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期直到楚漢爭霸,這段歷史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真是跌宕起伏、豪傑輩出,我們所熟知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破釜沉舟等經典成語都是這段時期而來。
當時,不少人物都是從早年就已立下大志,胸懷天下,也正是有了宏偉的目標,他們才能青史留名!
這裡,就談談4位早年胸懷大志,又實現心願的豪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何去非:方陳勝之首事,而天下豪傑爭西向而誅秦也。蓋振臂一呼而帶甲者百萬,舉麾一號而下城者數十。又類皆山林崛起之匹夫,其存亡勝敗之機取決於一戰,其鋒至銳也。
陳勝是秦末暴政之下第一個揭竿起義的人,他與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興起席捲天下的農民革命,開始群起反抗暴秦,並建立起張楚政權,自立為王,真正成為農民起義的核心,並做到與秦朝分庭抗禮。
而他年輕時平平無奇,只是給人僱傭去打工的,受到奴役。可是,他對自身的境況心有不甘。
一天陳勝對一起耕田的朋友說:「以後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可是卻受到別人嘲笑、譏諷,畢竟他們的境況實在看不到任何希望,陳勝則感慨:「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雖然說起義最終失敗,但他起碼也一飛沖天,也成為過鴻鵠。
」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相比漢高祖劉邦,西楚霸王項羽至今依舊是多少人的偶像,他出身楚國名門,祖上是楚國名將項燕,本就繼承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執念,而他自少便英武過人、理想遠大。
少年時期項梁教他讀書、練武,可是沒多久他就不學了,並說出來充滿氣概的言語:「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
於是,項羽的叔父項梁就傳授其兵法,這也奠定了他七十餘戰,未嘗敗北的基礎。難怪在見到秦始皇時,他發出了」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司馬遷: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
項羽在看到秦始皇時,放豪言」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而漢高祖劉邦在看到秦始皇時,則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可看出劉邦志向也素來不小,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但也是有了內心的目標,才有了後來的斬白蛇起義、進關中、楚漢爭霸。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班固:「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及呂后時,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終。」
陳平以智慧遊走於楚漢之間,六出奇計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其智謀之高不亞於張良,在漢初又貴為丞相,既輔佐漢朝穩定,又得以善終,是極為難得的。
他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在年輕時就可以看出他期望成為天下頂級人物的想法,就在一次社祭時,人們推舉陳平為社廟裡的社宰,主持祭社神,為大家分肉。
當時他把肉分得很均勻,也因此得到讚揚。那時的陳平發出了如同陳勝一般的感慨:「假使我陳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也由此可看出其遠大志向。
英雄不問出身,但不能沒有遠大志向,陳勝、項羽、劉邦、陳平等秦末的英雄豪傑都是早早就有遠大抱負,有堅定的目標,並為之奮鬥,才有了最終的成就。
不論成敗,陳勝、項羽、劉邦都成為君主,陳平也成了能將天下作為分肉的人物。
#劉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