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2020-12-10 國學大觀

導讀:為什麼我說尼採是「病態」的,但在當下依然有意義,看完你就懂了。本文1萬字,閱讀時間需要40分鐘。為哲學作品,燒腦。

第八章: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

——靈遁者

在第七章的時候,提到過存在。哲學家們對於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存在非常驚訝,你呢?看看本章的標題《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你能想到什麼?

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薩特認為,人與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質可以被預先確定,它們的本質先於其存在,這種存在被他成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則表現為種種可能性,經領會、籌劃、選擇獲得本身的規定性,這種叫自為存在。他認為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著作中對此作了詳盡闡述,斷言不存在設定人性範本的上帝,也不存在古典哲學倡導的普遍人性。

人的生存狀態展現出來的首先有人,人遭逢自己,在世界中湧現出來,然後才給自己下定義。開始人一無所有,只在後來他才成為某種東西。他不僅是自己設想的人,而且是他志願成為的人。人們無法以固定的現成的人性說明人的行動,人獲得本質的過程不外是自我設計、自我造就的過程,人就是他一系列行動的總和,他實現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該原則意味著主觀性和自由是研究人的存在的出發點,強調個人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及自決能力。

我為什麼不贊同存在先於本質,你一定清楚。我關於人的定義,意識的定義,就說明了我必須不贊同薩特。

人的定義: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

人的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本徵。也可以表述為:意識是人的總和的本徵。

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意識存在的本源。

意識層次的劃分:

1、無感覺。一塊石頭是沒有感覺的。

2、感覺

【高級生命體,意識最低的層次就是感覺。感覺包括觸覺,聽覺,視覺,嗅覺等。】

3、知覺【我覺察到了危險。就是知覺。】

4、想像【把太陽看成一個點,就屬於想像。】

5、思維

6、超思維

我先來說兩個點,第一哲學玩到最後,都會遇到語言困境。這也是很多哲學著作為什麼晦澀難懂的原因,和你們一樣,我也覺得他們寫得太枯燥,太羅嗦。所以我引以為戒,我希望自己寫得能通俗易懂一些。但不要指望我能突破哲學語言困境,這是人的先天局限性導致的。

在第一章《邏輯本源》裡面我就講了。這也是為什麼維根斯坦等人會寫《哲學研究》這樣的專門來論述哲學語言的書籍。你知道他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嗎?他認為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問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

薩特

甚至你可以把他的觀點理解為哲學即語言。所以現代哲學,當代哲學基本上處於「自殺」的比較多,我的意思是哲學家自己「殺死了」哲學,讓普通人離哲學似乎越來越遠。可以這樣說哲學家所創造的哲學詞彙80%是無用的,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第二點是哲學最大的困惑來自於人本身,而不是哲學本身。

我說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就沒有把意識放在存在的對立面。意識和物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體的,猶如電場和磁場的關係。所以說物質是被意識時刻本徵著,一刻也不能分離。我在前面的章節,用引力和慣性來作為舉例說過,這是一種基於當下科學實驗數據所給出的舉例。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和現象表明,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更密切,所以把二者理解為互為本源,就不是冒險,而是事實。

你可以把存在理解為物質,本質理解為意識,薩特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物質先於意識而存在!而我的觀點是物質存在不先於意識,而是同在的,不分先後。鑑於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可以認為物質即本質,物質即意識。但本質是「意識」的具體表現,尤其對於人而言。所以存在先於本質,我不贊同。但嚴格意義來說,存在即本質也不嚴謹,可以表述為存在即意識。

有人會說:「你這是混淆了物質與意識,將造成更大的混亂。」如果你這樣認為,你自己去思考你的原因,我也去思考我的原因。是你沒有看懂,還是我沒有說明白,讓時間去證明。而且我基本上沒有創造什麼所謂的自己的「哲學詞彙」都是大家常用的。我希望在「遊戲」中大家是公平的,你無需來討好我,來試圖理解我創造的詞。但你必須去討好康德,海德格爾,和黑格爾等人,你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來理解他創造的這些個詞彙。

尼採

在第七章中我寫道:「自證者不需要邏輯。」物質是物質,不需要邏輯證明。但物質為什麼是物質,包含邏輯詞問題,就需要證明。而物質是意識,不是自證!需要繞一個圈來說明,物質為什麼是意識,懂了嗎?其實很簡單,現實中的實驗和現象就是哲學,電磁場,電場和磁場的關係大家都懂,可以互相轉化。但我們都清楚,二者是有別的,但又都能轉化成為對方。

具體看看下面內容:

1、電場:是電荷及變化磁場周圍空間裡存在的一種特殊物質。這種物質與通常的實物不同,它雖然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組成的,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具有通常物質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屬性。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能使放入電場中的導體產生靜電感應現象。

2、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磁場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但磁場是客觀存在的。磁場具有波粒的輻射特性。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場作為媒介的,所以兩磁體不用在物理層面接觸就能發生作用。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場作為媒介的。電流、運動電荷、磁體或變化電場周圍空間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由於磁體的磁性來源於電流,電流是電荷的運動,因而概括地說,磁場是由運動電荷或變化電場產生的。

辨析兩種不同的電場:庫侖電場和感生電場,庫侖電場是電荷按庫侖定律激發的電場,例如靜電場就是由靜止的電荷按庫侖定律激發的,就屬於庫侖電場,在各種帶電體周圍都可以發現這種電場。

感生電場是由變化的磁場激發的,按麥克斯韋理論,變化的磁場在其周圍激發了電場。例如條形磁鐵插入線圈時,運動的磁鐵使周圍的磁場發生變化,進而產生渦旋電場,渦旋電場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這種電場就是感生電場。

由於磁體的磁性來源於電流,電流是電荷的運動,因而概括地說,磁場是由運動電荷或電場的變化而產生的。

用電場和磁場做類比,物質就像「電場」,意識就像「磁場」,它們是一個物體「電磁場」的兩面。

所以道理很明顯,「電場先於磁場存在嗎?」沒有這個說法,雖然磁場的產生來源於電流,但電場先於磁場存在的邏輯是不存在的。變化的電場是磁場,變化的磁場是電場,這樣的邏輯是存在。所以可以認為「電場即磁場」。同樣可以人物「物質即意識」,只是需要去證明的。而前面所有的七個章節的論述,其實都是證明。

當我們把石頭都認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的時候,當我們把意識定義為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的時候,就已經牢牢的把物質和意識綁在一起了。它們是有別於對方的,但需要彼此來證明其存在,所以不存在誰在誰先的問題。存在先於本質這個邏輯不存在,因為存在即本質【本質是意識】。

你也可以這樣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就像莫比烏斯帶,從物質點出發能走到意識這端,從意識點出發能走到物質這端。也還可以藉助中國哲學中的陰陽同體概念去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中國陰陽理論對於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以把「陽」理解為物質,可以把「陰」理解為意識。你能說「陽」先於「陰」嗎?

就像我說的,最簡單的最重要,意識和物質關係換一個角度理解,你就能得出理解這個世界的新方式。存在先於本質就不會成為你贊同的觀點。

那麼還能得出哪些觀點?首先存在即本質,存在即合理都是以存在為前提而說的,存在不值得懷疑,懂嗎?只有「即本質」「即合理」值得懷疑,因為這涉及人。

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首先為人的存在找到了答案:「逆熵的存在。」即人【意識】是反抗系統走向混亂,走向熵寂的存在。所以人的成功必然與自律,與理性,與奮鬥,與學習,與社會關係有密切關聯。一個主動放棄自己的人,就是放棄「抵抗」,慢慢讓自己走向「熵寂」,加速死亡。因為這不符合人的存在規律。人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

所以你就很清楚了,人為什麼活著不需要懷疑,活著就是活著,存在是存在,我是我,自證者不需要答案。我要如何而活,這對於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是具體的。就是我要如何對抗自己,對抗環境的混亂,對抗宇宙的熵增,這是你要選擇的,你要面對的。我的哲學對於人而言,目的也就在於此。我來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就是逆熵存在的本證和本證!

所以你再去回顧歷史哲學的發展,為什麼有人要強調理性主義,為什麼有人要強調經驗主義,你現在弄懂了嗎?

靈遁者油畫

肯定人的存在【人是高級意識體存在】,就必然要強調理性主義。超人,上帝,神明等就是這樣的概念。也是合理的,你想像一下,我們都是阻礙宇宙走向熵寂的因素點,我們當然偉大,渺小而偉大!哪怕是一塊石頭,它也是偉大的!

而人的局限性,必然讓你和「經驗」掛鈎,你無法脫離經驗,你無法脫離我們自身的局限。

你再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相信虛無主義呢?還是從人的局限性出發了,對人自身存在表示了懷疑了。就比如我前面章節也提到了,好多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編程的,一切不真實。不要這樣去想,要記住我在第七章裡強調的,意識世界裡沒有假的東西,物質世界也沒有假的東西。宇宙是有意識的,你可以相信這是被安排的,但不能懷疑這是假的。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啊!你反覆去理解,你就會發現意識裡確實沒有假的東西。

那到底我們該相信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呢?到現在你還問這個問題,說明你沒有認真。非黑即白的哲學歷史應該成為過去,哲學問題要在生活中去回答,要在「遊戲」中去理解遊戲。理性是存在的,經驗是存在的,純理性的批判是不存在的!這意味著經驗和理性也是相互依存的,你要相信它們,要辯證的去看,而不是其中一個。

因為人的定義意識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本徵,所以你相信什麼都不如相信「自己」,因為存在本身不需要證明!我是我!就這麼幹脆,就這麼自信。

在社會關係中,人會被迫做出選擇,就好像我們說人和動物在自然環境中,會因為環境而進化和突變。人會被迫做出選擇,就會誕生不一樣的答案。他選擇了這個答案,放棄了另一個答案。

我是我,這不需要證明。可是你非要問我,你是理性的你,還是感性的你,這就是要我做出選擇。一定選擇的話,我選擇我是理性的,雖然我有感性的時候,但我還是選擇我是理性的我。當我選擇這個之後,我會把「感性」也當成我的理性,各位,這就是我的選擇。因為我的感性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存在著,我相信存在,就必須相信理性。這就是存在的邏輯,這也是意識的邏輯。

你翻山越嶺,看了無數的哲學書籍,相信我,你能得到的,就是上面那段體悟。

靈遁者自畫像

在第七章的時候,我說了,不會根據這個定義把哲學去做面面俱到的解讀和分析了。因為我相信先哲們,他們的具體論述一定包含了我要論述的東西。我如果再去論述,徒增你們閱讀的精力。

但對於先哲們哲學的研究,可以做一個點評,來作為我的觀點。就如上面寫得那樣,存在即本質,我用這一「觀點」表達了我不贊同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

下面我會繼續通過先哲們的觀點,用我的觀點,來做一個解讀,大家一起來,因為我們是作為一個整體來走向更偉大的。從這個觀點講,一個人是偉大的,一個群人更是偉大的,因為抵抗熵寂的力量是變得更強,更大了。

先來說說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最大的亮點就是把辯證法和實踐觀相結合,這是他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因為你跟實踐相結合後,就跟時代相結合了,就跟科學實驗相結合了,它有自己可以根據時代改進自己的能力。這是他最厲害的地方。當然他的唯物歷史主義觀點和經濟學原理的認識也都是不錯的。其論述過程和觀點,有理有據,這也是我們相信先哲們的原因。

再來說說尼採,首先大家要知道,尼採的哲學受叔本華影響深遠。他們都是德系語言的哲學家,德國在歷史上產出的哲學家是最多的。這個國家的人民比較嚴謹,我閱讀資料,得知這和德語語系也有關係。當然我自己是不懂德語的。

而叔本華是比較悲觀的,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他說過:「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讚賞」。你認同嗎?如果是我,我會說:「真正智慧的人不需要讚賞。」

而叔本華又受到康德的影響很明顯,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實現了將人從單純因果必然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完成古典法哲學向現代法哲學轉變和發展史上革命性變革。同時,康德對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實現和維護、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對於後代法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是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矛盾的結合,具有鮮明的二元論特徵。他的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和西方哲學具有深遠影響,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也具有深刻影響。

大家發現了沒有,我上面問過大家一個問題:到底我們該相信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呢?其答案就是不能有一刀切的思維。而在這裡你會發現,康德在那個時候,就有這個思維了,這是值得讚賞的。

康德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怎麼理解?相信我,一千人就有一千個解說。你去搜這句話,然後再去看看他們是怎麼解釋的,你就明白了,就明白了我為什麼說哲學自己「殺死」了自己。

其實本質的理解【我的自己理解】,「人是目的」一定是主體的東西,就好比我上面說的人是人,無需自證!而「手段」一定是主體在客體中的表現,需要邏輯去證明。

你一定要清楚,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貢獻就在於他們對於哲學的「面面俱到」化,你去看看康德,叔本華,海德格爾等人的著作列表,你就清楚了。而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麼?你思考過嗎?當你明白這一點之後,就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建議你去認真讀他們,我認為有浪費生命的嫌疑。哪怕你們懂德語,去讀原文,我都覺得不值得。倒不如你們去讀馬克思,尼採。

現在我來說原因,你仔細思考,所有的哲學都離不開「存在」,自我存在和客體存在。然後所有的這些現象也好,本質也好,都是存在!只是存在的關係和形態是多樣化和複雜的。就如我現在把意識劃分了幾個層次是一樣的,各位懂了嗎?而且你會發現,意識【存在】層次的劃分是沒有界限的,不光他們所處的時代沒有界限,200多年後的今天,今天的我,也沒有辦法給出界限!但他們還在做努力,去做「面面俱到」化,不然哪還用寫【康德等人】30本著作呢!

而馬克思的偉大之處是什麼呢?就是根據這些先哲們作品,他通讀了,然後去糟粕取精華,完成了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上,他又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學等拓展。

你再去想想,為什麼說現在只有哲學史,而沒有哲學,同樣是我上面所說的原因。以一個人大學畢業開始研究哲學,通讀百家哲學作品,你試試得多久。壓根不是你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是晦澀的,高度抽象的。多種「抽象知識」的結合,你不一定能把自己從裡面繞出來,這個這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問題。馬克思就是聰明的,我在一開始就認為我沒有他聰明,所以德國哲學家的著作和觀點,我是只讀觀點,沒有通讀著作,我在寫此書之前,猶豫了很久。但我在讀完維根斯坦,哥德爾,塔爾斯基等人的作品後,就不再猶豫了,我也沒有聰明到能把哲學史啃透徹。

你聽聽哥德爾是怎麼說的:「人們可以簡單地判斷一個理論的可論證性,但真理是無法宣之於口的,因此,『真理的』與『可論證的』是不同的。」「學習更大程度上只會出現在下一個世界,我們所記得的在這個世界中的經歷只有在那時才能被真正理解。」

而歌德爾口中的「下一個世界」,就可能是現在,現在的世界!各位這就是學習!就好像我們現在才能驗證了愛因斯坦理論中的引力波,黑洞等概念。

而關於哲學,更是如此,它是一個思考型的學問,不是一個拿來就能「吃」的東西,拿過來就吃,只能得出「哲學史」而不是「哲學」本身。因為哲學本身需要自身的思考,因為你自身是存在的!

但你也要清楚,不建議你去通讀,你可以選擇幾個代表人物去體會他們的思路,論證方法,你要學的是這個東西。你學會這個東西,才能在他們的基礎上,衍生出真正地當代哲學。

讀到這裡,這時候你再去讀康德,你依然是要誇讚他,但你已經不帶有任何包袱了,一定是覺得很輕鬆地。遇到他所創造的詞,你就結合你的理解去理解;再去讀另一個人也是這樣,下一個還是這樣。然後這種積累,會讓你的思維,真正成為你的思維。但還有一個前提,是你真的也讀了一個科學的東西了,尤其物理學,邏輯學,語言學的東西。因為我們說了,哲學是綜合性的東西,你不讀這些,你找不到支撐你理論的觀點,沒有支撐,你肯定沒有自信。

我說得夠明白了,我希望我之後的人,能比我更能為自己的哲學土地找到水源。我還讀得不夠,也沒有深的研究過程。寫靈遁者科普三部曲對我寫這本書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回到尼採這裡,對尼採來說,生活就是哲學思索。尼採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

尼採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從這樣來說,尼採比叔本華積極多了,但他的「超人」概念是帶有歇斯底裡的吶喊和病態。我個人認為和他本人的經歷肯定是分不開的。

尼採說:「藝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就能看出他對於精神世界的認可和追求。他的理論其實到現在,也還有指導意義,因為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比之他所處的年代好太多了吧。可是呢?去看看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你就懂人們現在也沒有那麼多激情去思考和創作文化藝術。「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996是幸福嗎?」「當代沒有詩」,「拜金主義盛行」「真愛在哪裡」……所有的這些詞句,近100年的發展,也在折射人的心理現象。

我把意識定義為逆熵存在的本徵,就是告訴大家,對自己不要迷茫,對存在不要迷茫,你是你的本徵證明。

所有想去掙錢的人,都只記住馬克思的這句話就行了:「一切經濟最後都歸結為時間經濟。」也就是說,歸根到底,我們都是在為解決「時間痛點」而服務。「效率」,「更高效率」就是這麼來得。資本家是用你的時間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大多數我們是用我們的時間來養活自己。

為什麼我說尼採的超人理論是病態的,你思考過嗎?是因為在認識論上,尼採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

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採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

尼採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地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採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傳統道德所崇尚的美德。

讀了上面這段話,你是不是特別贊同,這就是為什麼尼採在當下還有積極意義。但我說他「病態」,是因為他在批判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超人」理論!那麼他口中的「超人」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肯定是非理性的!從這個角度講,他還沒有康德先進。

但你別忘了,他是在他的時代創作的理論,這個時代的「迷惘者」需要這樣的聲音,但記住,他是「病態」的。

正如他說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蕩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然後又說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

這個倒是和我一直強調的一致:意識世界沒有假的東西。

也就是我們要相信感官,相信我們自己的存在。至於什麼是假,這和我們一直所說的意識「層次」有關,這裡主要指我們腦中的對於客觀世界的規定和解釋。因為對於一塊石頭而言,沒有假的。

他還說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你怎麼去分析他這句話?其實你只需要反問一句:「如果我們崇尚非理性,能自由和幸福嗎?」所以理性與人的本能不是敵對關係,也不可能成為敵對關係。因為什麼?你來回答!

因為意識是逆熵存在的本徵!我們對抗的是自我消亡,對抗的是周圍系統的混亂,宇宙的熵增……不是人的本能!

尼採提出他的超人哲學,是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尼採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採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其喻義是說,超人是對天國的否定,是對上帝的替代。

尼採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虛無主義否定了一切目的性。讀到這裡,你再去體會康德說的:「人是目的,不僅僅是手段。」你就會發現,在這個點上,他們的意見是相左的,你相信康德,還是相信尼採?這個問題我已經回到了,你自己找答案吧。

尼採認為柏拉圖描述的理性世界(理想國家)、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尼採以「上帝已死」作為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的哲學起點。

尼採認為虛無主義有兩種:消極、病態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和叔本華的哲學等。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能夠創立新價值的契機。尼採相信,即使虛無主義來臨,人們也能借著價值重估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採也強調,若人們要成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因為「對於某種無條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種產生於脆弱的需要」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採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尼採的批判也有積極意義,因為理性不會總是對的。因為哲學得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在「遊戲」中理解遊戲,是時刻在變化的。所以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和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還有一點值得說,那就是尼採確實影響了一大眾哲學家和文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尼採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希達、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採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託馬斯·曼、肖伯納、黑塞、裡爾克、紀德、魯迅等。

尼採也是第一個明確揭示人的心理中無意識領域並加以細緻剖析的人,他的作品給現代深層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觀念。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一書為精神分析學奠基,而尼採比他早二十到三十年就對夢的作用和機製作出類似的分析。尼採對於無意識有不少精闢的洞見,但這些洞見還都是零星的。

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研究現代文明時,能夠發現他把尼採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尼採還在意識的背後進一步分析探討其深層的心理活動。他認為所謂的意識只不過是我們精神和心理世界的一種狀態,尼採強調對於意識背後深層心理的探索,使他日後成為學界公認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先驅者。

我自己也在《探索生命》中對於人的意識產生機制有過總結,還寫出了一個十大公理,現在看來,不只是缺乏支撐和深度。但它的存在還是有意義的。我摘錄在下面,大家可以去挑挑毛病。但要知道,在《探索生命》中關於意識的定義是傳統心理學和生物學上的定義,和此書中的定義完全不同。

總結的10條心理學公理如下。

公理一: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

其他表述:此意識和彼意識無本質差別。

公理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公理三:生命體體徵存在時,意識時刻存在。

公理四:社會中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

公理五: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

公理六: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

也可以這樣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即人的意識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公理七:意識產生於行為之前。

公理八:記憶機制表明遺忘是不可避免的。

公理九: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

公理十:從遺傳和發展角度共同來說,意識總服務於如何更好的存在。

公理九其實就是表明了人有非理性的一面,因為提取內容具有不確定性。

還有就是尼採和薩特都認為人的本能是自由,薩特關於這個觀點更極致和徹底。我是反對此觀點的,就是人的本能不是自由。我的觀點是人的本能是存在,人的本質是馬克思所說的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獨立學者,作家,藝術家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第八章上篇。

相關焦點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我們今天所接觸到尼採思想的形態,大部分也是經由這些法國後現代左翼哲學家「轉譯」過來的。尼採到底是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後現代哲學的?德勒茲又是如何理解尼採的「權力意志」和「永恆回歸」的?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尼採與哲學》的修訂後記,略有刪節。
  •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尼採並不認同「人生如此悲痛,生命如此無意義」的觀點,隨著尼採自己哲學思想的形成,逐漸開始成為叔本華思想的批判者,最終尼採站到了叔本華思想的反面,他讚揚生命的價值,歌頌生命的能量。尼採在西方哲學史上是一個瘋狂的人,甚至可以說他的思想也是非常危險和極端的。
  • 尼採悲劇哲學的三種可能性
    讀尼採的《悲劇的誕生》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反覆思量尼採一直傳遞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含義。現在有三條線索:1.從酒神的一個身世傳說中,引申出的現代世界的悲劇:個體化與世界的支離破碎。所以,換句話也可以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尼採式的闡釋。在這種意義下,尼採的悲劇,是對所有生與存在的擔憂,所見所感的生於存在無不隱含著必然的死與消亡。這種情緒下,尼採之悲還在於他似乎沒有給出如何克服這種悲劇情形的良方,於是這似乎是尼採悲劇的真正之悲。3.第三種情形下的悲,是尼採對於西方近現代形上學思路的悲觀態度。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這種情況要到20世紀後期才有改觀,特別是B.E.巴比契(B.E.Babich)的《尼採的科學哲學》(1994年)以及由柯亨(R.S.Cohen)與巴比契合編的《尼採與科學》(二卷本,1999年)的出版,標誌著尼採哲學真正為英美分析哲學傳統所接納了。尼採是否真的反科學,或者至少是非科學的呢?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 《尼採》(蒙克,1906年) 希臘人的哲學從喜悅中開始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那個最有說服力的例證,從而了解在一個民族那裡被稱為健康的是什麼。
  • 尼採「振聾發聵」的10句話,越品越有味,不愧是哲學狂人
    想要什麼就去追求,想愛什麼人就去表達愛,那些不斷告誡你如何戒欲的人,正在讓你失去最美好的時光。記住尼採這句話:「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2、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
  • 尼採的弦外之音——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正因為這音樂的體驗在其哲學上屬於「默化」的過程, 使得後世易陷於以見樹不見林的態度對其哲學汲汲探之, 有鑑於此, 今試著從「音樂」這項尼採一生親炙又一再於其著作中著墨的藝術, 來探討他哲學上的演進、形塑、成熟甚或大破大立的過程。二、藝術與哲學的概念綜合「沒有音樂的人生是一種錯誤。」尼採如是說。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尼採是一位天才作家,也是一位學術神童,他對構成我們信仰的一些最深刻的思想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即使在今天,他對大多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道德和哲學概念也不屑一顧。像《人類》、《人之常情》、《不合時宜的沉思》和《快樂的科學》這樣的書,摧毀了道德、宗教、理性的大廈,暴露了現代文明中心的空虛。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尼採的帖子,隨手回了一句,大家反響還不錯,後臺有小夥伴說博主假期閒著也是閒著,寫寫尼採唄。其實我對尼採那些哲學也不敢說懂,不過我對他生平卻很熟。我今天不聊哲學,聊聊這人是幹啥的,怎麼就成雞湯導師了,以及怎麼跟納粹勾搭上了。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天道》裡邊的「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都可以在尼採哲學中尋找到有關對照,也就是正所謂的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的關鍵特點是:自我肯定、傲慢、主動性。1個大獨裁者也很有可能歸屬於奴隸道德控制,這是因為他的行為可能是由憎恨與報復心所驅動。尼採筆下的「道德」也跟它的普遍性詮釋不盡相同。基礎性道德對尼採來說,既吸納又表述了1個完整詳細的世界觀;它在最本質的形式下,產生了1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哲理。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可以說,貝拉的堅韌與毅力遠超於常人,而他的電影也絕非單調無聊地展現父女生活那樣簡單,他運用寫實的敘述風格達到了寫意的哲理展現,用極簡主義的故事表象包裹起了關於基督教與尼採哲學的深層思考,構成貝拉對生命意義反思的影像表達。
  • 尼採的厲害:相比叔本華,思想覺悟選擇相信尼採,生活才有奔頭
    引言尼採,19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被人們視為通往現代哲學和後現代哲學不可逾越的「橋」,將兩個時期的哲學貫通在了一起,但又在非理性主義哲學方面矗立起了一座高峰。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完全擊中尼採的思想認識,因此在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中,尼採仿佛找到了一位知己,這位哲人的思想,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認識。因此,叔本華哲學思想中的宣揚的觀點,尼採是可以有更深體會的,是贊同之下有深究的。而尼採的可貴之處,就是沒有一味地沉入叔本華的悲觀之河,他以自己的獨特認識將叔本華的悲觀思想推向了陽光的一面。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提起哲學,你的印象是什麼?哲學,似乎只是大學裡一門無關緊要的課,和現實生活並無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周國平老師的書,我改變了對哲學的粗淺認識,開始覺得哲學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資格玩味的高深學問,它其實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進程中。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因此,他們要麼像奧古斯特·多爾納(August Johannes Dorner)那樣,認為尼採的「自然主義」雖然獨特,但卻不是一種哲學觀點;要麼像雅斯貝爾斯那樣,認為在尼採貌似簡單的自然主義背後還隱藏有哲學深意。
  • 高維度理論為什麼不能存在,看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高維度理論為什麼不能存在,看看此文就懂了。此文為《時空存在性不需要懷疑》的上篇,還有下篇。建議連起來讀。之所以分開發,是因為文章太長,有發文限制。雖然有公式,但大家不要有負擔,就是按思路走就行。而且本章也必須穿插大量的物理前沿研究,也就是必須結合前輩們【尼採,馬克思,笛卡爾,薩特,海德格爾……】沒有看到的物理前沿,來對當下的哲學做新的拓展,否則我做的哲學思考,沒有任何意義,一定突破不了前輩們的認識。就像我在本書中一開始就說的,你不要想著自己比別人聰明,相比於馬克思這樣博學的人,即使現在的我們,都還是難以比肩的。
  • 哲學狂人尼採,經典語錄震撼人心,非常值得收藏
    大家好,我是洛青悠,一個三觀比五官正的女子,一個有態度,也有溫度的分享達人。今天為大家分享偉大的哲學家「尼採」的經典語錄,啟迪人心。每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會有不同的聲音,有支持的,也會有反駁的。而要說到爭議比較大的,尼採就是其中之一。尼採一直都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一直都存在不同聲音,可以說兩極分化很明顯。認同他的人,會非常喜歡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理論顛覆了以往,並且總是揭露人性偽善的一面。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
  • 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在西方哲學史中,尼採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哲學家,作為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從打破傳統的形上學到後期否定基督教,尼採通過宣告上帝死亡而摧毀傳統的精神哲學,建立起一種現世的和個體本位的生存哲學,這在當時簡直是顛覆式的,在一定意義上他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哲學思想對現代西方的主流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從教育的意義上也對人生產生積極作用。
  •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看完此文瞬間開悟
    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而活著?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能夠答出或答全這三個問題,你的人生或許將永不迷茫。因為你也進入了理念的世界。其實這三個問題是一個問題,即最根本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問題。尼採說:只有知道生命意義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對。維克多·弗蘭克說:如果我們能夠發掘出自己生命的意義,那麼,什麼苦難都可以承受。沒有想好,就不要走。只有想好了,才能邁步。同樣,「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基本問題不解決,其他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這個想不好,就不要輕易的進入社會。
  • 尼採:他死後,幾乎所有新的流派主義和運動,都被深刻影響
    為什麼談到哲學,世人都那麼喜歡尼採?能與之相媲美的,只有哲學史上的那麼幾人,比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等。那麼尼採究竟有什麼魔力,讓大眾廣為喜愛?除了他宏大的世界觀體系和令人深思的思想理念,還在於,他幽默的哲學表達方式,將深刻表現的讓人易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