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過半,受疫情影響,神獸們多半還是被困家中,家長們即使經過了上半年的焦頭爛額,依然紛紛表示親子教育「壓力山大」。為此,老高818特別推出「詩裡淘金,抬扛有理」,從詩詞教育著手,跳出呆板的詩詞釋義,多維度解讀古詩詞,讓家長及孩子們暢享「詩和遠方」。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充滿了童趣的小詩,是無數中國人「人生的第一首詩歌」。還記得2018年開年,那部由北大「芳心縱火犯」撒貝寧主持、豆瓣評分9.0的國產綜藝《經典詠流傳》第一季中,王迅與四歲的詩詞「神童」王恆屹用一種特殊的展現方式,給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不一樣的精彩演繹,萌翻全場。
兒童的詩詞教育應該是靈活多變、活潑有趣的。讀老高818「詩裡淘金」,在一問一答中向孩子們傳達古人對審美的觀念,亦或是對人生價值觀的理解,父母再也不用擔心神獸們讀詩時的十萬個為什麼了!
《詠鵝》八問
初唐詩人駱賓王7歲寫的《詠鵝》,是國人幼學必讀的經典。
在解讀(翻譯)這首詩時,父母一般照本宣科,告訴孩子:「白鵝啊白鵝,彎著脖子向天空唱歌。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
如果父母有些詩詞功底,從詩歌美學上再進一步鑑賞,會對孩子說:「這首詩以一個七歲小孩的眼光看鵝遊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第一句三個「鵝」字,是詩人對鵝的親切呼喚,也可以理解為模仿鵝的叫聲;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曲,彎曲。項,就是脖子。曲項即彎著脖子。歌,唱歌。該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以上是寫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遊泳的情形。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豔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迴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一首詩中,有開篇「鵝!鵝!鵝!」的聲響美;有「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有「歌」、「浮」、「撥」等字寫出了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聲音與色彩完美結合,把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怎麼樣?如果這首詩被你這樣鑑賞性解讀,是不是一下子高大上風雅頌起來了。看著對你投來滿是崇拜目光的孩子,你洋洋自得地合上書本,感覺自己教得要比別的家長更牛的時候。且慢!我要問你下面幾個問題,你覺得真的讀懂了這首詩了嘛?
1、為什麼詩人要寫「鵝」,而不是雞鴨?
2、為什麼第二句寫「曲項「,而不是」曲頸」?不都是指脖子嗎?
3、唐朝的人為什麼愛養鵝?
4、第三句「白毛浮綠水」,為什麼不是」綠水浮白毛」?這樣才符合科學認知啊。
5、第三句為什麼說「綠水」,而不是其他的白水,藍水?
6、第四句中,「紅掌撥清波」,明明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鵝的掌是「橙黃色」的,難道唐朝時的鵝跟現在的鵝有什麼不同嗎?
7、第四句的「清波」是不是錯了,如果按照上下句對仗關係,是不是應該寫「青波」才對?
8、鵝不在岸上溜達,跳到水裡做什麼?是為找小魚小蝦吃嗎?
不能再提更多的問題了,我已經看見你正在找板磚,要來拍我了。你說我抬槓,那麼咱就把這8個問題當做「槓」來抬抬吧。
▲第一槓:為什麼詩人寫的是「鵝」,而不是雞鴨?
你說這是抬槓,小詩人當時在池塘邊看到的就是「鵝」嗎?如果他當時看到了鴨,還可能寫「嘎嘎嘎」呢?我說,不會的。這是詩人的性格特徵決定的。駱賓王出生義烏,七歲寫《詠鵝》時被譽為「江南神童」,當時在家鄉可謂紅過鹿晗、紫若王源。
駱賓王一生胸懷天下,心寄蒼生,面對武氏竊國,李唐垂危,六十五歲的駱賓王仍然義無反顧身,挺身而出。在揚州,他起草了《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成為千古名篇。據說,武則天看見檄文怒指滿朝文武大罵:「這樣的人才為什麼留不住?瞧瞧人家,這一紙檄文,勝過十萬雄兵。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老娘看了,我特麼自己都想推翻自己啊。」
你說,像駱賓王這樣的人看見黑不溜秋的鴨子,嘰嘰喳喳的母雞會動心嗎?如果不是像「鵝」這樣的傲嬌之物,他是不屑入筆的。
▲第二槓:為什麼第二句寫「曲項」,而不是「曲頸」?
古人對文字應用非常嚴謹,「項」和「頸」雖然現今都是指脖子,但是「項」指的脖子的後部,「頸」指的是脖子的前部。「曲項」,是指將脖子的後部向後彎曲,才有後面的「向天歌」。
「項」是形聲字;從頁,工聲;「頁」指人頭。「工」指「工程」、「工地」、「工作」、「勞工」。「工」與「頁」聯合起來表示「推獨輪車的人把車子繩套套在脖後」。《後漢書·左雄傳》中有「項背相望」,這才是對的。如果「頸背相望」就鬧笑話了。
而「頸」:[ jǐng ]是指脖子前的一部分。相關詞組如「脖頸、瓶頸、引頸自殺、頸椎、長頸鹿」等。另外,這個「頸」還讀 [gěng]:我們常說的「脖頸子」「脖頸兒」則指脖子的後部。與「項」為同一個意思。曹植在《洛神賦》有:「延頸秀項,皓質呈露。」則把兩個字解釋得更清楚了。
▲第三槓:古人為什麼要養鵝?
鵝是財富的象徵
駱賓王筆下的「鵝」在當時是一種財富的象徵。知道當時唐朝時人們流行養鵝到什麼地步嗎?唐朝詩人姚合《揚州春詞三首》中就有「有地惟栽竹,無家不養鵝」的記載。因為養鵝有兩個好處,一個是結婚的時候當做聘禮,唐朝之前聘禮基本都是用天上的大雁,可是大雁實在太難抓了,而鵝又有著「舒雁」一稱,所以唐朝時期人們就用鵝來替代大雁,當做聘禮。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時候送給唐太宗一隻黃金製作的鵝,就是這個意思。此外,人們養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鵝能賺錢。鵝能賺錢並非是將鵝賣掉,而是用鵝去淘金。唐朝時期黃金多沉於水裡的沙中,而鵝經常遊泳,吃水裡淤泥青苔,它們排洩時會將這些沙子排出,人們就將這些排洩物拿去淘洗,煉出金沙,發家致富。
養鵝成就了書聖
傳說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有許多愛鵝軼事。紹興會稽山下有他書寫的「鵝池」石碑,傳說他為了山陰道人的一群鵝,甘願書寫的一卷《黃庭經》去換。後人把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敦頤)愛蓮、林和靖(林逋)愛鶴並稱「四愛」,認為這是文人雅士的情趣生活。王羲之養鵝,不是為了鬥鵝賭博,而是從鵝的體態、行走、遊泳等姿勢中,體會書法運筆的奧妙,領悟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時間長了,鵝的形態都融入了書法之中,其字體的使轉圓潤,情如鵝頸。王羲之認為執筆時食指要像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要像鵝掌撥水,才能使精神貫注於筆端。
養鵝可以看家護院
鵝外貌優雅,實則兇悍,它的喙和舌頭都帶有軟刺,被它啄一下,後果很嚴重,因此千萬別惹她。鵝還是黃鼠狼的天敵,在農村,常把它與雞混養,用來防範黃鼠狼的偷襲。至於為什麼鵝對所有生物都如此具有攻擊性?答案除了極強的領地意識之外,還和它的眼球構造有關,據說在鵝的眼裡,所有生物看起來都比自己小,所以天不怕地不怕,跟平頭哥(蜜獾)有一拼。
▲第四槓:第三句中「白毛浮綠水」,是不是叫「綠水浮白毛」?這樣才符合科學認知啊。
從詩人的視角直接觀察白鵝戲水,的確是一堆白毛漂浮在綠水之上。這裡要深究的是肥碩的大白鵝為什麼會浮在水上不會沉下去。
白鵝能夠浮在水面上,有二方面原因:一是白鵝划水時,人們只看見鵝在水面上安閒地、閒適地遊動著,卻不曉得它在水下的鵝掌正在拼命、奮力地划動著。這種動態的「浮」,就像我們看到一個人能站在水裡,其實是這個人在水裡不停的手腳並用地踩水而已。
二是鵝還有其他雞鴨等鳥科類動物,它們的尾脂腺非常發達,它們常用喙把尾脂腺中的油脂塗在羽毛上面,來保護羽毛及增強羽毛的防水性。這樣,即使羽毛沾水也不會浸溼,從而保護鵝在水面上漂浮的安全。
▲第五槓:第三句中,為什麼是「綠水」,而不是其他顏色的水?
白鵝戲水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村莊的田窪或者家院的池塘,具有很好的自然生態。池塘所謂的綠水,有可能是周邊濃密樹蔭的倒影,也可能是水底綠色水草的透射。
另外,從現代科學認知中知道:池塘水中都會有大量綠藻產生,綠藻一方面通過光合作用淨化水質,一方面還是白鵝以及塘魚蝦類的天然餌料。看來綠水還是生態的水,營養的水。
▲第六槓:第四句「紅掌撥清波」,明明我們現在看到的白鵝掌是「橙黃色」的,詩人為什麼要說是「紅掌」?難道唐朝時的鵝掌與我們現在的鵝掌顏色不同嗎?
這是對紅色的定義不同造成的。我們通常理解的紅色,是中國傳統的「大紅」,也叫「中國紅」。但根據色彩學對紅色的定義:可以分出十多種延展色(包括丹紅、大紅、朱紅、嫣紅、深紅、水紅、橘紅等);而古人對中國傳統色彩中的「粉紅、妃色、品紅、桃紅、海棠紅、石榴紅、櫻桃紅、銀紅、大紅、絳紫、絳紅、胭脂」等等有時也用「紅」統稱。看看圖示中的「妃色」是不是就是詩人所說的鵝掌紅。
▲第七槓:第四句中是「清波」是不是錯了,是不是寫做「青波」更準確呢?
詩句中「綠水」對「清波」的對仗關係總讓人有些疑問,是不是應該「綠」對「青」才更確切。在百度百科追溯「青波」一詞的語義時,發現「青波」除了當做地名外,同時還有當「碧波,清波」來講。唐代詩人徐彥伯 《登長城賦》:「日入青波,堅冰峩峩。」 前蜀韋莊 《聽趙秀才彈琴》詩:「 巫山夜雨弦中起, 湘水青波指下生。」因此,「青波」與「青波」應該是通用的,要不詩歌的對仗關係就不嚴謹了。
但詩人為何要寫「清波」呢?這就是詩歌呈現的美了,在色彩中「青」與「綠」是很相近的顏色,看看熟悉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排列就知道,如果用綠與青進行對比,並沒有很鮮明的色彩差異,體現不出詩歌的畫面感。而「清波」不僅有了「青」的色彩通義,又同時描繪了白鵝紅掌划水攪動的產生的水波紋,一詞多義,恰如「西邊日出東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妙處。
▲第八槓:鵝到水裡就是找小魚小蝦吃,對嗎?
錯了!鵝是雜食性水禽,以食青草為主。它們喜歡在水中尋食、嬉戲和交配。我國各地利用廣闊的水域環境養鵝,並可利用鵝不吃魚蝦,以吃草為主的生活特性,在魚塘水面放鵝,這不僅能利用魚塘水面放養鵝群,還能增加魚塘水中溶氧量,有利於魚體生長。
怎麼樣,不槓不知道,一槓嚇一跳。一首短小的詩歌作品,竟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層和知識點。中國古詩詞的浸潤,從古至今就深埋在我們的血脈裡,將一字一句的古詩詞,用現代的角度解讀,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更貼近孩子生活的教育方式,如果你也對這種方式感興趣,就請留言希望看到為孩子解讀哪首詩詞,後期老高818將根據留言解鎖新詩篇。