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記者在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日三門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當地一個發掘現場,發現一個鵝首曲頸青銅壺,造型獨特、姿態優美,鵝首壺中還存有不明液體逾3000ml,呈黃褐色,且有較多雜質沉澱。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業務室主任燕飛介紹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紅 攝
發掘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紅 攝
發掘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的鵝首(局部)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紅 攝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鄭立超介紹說,根據墓葬的形制初步判斷,墓葬時代為秦末漢初,鵝首曲頸青銅壺鵝首、曲頸、垂腹、圈足,頂部有一圓孔,造型獨特。「從目前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來看,我們可以大膽估測,在秦末漢初時段,三門峽當地已經有天鵝出現,而且人與天鵝和諧共處,並以天鵝形象作為藝術審美追求。」他說。
鵝首曲頸青銅壺一出土,就得到廣大網友的強烈關注,墓主人是誰?鵝首曲頸青銅壺裝的液體是什麼?目前都不能確定,有待進一步檢測分析和研究。
鄭立超說,鵝首曲頸青銅壺是他們在配合三門峽市開發區某一棚戶區改造工程時,在一座古墓中發掘出土的。除了鵝首曲頸青銅壺,墓內還出土了銅鍪、銅盆、鐵劍、玉劍具、銅鏡、銅印等。據推測,墓葬主人身高1.8米左右,是個文武雙全的「美男子」。
墓室正視圖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燕飛 攝
發掘出土的銅鍪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紅 攝
據了解,該施工區域有100多畝地,自2017年10月開始考古勘探發掘,三年來已經陸續發掘三次,發現了600多座墓葬,而且呈現出不同時期的疊壓狀,其中秦末漢初的墓葬佔了近一半。「這與三門峽的歷史有關,當時老百姓生活在陝州古城,位於城市東北的高崗就成為墓葬區,其中秦末漢初的墓葬最深距地表11到12米,唐宋時期墓葬距地表5米左右,明清時期墓葬距地表3到4米。目前,還有部分墓葬有待進一步挖掘、揭秘。」鄭立超說。
【來源:大河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