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的「創造者之路」:在毀滅中創造

2020-12-24 九月的小書屋

尼採的「思想品質」:「在毀滅中創造」!

尼採於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的父親是牧師,曾祖父為神學博士、地方牧師總監督。在他5歲的時候,愛他的父親去世,此後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他在16歲時開始創作文學與音樂作品,18歲發表《意志之自由與命運》。念書期間普奧戰爭爆發,因高度近視而延期入伍。

24歲時落馬摔傷退役。25歲時受聘為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雖然受聘成為教授,但是他的文章及授課內容常引起很大爭議,上課學生也很少,因此擔任教職並不快樂。26歲普法戰爭爆發,他志願從軍擔任看護兵,但後來因罹患白喉退伍。

31歲時眼睛與腸胃發生病變。32歲因病無法再教書,他向日內瓦荷蘭音樂家瑪蒂爾德求婚被拒。33歲時與華格納決裂,為此華格納曾以文章攻擊尼採。

35歲,尼採因病重而辭去巴塞爾大學教職,在38歲出版《歡悅的科學》,同年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在39歲時,全身心投入寫作,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

他在44歲完成《反基督》這本書,而後在給朋友們的信中可以看出有精神錯亂的徵兆,他被送到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治療。在他47歲母親去世後,尼採由妹妹照顧,直至56歲去世,一生寂寞孤單。

以往的研究者喜歡把尼採看作是西方傳統思想的「反叛者」。尼採所主張的「用錘子從事哲學」、「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確實給人留下了這種印象。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採將蘇格拉底視為殺死希臘悲劇精神的「罪魁禍首」,而後又在《偶像的黃昏》中,談到了「蘇格拉底問題」,並將蘇格拉底視為「頹廢哲學」的始作俑者;

而在《敵基督者》中,尼採又對基督教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與詛咒,並聲稱「只要有牆,我就會寫上對基督教的這個永恆控訴」。

後現代派更是把尼採哲學視為其思想淵源,德希達在談及尼採的「寫作風格」時,認為不存在「尼採」只存在「尼採們」,尼採的作品呈現出「無中心」的特徵,他在文本中帶著「多重面具」並進行「多聲道」述說,這使得「真理」與「意義」被解構。

德勒茲則是把尼採看作是一個躲避「定居者」之「編碼」的「遊牧思想者」。如此看來,尼採確實是後現代意義上的「反叛大師」。

不同於上述眼光,我更傾向於闡釋尼採哲學中的「創造性」維度。尼採在《論道德的譜系》中提到,「為了一座聖殿被樹立起來,必須有一座聖殿被摧毀」。

所以說,尼採的哲學不僅僅是對傳統思想的「毀滅」,更重要的是他「在毀滅中進行創造」,在批判「舊價值」的基礎上為人類創造「新價值」。

尼採提出的「重估一切價值」也並不是簡單的對以往價值的「否定」,而是要給以往的價值進行「重新定位」,或是說為他們尋找一個「根基」。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尼採對傳統的「救贖」。

相關焦點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尼採 《曙光》4、不要輕易去否定自己,接受自己,熱愛自己,無論是毫無經驗還是一事無成都應該將自己當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來看待。5、創造者所尋找的是同伴,不是死屍,也不是羊群,不是信徒,創造者所尋找的是共同創造者,他們要把新的價值寫在新的碑上。
  • 《普羅米修斯》創造者與被創造者之間的因果聯繫
    一位國外神話中創造了人類的「神」,奉獻自己的身體,創造了人類。也為影片的結束大衛說的話:「要先創造,必要有毀滅」來前後呼應。一群未來世界的科學家在發現了史前文明遺蹟的壁畫後發現人類是被外星種族創造出來的,為了與自己的創造者進行第一次接觸,開始了一場驚悚的探索之旅。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尼採所控訴的道德在新的國家、法律中更加猖狂。世界再一次變得宏大而實證。更可怕的是,世界仿佛消失了。所有精美的、崇高的存在都在加速度消亡。弗洛伊德、馬克思、索緒爾的哲學也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商品和樓宇中,和當下的黑暗混淆在一起面目不清。尼採的啟示在今日也不過時。他對基督教、道德、庸俗文化做出的批判,他以超人、永恆、力量為核心做出的超越,都呼應了今日的現實和狀況。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尼採,1844.10.15-1900.8.25 希臘文化與哲學 尼採如果一個人打算畫地為牢,為自己築起自給自足的籬笆,那麼,哲學總是會使其愈加孤立,並通過孤立導致他的毀滅。如果不具有完全的合理性,哲學便是危險的:只有一個民族(但也不是每一個民族)的健康,才會賦予哲學這種合理性。
  • 微星創造筆記本—設計創造者的福音 設計本品牌首選!
    原標題:微星創造筆記本—設計創造者的福音 設計本品牌首選!     設計創造者只需要一本筆記本就能改變世界,而性能優良為設計創造者而設計的筆記本往往少之又少,而微星科技(Micro-Star)則是設計創造者的最佳選擇!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影片中的六天其實與《聖經》中上帝創造世界遙相呼應,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光,第二天上帝創造了空氣,第三天上帝創造了海洋,第四天上帝創造了晝夜,第五天上帝創造了魚和動物,第六天上帝創造了人和食物。儘管生活環境不斷惡化,但我們卻發現父女倆從未放棄心中的信仰,他們是堅定的基督教捍衛者,父女倆的倔強和堅守反映在對吉普賽人和賣酒人的態度上,當吉普賽人來偷水喝時,女兒憤怒的詛咒「上帝會懲罰你們的」;當買酒人訴說著城市的毀滅和上帝已死的的讖言時,父親回復「別扯了,都是廢話」,他們不斷質問上帝災難發生的根源,卻在矛盾的疑惑中陷入了對生命的沉思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說強力意志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人生的意義。不可否認意志確實可以激發人的能動性,能夠使人為他人所不能為。意志可以驅散恐懼和懦弱,展現出更強的目標性,讓人忽略掉過程中的痛苦與煎熬,勇敢地面對一切挑戰,創造出想像中的未來。
  • 這是WWE中最恐怖的組合!回憶「毀滅兄弟」的毀滅之路!
    送葬者和凱恩兩個人,是WWE歷史中最具戲劇色彩的人物!他們兩個的人設不同於常人,一個被稱之為「死神」,一個被稱之為「紅魔」。他們二人外形威猛,力大無窮,仿佛擁有超越凡人的能力,能夠呼喚閃電,操縱火焰!在節目中,凱恩是送葬者同母異父的親弟弟!當這兩位「怪人」組成隊伍,他們就變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毀滅兄弟」!今天,摔哥就帶大家回顧一下,毀滅兄弟的,毀滅之路!
  • 宇宙的創造者是否在宇宙中隱藏了什麼信息?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在整個宇宙空間都能看到。宇宙微波自宇宙大爆炸後開始傳播。它們在整個天空中形成了背景輻射圖案。物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尋找可能提供宇宙結構線索的特徵。麥可·希普克隸屬於德國的桑納伯格天文臺,他在背景輻射中尋找創造者的信號。很遺憾,他還沒有找到。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其中,德勒茲的《尼採與哲學》是該轉向的最重要的轉折點。因此,德勒茲是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流變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德勒茲有助於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當代法國哲學裡的變遷,也有助於我們去除尼採身上第三帝國的陰影。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
  • 毀滅於自己的創造——《異形》
    毀滅於自己的創造——《異形》,這隻貓來自第一部。異形正傳中最喜歡2和1,卡梅隆真是個出神作的男人啊!皇后是2出場的。3從科幻轉向了宗教,刻畫重心從異形轉向了犯人。4沒太大感覺,笑料多些,逆種算是個驚喜。前、外傳除了avp2太暗外都可以。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擔任醫療勤務兵(期間他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尼採經歷了許多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問題和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是他深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拋棄了他!!尼採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4歲時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
  • 尼採名言警句55則
    ——尼採52、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尼採53、無選擇的求知衝動,猶如無選擇的性衝動一樣——都是一種下賤的本能! ——尼採 《初期遺稿》54、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1866年,理查華格納的作品《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深深地打動了尼採,他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華格納是個無法令人輕易搞明白的人。」1868年底,尼採聽了華格納的《音樂協會》,他被這奇特的藝術牢牢地抓住了,他說:「他的音樂如此強大以至於我體內的每根神經都在震顫。」
  • 《異形》誕生於1979年,創造了科幻史上最偉大的怪物形象
    初期的《科學怪人》《隱身人》《蝙蝠俠》,中期的《星際之門》《星球大戰》《外星人》《終結者》,此前的《獨立日》《侏羅紀公園》《追夢》等《異形》誕生於1979年,創造了科幻史上最偉大的怪物形象。這是一部重新定義了科幻恐怖題材的作品,而且還製作了多部續集,誕生了多部防作品,在電影史上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 尼採:人一生中會經歷的三種精神變化
    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會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   階段一  —駱駝階段這是人在精神上進入的第一個階段。什麼是駱駝階段?在我們的印象中,駱駝一直都處於被動狀態,總是聽命於外界,總是在遵從,尤其是傳統和權威。
  • 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於寧可做個怪物 | 尼採誕辰120周年
    這兩種趨勢並駕齊驅,又不斷地互相激蕩,而引發更強力的創造,這兩種精神在長期的對峙中,僅在「藝術」共同的名詞中取得表面的協調,直到最後,才由希臘意志中的形上學奇蹟加以點化,而形成阿提卡(Attic)悲劇的藝術創作。為了把握這兩種趨勢,讓我們設想它們為夢幻與醉狂的兩個藝術世界。這種生理的現象存在於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之間。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啟後的是尼採。音樂, 這一項藝術, 在其學說中甚或生命中, 幾乎達到了一前所未有的地位;尤其是音樂美學在其哲學上默化的巨大影響, 間接造成今日許多尼採哲學文本、學說上的一再演繹、闡釋、反覆論述。尼採先是解釋了希臘語言的發展類別特徵, 即「阿波羅式」的與「酒神式」的區別;但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語言」, 僅有一種, 即「仿效音樂聲響」的那種, 那是酒神的語言。在此, 尼採為酒神與音樂的直接關係做了感應式的映照。在《人性的, 太人性的》一書的第215章《藝術家和作家》中, 尼採寫下:「音樂是內心深處最直接關照的感覺;在詩歌中有這麼多韻律、強弱、抑揚頓挫的象徵。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三、尼採的進化觀黑格爾與基督教都認為,人類有著共同的目標,歷史朝著這個目標不斷進步前行。但是,尼採認為,在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世界中,人類已經喪失了朝著目標活下去的氣力,轉而只求懶散地活過每一天。對尼採來說,人類沒有共同目標,每天僅僅是在永恆輪迴中活著而已。在永恆輪迴中,人類的目標不可能在於最後的終結。尼採不贊同人類是最高級動物,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主宰,更不是生態的頂端。所以,他在著作中經常使用動物做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