鮑伊最深的書:尼採與三島由紀夫
    2013年,大衛·鮑伊羅列了自己最喜歡的100本書。這100本書裡,有多本和他的音樂創作有直接的關聯。鮑伊沒有寫過回憶錄,而這100本書其實就可以看成他的精神自傳。有的書是他想讓粉絲們閱讀的,也有的書深刻影響了他的作品。下面選取的書無一例外都影響了鮑伊的歌曲創作,這也可以看成音樂與文學間的互文。
  • 讀《當尼採哭泣》有感
    那麼他當時呢其實是有有名有錢,妻子漂亮,孩子不錯,那麼,但它並不是,每天很開心,為什麼他突然喜歡上一個病人,並對他有一種,非份之想那麼你要知道,在心理治療裡。但是絕對不能對病人有非分之想,這是大氣當中的大忌,那麼這個,故事,在展開的過程當中,它正好和尼採也認識,那麼朋友說你才需要幫忙那麼,它作為一個醫生他想,她怎麼去幫著寫一下最後兩人達成一個契約就是。
  • 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於寧可做個怪物 | 尼採誕辰120周年
    24歲時尼採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音樂和詩歌成為他的感情生活的兩條出路尼採的思想,可說是他性格和經驗的產物。
  • 尼採——反基督
    -尼採在《反基督》一書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對基督教進行了嚴厲地批判。總體而言,尼採反對的是基督教頹廢、令人墮落的道德觀——它把同情當作道德本身,殊不知「它可能會導致生命與生命能量的完全喪失」;它把「順從辯解成『理念』」,用牧師——這個上帝的傳聲筒——來宣揚它的神聖以及人們的原罪;它把懷疑和反抗的聲音當作罪惡,用所謂的「真理」顛倒善惡,把自然的變成非自然的,讓人們把目光聚焦於虛無的「彼岸世界」而忽視真實的「此岸世界」;它壓制生命的生長本能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早在1890年,瑞典裔德國學者歐拉·漢森(Ola Hansson)就曾寫過《尼採與自然主義》一文。他把「自然主義」理解為一種以左拉為代表的現代文藝流派,並試圖在文章中探討尼採與這一文藝流派之間的關係。與歐拉·漢森一樣,許多早期研究者都把「自然主義」看成是一種簡單的,非哲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