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圾不可失」變廢為寶

2020-12-25 臺海網

臺海網7月29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人類生活必然會產生各類垃圾,如何以妥善、有效、環保方式進行處理,事關今後生態環境。

2017年泉州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從垃圾分類進社區、進校園,到確定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單位,再到今年提出的「全市公共機構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目標,泉州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面對日益增長的各類垃圾,泉州各縣(市、區)採取焚燒發電、填埋生沼氣、化學處置變花肥等方式,走出一條讓垃圾「變廢為寶」的生態之路。

被社區居民送到環保驛站的廚餘垃圾,經生化處理成為有機肥料。

從巧妙利用生物化學反應、讓廚餘垃圾變成有機肥料的「環保達人」,到專門收集塑料瓶、生產環保紡織品的生態企業,再到每年焚燒生活垃圾22萬噸、發電7300萬度的上市公司……泉州各地在垃圾環保處理上,不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部門,各種創意做法均可圈可點。

◆制肥料

惱人廚餘垃圾 「變身」有機肥料

剩菜剩飯、爛菜葉、水果皮等,這些讓人厭煩的廚餘垃圾,很多家庭一股腦兒地丟在垃圾桶。然而在泉州市區的豐澤新村裡,居民們將廚餘垃圾收集給社區,統一製作成有機肥,對於好的廚餘垃圾,有居民則在家加上中草藥製作成可食用或泡洗或塗抹的環保酵素。

記者近日來到豐澤新村法制公園,這裡有個環保驛站,驛站一間小屋內有臺被居民稱為「佳佳」的生化處理機,旁邊是一包包褐色的有機肥料。

來自四川的羅師傅今年58歲,是這臺生化處理機的操作師傅。「大家都很樂意,拿來垃圾後還能帶走有機肥回去種花。」羅師傅說,廚餘垃圾送到驛站垃圾桶後,他們要對垃圾進行過濾、瀝乾,統一收集達到80公斤後就可以放進生化處理機,機器不斷「咀嚼」,24小時就能產生有機肥料。50公斤的廚餘垃圾可產出10多公斤有機肥,「佳佳」日處理廚餘垃圾量300多公斤。

2017年11月,豐澤新村作為泉州市10個率先啟動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之一,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取得明顯效果。2019年1月開展「乾濕分離」試點,投用廚餘垃圾就地處置設施即「佳佳」。截至今年6月中旬,該社區收集的廚餘垃圾處理成有機肥已達69噸,這些有機肥除了贈送給居民,剩餘的則賣掉。

居民拿來垃圾後還能帶走有機肥回去種花

神奇陽光垃圾房 「吃」垃圾「吐」肥料

在石獅永寧鎮郭坑村有棟別致的小房子,「吃進」果皮、菜梗等各種廚餘垃圾,「吐出」有機肥料,輕輕鬆鬆變廢為寶。這座名為「陽光垃圾堆肥房」(又稱太陽能堆肥房)有1間不可腐爛垃圾房和3間堆肥發酵倉,屋頂由數塊透明的太陽能採光板拼接而成,室內裝有透風口、淋水噴頭等供養增溼裝置,地面鋪設著收集垃圾滲漏液的下水道。

小小的一棟房子怎麼變廢為寶呢?生活垃圾通過環衛工人二次分揀,將可腐爛垃圾(可堆肥垃圾)由進料口倒入陽光垃圾堆肥房的發酵倉內。太陽光透過採光玻璃板使堆肥房升溫,此過程中添加高效生物複合菌用於加速垃圾發酵,同時利用鼓風機進行供氧,從而使得垃圾快速分解成為有機肥料。而堆肥過程中所產生的滲漏液經收集後重新回噴到新垃圾上,用於調節垃圾溫度,循環使用。每間發酵倉可處理垃圾10立方米左右,堆肥時間為60天。堆肥過程中產生的臭氣則經過特殊處理後再排放,整個過程避免二次汙染。

◆做酵素

家中垃圾不浪費 做成酵素用處多

「自從社區開展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後,帶出社區很多居民成為『酵素達人』,不少人在家通過廚餘垃圾自作酵素。」豐澤社區黨委副書記曲女士告訴記者,廚餘垃圾除了被製作成有機肥,還能製作成可食用、洗滌用品、驅蚊水等環保酵素,不過這對於廚餘垃圾質量要求高,需要好的果皮或菜葉,再加上中草藥製作而成。

在居民蔡阿姨家中陽臺,記者見到大大小小的塑料瓶,瓶身貼著製作時間。蔡阿姨說,這是用果皮、中草藥製作成的酵素。可食用的好材料製作成的環保酵素則用來食用,有些果皮等材料則用來洗滌。

和蔡阿姨一樣,去年7月開始做環保酵素的林阿姨說,社區開展廚餘垃圾變廢為寶活動,教大家製作環保酵素,她積極參與活動,大伙兒還開通「環保酵素群」,分享製作知識和經驗。「喜歡上收集廚餘垃圾,垃圾不再是垃圾,可以變成寶,我做得很開心。」林阿姨說,在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中,社區裡很多和她一樣練成了酵素達人,大家見面聊的很多是怎麼將廚餘垃圾製作成各種用途的酵素。

據悉,目前豐澤社區已有100多名居民參加製作環保酵素。

難以想像這些紡織品是用廢棄塑料瓶製作出來的

◆再利用

廢棄塑料瓶成了環保紡織品原料

在泉港,走進福建省百川資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紗線開發應用中心,五顏六色的彩色紗線製作成箱包、鞋服、拉鏈等紡織用品,令人賞心悅目。難以想像,它們的原料是日常生活中的廢棄塑料瓶。

公司總經辦主任陳慶敏告訴記者,該公司主要生產免印染的布料,2007年開始研發利用廢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瓶為原料紡制紗線,經過多年努力,如今這些紗線已變身鞋服、箱包、收納盒等多種生活用品,「白色汙染」變成了「綠色財富」。公司還為塑料循環再生利用注入新科技,以無水印染著色工藝令再生技術創新升級,一年將約6萬噸塑料瓶變廢為寶。

據悉,以PET為原料加工製造而成的塑料瓶是最常見的軟飲料包裝瓶。儘管PET是最有回收價值的塑料類別之一,但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分鐘大約會增加100萬個廢棄塑料瓶,僅有不到50%的塑料瓶會被回收利用。

陳慶敏說,最初他們是從國外進口PET淨片,自2017年國家禁廢令政策出臺後,公司就在國內布局建設了整瓶回收加工體系。1個塑料瓶可以製作成1-3米拉鏈,4-6個塑料瓶可做成1把雨傘傘布,6-8個塑料瓶可製成一套運動衣。據測算,每生產1噸再生滌紗,能循環利用4萬-5萬個廢棄飲料瓶。相比傳統纖維,把每噸原液著色纖維加工成紡織品,能夠減少廢水排放3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噸,降低電耗230千瓦,減少蒸氣消耗3.6立方米。

工人操作巨大機械臂,抓起垃圾丟進焚燒爐,利用高溫焚燒來發電。

◆變能源

日吞垃圾600噸 吐出電能22萬度

巨大的機械手臂,一次性抓起重達5噸的生活垃圾,送進焚燒爐中,經過900多攝氏度高溫焚燒,產生大量蒸氣,進而推動電機運轉,實現「吃」垃圾「吐」電能的奇妙蛻變。這是記者在安溪縣城廂鎮澇港村的瀚藍(安溪)固廢處理有限公司車間內看到的神奇一幕。

2009年8月,該公司與安溪縣政府籤訂安溪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特許經營協議,興建固廢處理廠。該項目分兩期,總設計處理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600噸,其中一期規模為日焚燒垃圾300噸,2011年5月併網運行;二期規模為日焚燒垃圾300噸,2014年1月投入運行。為滿足安溪縣日益增長的生活垃圾處理需要,經過泉州市發改委批准,在原有項目旁擴建一條75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線,項目於2018年9月開工。

「每天能焚燒垃圾600噸,產生電能22萬多度,按三口之家每月用電80度計算,相當於我們公司一天生產的電量,可供2750個家庭一個月使用。」該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公司每年可以為安溪縣及泉州地區處理生活垃圾22萬噸左右,發電7300萬度左右。

目前,改擴建項目已進入調試階段,預計今年9月正式投產發電。屆時將能達到每天處理1350噸生活垃圾的規模,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27萬噸/年,新增發電量11870萬度/年。根據安溪縣政府的長遠規劃,將以安溪縣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中心,建設餐廚垃圾、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等處理項目,最終形成環保經濟產業園。

垃圾填埋場臭氣成發電綠色燃料

昔日垃圾填埋場的臭氣,如今搖身變為生產電力的「綠色」燃料。6月9日,德化縣高內坑垃圾填埋廠沼氣發電廠正式併網發電,實現了廢物利用、消除汙染、節能減排等多贏目標。該項目於2019年10月動工,配有兩組發電機組,目前發電量約800千瓦/時,系德化首個利用垃圾填埋沼氣發電項目。

發電廠主要工藝配置為內燃機(沼氣)發電生產線,設置了沼氣發電機、沼氣預處理設備,在生活垃圾填埋庫區植入45口垃圾堆中的抽氣井,能不間斷將垃圾填埋堆體內的沼氣抽出,通過收集管網送至發電機組,經過預處理後燃燒發電,解決了垃圾場惡臭和沼氣直接排放造成的環境危害和安全隱患,同時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符合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總體要求。

據悉,目前該設備日均處理填埋垃圾廢氣大約16000立方米,產生電1.9萬度,按每個家庭一天用電7-8度電量計算,可滿足2000多戶家庭使用需求。

(記者 林福龍 陳小芬 莊麗祥 通訊員 林弘梫 文/圖)

相關焦點

  • 「垃圾去哪兒啦」亮相深圳設計周:用童話打開垃圾分類新玩法
    (原標題:「垃圾去哪兒啦」亮相深圳設計周:用童話打開垃圾分類新玩法)
  • 垃圾分類創意展 | 水果皮做酵素(東四街道)
    如何快速的進行垃圾分類變廢為寶呢?和小編一起去東四街道看看吧作品1單位:東四街道豆瓣社區居民作者:田惠淑作品說明:火龍果的皮、檸檬和蘋果連著皮放在一起加上砂糖做的酵素。倡導垃圾減量、綠色生活、勤儉節約、變廢為寶。作品2單位:東四街道豆瓣社區居民作者:趙羽雪作品說明: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展示自家垃圾分類情況。
  • 解疑問:我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南京強制垃圾分類實施兩個月...
    我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會不會「前端細分類,後端一鍋燴」?這是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常常聽到的疑問。事實上,從前端到中端分類收運、末端分類處置,垃圾分類鏈條需環環相扣,才能實現閉環。南京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對這個鏈條進行了革命性的再造、提升。跟著垃圾去「旅行」,記者近日對分類後的垃圾轉運處置工作進行了全程探尋。
  • 見圾行事,與「垃圾分類」密不可分的一天
    廣州的垃圾分類已經展開很久了,取得的效果也十分顯著。作為廣東省的在校大學生,你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見「圾」行事呢?當前,廣州市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黨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成為了廣州城市文明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 萬載縣垃圾分類中心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變廢為寶樂趣多」活動(圖)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張晴報導:為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從小培養垃圾分類與資源減量的環保理念,9月18日,萬載縣垃圾分類中心在縣實驗幼兒園內開展垃圾分類「變廢為寶」主題活動。他們一邊欣賞著這些有趣的藝術品,一邊聽宣傳員普及分類小知識,紛紛表示真正的親身體驗到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驚喜過程。並且非常驕傲自己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  此次活動讓環保減量的理念深入到了孩子們的內心,並且樹立了自覺垃圾分類意識,以實際行動促進城市文明低碳生活。
  • @黑河人,不要把分類垃圾桶當成「多個垃圾桶」!輝寶教你見「圾」行...
    自今年起,我市按照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目標,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已確定園丁小區、海蘭行小區、市林業小區、信譽城市花園小區等9個小區為試點小區,公共機構確定了市政府辦、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市政務服務中心(
  • 垃圾分類作品展 | 一起製作垃圾分類風鈴,好看又好「分」
    垃圾分類作品展 | 一起製作垃圾分類風鈴,好看又好「分」 2020-12-25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垃圾分類活動進社區 玩遊戲拿獎品學知識
    9月6日,小惠移動課堂帶著垃圾分類小知識來到了市區家華花園小區,向大家講講垃圾分類那些事兒。現場有遊戲、有獎品,還能學知識,小朋友可開心了。
  • 踐行垃圾分類,做文明小標兵
    習近平爺爺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過重要指示: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來吧少先隊員們,快快加入我們,踐行垃圾分類,爭做文明小標兵!垃圾分類,舉手之勞,變廢為寶,人人有責。少先隊員們快來學習垃圾分類知識,發起垃圾分類倡議,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
  • 分類後的垃圾都去哪兒了?
    2020年5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實施修改修訂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條例規定,北京市垃圾分類實行「四分法」,即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所有居民必須將垃圾分類打包,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中。那麼,被投放的垃圾後續將如何處理呢?垃圾分類工作分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環節。
  • 做實「雙報到」,服務進社區,垃圾分類「嘉年華」玩轉清水園
    ,昌平區婦聯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職能優勢,在「雙報到」社區——天通苑南街道清水園社區,開展了垃圾分類「嘉年華」暨送服務進社區活動,號召轄區「京北麗人」志願者、「京北小衛士」、「最美家庭」及更多婦女姐妹們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
  • 變廢為寶從我做起!垃圾分類手工製作活動獲居民積極響應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為了擴大宣傳力度,促進居民參與,近日金碧雅苑社區居委會攜手鶴龍街社工站,號召轄區居民利用家中閒置或廢棄物品,開展題為「變廢為寶 從我做起」垃圾分類手工製作居民活動。
  • 垃圾分類創意展 | 廢舊物品打造個性花盆
    歡迎關注東城區婦聯官方帳號垃圾分類一起變廢為寶
  • 農村廚餘垃圾難分類?廈門變廢為寶有高招
    廈門創新突破,因地制宜破解農村廚餘垃圾分類難的問題,逐步形成減量化、實用化、生態化、資源化等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既節省了處理成本,又促進源頭減量,提高資源化利用率。農村廚餘垃圾處理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負責人表示,島外各區、各部門正積極探索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
  • 【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綠色環保
    【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綠色環保 2020-12-11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垃圾分類正式實施!如何分類?如何溯源檢查?分完類的垃圾分別去...
    從今天開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5月1日之後,無論是在家裡、小區、單位,還是吃飯、購物、住酒店,甚至點外賣、寄快遞等日常生活,垃圾分類新規都將帶來新變化。生活垃圾四分類 分類方法可查詢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北京的垃圾分類採用的是「四分法」,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家裡需要準備幾個垃圾桶?不知道如何分類咋辦?
  • 濟南「垃圾分類」時代來了!怎麼分?違反規定如何處罰?
    濟南「垃圾分類」時代來了!怎麼分?違反規定如何處罰?如何將垃圾扔進正確的垃圾箱?生活中的常見垃圾都屬於哪一類?這份實用指南請收好!垃圾分類的種類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活垃圾特性和處置利用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我們將日常生活垃圾分為四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
  • 見「圾」行事 垃圾分類蘭州這樣做~
    通過早、中、晚高峰期桶邊督導員督導,非高峰期電子督導的模式,提升了小區垃圾分類準確率。安寧區安瀾祥園小區科學合理地設置了四分類垃圾桶與宣傳欄,每個單元樓下都張貼垃圾四分類宣傳畫;桶體乾淨整潔,未見垃圾落地。
  • 生活垃圾分類小常識
    一般是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等幾方面的效益。為什麼要實施垃圾分類? 第一,減少佔地。
  • 聚英社區開展垃圾分類趣味活動
    6月14日下午,為提升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傳遞垃圾分類知識,聚英社區在活動室組織開展2019年微公益創投項目「圾」分總動員之「真人大富翁」趣味活動,現場笑聲陣陣,熱鬧非凡。此次趣味活動,以「真人大富翁」為形式,垃圾分類知識為主要內容,活動居民年齡跨度大,實現老少共參與共學習。作為省級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的新天龍文惠苑,大部分小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踐行垃圾分類,在此次活動中,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小朋友都展示了自身的垃圾分類知識,並通過遊戲形式學習更多有價值的垃圾分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