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三門峽一處西漢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銅鵝首壺引發關注。不僅僅是因其還保存著的近3000毫升不明液體,更因為其與天鵝極其相似的造型。
眾所周知,三門峽也有「天鵝之城」的美譽。每到冬季,大批野生天鵝都會來到三門峽的黃河岸邊棲息過冬。有專家稱,鵝首壺的發現證實了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天鵝就曾頻繁光顧三門峽。那麼,真的如專家所說一樣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為您詳解。
三門峽出土鵝首壺
高約40 公分的青銅壺全身綠鏽,呈現出鵝首,曲頸,垂腹,圈足的形態,在曲頸頂部有還有一小孔,約大拇指寬,造型與天鵝十分相近,鵝首處能明顯看到眼睛、扁嘴等,還有簡單雲紋。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造型極其精美的一件青銅器。「初步找了園林專家鑑定像是疣鼻天鵝」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
其實這並不是鵝首壺第一次在三門峽地區被發現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公眾考古與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俊才告訴記者,在三門峽博物館中藏有一件保存完好的鵝首壺,「我也曾在三門峽發掘出一個,但品相都不如這兩個。」
馬俊才說,從造型上來說,這次發現的鵝首壺與其他兩個非常相似,「細脖子、大肚子,屬於蒜頭壺的一種,也可以稱之為雁首壺。」
蒜頭壺
據馬俊才介紹,在考古中,這種鵝首壺也被成為天鵝壺。
天鵝,雁形目,鴨科,天鵝屬。天鵝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李商隱的詩句「撥弦警火鳳,交扇拂天鵝」。
在此之間,人們更多的稱之為鴻鵠、白鴻鶴、鴻、鵠、白鳥等。詩經中曾有「白鳥潔白肥澤」的記載,而至今在日語中天鵝一詞仍是「白鳥」。
「像天鵝、鴨、大雁這類飛鳥造型的青銅器在秦漢時期還是較為普遍。」馬俊才告訴記者,但從造型上還是比較好分辨,「雖然這類雁形目動物的頭部都很相似,但從脖子的造型上就很容易區分了,天鵝的脖子那肯定是這一類裡面最長的,這一點也能反映在青銅器上。」
馬俊才告訴記者,像2018年洛陽紗廠西路西漢大墓出土的雁形燈,以及海昏侯墓出土的雁魚燈等,與這個鵝首壺從脖子的造型上來看,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洛陽紗廠西路西漢大墓出土雁形燈
海昏侯墓雁形燈
但要證明這個鵝首壺就是早在2000多年前就造訪三門峽的天鵝,這些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了解我國青銅器的發展歷程。
青銅器在商周達到頂峰,但從戰國開始,就逐漸轉向世俗化。不僅是造型越來越偏向於生活中的動物或吉祥紋飾,功能上也越來越平民化。「像蓮鶴方壺這樣仙鶴的造型,以及牛、鴛鴦這類生活中常見且有美好寓意的動物也時常被用來做成了青銅器。」
到了西漢早期,這種世俗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除了代表身份地位的鼎和簋之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青銅器作為家中日常用品或擺設裝飾。
「像鵝首壺這種蒜頭壺其實就屬於典型的秦人生活用器。主要是用於裝水或酒等一些液體。」馬俊才介紹說。
在西漢早期的三門峽地區,一部分秦朝遺民仍沒有被完全漢化,因此在這個時期,他們仍在大量使用極具自己風格的扁壺、蒜頭壺等生活用品,「這在三門峽地區秦人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屢有發現,且不在少數。」
結合這一歷史背景,我們不難推測,像天鵝這樣潔白無瑕的美麗動物,哪怕人們只見過一次,一定會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況且,天鵝是動物界出了名的忠貞,一夫一妻,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質也有美好的寓意。
「所以說他們的這種推測還是有道理的。」馬俊才告訴記者,「生活中見的多了,才會將這種場景和美好的寓意反映在青銅器上。」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