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白刃,一直都被日本奉為武士的精神至寶,喬安娜·伯克更是說過;「白刃戰更可以代表武士文化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戰直到二戰的時間。」
其實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戰爭中,侵華的日軍士兵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把長達半米的刺刀安裝在槍上,指揮官們也腰間別著一把長刀,充滿了冷兵器時代的畫風。
這樣不單單看上去十分的古怪,並且安裝刺刀也會大大的影響射擊的穩定性,甚至是很容易誤傷戰友。儘管如此,戰爭時期的日本士兵還仍然是像中世紀的武士一樣,攜帶著一把非常礙事的刺刀。
然而,為什麼讓日軍如此狂熱的白刃戰,只是在中國的戰場上頻繁使用,在面對蘇軍與美軍時,卻很少使用呢?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由於近代長久以來的積貧積弱,很多人就連吃飯都成問題,更不要提基本的營養保障了,因而大部分人的身體都十分瘦弱。即便是參軍的壯丁,也未必能夠填得飽肚子,這導致在兵員身體素質上,我們就已經矮了一大截。
反觀當時的日本人,雖然當時的日軍身材都比較矮小,但是從小的生活條件,以及生活質量普遍都比較不錯,所以當時的日軍身體素質看起來較為強壯。
抗日戰爭前期的日本老兵,幾乎長得都很粗壯敦實,並且肌肉發達,尤其是手臂相當粗壯。曾有抗日老兵回憶,跟日軍拼刺刀,往往能感受到敵人驚人的爆發力,握槍的虎口能被震得生疼。
加之日本一直都是一個十分尚武的民族,所以日軍在對近身格鬥,以及日常的訓練都是非常重視的,並且當時日本士兵配置的「三八大蓋+刺刀」組合,比起中國軍隊使用的「漢陽造+刺刀」要長上一段,拼刺起來優勢明顯。
身體素質加上訓練優勢,使得抗戰前期的戰鬥,我方往往要犧牲五位士兵,才能換取一個日軍的性命,戰損比例十分驚人。
其實,憑著開戰前日軍長年累月的苦練,美軍和蘇軍如果跟日軍一樣比拼刺刀的話,也不一定能佔到什麼便宜。
不過從生活質量方面來看,顯然美國的士兵的生長環境,以及營養條件要比日軍的更為出色,所以美國的士兵一個個更是人高馬大,身強體壯。
即使是身體素質強硬的日軍,跟人高馬大的美軍比起來,仍然是沒辦法相比的。而蘇軍士兵的身體素質情況跟美軍士兵的身體素質情況,是差不多的。
對於抗日的中國軍隊來說,與日本人展開拼刺刀戰術,是我軍求之不得的事情。
因為當時我國武器裝備方面比較落後,拼刺刀的戰法,可以儘可能地縮短武器差距,用大刀對戰日軍的刺刀,總比拿大刀去衝擊三八大蓋、擲彈筒、步兵炮和坦克組成的火力網,更來得有把握吧。
當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單單只體現在士兵的身體素質上,強勁的軍工生產能力,更多的是體現在威力強大的武器上。
相比於日本,美國和蘇聯的資源要強上很多,並且十分注重軍工產業的發展,所以二戰爆發初期,不僅財大氣粗的美國,就連建國還不到20年的蘇聯,作戰觀念上也已經向機械化靠攏,不再比拼白刃戰了。
但是日本方面卻恰恰相反,日本資源比較匱乏,根本沒法跟美軍和蘇軍一樣放開手腳地玩炮火洗地、坦克推進的戰術。為了節約彈藥,日軍轉而在精準射擊和白刃格鬥上下功夫,將其與狂熱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不斷給士兵洗腦。
1939年5月的諾門罕戰役,日軍對付蘇軍用的還是近距離白刃戰的作戰方式,但是蘇軍此時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手法,可以說已經是十分簡單粗暴了,並沒有給日本人表演花式耍白刃的機會。
當時蘇軍的武器裝備,明顯比日軍高的是不一星半點。步坦協同作戰,再加上蘇軍普遍配備的衝鋒鎗,直接就將日軍打出了心理陰影。這也是1945年蘇聯進攻偽滿洲國,日軍不再敢與蘇聯拼刺刀的原因。
至於太平洋戰場,自中途島戰役日本聯合艦隊被打得血虧之後,美軍便牢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制海權、制空權都在對方手裡,日軍往往面臨困守孤島的絕境。
在武器裝備上,美軍除數量龐大的航母和飛機外,近距離作戰用的坦克、機槍也是供應充足,就連半自動的加蘭德步槍,也比打一發就得掰一下退彈殼的三八大蓋射速快上幾倍。
能用子彈解決的戰鬥,美軍憑什麼跟日本人拼刺刀?偏偏日軍還老守著自殺衝鋒的戰術,成群結隊大喊大叫地往美軍槍口上撞,成建制地倒在了速射武器的跟前。
直到硫磺島戰役,在美國通慄林忠道的指揮下,日軍才找到了正確的坑道戰法,但也只是起到了拖延的作用。道理很簡單,整個島嶼都被圍住了,糧食、藥品和武器等後勤供應跟不上,就算不被美軍打死,遲早也會是一個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