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志彥
一部電影的後期製作通常需要分包給幾十家公司來完成,這個過程對製片人來說往往是痛苦而無奈的:與幾十家公司溝通本身就是腦力加體力的雙重挑戰,而不同公司生產質量參差不齊,有時候臨近上映,拿出的成品卻完全不能用,這更是很多製片人的夢魘。
昨天,全國首個影視產業後期製作共享空間在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揭幕啟用,打破了電影後期製作「接單—發單—生產製作」的固有模式,為電影人描摹了一幅「帶著創意來,拿著作品走」的美好藍圖。可以說,影視產業後期製作的革命性創新,上海又走在了全國前列。
高度集成匹配電影創意
與上海迪士尼樂園一路之隔的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同樣是一個造夢的地方。這裡曾經是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員工體育館,經過一番改造後,變身為佔地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影視「夢工廠」。
走進這裡的一樓,首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一間6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製作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可以進行動作捕捉拍攝,也可以進行綜藝節目錄製,短視頻拍攝,甚至可以舉辦一場小規模的電影高峰論壇。更讓電影人興奮的是,這裡的一切都無需自己購置,你只要提出需求,共享空間就可以完美匹配你的創意,真正實現「背著背包來做電影」。
「共享空間就像是電影製作產業的富士康工廠,具備高度集成的優勢。」浦東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負責人江傳榮說,在這裡燈光、美術、導演、化妝、服裝等專業技術人員都可以從海量的人才資料庫裡尋找,組成一支最合適的製作團隊。所有硬體設備也可以從共享空間租用,甚至包括5G傳輸、存儲等新基建設備服務。「不管你是一名導演、編劇,還是一位普通的網紅,只要你有創意有想法,就可以來共享空間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多功能製作空間的對面,是一間綠幕攝影棚,也被稱為虛擬攝影棚。江傳榮說,這裡同樣實踐著共享的理念,「虛擬攝影棚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集成創新,這裡採用的動作捕捉攝像機是松下最新款產品,可以自動追蹤和匹配人物動作和虛擬場景,無需在後期進行人工手動調整,大大減低了工作量。同時,這裡採用的軟體供應商,可以提供2萬多個虛擬場景,冰山、草地、萬米高空的飛機,都可以用最好的機器和最好的軟體來拍攝。」
共享空間的二樓則分布著錄音棚、配音棚、剪輯室、審片室以及辦工空間、會議室等,涵蓋了電影後期製作的所有流程。所有工作室都是對外開放並共享的,是所有電影人的「共同家園」。
探索參與全球競爭上海模式
「這是中國電影行業第一次真正實現共享生產模式。」說起打造共享空間的初衷,做過導演、編劇,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半生的江傳榮說,這是一種「痛的領悟」。
「中國有數百家影視後期製作企業,但行業平均淨利潤只有5%左右,即使放到全球觀察,影視後期製作的淨利潤也不過10%左右。究其原因,就是影視後期製作的環節多,可變因素多,預算和質量控制都很難。」江傳榮說,對一家影視製作公司來說,購買大量的專業設備是一筆巨大的投入,很多中小公司做不到,採取分包製作,進度和質量又往往難以把控,有時候真的只能「碰運氣」。「我曾經痛苦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中國電影後期製作水平若論單個技術,都可以與好萊塢相媲美,但整合到一起,做一部完整的電影時,卻往往少一點『意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後來我明白了,這是我們集成創新能力的不足。」
探索出中國影視後期製作參與全球競爭的上海模式,希望在未來3—5年的時間裡,通過以點帶面,形成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發展影視產業的「場效應」,這正是共享空間進行產業變革的意義所在。共享模式為影視製作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以影視製作的正版軟體為例,一個製作公司每年需要向軟體企業交付上百萬元的正版軟體使用費,在共享空間,這些費用可以降到最低。
更重要的是,在共享空間內,影視製作的質量能做到「穩定輸出」。「共享空間背後依靠的是籌建中的中國影視後期製作產業聯盟,這個聯盟擁有300多家企業,3萬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幾乎代表了中國影視製作的最高水平。我們建立了一個線上人才中心和數字資產交易中心,你可以像逛淘寶天貓店一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技術人員或者技術公司。而所有技術人員的作品都會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鎖定,也就是說,你拍的每一個鏡頭、每一段畫面都將作為成長的一部分被記錄下來,這樣迫使所有的電影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大浪淘沙,在公平透明的市場上,最好的人才會擁有最高的價值。」
記者了解到,目前啟用的只是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一期,未來五年,這裡還將建設二期、三期工程,擁有5到6個大型共享攝影棚,相關製作人員達到1000人,每年完成20部左右的電影後期製作,成為國內最大的影視後期製作基地。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