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譜系學方法源於尼採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眾所周知,福柯的「譜系學」方法受尼採影響,他將尼採對於道德起源偏見的歷史追溯和批判發展為一種「效果史」的歷史學方法,即「把尼採各種著作中的許多因素抽取出來,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福柯版本的尼採譜系學方法論」。

第一,福柯對於尼採譜系學進行了改造,他「將『譜系學』定義為對『出身』(Herkunft)和『出現』(Entstehung)進行的研究」,並且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新的闡釋。福柯認為,翻譯者在對尼採著作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加以區分地將「Ursrung」「Herkunft」「Entstehung」「Abkunft」以及「Geburt」統統翻譯為「Origin」(起源),這一做法掩蓋了尼採希望揭示的作為「真實歷史事件」的歷史的主張。

一方面,福柯認為Herkunft是一個生動的、帶有血肉的開端。(1)Herkunft同stock(先祖)或descent(血統)的含義相當,與屬於元歷史維度的Ursprung(起源)則有著巨大的區分。Herkunft意味著「無數的開端」,而不是「類屬特徵」。(2)Herkunft指涉一種散布狀態,而不是一種連續性的建構。Herkunft的進程中不存在固定的演進模式和註定的軌跡;相反,它要求標識出每個事件特有的散布狀態。(3)Herkunft標誌著一個不穩定的集合,而不是累積、固化的遺產。它要打破既有的關於「遺產」的累積、佔有、固化的思維方式。福柯主張從「開端」以來,歷史給予我們的毋寧是一種斷裂的、異質的並且不穩定的集合。(4)Herkunft還與身體緊密結合。

另一方面,福柯認為Entstehung是一個動態的緊張狀態、非場所的空間。福柯將Entstehung的含義理解為事物興起、湧現的時刻,即emergence(出現)。(1)Entstehung是系列中的插曲,而不是終結。對於「開端」的探究,形上學家總是指引著人們將目光投向最遠處那不間斷的連續性牽引下的最原初的時刻;而福柯認為要將「開端」看作一系列發展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完結。(2)Entstehung是諸多力量對峙的狀態和「非場所」(non-lieu,non-place),對其進行的分析,「必須描述各種遊戲及其方式」。福柯認為,Entstehung並不是一種力量壓倒另一種力量而產生的結果,而毋寧是力量之間的對抗或疊加而呈現出來的一種緊張狀態、一個「虛空」的「空間」。(3)Entstehung指涉無休止的暴力支配機制,而不是鬥爭後走向寧靜的和平。歷史的每一時刻都浸透了「規則」和「支配」,「支配導致了這個由眾多規則構成的世界」。

第二,福柯發掘了尼採思想中「譜系學」方法的解構之維。福柯在比較了Ursprung(起源)和Herkunft、Entstehung的不同後,發現尼採的著作不僅僅是反抗基督教道德的熱血吶喊,更是對傳統歷史學家的態度與觀點的顛覆與反叛:一方面,並不存在一個形上學的本體作為歷史進程的承載者;另一方面,既然沒有一個超越性的本體,那麼也就不存在歷史的起源與終結問題,對於歷史的把握將不再需要黑格爾式的宏大敘事,譜系學將成為歷史書寫的新選擇。

首先,福柯認為尼採對於Ursprung進行了反形上學意義上的解構。對本質的關心具有形上學色彩,但本質和同一不過是被人們精心建構的。譜系學家是傾聽歷史而不是信奉形上學,在事物的背後,他會發現根本不存在任何無時間的同一性本質;事實上,根本不存在本質。其次,福柯認為尼採對於Ursprung進行了反基督教意義上的解構。在基督教的神學歷史中,「起源是高貴的」,尼採則認為歷史的開端是低賤的,他教導我們去嘲笑起源的莊嚴性。最後,福柯認為尼採對Ursprung進行了反真理意義上的解構。Ursprung作為本初最完美的、本質性所在,也被視為真理的所在。但在知識的認識過程中,話語敘事本身又會模糊掉起源本身。所以在尼採看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真理背後,實際上是錯誤千百年來的不斷繁衍。尼採駁斥一種超歷史的歷史學,認為其缺陷在於,歷史感會被形上學所支配,將其只看成知識學科,而不是鮮活的歷史。

第三,福柯繼承尼採思想並建立了譜系學方法的基本原則。尼採的譜系學以模糊的方式潛在於其對道德起源的批判中。福柯在尼採的基礎上,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歷史的手段。他將「譜系學方法」比喻為一束敏銳的目光,「能讓我們看到分歧之處和處於邊緣的東西」。

首先,「譜系學」方法要求破除對偉大起源的追索,破除宏大敘事構建起來的歷史,轉而用戲仿(parody)和滑稽的方法。傳統歷史學家力圖尋找一個偉大的歷史源頭,譜系學方法反對的正是民族史的歷史敘事方式,主張非現實化的歷史書寫過程,此即戲仿。其次,「譜系學」方法要求破除認同(identity)敘事,即「對身份(identity)的系統性分解」。身份本身就是戲仿,它如同一個面具,罩住了底下的靈魂。在譜系學方法的指導下,歷史學的目的在於引導我們探尋身份的分解,引導我們尋求穿過人類的一切非連續性,而不是帶領我們歸返形上學許諾給我們的獨特開端。最後,「譜系學」方法還要求破除知識認知主體的求知意志與激情,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對歷史進行虛構的風險,亦即「將知識主體獻祭」。儘管歷史學在19世紀有一個中立實證的轉向(以蘭克為代表),但是歷史學探究自身會「發現求知意志的各種形式及其轉換」,「知識在我們身上已經化為一種激情……我們都寧肯人類滅亡也不願知識退步!」因此,福柯提出我們應當廢棄由19世紀哲學家費希特和黑格爾傳下來的兩個重大問題(真理和自由互為基礎、絕對知識的可能性),代之以這樣一個主題,即「通過絕對知識而滅亡,這很可能構成了存在的部分基礎」。通過否定絕對知識的存在,奠定新的認知模式與認知對象的基礎,帶來的結果是「在獻祭知識主體時,求真意志已喪失了一切限界以及一切真理的意圖」。福柯最終訴諸斷絕知識主體來打消人類追求終極真理的激情。

我們說福柯在尼採的譜系學思想上,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方法論,是指福柯在對歷史事件的解讀中,能夠在深刻的學理自覺層面上給予歷史以反思,而不是如尼採那般面對基督教的壓制只呈現出哲學狂人逆其道而行之的思想自發。但是,我們應該明確的是,不能拋開福柯的基本探討來單純地、抽象地談論其譜系學方法論問題,福柯並沒有給我們一種「譜系學方法是什麼」的標準定義,對於福柯譜系學方法論的總結只能在其對具體哲學問題的剖析中概括、釐清出來。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福柯在譜系學方法論指導下通過重寫真實歷史而呈現出來的「效果史」,來體會、把握譜系學方法。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婷

精彩推薦:

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個人同一性理論的敘事學向度

「中國攻堅進行時」以振興文化為抓手推進新型鄉村共同體建設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尼採、福柯的生日 | 照亮前路的思想,可以有多「瘋狂」?
    巧合的是,他們都生於10月15日——今天是尼採的生日,也是福柯的生日,為了紀念這兩位思想家的誕辰,群學君摘錄《福柯的生死愛欲》中兩人「相遇」的章節,小標題為文景編者所加。班蓋的回憶表明,他的朋友的學習時代正式結束於他這次對尼採的研究。福柯自己也在不止一次的會談中談到這一點。當然,像所有優秀的高師學生一樣,他實際上多年前就讀過尼採。但在那個夏天,他突然覺得尼採那些他已熟知的思想變得新鮮了。福柯回憶道:這次讀尼採使我感到了一種「哲學的震動」。
  • 福柯管電子監控,尼採做HR:這是一家不太正常的公司
    原文作者|[法]朱勒、夏爾·潘佩摘編+撰文|宮子人力資源總監:尼採讓尼採來當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有點可怕——但在哲學家裡他也許是最適合這個職位的他會非常在意員工的「超人」意識,最大程度去激發員工的潛力,另外,作為《善與惡的彼岸》的作者,作為人力資源總監的尼採可以不斷提醒人們,企業不是福利機構——它的目標就是盈利,而不是善對惡的勝利。用尼採作為人力資源總監,那麼這些事至少是清楚的:總的來說,道德是不存在的!
  • 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康德彰顯了為自然和道德立法的理性的價值,使人作為理性主體的地位得到尊重,但是福柯認為這種做法是危險的:一方面使得人與自身的關係陷入對象化的認識性陷阱,人成了抽象、普遍的大寫的「人」;另一方面也將哲學的任務局限在了為人的認識範圍劃界的狹義批判之中。因此,福柯稱康德的批判哲學使人文科學陷入「人類學沉睡」。
  • 為什麼尼採非常痛恨和反對基督教?
    羅馬帝國源於亞平寧半島上的幾座小山丘,經過幾代羅馬人的侵略和徵戰,羅馬帝國終於產生,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除了徵戰和開疆擴土外,歐洲文化的創新精神還表現在精神層面,如希臘人的民主、科學、數學、哲學、悲劇、體育競技;羅馬人的個體主義、懷疑主義,等等。
  • 讀懂福柯哲學,這3個關鍵詞,要知曉
    被譽為「法蘭西的尼採」。福柯也是後現代主義中重要的思想家。他創建了許多核心概念,比如「知識型」,「權力」等。福柯本來是學醫學的,但他抗拒了父親的旨意。他是位同性戀者,他的主要學術興趣在於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哲學等。他的思想,影響了文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犯罪學,醫學,身體學,性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
  • 被稱為瘋子的尼採,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呢,值得了解的生平
    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尼採就是這樣一位介於天才與瘋子之間的哲學家。也許,哲學家沒有幾個不是瘋子的!尼採最終是瘋了。但他的哲學思想,對人類影響甚遠。他是:「瘋子尼採,偉大的哲學家尼採!」尼採一直都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哲學家,對他的哲學思想一直都存在不同聲音,可以說兩極分化很明顯。認同他的人,會非常喜歡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理論顛覆了以往,並且總是揭露人性偽善的一面。
  • 姚雲帆 | 指向超越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
    但是,在晚年與拉賓諾的訪談中,福柯否認這一時期他的主導思想是結構主義。在福柯最早具有學術影響力的論文《賓斯萬格導言》中,福柯顯示出對現象學符號理論的熟悉,並從對符號「表意(signification)」和「指引(indice)」功能的區分中,發現了文學語言作為一種超越中介的意義。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尼採的「視覺主義」,是如何否定我們的世界是「客觀真實」的?
    在前天和昨天的尼採哲學中,我們學習了尼採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和「虛無主義」,今天這一篇是「王庶文講壇」針對尼採哲學的最後一講—「人生本無真相」。這個理論乍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您可能會懷疑有一些弔詭的色彩在裡面。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許多人都知道,尼採的妹妹伊莉莎白曾篡改尼採的文章,使得尼採思想成為第三帝國的重要思想。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在今日的世界,「重估一切價值」帶著一種對文化的輕蔑,和尼採憎恨的虛無主義同為表裡。尼採尼採所面對的正是我們今日面對的。這個二十一世紀初和十九世紀末是多麼相像,它們都秉持著實用主義,並漠視文明。尼採毫無客氣地將矛頭對準了德國文化。繼馬修·阿諾德之後,他將自己的眼光看向了新興的、迂腐的中產階級。尼採稱他們為「末人」。
  • 福柯《不正常的人》
    福柯《不正常的人》【見】官方簡介:通過梳理歷史發展脈絡,福柯找出西方社會中三類不正常的人:自古羅馬時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福柯向我們展示了規範化權力如何出現、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從不只依靠一種制度,通而是過各種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來,最終在西方社會中擴展了它的統治權。【思】因為是以當年講座磁帶的形式編輯而成。所以整體感覺不是單純文本,而是講座形式的語言,這是讀的痛苦的一方面,只佔一小部分。
  • 福柯是怎麼把新自由主義理解得如此錯誤的?
    米歇爾·福柯自稱為福柯繼承者的人是高度多樣化的,他們的範圍從左翼自由主義者到商會官員,包括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法國「第二左派」(1977年由Michel Rocard提出,針對完全基於馬克思主義和法國大革命雅各賓遺產的「第一左派」——譯者注)的殘餘。我們如何解釋這一點?我們該如何定位福柯?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爭論的焦點在於:尼採究竟是不是一位自然主義者?如果是,那麼他的自然主義是何種自然主義?尼採的自然主義與現代科學的契合程度有多大?以及他的研究方法能不能與科學的經驗方法對接?布賴恩·萊特認為「因果關係和因果性解釋」(Causation and causal explanation)是尼採自然主義的核心。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他就是很多人口說集天才和瘋狂於一身的尼採先生。尼採是一個天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閱讀尼採的作品都能有一翻收穫。近幾年流行的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就是一本以尼採為主角創作的小說,作者試著尼採用自己構建的存在主義哲學化解心理危機,非常有趣的小說。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學界對此也不無爭議,比如當代美國學者朗佩特就對此持有異議,他把下列觀點視為他的《尼採與現時代》一書的基本論點:「尼採認識到現代科學所附帶的危險,並著手補救這些危險:補救的方法就是,更充分地理解自然,從而全新理解科學。」所以在朗佩特看來,尼採不反科學,不但不反,而且是提出了關於科學的新理解——尼採甚至是一位「推進科學」的「新哲人」。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尼採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不管對不對。這就是「尼採哭的時候」的價值。你不能接受整個故事。如果你第一次認識尼採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板印象,請不要相信這些臺詞的一個字。這是一個關於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虛構故事。它也是19世紀末維也納學術界百尊雕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