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2020-12-16 古今興衰多少事

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泗水亭長,一步一步成長為開國君王,建立漢朝。在這一過程中,劉邦將知人善用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合理地使用張良、蕭何、韓信、彭越等人的才能,這才能做到以弱勝強。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

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01齊王、楚王韓信

在楚漢爭霸之中,韓信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力量,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魏國,隨後又背水一戰,擊敗趙國,然後韓信繼續北上、南下,降服了燕國、齊國,而且還全殲了項羽麾下大將龍且率領的二十餘萬楚軍,完成了千裡奔襲,將項羽團團圍困在垓下。

韓信在滅掉齊國之後,主動伸手向劉邦索要齊王之位,劉邦為了滅掉項羽,不得不答應了韓信的請求。公元前202年,在楚漢爭霸落下帷幕後,劉邦收回了韓信的兵權,將其改封為楚王,隨後又被貶為淮陰侯。

公元前196年,因為捲入了陽夏侯陳豨的叛亂,韓信被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02韓王(韓)信

這一位爺,他也叫韓信,不過為了與兵仙韓信區分,史書多將其稱之為「韓王信」,或許這就是功績不如另一位韓信的悲催之處,不然就該兵仙韓信叫「齊王信」、「楚王信」了,手動滑稽。

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孫子,在韓國滅亡之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與張良平素交好。在張良入關之後,韓王信也隨之投奔劉邦,不久便擔任將軍,攻略韓國,被拜為韓國太尉,其後劉邦為收買人心,將其封為了韓王。

韓王信在就藩之後,一直追隨劉邦在楚漢主戰場抵禦項羽的進攻,在漢朝建立之後,鑑於韓王信的封地多是戰略要地,劉邦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將韓王信的封地北移,使其的封地直接暴露在匈奴的兵鋒之下。韓王信為求和平,數次擅自與匈奴和談,惹惱了劉邦,使得劉邦直接提兵討伐,韓王信不敵,被迫逃亡匈奴。隨後,韓王信又策反了陽夏侯陳豨,教唆其起兵反漢,在一次攻打漢軍的戰役中,韓王信被殺。

03燕王臧荼

早在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陳勝便派遣武臣負責經略燕趙之地,武臣自己又派遣部將韓廣經略燕地,自己經略趙地,不久,韓廣被擁立為燕王。項羽在滅掉了秦朝,論功行賞分封天下之時,為了分化燕國,將韓广部下臧荼封為燕王,改封韓廣為遼東王,韓廣嚴詞拒絕,被臧荼弒殺。

公元前204年,韓信在背水一戰擊敗趙軍之後,兵臨燕境,被項羽封為燕王的臧荼上表降服,劉邦仍舊將其封為燕王,繼續控制燕地。公元前202年,在劉邦登基即位之後,大肆捕殺項羽舊部,使得臧荼感到恐懼,遂起兵自衛,不久被御駕親徵的漢高祖劉邦斬殺,劉邦改封發小盧綰為燕王。

04趙王張耳

張耳,魏國人士,早年被信陵君所賞識,得以在魏國謀得一官半職,可是後來魏國滅亡,張耳淪為庶人。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張耳加入義軍,擁立趙歇為王,重建了趙國,項羽念其功勳卓著,將其封為了常山王。

楚漢之爭爆發後,常山失守,張耳轉投劉邦陣營,與劉邦交往甚密。公元前204年,張耳協助韓信攻下了趙國,因功被劉邦封為了趙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張耳突染重病去世,也算是漢初八大異姓王中僅有的兩個得以善終的異姓王。

05梁王彭越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彭越在楚漢之爭中,發揮的作用絕對是僅次於韓信的。他是中國遊擊戰的始祖,他常年率部在楚軍腹地開展遊擊戰,截擊項羽的糧草輜重,使得項羽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疲於奔命。在劉邦的正面硬剛、韓信的千裡奔襲以及彭越的遊擊戰之下,項羽最後被圍垓下,走向了窮途末路。

而彭越也學著韓信,在楚漢之爭最關鍵的時候,拒絕出兵,向劉邦討要王爵之位,劉邦不得不許諾將其封為梁王。公元前196年,陽夏侯陳豨叛亂後,劉邦為了試探彭越,要求彭越率軍配合徵戰,彭越稱病不從,而後被劉邦擒拿到洛陽,貶為庶人,發配到蜀地。然而,彭越命該如此,在入蜀途中遇到了呂后,被呂后帶回了洛陽,將其殺害,夷滅三族。

06燕王盧綰

如果說前幾位是因為謀反或者是意圖謀反才被劉邦處死的,這一位的死,絕對是自己作死。

盧綰,是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髮小,常年追隨劉邦左右,漢朝建立後,被拜為太尉,後來燕王臧荼謀反被殺,盧綰被封為了燕王,當時異姓王僅僅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和自己。因為平定陳豨叛亂有功,劉邦想要將盧綰召入朝中,親自封賞,以示親近,但是盧綰卻認為劉邦想要對自己不利,劉邦數次徵召,盧綰皆稱病不行,並且開始準備謀反之事。

不久,消息走漏,劉邦在心痛之餘,仍舊派遣大將樊噲攻打盧綰,盧綰不敵,投奔匈奴。也正是因為發小盧綰的叛亂,使得劉邦心灰意冷,不久殺白馬立盟,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貫穿了整個漢朝歷史的「白馬之盟」的由來。

07淮南王英布

英布,曾因觸犯秦法被發配驪山,其後逃走,秦末大起義之時,他與吳芮起兵反秦,娶了吳芮之女為妻。不久,英布轉投項梁、項羽叔侄,在巨鹿之戰中大放異彩,成為了項氏陣營中的一員悍將,在項羽論功行賞之時,被封為九江王。

而後,楚漢之爭爆發,英布坐視彭城失陷,導致項羽對其不滿,公元前205年,英布轉投劉邦陣營,被劉邦封為了淮南王。

公元前196年,韓信、彭越等異姓王相繼被殺,英布感到驚恐,開始準備自保手段,卻因消息走漏,被迫起兵。劉邦抱病出徵,因為英布倉促起兵,準備不足,很快就被劉邦擊敗,此時長沙王吳臣(英布的大舅子)誘騙英布,將其刺殺。

08長沙王吳芮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秦末大起義,吳芮在英布的勸說下,成為了第一個響應起義的秦朝官吏,率軍橫掃江南,而後加入項羽陣營,在秦朝滅亡後,被封為「衡山王」。

後來,吳芮與張良成了莫逆之交,在張良的建議下,吳芮轉投劉邦陣營,被封為「長沙王」。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對異姓王疑心重重,當時張良已經辭官,來到了長沙國與至交吳芮敘舊,在張良的建議下,吳芮主動交出大部分封地與精銳,換取了劉邦的信任。

公元前201年,吳芮在泛舟湘江之時,暴斃而亡,時年僅四十歲,這也是八大異姓王之中第二位壽終正寢的。比起張耳之子被捲入叛亂,遭到貶謫,趙國不復存在,吳芮的子孫們一直被漢朝統治者封為長沙王,直至絕後。

相關焦點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清楚這些人的性質,我們就知道在漢朝初年,也就是劉邦擊垮項羽的公元前202年,劉邦當時面對是韓王信、張耳、韓信、臧荼、英布、彭越、吳芮這些事實已經割據一方的異姓諸侯,劉邦本身也只是漢王,與異姓諸侯同一等級,只不過是異姓諸侯的首領,所以他在漢朝初年分封異姓諸侯,只是對於異姓諸侯擁兵割據一方的承認
  • 漢朝使者怎麼總是被殺?真不怪其他國家,主要是漢朝太無理
    《蘇武傳》當中這段話的背景是匈奴的單于要殺了蘇武,而蘇武就向單于說,如果殺了自己,那麼來大漢肯定來懲罰單于。蘇武此言在當時的確起到了作用,單于不敢殺他了,只是把蘇武扔到了北海邊讓他放羊。有句古話說得好,叫做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 漢初唯一善終的異姓王:跟劉邦這樣的領導相處,我有我的方法
    那一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項羽,登基當了皇帝。那一年,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那一年,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劉邦將自己的鐵哥們盧綰封為燕王。
  • 張良明知道劉邦奪天下後會殺他,那他為何還要盡全力幫助劉邦?
    張良不可能會知道劉邦會殺他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道理,開國皇帝多誅殺功臣,這個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張良是與蕭何、韓信並稱的漢初三傑之一,在漢初三傑之中以智慧而著稱,以他的智慧,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 劉邦的後代劉秀淪為平民,最終建立東漢王朝,為何知名度卻不高?
    劉秀這一分支的祖上雖然之前也貴為諸侯王,但那是在漢初時劉邦不得己而進行的分封諸侯,封劉姓諸侯來制約異姓諸侯。但隨著漢朝經過休養生息,政權穩固,諸侯王的弊端也出現了,最終被後代皇帝進行削藩。 在漢初漢高祖劉邦時期,諸侯王的問題就比較尖銳了,劉邦開始大力消除異姓諸侯王,劉邦的分封的八大異性諸侯王,到頭來只有一個算是善終,韓信、韓王信、英布等諸侯王不是被殺就是被削,劉邦誅殺異性諸侯王之後,規定了只讓老劉家的人可以稱王,異姓是不能稱王的。
  • 漢朝建立之初,百姓窮困潦倒,蕭何為何還要耗費重金修建未央宮?
    但是漢初三傑蕭何,卻在漢朝初立,國力衰弱,民力疲乏之際大興土木,修建了堪比阿房宮的未央宮,不僅遭到了天下人的指責,甚至遭到了劉邦的責罵,那麼他究竟為何要這樣做呢?當年劉邦在平定了一切戰亂之後,就決定將漢朝的都城定於長安,但是在自己去之前,起碼得派人去收拾收拾,所以他就派了心腹蕭何去做這件事。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
  • 漢朝最強大的時期有多強?誰敢輕易不服從領導,分分鐘被漢軍滅國
    劉邦建立漢朝後,此時的中原地區早已兵亂多年,老百姓急於休養生息。經過慎重考慮後,劉邦決定採用外交手段來臣服南越國。公元前196年,劉邦派出使者出使南越,勸說趙佗歸漢。劉邦這一招非常有效,趙佗果真歸降了。此後雙方雖有摩擦,但總體都是和平中度過,直到漢武帝即位後。眾所周知,漢武帝登基時的漢朝早已不是劉邦在位時的漢朝,強大的國家實力,讓漢武帝有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可能。
  • 蕭何韓信張良同為漢初三傑,為何蕭何排第1位,張良排62位
    劉邦作為秦末起義軍中的一支,短短七年時間,就第一個打進鹹陽滅亡秦朝,同時又擊敗了歷史上千年一出的戰神項羽,成功地統一天了建立了漢朝,之後,劉邦所建立的漢朝承襲了秦朝幾乎所有的制度,當然也包括軍功爵位制,不過又有所不同。
  • 【漢畫王說】漢代的縱橫疆域
    張騫率團抵達後,建議烏孫王歸附漢朝,向東遷徒;漢朝願把匈奴的地盤封給他,還有公主嫁給烏孫王為夫人,兩國共同防禦匈奴。但烏孫不知漢朝版圖實力,朝野素來畏服匈奴,不願東遷,不敢與漢朝結盟。到公元前60年,漢朝在輪臺設立西域都護府,領有天山以南的地區,烏孫也歸漢朝管轄,於是中國和大宛成了鄰國。至此,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完全打通。張騫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探險家、旅行家和外交家。(東晉 常璩 華陽國志 卷十下「漢中士女」條)該書又說張騫「為人強大有謀,能涉遠。
  • 漢朝名將霍去病到底是怎麼死的,司馬遷為何不敢仔細寫?
    霍去病是漢朝的著名少年將軍。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而當時的漢帝國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漢武帝見這個年輕人有膽量有謀略,便想讓他到軍隊當中去歷練。而當時的霍去病也沒有辜負漢武帝的期望,到了軍隊之後多次打勝仗立功勞。後面18歲的時候就率領騎兵直搗匈奴王庭。
  • 誰是漢朝真正意義上的首位皇帝?不是劉邦,答案並不意外
    為什麼這麼說?有句話描述得很到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始皇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麼,漢高祖劉邦符合條件麼?沒有,在位八年,消滅七大異姓諸侯王,平衡各方勢力,以確保劉氏的統治地位。
  • 漢朝有一習俗決定了其尚武的精神面貌!
    漢朝士民的尚武是浸入骨髓的,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尚武精神和漢朝的一習俗息息相關,這種習俗被稱作血親復仇。你敢殺我至親,我必滅你全族。墨家自不必說,連給後世一種書生氣的儒家在當時都對人們的武力頗為重視,君子六藝中就有射藝,那個時候的儒生走到哪兒都是英姿勃發的形象,昂揚闊步、腰中佩劍。漢朝建立以後,血親復仇雖在法律上被禁止,但是一旦發生血親復仇的事情,官員們大多也是不管的,可以說血親復仇在漢朝時是被默許的,血親復仇衍生出的尚武精神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達到了歷史巔峰。
  • 歷史冷知識: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漢朝「第一個」都是真的!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這是一個連三歲稚童都知道的歷史常識。然而秦朝雖然是第一個封建王朝,但是由於它統治的時間非常之短暫,只有區區十四年,所以在很多制度以及職位的確立上並不是很完善。漢朝髮飾這種不完善到了第二個封建王朝——漢朝的時候都被一一明確解決,所以就產生了很多令人感覺到詫異的歷史冷知識。
  •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算不算漢朝延續?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由劉邦建立,東漢由劉秀建立,前前後後,兩者共歷29帝,享國407年江山,其間,還有一段「新莽」政權。有人說,不對,那劉備建立的「蜀漢」呢?是不是也應該算作漢朝的延續?
  • 漢朝西漢比較出名的皇帝,你最欣賞哪位?
    生於周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漢高祖劉邦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崩年七十五歲。秦末漢初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他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漢高祖:漢高祖出身平民,打敗了實力遠強於自己的項羽,建國之後就開始大殺功臣。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秦始皇大舉推行郡縣制,將六國和秦國的土地分成了36個郡,徹底廢除了諸侯分封制度,他要做天下所有人的王。六國中楚燕都是延續了近千年的古國,即使是三晉和田氏齊國這樣新貴,也有二百年的歷史。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雖然還沒有後世強烈,但已和春秋時期「只是換個王」的情景大不相同。復仇必然成為六國遺民的絕對政治正確。
  • 漢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僅僅27天,就被廢除帝位
    但是漢朝就有這麼一位皇帝,自從他登上帝位,僅僅才過去27天,就被廢除帝位。劉賀是漢代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漢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被廢除帝位後封為「海昏侯」,史稱「漢廢帝」。那麼,劉賀為什麼會被廢除地位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漢廢帝劉賀。劉賀,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之子。
  • 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司馬遷卻崇尚他的人品,對此你怎麼看?
    李陵投降後,有幾次可以回漢朝,但是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即使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但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卻高度讚揚李陵,這是為什麼呢?可以說,沒有一點念及君臣情誼和李家過去對漢朝的功勞。這也間接促使李陵終生不回漢朝。和李陵並沒有交集,但是司馬遷作為史官,有責任將歷史的真實事件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