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包明明影響戰鬥,為何二戰期間,日軍生死格鬥時都不放下背包

2021-01-08 網易

  近年來,電視屏幕上,抗戰劇可謂鋪天蓋地。常看抗戰劇的人往往都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劇中的日本兵無論行軍打仗都會背著一個行軍背包。這不免讓人疑惑,這樣的背包有何作用?為什麼日本兵作戰時也不將它放下?

  電視劇中日本兵的行軍背包並非虛構,在真實歷史上,日本軍隊曾經裝備過多種型號的背包和背具,不同的背包有著不同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那麼,日軍的背包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一種象徵——日本人的母包文化

  在說背包實用性之前,我們先看看日本的特殊文化。不難發現,就算是現在,日本人從幼稚園開始就各種大包小包,成人了後男性必備公文包,女性也必備通勤包,手提包,哪怕是女性和服,背後都有個小包包,所以這本身就是日本從古至今盛行的「背包文化」的一種體現。

  

  早在日本戰國時期,日本士兵就會背上「母衣」,給自己一個「母親在保護我」的心裡暗示,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人依然繼承了這個傳統,當然不能背戰國時期那麼繁雜的「母衣」,就背了精簡後的行軍包,就像戴上護身符,在拼殺激烈的戰場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更能消除心理恐懼。

  

  行軍背包,容納生活用品和個人財物

  行軍背包這一裝備並非日軍獨有,現代的軍隊也有同類型的裝備,它被稱之為「生活攜行具」,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生活用品的背包。二戰時期,日軍的行軍背包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日軍裝備中,早期版的背包叫做「昭五式」,由牛皮和木質框架組成,十分類似於今天日本中學生背的皮書包。

  

  昭五式背包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陷,那就是成本過高,不能滿足

  大規模戰爭的需要。於是日軍在1939年引入了新的九九式背包,新背包的材料是防水帆布。所以,如果在電視劇中見到1939年之前的日軍背的包不是牛皮包的話,就說明道具組犯錯了。

  有趣的是,為了在背包上固定更多的物品,日本人在九九式背包上設計了許多帶子,在日本士兵眼裡,看起來就像一隻章魚,因此它也被戲稱為「章魚包」。

  

  通常情況下,日本士兵會在背包中放上換洗的衣物和鞋襪,還有牙刷、牙膏、肥皂等衛生用品。有的還會帶上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所以,或許來自不同地方的日本士兵,背包裡的味道也會有不同吧。

  在背包外面,按規定還要攜帶軍鞋、飯盒、工兵鍬、毛毯、帳篷布和雨衣,如果是通信兵還要再帶上信號旗等通信器材。這些物品可以保證士兵可以在野外露營。畢竟,野外的夜晚是很冷的,如果不攜帶這些,寒冷而漫長的夜晚將會非常難熬,有時還會有致命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背包又大又沉,士兵們也總是背著自己的行軍背包,畢竟這是吃飯和保命的玩意啊。

  

  既然如此,行軍背包可以被放下嗎

  行軍背包對於每個軍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看起來似乎是應該享受和武器一樣的待遇,行軍打仗時時刻刻不離身的。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也不盡然。

  比如,日軍軍官往往是不需要攜帶背包的,即使攜帶也只是帶一隻用來裝文具、地圖之類物品的小包。這並不是因為軍官不需要生活用品,而是軍官的裝備往往由他的下屬攜帶了。

  對於普通士兵而言,自然是不會享受到軍官那麼好的待遇。即使是在衝鋒陷陣的時候,他們往往還是需要背著自己的行軍背包。

  

  原因也很簡單,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部隊常常需要不停的移動位置,如果士兵將背包留在某個地方等著打完仗再來取,那麼,由於連續的機動,他很有可能不會再有機會回原來的位置取回自己的背包,等到需要用背包裡的東西時,就只能傻眼了。所以,在行軍和進攻戰鬥時,士兵是需要背著自己的背包的。

  但在二戰時期,戰鬥並不總是快節奏的進攻戰,很多時候往往是雙方在陣地上進行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也會有許多防禦性的行動。

  在這樣的行動中,部隊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士兵也可以放心大膽地把自己的背包放在陣地後方。所以,在陣地戰、防禦戰中,士兵也並不總是需要背著背包。

  

  對於日軍而言,還有一種不用背背包的特殊情況,那就是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這兩個地區氣溫較高,日軍不用攜帶毛毯之類的保暖裝備,換洗衣物等也要輕薄許多。而且,在熱帶地區,如果攜帶的裝備過於沉重,行動會非常困難,甚至會發生中暑。

  因此,這兩個地區的日軍可以不攜帶背包,而是攜帶專門配發的九三式背袋,這種背袋是斜挎在肩上的,同樣用於攜帶生活用品。

  

  戰場是殘酷而又多變的,要想在戰場上生存,士兵需要的裝備比普通人所認為的「一身迷彩一桿槍」要多得多,即使是科技發達的美國,士兵也至少需要背負四五十斤的重量。要帶著這麼多的裝備作戰,並不像很多人想像中的那麼輕鬆。日軍的行軍背包,也算是這種不易的一種體現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為何日軍生死格鬥時都不放下背包,這個背包有啥妙用
    背包,這個今天再尋常不過的小東西,在二戰之前可是日本的流行物。比如說吧,日本女性穿的和服,後面都有一個小背包狀的東西。這在日本被稱為「帶」。而那些走上戰場的日本士兵,則在背後背著一個小包。那我們就奇怪了,女性背個什麼「帶」好歹也算是個裝飾品,那男性背著這個包是做什麼的呢?
  • 二戰時期日軍誓死不捨棄背包,拼刺刀時不影響他們作戰嗎?
    那在二戰時期,日軍在參加戰鬥時,身上的背包顯然可以丟棄在一旁,為何他們還要誓死背在身上呢,這裡面有什麼我們不為人知的秘密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吧。背包又被稱為「生活攜行具」,通俗點來講就是來裝士兵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但你不要簡單認為背包只能裝生活用品,像平時路上吃的乾糧、零食、衛生用品、帳篷布和雨衣等等都是可以放進背包裡面的,畢竟士兵們要隨時在野外露營,只有準備好這些基本物品,才能保障最基本的生存。當然士兵又分為很多兵種,如果是通信兵的話,那背包自然就裝有關於通信設備的東西。
  • 二戰時,日軍的行軍背包到底有多重要?
    運行物資,通過輪式、鐵軌等方式運輸的物資,例如在夏季執行任務時,預期任務或以防任務時間跨度較大,所以秋冬季的服裝也需要運送。例如二戰時期德軍和蘇聯的戰爭中,就是因為對戰爭時間預估失誤,換季裝備又不能及時補充,導致了大量德軍凍死凍傷。
  • 二戰時日本士兵都會背個包,他們的包裡都裝了些什麼?為何不離身
    在二戰中,日本除了侵略中國,還侵略了周邊一些小國家,當時日本軍隊做了很多壞事,受到了全世界的譴責。日軍的裝備相對精良,因此比較難對付,抗戰也打了十四年,如今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軍人在行軍的時候會背一個包,就算打仗也不願意放下來,究竟是為何呢?日本軍人背的包裡面有什麼東西,有多重?在二戰期間,日本軍人都會背一個包,而且即使是上戰場,士兵也不會把包放下來。
  • 日軍苦練拼刺戰術,為何對蘇軍、美軍的戰鬥中,很少使用白刃格鬥
    很多抗日影視劇或小說裡,都有抗日隊伍和日軍拼刺刀的情節,打仗打到一定程度,雙方就上刺刀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打得很慘烈。但在我國戰場上十分常見的白刃格鬥,似乎在日軍和蘇軍、美軍的戰鬥中,卻很少出現這種場景,為何日軍不敢和他們拼刺刀呢?
  •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都在自己的頭盔上套上張網呢?作用大到驚人!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都在自己的頭盔上套上張網呢?作用大到驚人!抗戰期間日軍陰險狡詐,並且手段殘忍。在二戰期間中國,朝鮮,東南亞等等都成為了他們的戰場,最後也是和美國開展。當然這一切都是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工業還有經濟等多方面快速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
  • 二戰爆發前,日軍苦練刺刀格鬥戰術,卻為何不敢和美、蘇拼刺刀?
    刺刀,白刃,一直都被日本奉為武士的精神至寶,喬安娜·伯克更是說過;「白刃戰更可以代表武士文化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戰直到二戰的時間。」其實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戰爭中,侵華的日軍士兵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把長達半米的刺刀安裝在槍上,指揮官們也腰間別著一把長刀,充滿了冷兵器時代的畫風。
  • 二戰時,動物與一千名日軍的一場生死搏鬥,日軍將近全軍覆沒!
    二戰後期日本在太平洋地區開闢多方戰場,人力物力的開支讓日軍消耗殆盡,節節敗退。此時的日軍只能急於收攏戰線,將緬甸越南等地區軍隊撤回日本。1945年2月,剛從緬甸戰場撤下來的日軍,由炮艇護送準備稱船回國。沒想到,從緬甸出海沒過多久,卻遭遇英軍的巡邏艦。此時日軍不再擁有制空制海的霸權,不一會兒,幾艘護衛艦就被炸沉了。
  • 二戰期間,日軍有一種軍旗,盟軍、國軍、共軍卻連一面都未能繳獲
    二戰中,日軍並不是每支部隊都有自己的軍旗,只有建制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才能擁有,並且由天皇親自授予,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在軍隊中具有的崇高地位以及絕對影響力。而一般的大隊或旅團/師團都是沒有軍旗的,工兵,輜重兵聯隊也不授予軍旗。日本當時的軍旗有一長串節,在長節上縫有寫上日本部隊番號的旭日旗。但旗面不是軍旗,這串節穗才是真正的軍旗。
  • 二戰時期,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戰績並不差,為何卻被稱為是懦夫?
    但這些更多的是相對於二戰日軍武士道狂熱體系下的一種「偏見」。正常來看,日本大阪第四師團絕對是一支強大的部隊。首先,日本大阪第四師團是日本最為古老的一支軍隊。其最早誕生於明治時期,當時日軍實行陸軍改革,設立六大鎮臺在全國範圍內自主募兵,並建立了六個師團。
  • 二戰美軍醫療兵哭訴:德軍很「紳士」,日軍卻是「屠夫」
    二戰大規模全面爆發後,不僅是對作戰士兵的極大生死考驗,也是對一支軍隊戰場救護方面的全面考驗。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幾個月,美軍醫療部隊的實力就已經得到了空前擴編,當時已經擁有13萬多名醫療官兵,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作戰部隊的擴編速度。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
  • 戰爭與人性的考驗,二戰期間日軍食人往事
    對於一些二戰倖存者來說,揭露日本戰爭罪行的真相(比如吃人),成了他們的執念。困守高黎貢山的日軍,在吃光了所有乾糧之後,開始以陣地前的屍體為食。其實,真正讓我心情複雜的,是在這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在掌握日軍食人的確切證據後,美軍顧問馬上提議將此事公之於眾,以顯示日軍的殘忍與野蠻。但出於某種考慮,國民政府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下令對整起事件嚴加保密。」奧崎謙三就是這樣一位倖存者,他是日本皇軍的老兵,也是1988年紀錄片《前進,神軍!》的主角。
  • 二戰期間,日軍截獲我軍電報,所有字都認識,組合後卻傻眼了
    二戰期間,情報技術得到空前的發展,手段也越來越多,所以為獲取情報,各國都培養了大量的情報人員,尤其是日本人,早在戰前幾十年,就已經著手收集情報。因此,在二戰時,除了戰場上的硝煙戰爭外,在上空還上演著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情報戰爭。
  • 二戰期間,大大小小的日本軍官,為何都要佩戴一把軍刀?
    在二戰期間,有一個場景十分經典。日本軍隊中,大大小小的軍官都會佩戴一把軍刀。當時世界上還採用軍刀的國家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波蘭,另一個就日本。日本軍隊對冷兵器十分執著,各級軍官都分發有軍刀。那麼,當時為何軍官們都必須佩戴軍刀呢?
  • 二戰中,日軍為什麼很少使用衝鋒鎗,而是用了40年三八式步槍
    二戰期間,蘇軍的各種各樣全自動槍枝,其總數之多,只有用一個話來描述:泛濫成災,每人必備一支。與蘇聯紅軍和德國軍隊有著幾百萬挺衝鋒鎗,並將衝鋒鎗作為團小組關鍵近距離援助火力不一樣的是。日軍在二戰時期非常少使用衝鋒鎗,一直使用三八式步槍。
  • 二戰期間日軍食人往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雖然後來在這起案件中,關於吃人的指控被撤銷了,但毫無疑問,一些日本士兵在二戰期間吃了人肉。有時,他們吃人肉時甚至不餓。為了真相,徵途漫漫奧崎謙三(Kenzo Okuzaki)在1988年的紀錄片《前進,神軍!》(The Emperor’s Naked Army Marches On)中揭露了日本的戰爭罪行。他也因此聲名狼藉。
  • 兩個原因導致二戰日軍沒有厲害狙擊手
    然而橫空出世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在世界軍事歷史上卻是差評不斷,甚至被人稱之為二戰最差狙擊步槍。九七式狙擊步槍在日軍中被稱之為九七式狙撃銃,是日本在1937年設計製造的手動槍機式狙擊步槍,由於以皇紀年份命名,故名為九七式狙擊步槍,成為日本自侵華戰爭起一直裝備到二戰結束時的制式裝備。
  • 二戰時德軍精銳步兵師和日軍甲級師團,誰戰鬥起來更勝一籌?
    回憶二戰史的時候,會發現二戰這個階段中國戰場幾乎是很沒有存在感的,很多決定戰爭轉折的重大戰役不是發生在東歐平原就是在太平洋的小島和寬闊海面上,原因很簡單,二戰時,中國在本土戰場輸掉了和日軍的二十多次會戰,如此慘敗,焉能不被各國嘲笑?
  • 二戰日本的將軍:不愛打仗卻開荒種田,讓十萬日軍發家致富
    談到二戰期間的日軍將領,估計大家都不會有什麼好印象。由於他們的性格一般都很兇猛,而且思維極端。但是站在客觀的角度,有一些當時的日軍將領只能用「奇葩」二字來形容:在沒有糧的時候,有人動員部下吃草充飢,他就是牟田口廉也;也有將軍在沒有糧的時候,讓部下開荒種地,讓部下十多萬日軍因此發財。此人便是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大將今村均。今村長生於1886年,1943年被提升為日本陸軍大將。這位將軍曾經在中國和東南亞戰場上表現出色,但據說他是個相當溫和的人,被譽為當時日本陸軍中頭腦最清醒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