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的「思想品質」:「在毀滅中創造」!
尼採於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的父親是牧師,曾祖父為神學博士、地方牧師總監督。在他5歲的時候,愛他的父親去世,此後他在全部都是女人的家庭中長大。他在16歲時開始創作文學與音樂作品,18歲發表《意志之自由與命運》。念書期間普奧戰爭爆發,因高度近視而延期入伍。
24歲時落馬摔傷退役。25歲時受聘為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雖然受聘成為教授,但是他的文章及授課內容常引起很大爭議,上課學生也很少,因此擔任教職並不快樂。26歲普法戰爭爆發,他志願從軍擔任看護兵,但後來因罹患白喉退伍。
31歲時眼睛與腸胃發生病變。32歲因病無法再教書,他向日內瓦荷蘭音樂家瑪蒂爾德求婚被拒。33歲時與華格納決裂,為此華格納曾以文章攻擊尼採。
35歲,尼採因病重而辭去巴塞爾大學教職,在38歲出版《歡悅的科學》,同年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在39歲時,全身心投入寫作,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
他在44歲完成《反基督》這本書,而後在給朋友們的信中可以看出有精神錯亂的徵兆,他被送到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治療。在他47歲母親去世後,尼採由妹妹照顧,直至56歲去世,一生寂寞孤單。
以往的研究者喜歡把尼採看作是西方傳統思想的「反叛者」。尼採所主張的「用錘子從事哲學」、「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確實給人留下了這種印象。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採將蘇格拉底視為殺死希臘悲劇精神的「罪魁禍首」,而後又在《偶像的黃昏》中,談到了「蘇格拉底問題」,並將蘇格拉底視為「頹廢哲學」的始作俑者;
而在《敵基督者》中,尼採又對基督教進行了強烈的譴責與詛咒,並聲稱「只要有牆,我就會寫上對基督教的這個永恆控訴」。
後現代派更是把尼採哲學視為其思想淵源,德希達在談及尼採的「寫作風格」時,認為不存在「尼採」只存在「尼採們」,尼採的作品呈現出「無中心」的特徵,他在文本中帶著「多重面具」並進行「多聲道」述說,這使得「真理」與「意義」被解構。
德勒茲則是把尼採看作是一個躲避「定居者」之「編碼」的「遊牧思想者」。如此看來,尼採確實是後現代意義上的「反叛大師」。
不同於上述眼光,我更傾向於闡釋尼採哲學中的「創造性」維度。尼採在《論道德的譜系》中提到,「為了一座聖殿被樹立起來,必須有一座聖殿被摧毀」。
所以說,尼採的哲學不僅僅是對傳統思想的「毀滅」,更重要的是他「在毀滅中進行創造」,在批判「舊價值」的基礎上為人類創造「新價值」。
尼採提出的「重估一切價值」也並不是簡單的對以往價值的「否定」,而是要給以往的價值進行「重新定位」,或是說為他們尋找一個「根基」。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尼採對傳統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